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為何這麼關注中國?14年前的一次意外,中國不小心暴露了實力

雲史長安戰未央 發佈 2023-01-05T10:08:55.322914+00:00

近些年來中國的發展神速,GDP躍居世界第二,但對比歐美發達國家,中國的人均GDP依舊遜色不少。饒是如此,西方各國依舊對我國不依不饒,想盡一切辦法為我國的發展之路增設障礙,而他們之所以對中國如此重視和關注,一切源於十四年前的一次意外。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近些年來中國的發展神速,GDP躍居世界第二,但對比歐美發達國家,中國的人均GDP依舊遜色不少。而我們也仍然秉持著謙卑的態度,以追趕者的姿態低調努力著。

饒是如此,西方各國依舊對我國不依不饒,想盡一切辦法為我國的發展之路增設障礙,而他們之所以對中國如此重視和關注,一切源於十四年前的一次意外。

當年,我國在各方面暴露的實力令他們感到恐慌,以至於直到今天仍然警惕。

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國又暴露了哪方面的實力,居然引得西方如此重視?接下來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眾志抵雪災

提及2008年,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許是這一年在北京舉辦的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上,一雙由無數焰火組成的巨大腳印,一步步邁向鳥巢體育館,屬於中國的聲音隨之傳遍世界。

但是,在奧運會來臨之前,這一年對於中國來說足以稱得上是多災多難,時至今日,回憶起那一年,一切災難的起點或許就是那場席捲全國的雪災。

2008年1月10日,這一年的第一股冷空氣南下,為南方帶來紛紛揚揚的雪花,瑞雪兆豐年,對於極少下雪的南方人來說,這場雪象徵著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正如往年一樣,所有人都以為這場冷空氣不過是老天爺走個過場,過不了多久氣候便會恢復如初,因為南方向來是春神句芒眷顧的土地,與寒冷無緣。

可是,這股直抵南海的冷空氣,卻跟著了魔似的,死死黏在了廣袤的南方大地,仿佛幽靈般遊蕩此間,不願離去。

直到這年2月初,已有4波冷空氣持續南下,它們匯聚成巨大的冷氣團肆虐著,而這種冷還不同於北方的乾冷,當冷氣團與西太平洋北上的濕熱氣體相遇時,空氣變得又冷又濕,哪怕人們躲在屋內都不堪其擾。

這還不算完,隨著惡劣天氣的持續,各地積雪積冰的情況越發嚴峻,貴州、湖南等主要受災地區的電塔電線上累積的冰坨越來越大,不少地區的國家電網在物理上不堪重負,出現成片倒塌的現象。

在多山地丘陵的貴州,這種情況的發生尤為頻繁,總計8萬多根電線桿的倒塌使得貴州東部電網全線崩潰,五十多個縣陷入黑暗之中。

與此同時,受到積雪影響的還有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成千上萬的車輛。

他們中有的是滿載年貨準備回家過年的私家車車主,有的是打算送完最後一單結束一年辛勤勞作的貨車司機,可如今,他們卻都因冰雪路面而不得不在公路上滯留,寸步難行。

當時,冰雪路面導致道路上事故頻發,所以交通部門不得不封鎖路段處理積雪,京珠高速上甚至出現了長達90公里的受阻車龍,無數車主面對一眼望不到頭的車龍,只能無奈點上一根煙,開始漫無止境地等待。

而在四季如春的廣東,雖然冷空氣並沒有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但不少外來打工者卻因不斷取消的列車班次被滯留在車站,沒過幾天車站便已是人山人海。

根據廣州市政府在2008年1月30日的統計,當時整個廣州地區滯留的乘客一度達到80萬,各個車站人山人海,倘若不及時處理,天災便將引起人禍。

值此危機關頭,值得我們永遠信賴的黨和國家出手了。

在冷空氣席捲南方之初,政府便予以極大關注,對天氣的異常現象進行實時跟蹤監測,當冷空氣演變為數十年一遇的雪災時,政府立刻採取措施進行抗災。

在京珠高速湖南耒宜段,湖南武警某部出動1200餘官兵趕往現場,武警戰士們眾志成城,經過6晝夜的奮戰,成功將該路段的積雪清除,滯留於此的車輛也在指揮下被有序疏散,而同樣的情景還發生在受災公路的每一個角落。

在更加偏僻險峻的崇山峻岭間,同樣是地方武警官兵,他們扛著幾百斤重的維修設備和耗材,前往因雪災倒塌的電網處進行維修,面對漫天風雪,他們巋然不懼。

在擁堵的南方車站,交通部門派出人員前往現場維持秩序,將一批批物資送入車站,國家領導人更是親赴現場,安撫躁動不安的返鄉群眾。

隨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高速運轉,因雪災引起的一系列危機事故被消弭於無形,這一年的春節得以在萬家團圓下平靜喜樂地度過。

可對於這一年來說,災難才剛剛開始。

同心赴災區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汶川的大地深處傳來異動,霎時間,天地傾覆,山嶽開始怒吼。

巨大的石塊從高山上滾落,原本重達萬鈞的石塊此時輕如羽翼,簌簌落下,一幢幢高樓像紙糊的一樣,在巨大的震動前成排倒塌。

地震還在向外蔓延,無數生命被掩埋,無數家庭被破壞,據後來統計,這場災難嚴重破壞地區約50萬平方千米,10個縣成為極重災區,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1993.03萬人失去住所,受災總人口達4625.6萬人。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災害損失最重、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山河破碎,九州哀悼。

地震使得整個震區的通訊、交通陷入癱瘓,誰也不知道震區內發生了什麼,只知道隨著時間的流逝,生命也在悄悄逝去。

災難發生後,我國政府反應非常迅速,在中央的統一調度下,各路大軍從四面八方入川,趕赴現場進行救援。

進入21世紀,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儘管歐美各國仍舊打著反恐的旗號向中東派遣軍隊,但我國自兩山輪戰以來,解放軍已然有20年沒有對外亮劍,所以歐美普遍認為解放軍在安逸中失去了戰鬥力。

可一場汶川救災,就讓歐美各國收起了這種輕蔑的言論。

搶險救災一開始,解放軍便以最快的速度集結,12.3萬名解放軍官兵,2.3萬名武警部隊官兵在3天的時間裡到達全部重災鄉(鎮),7天到達所有受災村,深入災區進行救援。

而在解放軍集體進入災區前,災區內因通訊問題成為一片孤島,倘若解放軍貿然進入,可能就如睜眼瞎一般在內部迷失方向,大大降低搜救效率。

為此,解放軍總參謀部命令空降部隊作為作為先鋒,以空降的方式率先進入災區,摸清情況。

但是,當時汶川一帶的地形極為複雜,高山、河流、懸崖縱橫交錯,且完全沒有通訊信號,所以被空降兵們視為死亡地帶,除此之外,空降兵們還需要在5000米的高空上進行盲跳,這就意味著空降兵們可能將面臨誤差近10公里的空中漂移方能落地。

因此,哪怕是解放軍中技術最頂尖的那批空降兵,也不敢拍著胸脯保證能夠活著完成任務。

儘管面臨如此險境,可後方待命的解放軍戰士卻沒有因此而選擇退縮,第一批被選中的空中偵察小分隊共15人,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經48歲,最小的還未滿22歲,可當他們面臨九死一生的任務時,卻抱著同一種覺悟。

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魄力與勇氣。

值得慶幸的是,這十五位勇士憑藉高超的跳傘技術,有驚無險地降落在指定位置,緊接著,他們成為後續部隊的眼睛,搜集匯報了許多災區內的關鍵情報,並開闢了十餘處直升機起降點,引導飛機空投補給30餘次。

他們的捨身一跳,還為後續一萬多空軍救援部隊探明了方向,隨著他們的有序入川,一條條生命線在人跡罕至的險峻高原和深山密林中被開闢出來,給予受災百姓以希望。

在政府力量進行緊急救援的同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十數億中國人,無數海外華僑也開始行動,20餘萬志願者自五湖四海而來,自發趕赴災區參與救援。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並非看四海昇平時有多少歌頌者,而是遭遇劫難時有多少人挺身而出。

截至5月15日,已有近7萬受傷群眾從廢墟中被解救出來,近40萬災區群眾被轉移至安全地帶,而這些數字還隨著後續救援工作的開展在穩步提高。

在這場災難中,中國軍隊集結並趕赴前線的速度,後勤物資的供應效率,方方面面都展現了無與倫比的中國速度,這無疑令西方各國警惕不已,倘若爆發戰爭,恐怕中國在第一時間便會化為無情的戰爭機器,將一切對手碾碎,這樣的中國不得不提防。

金融危機下的異類

2008年,隨著1月南方雨雪災害、4月發生阜陽兒童感染EV71事件、5月汶川大地震等群眾性事件的相繼發生,註定了這一年對中國來說並不平靜,可對於世界來說,這一年同樣不一般。

2008年8月,美國兩大房貸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價暴跌,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下場接管「兩房」。

但問題的根源並沒有因此解決,美國原有的貨幣政策、金融政策使得許多金融機構在兩房危機中難以倖免,其次貸問題的嚴重程度遠超人們預期,於是,一場金融風暴席捲了整個華爾街,旋即向全世界蔓延,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

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系從自轉逐漸向公轉發展,與世界經濟體系接軌,但總的來說,我國從來沒有因市場經濟的推行而摒棄計劃經濟這雙無形的大手。

因此,在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我國政府以極大魄力拿出4萬億投入基礎建設,這四萬億如同一劑猛藥,拯救了上千萬因金融危機而失去工作的百姓,阻止了恐慌的情緒在群眾中蔓延。

經濟學家成思危在後來指出,倘若沒有這四萬億的力挽狂瀾,恐怕那一年的GDP增速只有2.4%,這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正是因為這四萬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走出金融危機泥潭的國家,當歐美各國還在為自家失業率愁眉不展時,中國已經回到正軌,並憑藉這一機會彎道超車,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一直以來,中國所秉持的都是「和平崛起」的發展理念,無意與他國爭奪所謂的世界霸權,可就是這樣愛好和平,只謀發展的中國,卻在2008年發生的多次危機中,暴露了強大的實力以及歐美各國無法比擬的發展潛力,這使得向來心胸狹隘的西方人不得不加強對中國的關注與制裁。

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的日益富強,這頭甦醒的東方巨龍已經逐漸衝破西方人設下的層層束縛,翱翔於九天之上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從2008年雪災看我國政府危機管理的發展》 J 楊慶 華東師範大學 科協論壇(下半月). 2009,(05)

[2]:《中國應對巨災的機制——汶川地震的經驗》 J 史培軍 張歡 1. 北京師範大學2.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3. 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28(0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