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教授專訪: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現狀及展望

醫脈通肝臟科 發佈 2023-01-07T08:53:53.738859+00:00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據估計,目前我國慢性HBV感染者約7000萬例,其中慢性B型肝炎患者2000萬-3000萬例。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據估計,目前我國慢性HBV感染者約7000萬例,其中慢性B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00萬-3000萬例[1]。在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成立30周年大會暨2022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學術年會召開期間,醫脈通特邀請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吳超教授,就CHB患者的治療現狀及展望進行分享。

吳超 教授

  •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 江蘇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主任委員

  •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及肝病學分會 委員

  • 南京大學病毒與感染病研究所 所長

  • 美國、歐洲肝病學會(AASLD)(EASL) 會員

  • 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會(ESCMID) 會員

  • 以第一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重大專項4項、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子課題及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

  • 發表第一及通訊作者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SCI收錄150餘篇,累計影響因子1120.879,單篇最高影響因子71.421,包括Lancet Infect DisJAMA Network OpenJ HepatolHepatologyAm J GastroenterolAliment Pharmacol Ther等,其中3篇論著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為10餘個SCI期刊的編委及特約審稿人。

醫脈通:中國是B肝大國,據估計,目前慢性HBV感染者有數千萬例,請您談談我國CHB患者的治療困境有哪些?

吳超教授:隨著20多年來B肝診斷和治療領域的進展,我們對B肝的診斷和治療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認識,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但在我國針對CHB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仍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困境:第一,我國CHB診斷率和治療率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到2030年CHB診斷率達到90%、治療率達到80%」目標相差較遠。近期數據顯示,我國CHB診斷率僅22%、治療率僅15%左右。診斷率較低的原因包括:①普通人群恐懼B肝以及既往對B肝攜帶者的診斷誤區,以致患者大多不會主動前往醫院定期檢查;②大眾對B肝篩查不夠重視,由於「污名化」的存在,入職/入學體檢不會進行表面抗原篩查。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呼籲加強檢測,提高檢測率。我國人口眾多,再加之目前提倡擴大適應症,也就意味著至少有6,000萬的CHB患者需要治療。

第二,目前臨床對CHB的治療指征仍存在較大爭議。國內2019年指南推薦以及2022年擴大CHB治療適應症專家共識均對B肝的治療標準提出了新的建議,儘管如此,還是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轉氨酶的治療閾值、HBV DNA的治療標準、免疫耐受期是否治療、非活動性的攜帶者如何治療等。

第三,「觀念」的問題。一是醫生的觀念,雖然目前專科醫生已經逐步重視CHB治療,治療理念較先進,治療意願較強烈,但是很多非專科醫生對CHB的治療尚有較大認知不足,這種認知障礙主要來自於傳統的觀念,認為B肝無特效藥,治療與否沒有區別,導致很多患者無法及時治療。另外則是很多的醫生和病人對於CHB治療藥物還不夠信任,例如認為不能停藥、需要終身治療,或會出現耐藥問題,以及目前的藥物難以清除cccDNA等。

因而,我國CHB患者的治療依然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問題。

醫脈通: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CHB治療方案不斷優化,也出現了許多在研新藥。能否請您介紹一下目前CHB的治療方案和新藥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

吳超教授:近幾年來,新藥研發突飛猛進,CHB的新藥發展令人期待。CHB目前的治療方案有兩大類:核苷(酸)類似物及干擾素。一部分表面抗原低水平的患者經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後,再通過治療方案的優化,可以實現臨床治癒。如我國現在開展的「(珠峰)工程」項目,通過長效干擾素優化,使這類患者能夠快速地獲得臨床治癒。另外還有對特殊人群的探索。第一兒童,目前我國諸多研究單位,如王福生教授等都在嘗試對兒童進行早期的優化治療,通過干擾素/核苷(酸)類似物讓兒童(包括免疫耐受期的兒童)快速獲得病毒清除。第二妊娠期患者,在圍產期或者分娩後,快速啟動治療可為這部分人群帶來較好的治療效果。第三「小三陽」患者即免疫控制期,通過干擾素合併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可取得較好獲益,但是有效率和總治癒率因人而異,不同研究中心得到的數據也不盡相同,還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進一步擴大探索。

新藥研發主要分兩大類。第一類:直接抗病毒藥物,阻止B肝病毒進入肝細胞,直接靶向cccDNA或HBV的基因表達,抑制核衣殼組裝、表面抗原釋放。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藥物,主要作用是提高宿主的免疫系統(包括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目前在研的新藥約有上百種,較有潛力的有60多種,其中幾種藥物進展較快。

直接抗病毒藥物中的第一種藥物是核心蛋白變構調節劑。它是以核心蛋白為靶點的抗病毒藥物,主要通過改變核心蛋白的構象來干擾核衣殼裝配,進而影響病毒分子的組裝和逆轉錄,最終抑制HBV的複製。如JNJ-56136379的II期臨床研究初步結果顯示,它可以同時抑制HBV DNA、RNA,對表面抗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核心蛋白變構調節劑聯合其他藥物可能效果更佳。第二種是靶向病毒mRNA,包括RNA干擾和反義寡核苷酸這兩類藥物。其中GSK3228836(Bepirovirsen)表現較為出色,目前已經開始進行III期臨床研究,其II期結果顯示,GSK3228836對表面抗原及B肝病毒整體都顯示出較好的控制作用。第三種是表面抗原抑制劑,最常見的是核酸聚合物,主要通過阻止細胞內亞病毒顆粒的組裝,抑制表明抗原的分泌。NAP Replicor公司研發的REP2139/2165的II期研究結果顯示,與干擾素、長效干擾素及核苷(酸)類似物三聯治療,降低表面抗原效果較佳,而且隨訪期間也未出現病毒反彈,這類藥物將有較好的前景。第四種是HBV進入抑制劑,通過充當HBV進入受體,也就是牛磺膽酸鈉協同轉運多肽來靶向病毒進入步驟。目前這類藥物中有治療丁肝的Bulevirtide已在歐洲上市,對B肝的研究也處在較好的狀態,II期結果顯示其聯合干擾素可以降低表面抗原。該藥物也值得期待。以上新藥的研發已經展現出較好的勢頭,目前GSK3228836的III期臨床研究已在國內開展,希望能夠獲得成功,儘早投入患者使用。

第二類是調節免疫的藥物。針對固有免疫的藥物主要是Toll樣受體激動劑,吉利德研發了針對Toll樣受體8的小分子激動劑,其II期臨床研究顯示,一部分人表面抗原下降可超過1個log值。另外美國spring bank公司研發的先天免疫激動劑SB9200的研究顯示,它可以降低HBV DNA載量及表面抗原水平,但研究後期患者出現了嚴重不良反應,他們終止了研究。另外則是針對適應性免疫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其中進展比較迅速的是我國研發的皮下注射抗PD-1/PD-L1抗體ASC22,可以導致表面抗原呈劑量依賴性下降,而且表現出較佳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目前該藥也處於II期階段。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治療性疫苗、單克隆抗體,尚處於I期或II期臨床試驗階段。目前全世界眾多企業在B肝新藥研發方面均有多條管線在進行中,而且幾乎所有在研新藥都需要聯合治療,針對不同的病毒複製周期、不同的靶點協同作用,未來將有更多的新藥進入III期臨床研究。所以我們對於CHB臨床治癒充滿信心,前景相對比較樂觀,但可能還需再等待一段時間。

醫脈通:CHB患者的管理仍舊是目前的熱點和難點話題,我們還面臨著哪些挑戰?未來的研究方向是什麼?請談一下您的見解。

吳超教授:首先,需要改變觀念,近期莊輝院士反覆強調,CHB需要「Test all and Treat all」——全員檢測和全員治療。在過去,國內外各大權威指南所規定的治療標準較為嚴格,如果按照既往標準,僅約16%-20%的患者能夠接受治療。最近美國肝病研究學會對CHB的治療標準進行了多次討論,比如有專家提出:無論病毒載量和轉氨酶水平,只要能檢測到HBV DNA都應開始治療。若按此標準,治療可覆蓋87%的CHB人群,比較接近WTO目標。

另外,隨著循證證據的增加,大家已經發現「不確定期」CHB患者的肝癌發生率遠高於正在治療的患者。這是核苷(酸)類似物治療近20年來發現的一個新問題,是CHB領域專家在總結經驗的表現,也是專家們認為必須擴大CHB治療適應症的前提之一。再者從傳播角度來看,如果不治療,始終處於病毒攜帶和HBV DNA陽性狀態,仍具有傳播能力,治療一個患者就是消滅了一個傳染源,也就切斷了傳播途徑。而且現在藥物可及性提升,伴隨著這些藥物的長期使用,治療獲益也有所提升,降低了發生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即使是免疫耐受期患者通過治療也能取得較高的HBV DNA抑制率。儘早治療則能儘早獲益。最後結合C肝、HIV擴大治療適應症的經驗,越來越多的專家提倡「Test all and Treat all」。這需要所有臨床醫生提升相關認知,並廣泛宣傳。

除了醫生,B肝感染者自身的理念也需要轉變。過去有諸多患者在年輕時未積極治療,隨著年齡增長開始出現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等嚴重併發症。現在CHB的治療目的不僅僅是追求轉氨酶復常、HBV DNA轉陰、表面抗原血清轉換,更多的是阻止疾病進展,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不能把目光僅局限於表面抗原消失、臨床治癒,更重要的是儘快開始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獲益。

而提高治療率的重要前提是提高篩查率/診斷率,這需要我們行業學會、企業和政府部門在未來共同努力。因此也呼籲把B肝表面抗原檢測作為常規檢查,要應檢盡檢,儘量將B肝患者篩查出來,這對於未來疾病控制,尤其是肝硬化、肝癌等併發症都非常有利。

最後一個挑戰則是患者的全程管理。目前我國對CHB患者連續隨訪的能力仍存在較大不足,如何提高患者隨訪依從性,建立相關措施對患者全生命周期緊密隨訪和管理是需要研究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的行政部門、醫保部門、醫療機構,特別是如何發揮三級醫療機構包括社區醫療的緊密聯絡與協作等,這都是我們需要探討和努力的方向。事實上,我國部分行政區域如浙江、海南等地,在政府的主導下,開展了以區域協調篩查和診斷治療管理方面的有益嘗試。

在各位專家的支持下,我們中心啟動了「領航」項目,主要針對不確定期患者,根據最新指南建議,對這類患者進行長期的觀察。與此同時,國內也有很多專家在做同類型的前瞻性研究,如高志良教授牽頭的「(珠峰)工程」項目、陳新月教授牽頭的「星光計劃」等,都是針對不同CHB人群的前瞻性長期觀察研究,以期能得到更多證據,為我國B肝的防控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等. 慢性B型肝炎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20)[J]. 中華全科醫師雜誌, 2021,20(03):281-28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