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被121家出版社拒絕的暢銷書,《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腦動計劃 發佈 2023-01-04T06:44:37.288715+00:00

#翻閱2022#這本書有個奇怪的名字,《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有人看第一眼就忘不了,說這書名別致,起的好;還有人看到第一眼就不喜歡,直接說這名起的太濫,難聽的。有爭議的書都是如此,就如同它最早只能壓箱底,一次次被夭折。



這本書有個奇怪的名字,《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有人看第一眼就忘不了,說這書名別致,起的好;還有人看到第一眼就不喜歡,直接說這名起的太濫,難聽的。

有爭議的書都是如此,就如同它最早只能壓箱底,一次次被夭折。

作者波西格47歲才完成自己的這部書稿,但一直出版不了,輾轉碰壁,前前後後被121家出版商拒之門外。後來,好不容易有家出版社的好心編輯拿下了書稿,只給作者3000美元的預付款。編輯還預測說,別指望從這本書上掙什麼錢了。

但萬萬沒想到,這本書面世後卻火得一塌糊塗,第一年銷售達百餘萬冊,而且之後的十餘年中一直位居暢銷排行榜,妥妥成「超級暢銷書」,登上吉尼斯榜,稱作 「世界上被拒稿次數最多的暢銷書」。

《時代》周刊評價它為20世紀70年代十本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

後來,這本書被引進中國大陸,極為小眾,甚至聽說過的國人也不是很多。

因為,讀它還是有一定門檻的。

我驚訝於史蒂芬. 霍金給這本書如此之高的讚譽:

「 因為我寫了一部人們把它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相比較的書而感到甚受恭維。我希望拙作《時間簡史》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樣使人們覺得,他們不必自處於偉大的智慧及哲學的問題之外。」

再看紐約時報的評論:「深刻而重要。充滿對我們生活中的兩難處境的洞見。是最高等級的精神娛樂。



讓我們一起先了解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波西格,美國作家、哲學家。代表作就是 《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

他1928年出生於美國緬因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身上有著德國和瑞典的雙重血統。9歲的時候智商就已經達到了170,連續跳級數次之後,14歲高中畢業,進入明尼蘇達大學學習生物化學專業。

天才一枚,但絕對是一個不受規範約束的「非典型學生」,甚至是一個「製造麻煩的主」。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中,他寫道:只是不斷地上課、上課、上課,一直上到你心靈枯竭,創造力也消逝。

這種對抗現代教育體制的表現,自然不會帶給波西格以綻放靈感的機遇。果不其然,因拒絕寫作業,考試不及格,他被勒令退學了。

1946年,波西格服兵役,被派往南韓。兵役結束後,他重返校園,繼續中斷的學業,此後,步入正軌,進入孜孜不倦地學習階段。

在明尼蘇達大學取得本科學歷。隨後前往印度巴納拉斯大學研究東方哲學與文化,同時擔任修辭學教授。

又去芝加哥大學學習哲學與新聞學。30歲的他終於拿到母校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同年,他成為蒙大拿州立大學教授,執教創意寫作課程。

如果故事停止在這裡,波西格這個人多麼完美而閃耀,就像小說里經常撰寫的天才男主的開掛人生一樣。

其實不然,一個天才思想家所遭受的折磨非普通人能想像。


你看他的知識內存,可謂學貫東西,橫跨文理,教授學者的他,敏感又好思考,執教期間,他一直在探求西方倡導的二元對立與二分法帶來的分裂和局限,他試圖尋找支離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這些問題長久折磨和困擾著他,得不到安寧。時常陷入焦慮和煩躁。

1961年他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和臨床憂鬱症,送進醫院治療長達3年多,犯病時接受電擊療法,強電流讓人疼痛萬分直到休克、瀕死狀態,這樣的電擊前後做了有28次。

痛苦的他意識到自己的偏執,出院後,他帶著長子出門旅行,開始了一場騎著摩托車橫穿美國大陸,從明尼蘇達州一直到加州的萬里行程。

這是他的一次救贖之旅,反思之旅,他希望從狹窄而受限的自我中解脫。這趟旅行,幫助他暫時恢復了靈性的完整與清醒。

也使他最終完成了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個人自傳、哲學小說、遊記、演講和非宗教性告白,種種文學形式貫穿始終。

書中一方面講述的是作者帶著他兒子克里斯橫穿美國,一路騎著摩托車走走停停的旅行;另一方面則是「第三人稱回憶錄」,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回憶自己早年探索哲學真理的過程。

小說中的兩個主人公,第一人稱的 「我」與第三人稱的「斐德路」,其實都是作者本人,他有2個人格(心靈)在爭奪同一個身體。

這段現實之旅,同時伴隨的是哲學思想探索者尋覓 「良質」之道的心路歷程。



它顯示了作者對機械文化的崇拜和神秘東方文化的好奇心。

這本書真正提到的重要概念,或者叫哲學發現,就是「良質」,這好像是一種理想的高級別的境界和狀態吧。

在書中,波西格是這樣解釋良質的:

「它不是一種物體,而是一種事件。那是一種同時意識到了主觀和客觀時發生的事件,它既不屬於主觀內心,也不屬於客觀物體。它是獨立於這兩者之外的第三種實體。」

這趟旅程也是作者的自我修行,他所說的「良質」,用東方哲學裡的禪思比較,再用身旁摩托車修理的過程,對其進行細緻地闡釋而實現的。

普通人看摩托車就是一輛摩托車的樣子;摩托車維修技師看摩托車是一堆機械的組合,是零件之間的各種關係;而我看自己的摩托車,它就是存在於我心中的一條因果線,自從它被我購買,到將來它會變老變舊,每個時期它什麼樣子,都在我心裡有對應的面貌,所以,我一想到摩托車,這輛車就在我腦海里浮現出來。

禪屬東方文化,精神意念,是佛家的一種人修養內心的活動,而摩托車維修則是物質,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作者在書中,以哲學和摩托車維修相結合的方式為例,講述如何將人主觀的內心世界和客觀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在波西格看來,技術與心靈,古典與浪漫並非二元對立的,佛陀或是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就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

所謂的良質,是作者苦苦思索和追求,有種類似宗教般的無所不能存在著。

實話說,讀到後半部我也有點懵,似懂又非懂,我感覺可以接近那個良質,只是稍能觸摸,但沒有抵達它的核心。

它沒有具體的性狀,看不見摸不著。

只能說,關於「良質」來到時的感受,通俗地說,它就是告訴你如何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完全沉浸在一件事中,時刻想著它,你就不知疲倦,物我兩忘,完全達到了一種新境界。

比如被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吸引,漸漸投入,隨著故事的跌宕、畫面的轉換、主人公的遭遇你會緊張激動傷心流淚。

比如讀心儀的小說,情節抓人,場境對話精彩,你看得酣暢淋漓的時候,代入感會非常強,好像你就是故事中的那個主角,對他感同身受,關心著故事的發展,恨不得一口氣讀到結尾。


比如你聽一首動人的音樂外面的喧囂聲漸漸消失,你的久違沉睡的情感記憶被喚醒,飄蕩撫慰,孤獨狀態暫時被超越。

就像登山者攀到了山頂,就像體育健將挑戰運動那一刻極限的爆發、就像畫家全身心地創作,早已忘記坐了多長時間;就像理科研究生在實驗室里做一個試驗做到快成功的時候,一天都不出來忘記了吃飯。

那是一種幸福愉悅的體驗,那是人的最佳狀態。平時自我的 「分裂」 「分離」「自己與自己的作戰」 「內在的摩擦」消弱了,有了統一、完整、渾然一體的暢通感覺,哪怕這只是暫時。

過後久久回味,可能忘不了。

如果作者所說的「良質」境界是這樣,我覺得它更接近心理學常講的「心流」體驗、高峰體驗。

這很奇妙。也許每個人讀後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不盡相同,呈現出一顆鑽石的稜角多面,熠熠生輝。

讀到最後你發現,關於「良質」這個問題就連作者都不知道答案。他在書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花了一半的篇幅,只為了跟讀者一同探討此問題的答案。

雖然作者也不知道明確答案,但他最終給出的定義為良質是 「不可以被定義的」。一切的言說,反而會破壞對其的理解。

打破理性與浪漫的二元對立、物自體和世界二元對立的立場是需要良質的出現。

通過表面看內在,萬事萬物,一定是多元和變通的,我總覺得這麼美妙的「良質」一說,除了它美好的方面,應該還有危險的一面,像深不見底的洞穴。就如我看陳春成的《裁雲記》裡,那棟樓里住著些 「魔障」的執著的人,畢生研究心中所迷,像書里老先生所言 「 值得人沉迷一生的事太多,有的人註定會掉進某件事情里,繞也繞不開。 」至死不渝。

偏執成狂,世界的神秘發展也許是這些瘋子們推動的。



作者簡介:

夢裡風鈴 , 業餘侍弄文字。希望通過讀書提醒自己,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保持謙卑。

簡書優秀創作者 / 【腦動讀書】發起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