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音史∣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為何一生在匈牙利度過?

向陽光 發佈 2023-01-03T13:42:28.970703+00:00

18世紀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歐洲的一個音樂文化中心,也是古典音樂的發祥地。當海頓還在童年時,瓦根賽爾、蒙恩等維也納的先輩作曲家已寫了不少粗具規模的交響曲和協奏曲。

第四部分 資本主義社會時期

第五章 古典時期的音樂(1730—1820)

第三節 維也納古典樂派

向陽光

18世紀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歐洲的一個音樂文化中心,也是古典音樂的發祥地。當海頓還在童年時,瓦根賽爾(1715一1777)、蒙恩(1717一1750)等維也納的先輩作曲家已寫了不少粗具規模的交響曲和協奏曲。他們和柏林樂派的C.P.E.巴赫、曼海姆樂派的約翰.施塔米茨、義大利的薩馬蒂尼等作曲家,都是近代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三重奏、四重奏等的哺育者,在音樂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但這些主調音樂體制的奏鳴交響套曲,只有到海頓(1732一1809)、

莫扎特(1756一1791)和貝多芬(1770一1827)的手裡,才完全臻於成熟。他們接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汲取德、奧、意、法、英各國先輩作曲家的創作經驗,寫出了形式嚴謹、內容深刻、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的各種器樂和聲樂作品,成為後世音樂的典範;他們都在維也納度過創作的成熟時期,故而,以他們為代表的作曲學派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形成這個樂派的時間約在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20年代。

一、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一)生平事跡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海典、偕丁。1732年3月31日,海頓出生於下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風景秀麗的羅勞村。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以修造馬車為主,兼任鄉村教堂的司事和管風琴師。母親是個廚娘和唱詩班的歌手。儘管父母親都是普通的勞動者,但他們卻十分熱愛音樂,在海頓的記憶里,一家人還有鄰居們經常在一起唱歌。

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薰陶,同時人們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海頓5歲時,由堂兄弗蘭克教以拉丁語、唱歌、小提琴和其他樂器。他的家境貧寒,為了學習音樂,6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1740年,也就是8歲那年,在當時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音樂總監下鄉選苗子的時候被相中,即選為當時史蒂芬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也就是說,聖·史蒂芬教堂樂長羅伊特(1708一1772)僱傭他為歌童,但對他卻漠不關心。

海頓漸漸長大,嗓子變聲,由於身體已經成熟,已經無法唱出兒童合唱團要求的童聲。1748年,竟把他開除出了唱詩班。從此,他流落街頭,據說他在公園的長凳上過了一夜,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強活了下來,從而開始了他的自由音樂人的生涯。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海頓從芬斯特布希和蓋根鮑厄學習唱歌、小提琴和鍵盤樂器。他的對位課主要用富克斯(1660一1741)的《藝術津梁》作為教本。

13歲始作彌撒曲,並開始教學生。一個維也納技工借給他150弗洛林,他用這筆錢租了一間閣樓和一架舊哈普西科德,在這架琴上練習C.P.E巴赫的開頭6首奏鳴曲,同時還學小提琴。梅塔斯塔西奧教他義大利文,並介紹他給一個西班牙姑娘上課,這個姑娘正跟義大利作曲家波爾波拉(1686一1767)學作曲。他從波爾波拉那裡獲得作曲方面的教益,並被推薦給威尼斯大使,每月拿50法郎工資。他在20歲那年已經寫了6首三重奏,幾首奏鳴曲、1部彌撒曲和喜歌劇《新的惡魔》。

1759年,海頓由莫爾津伯爵任命為音樂指揮和室內樂作曲家,年俸200弗洛林,供膳宿。這一年,他寫了第一部交響曲,對自己的創作前途有了信心。他給假髮匠凱勒的兩個女兒上音樂課,愛上了小女兒;但她做了修女,凱勒勸海頓娶大女兒安娜(比海頓大3歲),1760年11月26日結婚。婚後不久,莫爾津伯爵的樂隊就宣告解散。後來,匈牙利大貴族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Esterházy)公爵

在訪問莫爾津時,聽了海頓的交響曲,很為讚賞,就聘請他去當副樂長,1761年5月1日到任,保羅·安東給他的薪俸比莫爾津所給的增加了一倍。

埃斯特哈齊家從第一個公爵保羅(1635一1713)開始,世代為音樂愛好者和演奏者。保羅在匈牙利愛森施塔特建立了一座私人小禮拜堂,後來規模漸漸擴大。

樂隊、合唱隊和獨唱歌手們既參加教堂禮拜的演出,又參加音樂會的演出,有時還演歌劇。海頓任副樂長時,樂隊只有16人,但他們高水平的演奏技術,對他的創作是有力的鼓舞。海頓來到後,大大推動了音樂會的活動。

樂長威爾納(1695一1766)是當時第一流的復調作曲家,他專心致力於教堂音樂。他對海頓不很賞識,說他「只是一個花花公子」,「一個胡亂寫作歌曲的人」,但海頓對他非常尊敬,後來他把威爾納的6首賦格改編為弦樂四重奏,並付之出版,按他的話來說,是「出於對這位著名大師的真摯的敬意」。1762年3月18日,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公爵死後,由尼科勞斯繼任公爵。

他是個心地寬廣的貴族,熱愛藝術和科學,尤其喜歡音樂,六弦大提琴(baryton)拉得很好,經常要海頓供給他新的曲子,和海頓相處得很好。海頓的年俸從400弗洛林增加到600,後來又增加到782。他還聘請了新的音樂家,天天舉行管弦樂、室內樂和戲劇演出。1766年3月5日,樂長威爾納死後,海頓成為唯一的樂長。當時,他的作品已經蜚聲國外,萊比錫、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倫敦都在收羅他的交響曲、娛樂曲、三重奏和四重奏的印刷譜和手抄譜。1766年的官方報紙《維也納日報》稱他為「我們國家的寵兒」,並把他和詩人蓋勒特(1715一1769)劃上等號,在當時這是最高的褒詞。

威爾納死後不久,尼科勞斯公爵在緒底爾附近把一片古老的獵場改建為一座富麗堂皇的夏宮,取名「埃斯特哈茨」。禮拜堂里的音樂家除了一小部分人留在愛森施塔特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埃斯特哈茨,從事更多的音樂活動。

1790年,尼科勞斯的兒子安東繼任公爵,繼續請海頓指揮樂隊,並把他的俸金從一千弗洛林增加到一千四百。

「交響曲之王」海頓,就受聘於埃斯特哈齊家族。作為宮廷樂長,海頓在他們家一干就是 30年。可以說海頓所有黃金期的曲目,全都是在埃斯特哈齊家族效命的時候譜寫的。海頓在埃斯特哈齊家族任職達30年,擔任樂長期間,不但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風格也不斷有所創新,包括他的全部歌劇、大部樂隊作品和大部室內樂,而且名聲在外。《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作於1765—1767年之間,當時海頓正是三十多歲風華正茂的年紀,並且剛剛成為尼古拉親王埃斯特哈齊宮廷樂隊的樂長。因此,這部協奏曲既帶有青年海頓明快、優雅、幽默的風格特徵,在藝術上也是比較成熟的。同代人莫扎特和貝多芬都沒有寫過大提琴協奏曲,故而海頓的這部作品,堪稱當時大提琴協奏曲中的代表作品。

在1781年海頓和莫扎特成為好朋友,並從那時起對他以後的作品有了很深的影響。兩人經常喜歡一起演奏弦樂四重奏。眾所周知,海頓在那時已經停止創作歌劇和交響樂,而這正是莫扎特的強項。莫扎特為此特意寫了首四重奏,以配合海頓剛剛完成的Op.33系列。莫扎特將這首作品獻給了海頓。海頓於1785年2月11日加入共濟會所,莫扎特未能參加他的入會儀式,因為當天他必須出席他父親列奧波德·莫扎特的音樂會。莫扎特也是該組織的成員。正是這種關係更加加深了海頓和莫扎特之間的深厚友情。

海頓逐漸地開始不但為僱主,也為公眾寫作。在這段期間,他的著名作品如《巴黎交響曲》(1785—1786年)和最早為合唱版本的臨終七言,就是應國外邀請而作的。他對這個職位是滿意的,儘管有時感到耳目閉塞,恨不能到義大利去走走;但他也承認,這個環境對他創作上的裨益,已足足可以補償他的缺憾了。

被貝多芬等人稱為「老爹」的海頓,雖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但並沒有在維也納住過多長時間。在其一生中,有近三十年的時間是在匈牙利大貴族埃斯特哈齊侯爵家的領地上度過的。從1761年到1790年,海頓在埃斯特哈齊侯爵的宮殿裡當御用作曲家時,因為收入豐厚,他在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這為他創作音樂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埃斯特哈齊的領地上,海頓創作了許多清唱劇、歌劇、鋼琴曲、協奏曲、交響樂、弦樂四重奏等,涉及了十八世紀藝術音樂的幾乎所有體裁。

1791年,在倫敦擔任音樂會經理人的德國小提琴家薩洛蒙(1745一1815)邀請海頓去英國訪問。海頓在倫敦逗留了18個月,受到皇室和貴族們的款待,牛津大學授予他榮譽音樂博士的學位。返途經過故鄉,參加了哈拉赫伯爵為他樹立的紀念碑的揭幕式。同年,他為貝多芬上課,但貝多芬對此感到很不滿足。1794年重訪倫敦,取得新的勝利。英皇要他留在倫敦,但他已接受埃斯哈茨新主人的邀請,不得不如期歸國。他在兩次訪英期間,寫了12部交響曲,世稱「薩洛蒙交響曲」。

1797年,海頓創作了奧地利國歌,並把國歌的旋律用作C大調弦樂四重奏(op.76no.3)第二樂章(變奏曲)的主題。同年,演出了他的清唱劇《創世紀》。1801年,又演出了清唱劇《四季》。他因年老力衰而告退休,此後只在1806年3月27日專場演出《創世紀》時,公開露了一次臉。因為太激動,演完前半場他就退席,聽眾懷著惋惜的心情向他告別,貝多芬也在場,蹲下去吻了他的手和前額。1809年法軍炮擊維也納,他因受驚而加速了死亡,逝世於5月31日。

海頓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在晚年時,生活安定,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像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鬥爭性。

【作者介紹】

向陽光,湖南臨湘市人,大學文化,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際作者作曲者聯合會(CISAC)、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中國音協二胡學會會員,中國詩歌網認證詩人,湖南省音樂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學院藝術水平考級優秀指導老師、今日頭條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並頒授了『頭條青雲獲獎者』榮譽證章,曾被聘為《湘江歌聲》《音樂教育與創作》湖南紅網(文藝)專欄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樂評委、岳陽師院(湖南理工學院前身)音樂系客座教授、《樂苑園丁的歌》雜誌副主編、《百年之歌》(詩歌集)特邀編委。

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獲得者。先後在國家及省市級報刊網媒發表文藝作品、音樂評論、音教論文逾千首(篇),500餘萬字。《沁園春·國慶感懷》《西江月·祖國六旬贊》《清平樂·黨誕九秩感賦》《鷓鴣天·頌十八大》《搗練子·盛世召開十八大》《七律·賀建黨百年》《浪淘沙·建黨百年感悟》《江城子·晚舟歸航》《如夢令·巾幗贊》《採桑子·重陽》《浣溪沙·賀『神十二』》《水調歌頭·大美我家鄉》《訴衷情·新年詞話》等150餘首詩詞,先後榮獲中宣部、中國作協主管的『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最佳獎、特等獎、金獎,文化部主管的『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金獎;

《中華輝煌》等2首歌詞獲湖南省文聯一等獎。該詩詞作品先後在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詩歌網』《詩刊》上發表,並榮入《永遠的光輝》《頌歌獻偉人·唱響中國夢》《頌歌獻給黨》《百年之歌》等7部大型詩歌集。

《獻給老師的禮物》等8件作品參加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舉辦的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銅鼎獎;《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賞析》等2篇美學論文榮膺「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摭論素質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等10餘篇論文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一、二等獎;《試論音樂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等8篇論文蟬聯湖南省教科院一等獎;《金燦燦的歲月》等5首歌曲獲全國征歌大賽金、銀獎,其中《跟黨邁進新生活》(詞、曲)參加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21「祖國,我為你驕傲」全國大型原創詞曲大賽,榮獲「十大原創金曲獎」,名列第二。

大賽組委會於2022.7.25在央視星光演播廳舉行了「2022感動中國綜藝盛典」,全程錄像,現場直播,作品在央視的舞台上展示給了全國觀眾;《<跟黨邁進新生活>內涵解讀》等3篇音樂評論上了《湖南日報》(湘江周刊·藝風)、中宣部「學習強國」;《我的中華》《我們擁抱春天》等100餘首歌曲入選《全國教師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國當代優秀校園歌曲》《甜甜的歌-教壇作曲家特別專號》等10餘部歌集。著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中外音樂史學研究》《中國音教十家優秀歌曲專集》(向陽光優秀歌曲專輯)《向陽光聲樂作品選》大型聲樂套曲《臨湘組歌》(十樂章)《五尖山之歌》(五樂章)等10餘部,其中《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課題專著):

經湖南省教育廳審定,納入全省中小學圖書發行,後入選全國高校音樂教材,被上海音樂學院編入《全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系列教材》(專業主幹課程)。

此外,他輔導學生參加全國音樂知識大賽50多人次獲一、二等獎,3次被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教委授予一等園丁獎;他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音樂考級、省市「三獨」比賽100餘人取得良好成績,10多次獲中國音樂學院考級委員會、湖南省教育廳、岳陽市教育局「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他40餘年來為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院、西音、川音等10餘所院校輸送了大批音樂專業生。多次榮獲臨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嘉獎證書和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人社廳頒發的貢獻獎證書。《中國教育報》《湖南日報》《教師報》《音樂教育與創作》等曾對其作了「人物特寫」、書評和「樂壇人物」介紹,藝術成就載入《湖南文藝六十年·音樂卷》(省文聯)、《中國音樂家名錄》(鄧小平題簽)、《中國專家大辭典》(人事部)等20餘部歷史存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