【汽車人◆年終專題⑤】動力電池:車企仍要忍受高價壓力

汽車人傳媒 發佈 2023-01-03T02:30:40.144213+00:00

2023年的電池正極原料,大概率仍在高位盤整。這是影響電池價格的最主要因素,整車企業仍然要承受昂貴的電池採購成本壓力。作者丨黃耀鵬編輯丨田草出品丨汽車人全媒體對於動力電池的發展,2022年似乎不是個令人激動的年份。

2023年的電池正極原料,大概率仍在高位盤整。這是影響電池價格的最主要因素,整車企業仍然要承受昂貴的電池採購成本壓力。

作者丨黃耀鵬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全媒體

對於動力電池的發展,2022年似乎不是個令人激動的年份。電池正極原料上半年大漲,一直延續到今天,這讓競爭的主基調,從技術競爭變為成本競爭。


中企三分天下有其二

說2022年的動力電池缺乏驚喜,一點也不冤枉。2019年的時候,中日韓就三分天下。到了2022年底的時候,仍然是中日韓的天下。但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中國就是「揚州」。

截至2022年10月底,出貨量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廠商,中企占了7家,市占率升至67.3%;韓國三家供應商(LG、SKI、三星)占了24.8%;日本松下占7.9%。需要指出,前十名市場集中度91.2%,已經非常高。而且11-20名,也幾乎是一水兒的中企。

10月份,全球電池裝車量達到48GWh,同比增長73.6%,裝車量連續28個月增長。其中,寧德時代一家占了18.1GWh,市占率37.6%,比排在其身後的四家加在一起還多。比亞迪則依託整車業務強力拉動,反超LG,重回第2。LG、松下、SKI分列3、4、5名。

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兩家,就占據了全球裝車量的一半以上。

如果看2022年1-10月份,寧德時代裝車量137.7GWh,全球占比35.3%;LG裝車量53.7GWh,占比13.8%;比亞迪裝車量51.5GWh,占比13.2%;松下裝車量30.8GWh,占比7.9%;SKI裝車量24.1GWh,占比6.2%;接下來是三星、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億緯鋰能。

前10名中,大家的絕對裝車量,都是往上走的,增長最慢的是松下(同比增長5.5%),因此其占有率下滑的最快。而且,日韓四家企業當中,只有SKI的市占率增長了0.3%,剩下都是下滑的;中企則是一律上漲。後者吃的是誰的地盤,明擺著的事。

整個電池行業,在向頭部集中。而頭部與頭部之間的成色,也產生了分化。市場占有率這塊,中企漲,日韓跌,歐美上不了牌桌。

和上年一樣,寧德時代客戶遍及國內大多數一二線車企,比亞迪90%以上的電池自己消化。而LG、SKI的客戶多樣性比前兩者豐富得多,業務涉及的市場寬度,也比任何一家中國供應商大,但是份額就是做不過中企。

直接原因在於:其整車廠客戶的訂單拉動作用,遠不如中國供應商。而整個中國的新能源市場發展,已經進入快行軌道。2016年制定的2025年滲透率目標,2022年就已超額完成。這是很少見的、現實超越中期預測的例子。

2022年11月份,我們只掌握了國內數據。當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34.3GWh,同比增長64.5%,環比增長12.2%。磷酸鐵鋰電池(LFP)裝車量23.1GWh,占比67.4%;三元鋰電池裝車量11GWh,占比32.2%。前者繼續擴大優勢。

2022年1-11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58.5GWh,同比增長101.5%。

遲至2022年9月底,還有機構預測,中國全年裝車量將突破300GWh,而全球則在550GWh,有望衝擊600GWh。

應該說,這兩個預測前一個還算靠譜,後一個未免不著邊際。我國全年動力電池裝車量,即便未能觸及300GWh,也相去不遠;而全球550~600GWh,則偏離較大。即便中國達到300GWh一線,全球也不過是450~480GWh的體量。


正極原料上漲的「負反饋」

光是電池裝車量,還不足以說明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統治力。中國不但生產了3/4的鋰離子電池(包含消費電子),還擁有70%的正極產能和85%的負極產能。

在圍繞正極金屬形成的「小產業鏈」當中,中國擁有全球50%以上的鋰、鈷、鎳的撿礦、粗篩、精煉一條龍能力。而負極原料石墨的加工,則占據68.1%。除了中國,其他動力電池生產國,無一進入石墨產能排行榜前10名,而前10名則覆蓋了全球97.3%的產能,屬於高度集中的產業。

與此對照,美國基本上不擁有正極材料產能,事實上美國在電池供應鏈上起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歐洲擁有全球20%鈷加工產能,除此以外乏善可陳。韓國和日本分別擁有正極材料加工能力(非儲量)的15%和14%。

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全球只有中國擁有電池所有門類的完整產業鏈條。韓日歐各自在某個細分領域內擁有技術優勢,而幾乎所有的產業優勢,都在中國手裡。這與中國占據了全球鋰電池生產的壓倒性優勢,是一致的。

2022年正極金屬原料的上漲,引發了電動車產業鏈的價值重新分配。如果將2021年初作為比較基準,鈷和鎳各漲了1倍,鋰漲了7倍。

現在電池占據了電動車成本的40%-60%——取決於整車產品價值和電池電量,而在2021年之前,電池成本從未越過整車50%這條紅線。這意味著電動車的生產,賺錢變得很困難,也打破了電池逐年降價的中期趨勢。

此前《汽車人》也討論過(《從電池產銷到整車滲透率,看明年新能源市場走向》),這一現象迫使車企開始向上游原料端投資。因此,電動車價值分配,還遠未到固化階段。

2022年,中國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在最後一兩個月站到30%一線,2023年全年越過這條線,懸念不大。但2023年,註定不會像2021年、2022年那樣的翻倍式增長了。

當然,從頭部電池企業的產能規劃來看,不支持這種判斷。這個問題我們稍後討論。

原料價格飆升本身,就構成了對需求的抑制。需求增長放緩,反過來又會壓制原材料上漲勢頭。一旦電池徹底退役、回收正極金屬的產量,覆蓋原始生產的一半以上需求,正極材料將面臨高位崩盤。和暴力上漲一樣,其價格的下挫,也不會是溫和的。

國際能源署認為,以2030年為節點,如果按照電池工廠產能部署為基礎計算需求,鋰的需求每年漲30%、鎳漲11%、鈷漲9%,而過去5年的供應量,鋰鎳鈷分別增加6%、5%和8%,那麼鎳、鈷的供應屆時能滿足需求,但鋰的供應敞口在30%以上。這無疑仍然促使鋰價待在高位。

真的會這樣嗎?這個模型的問題在於,單純從滿足2050年淨零排放為目標,忽略向電動車供應鏈下游傳導的上漲、對上游需求的「負反饋效應」,也忽略了電池廠商們的部署規劃,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即便這些頭部供應商,也不會都如願。即便原料供應沒問題,車企的需求總量,也追不上電池產能的膨脹。

因此,國際能源署開出的「藥方」——降低電池礦物強度(即減少金屬的使用)、降低攜帶電池的尺寸,都有點一廂情願了。如果市場追捧,兩者其實都可以膨脹。


電池將要過剩,出路何在

現在的電池產能規劃,不是是否過剩的問題,而是過剩的嚴重程度到底如何。

截至2022年10月底,國內電池供應商規劃了248個項目、6480GWh產能(包含既有產能,也包含海外規劃)。

除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規劃了1000GWh、600GWh產能,其餘前10廠商諸如蜂巢、中創新航、國軒高科,都規劃了超過300GWh產能。這裡面不包括日韓供應商產能。後者其實也早就開始擴張產能投資。

目前插混車型攜電量20-50度電,主流純電動車攜電量50-100度電,那麼即便主流純電動車攜電量升到100度電,這些電池也足夠6500萬輛純電動車搭載。

而全球8000萬輛乘用車總盤子已經徘徊好幾年,不大可能在幾年內上升到1億輛,如今全球新能源的滲透率也就10%左右。到了2025年,光是中國的電池產能就遠超全球總需求。

寧德時代CEO曾毓群預測稱,2030年電池裝車量將達到4800GWh,已經是很樂觀的預測。即便如此,電池也將大幅過剩。

因此,未來3年,有一半左右的規劃實際上無法落地,落地也會被競爭淘汰出局。

早有人提議海外擴張。目前美國人已經通過政策封堵中企投資,甚至連賣產品都被補貼歧視。歐洲還有希望,雖然歐盟自己也規劃了1000GWh的產能,但哪怕是在主場作戰,歐企項目執行能力和成本競爭力,都不如中企,前提是歐洲不使用政策驅逐中企投資。

中企已經盤算在南美、東南亞、非洲和印度市場的投資機會,但動力電池必須依賴整車廠的訂單牽引。

而中國整車廠很容易想到,發展中國家的電動車市場,不是較早期的中國相應市場。中國可以用強力政策和慷慨的補貼,連續7年拉動投資,彌平電動車成本劣勢,大規模引導興建充電基礎設施。這些戰略動作,有幾個國家能做到?他們不是縮小版的中國市場。

所以,到頭來,歐洲和東協少數國家,仍是最具商業潛力的電池項目投資市場。


技術路線與原料的複雜互動

和高歌猛進的產業增量比起來,技術方案則有點老套。一兩年倒不至於更新路線,而是事先許諾的幾個新技術,都「鴿了」,特別是固態和半固態。

如今仍是方殼(寧德時代為代表)、圓柱(松下、億緯鋰能)、方殼疊片(比亞迪、蜂巢)等幾種方案唱主角。軟包在國內配套少,主要是韓企綁定了美國整車廠商。

這些方案《汽車人》都分析過優劣(《用誰的電池?車企要自己掌控》),在此不贅述,我們只提三個尚未實現的技術點。

第一,是衛藍新能源和SES(美國廠商)不同的半固態方案,給軟包在中國的主流化發展,給了出路。但是半固態在2022年並未部署,要拖到2023年下半年。而且比亞迪的刀片(方殼疊片)其實也可以適配半固態。

第二,是松下預定給特斯拉配套試產的4680電池,並未規模化裝車,也要拖到2023年。不過這個不算延期,因為預定就是2023年。

《汽車人》此前提過(《「大圓柱」上車,中國鞏固電池規模優勢》),寶馬向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下單,兩者將在中國和歐洲各自建立兩座工廠(每座都是20GWh/年),向寶馬提供4695電池。這個計劃預計2025年落地。

國內一些主機廠已經積極研究大圓柱上車方案。這也激起了電池供應商打算跟進大圓柱的興趣。本來是松下一家的菜,現在搶食者多了好幾家。

第三,則是寧德時代鼓吹的鈉電池。以前認為鈉電池的能量密度略低,而且安全性方面有自己的問題。更關鍵的是,無論正極普魯士白、層狀氧化物、聚陰離子還是負極的硬碳材料,與現有鋰電有一些顯著的技術差異。

這讓主機廠需要時間,去搞定BMS測試和裝車測試,然後才能決定,自己是否對之採取認真的態度。鈉電池雖然單位電量成本低,但複製磷酸鐵鋰電池後發制人稱霸的路線,希望不大。

在2022年9月,寧德時代試投了1GWh的鈉電池生產線。2023年擴產到3-5GWh,擴產取決於整車廠的態度。

寧德時代在每一個技術方向上嘗試,不是有錢亂花,而是謀求對上游鋰供應商進行牽制。但是現在沒有太多實用機會的話,博弈局面根本無法塑造出來,除非有願意第一個吃螃蟹且有分量的整車廠。

2022年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中韓電池規模競爭,已經達成階段性成果,韓國人退出了頭部的爭奪。

雖然2022年沒有冒出新的可靠技術方案,也在意料之中,但原料搶戲,可能加速新電池催生速度。

電池供應商為了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擴張空間,必然對日益清晰的固態電池和鈉電池加大投資力度。自己搞不出來不要緊,怕的是自己不投但對手搞出來,那才是最糟糕的局面。只要大家都這麼想,新技術應用前景立刻就開闊起來了。

2023年的電池正極原料,大概率仍在高位盤整,碳酸鋰價格掉到50萬元/噸以下可能性不大。這是影響電池價格的最主要因素。這樣延伸到整車的電池採購成本,降幅將非常有限。對整車成本的控制,幫助不大。

2020年之前電池成本「年降」超過8%的局面,已經被連續打破,不能指望了。

至於電池整體供應過剩,或電池回收體系開始影響原料價格,都在遠期,這一切在2023年不會發生。整車企業,仍然要承受昂貴的電池採購成本壓力。盼著電池降本,仍要訴諸鈉電池、小電池、自己投資原礦等邊緣手段。

如此一來,2022年有點失衡的電池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在新的一年裡得到有限修正概率相當大。【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