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留言更新!《如果國寶會說話》溫暖回歸🤞

光華銳評 發佈 2023-01-06T23:05:30.870067+00:00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9位新朋友加入國寶群聊,還特意召開了一場朋友圈發布會,官宣播出。蘇軾《黃州寒食帖》,從失意中窺見詩意,給人以逆境中向陽的動力。

它響了,它響了

它終於又響了!

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

請注意查收

熟悉的鈴聲,熟悉的旁白

在跨年之際響起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上新跨年特別呈現

你收到這份來自國寶的新年禮物了嗎?


9位新朋友加入國寶群聊,還特意召開了一場朋友圈發布會,官宣播出。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9每晚19:55檔,它們一一展顏相見。

蘇軾《黃州寒食帖》,從失意中窺見詩意,給人以逆境中向陽的動力。

陳國公主黃金覆面,鐫刻著千年前一個民族的容顏,也映照著你我熱烈的模樣。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見證兩捧相隔萬里的國土,以瓷瓶形式達成和解。

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自在澄淨,其中奧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金絲翼善冠攜⼗⼆龍九鳳冠,送來美好的祝福,龍鳳呈祥,好事成雙。

明式家具黃花梨夾頭榫畫案,酷炫的展示中帶著理性的浪漫,彰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泉州灣後渚港福船,以福為名,縱橫四海,帶著我們遠渡重洋,又護送我們回家。

還有宋徽宗《瑞鶴圖》朝元圖,也即將與觀眾見面。

從2018年1月1日正式開播,到2023跨年上新,《如果國寶會說話》就像一個老朋友,跨越千山萬水,赴一場冬日的暖約。

好久不見,再見依然。節目保持「高開高走」,此番上新也是一如既往的精品良作,在短小篇幅里蘊藏萬千,在官方整活中嚴肅玩梗,將歷史再次鋪陳,讓文物再次「活」起來。有位網友的評論,或許能說明一切。

作為一檔既「老」又「年輕」的節目——看過的都懂,如何持續保持魅力,讓國寶不斷煥發新生,讓文物走進更多觀眾的內心,是主創人員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作為觀眾的一員(嚴格來說好幾員),光華銳評與這次《如果國寶會說話》跨年特別呈現執行總導演崔宇、策劃師永濤,在新年伊始展開了親切交流,就網友(主要是我們自己)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以下是詳細內容。


Part.1新年特別呈現 帶來溫暖祝福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播出,還是在2020年。時隔2年多選擇跨年再見,節目「希望能在跨年的時候, 給大家帶來一點溫暖的祝福。」

師永濤說,「過去一年,大家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新的一年,希望帶給大家一些希望,一些光明,一些未來。」

蘇軾《黃州寒食帖》或許很能體現這點。烏台詩案後,蘇軾入獄,「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時間,遭到生活『重錘』。但是,這個時候他卻寫出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也是現存的東坡真跡里最好的一個書法作品。」

作為《黃州寒食帖》的分集導演,崔宇覺得,蘇東坡在逆境情況下,還能想起來寫詩,和跨年立意蠻契合,「我們的生活中也需要有詩歌,需要國寶,需要文化帶來溫暖的力量。」

12月31日晚至1月1日凌晨,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法治在線、CMG觀察、中國電視報等共同發起的「千千晚星」陪伴式跨年星空慢直播里,也有國寶們的驚喜現身。「一起看星星,一起聊天,一起聽音樂,通過國寶了解古代人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古代人如何來認識整個宇宙。」

特別的時間,總是自帶特別的意義。在新舊年交替之時,邀請大家一起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不得不說,「寶」,你是懂浪漫的。


Part.2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心思 都值得被看見

很多人提到《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反應想到的也許就是節目的文案與海報。

「文案天花板」「央視神仙文案」「滿分作文」……網友們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不少人還摘抄下來。

按照一般行文走向,此處應該出現一個「然而」。

然而,沒有然而,我們也覺得文案非常優秀!一集時長5分鐘,文案字數看著不多,卻句句是精華。

海報也依然穩中帶皮,不過集體走了「如果」風,與節目名呼應,也留給我們關於文物的無盡想像。

不過,這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除了出圈的文案和海報,《如果國寶會說話》有更多值得被看到的地方。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一集中,主角不是韓信、不是蕭何,也不是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而是「蘇麻離青」。

為什麼是一種顏料?崔宇的回答是,「要做創意短視頻(指節目)我的眼睛必須聚焦在我的目光看不見的地方。」

「一個文物擺在博物館裡,你能看到的大家都會看到。蕭何、韓信,解說員也會講他們的故事,講瓶子的來歷。」崔宇覺得,這些信息不會吸引人,「因為你和大家的認知或者是信息是對稱的。創意短視頻,要的就是不對稱信息。你說的必須是大家不知道而且覺得新鮮的,這是《如果國寶會說話》從始至終堅持的創作精神。」

所以,崔宇看到的不是蕭何和韓信,他看到的是那些細小的花紋,有象牙、金鋌、海螺,還有各種中外藝術風格交織的花紋。「我把這些元素提取出來,這是人們在博物館不會注意到的,往往是這個文物更關鍵的東西。」



「元青花其實是世界製造。它的顏料來自於西亞地區,製作瓶子的高嶺土來自於景德鎮,身上這些花紋或顏色有印度佛教風格,也有蒙古族蒙元風格,也有波斯風格的。」

這個能夠展現中國人包容世界的格局和氣度的元素,成為了這集想要表達的主題,「解說詞也賣了個萌,說元青花,『世界的花花,花花的世界』。」

節目也把一些小心思明明白白地展現給觀眾。如果你仔細看,應該能看到《蘇軾<寒食帖>》的官方彈幕。

有網友get到了這份巧思,帖子上的那些題跋、蓋章就相當於古代彈幕。

水月觀音這集,文案講解也非常少,讓觀眾沉浸其中,細細品味。

再「大」一些的心思,節目有時也會用一整集來表達。黃花梨夾頭榫畫案一集裡,那十分有磁性(來自作者的誇誇)的配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溫柔又帶著一絲未來感的機器AI女音。

但這並不違和。配合結構清晰的剪輯、酷炫的後期、戲腔和流行結合的背景音樂,明式家具的構造、用途展示得一清二楚,古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也得以體現。

以如此現代又前衛的方式解讀文物,不是本次新年特別呈現的首次呈現。第三季中的立獅寶花紋錦,就用到代碼等方式演示,全程沒有一句旁白卻全程高能。

如果認真看到最後的製作人員字幕,你會發現,它們出自同一人之手,叫車鈺。崔宇和師永濤告訴我們,車鈺導演是個年輕的95後,主修藝術專業。

「她獨有的風格,建立在藝術之上的紀錄片表達。你看明式家具這一集,她就把它拆解開,一幀一幀展現,就像數碼博主做新機試用或者拆箱講解一樣,一點一點展示明式家具特點。」師永濤形容成「用紀錄片形式給400年前明式家具拍了一個驚艷的廣告片,非常酷。」

做「酷」的片子,費電腦。崔宇爆料,車鈺把電腦剪崩了,「她那一集都是用剪輯做的貼圖動畫,剪輯線非常多,導致電腦帶不動,又去機房找好電腦,結果也帶不動,非常艱難。」同時,也很費腰,「腰都塌了,站著剪片子,剪了近一個月。」

我們團隊本身都很熱愛文物和創作,所以才會鑽進去。」可以說是「為愛發電」了,僅代表本觀眾送上一個瑞思拜。


Part.3要做引領者 不能不創新

當然,這樣的辛苦只是所有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要讓節目持續「收割」觀眾芳心,需要不斷地有「新東西」。

我們應該做引領者,而不是跟隨者。」時間調回2018年,那時的文物不賣萌,「我們可以走可愛風。」到了第二、第三季的時候,「大家都走這個風格,我們要是再萌,就變成跟隨者。雖然我們沒變,但是時代在往前走。」

創作過程當中,主創團隊始終揣著一股勁兒,「就要跟別人不一樣,就要做引領者,這樣才能做好紀錄片。」

創新是必要的。每一季都在前一季的基礎上,探索更多可能,本次跨年特別呈現亦是如此。

高精度三維掃描、全形拓、微痕提取、熱傳感,「基本上現在能用的文物拍攝和製作前沿手段,我們都有嘗試。」

有新技術的同時,也加入新創意,「拓展文物紀錄片的可能性,把它『玩』起來,『玩』得可愛一點。」

眾所周知,節目向來會整活兒。彈幕、說唱、動畫,每次都能精準「擊中」觀眾的心。

這次,「在高精度三維掃描基礎上,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那集,又加入了動漫元素。我們把元青花瓶身上青花變成藍色青花小人,它可以放大縮小、變色,還有劇情,由它來引領大家觀察瓶子上的各種元素,花紋、符號、文化信息。」

泉州福船這集中,泉州布袋戲也閃亮登場,上演一段出海歸來的故事,劇情完整,人物生動。

長期創新很是艱難,但帶來的效果足以安慰。節目不「搞營銷、整流量」,網友紛紛自來水式安利,讓節目成為現象級紀錄片。

依靠這種「人傳人」的自發傳播,越來越多人看到節目,了解文物,讓文物初始「入眼」,最終「入心」


Part.4尊重文物 更關注人

《如果國寶會說話》每集只有短短5分鐘,被網友稱作「泡麵番」,很多網友用它下飯,一刷就停不下來。

做一個簡單的算數,一口氣刷完所有已經播出的集數,也不到7小時。但凝結出這7小時,輸出每一個5分鐘,絕非一日之功

主創團隊拍攝了上百家博物館、上千件文物,積累的素材陣列「非常沉,幾乎是兩袋大米的重量」。崔宇解釋,「這大量的素材,是用來佐證主文物的,『用文物講文物』也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創作理念。」

用文物講文物,除了可以證明真實性之外,還能讓觀眾感受到文物的溫度,看到文物背後「人」的存在

泉州福船被發掘出時,船上有很多東西,有測量定位的量天尺,也有探海底深度的測深錘,還有海員們消遣打發時間的象棋,還有他們吃剩下的椰子、荔枝核。

「主文物是船,其他都是輔助文物,但一說這些,我們立馬就會想知道,他們在海上是怎麼生活的?」扁平化的、單一的符號,瞬間變得更立體,仿佛能觸碰到那個時代的溫度。「觀眾也有可親的感覺,會覺得原來我離這個文物、那個時代那些人這麼近。」

從寒食帖看到蘇軾,從陳國公主黃金面具看到千年前的一個民族,節目帶著如今的人們通過文物,看到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面孔。他們不該被忘記,需要被記憶。

節目製片人、總導演徐歡說,文物都是有生命的,每個文物也跟人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性格

《如果國寶會說話》站在國寶的角度,把它像人一樣對待,「感受歷史呼吸,通過接地氣的旁白,把國寶說不出口的心聲講出來。」師永濤覺得,可能這也是觀眾喜愛節目的一個原因。

這些借節目之口代替國寶說的話,講的其實是時代,以及時代的人們

我們用更為現代的方式欣賞文物,被文物背後的那些人、那些事吸引,讚嘆它們的精美,感慨前人的智慧,體會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因而,我們懂得文物的可貴,明白文物傳承的重要性,也從中悟得今日的我們,該如何前行


本次跨年特別呈現,是來自時間的禮物。國寶們穿越時光而來,陪同我們向2022揮手告別,向2023出發。如果國寶會說話,可能它們也會向我們說一聲,新年快樂。

願我們在國寶的陪伴下,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