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寵的正宮皇后 「本宮不死,爾等終究是妃」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敦煌好男兒 發佈 2023-01-07T22:59:57.349171+00:00

在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後宮中,有兩個女人相當出名,一個是王恭妃,一個是鄭貴妃。王恭妃,是皇太子朱常洛的生母,原本也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宮女,要不是萬曆帝臨幸了她懷上龍嗣,且生下的還是皇長子,恐怕王氏都不會在史書留下任何足跡。

在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後宮中,有兩個女人相當出名,一個是王恭妃,一個是鄭貴妃。

王恭妃,是皇太子朱常洛的生母,原本也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宮女,要不是萬曆帝臨幸了她懷上龍嗣,且生下的還是皇長子,恐怕王氏都不會在史書留下任何足跡。

鄭貴妃,是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甚至為了她,打算廢長立幼,可惜沒能如願。鄭貴妃還費盡心機搞出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來陷害皇太子朱常洛,她一心想要成為後宮執掌者,坐上皇后的寶座。 只可惜鄭貴妃時運不濟,她碰到了明朝乃至整個封建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

從實際歷史來看,在萬曆皇帝的後宮鬥爭里,王恭妃與鄭貴妃都輸了,反而是無子無寵的她才是人生贏家。

她真實演繹了 「本宮不死,爾等終究是妃」的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就是明朝這個不得寵的正宮皇后,她到底是憑藉什麼成為了最後的人生贏家。讓我們一起來揭秘在皇后位置上時間最長的女人,她又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結局呢?

萬曆皇帝的正宮皇后

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

孝端皇后——王喜姐

王氏,名叫王喜姐,公元1564年出生在京師,原籍是浙江餘姚人。她的父親是王偉,原任工部所屬的文思院副使正九品官職,因王喜姐成為皇后而封為:永年伯。王喜姐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正宮皇后。

萬曆皇帝朱翊鈞在民間大選皇后

王喜姐成為大明王朝的正宮皇后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預防女寵之禍,外戚亂政的現象形成,進而危及皇權。

在對於后妃的選擇上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也就是說,只要女子品行端正,容止美麗,就有資格被選為后妃。至於女子的出身門第,則不再作為入選的條件。

所以明朝後來,在皇帝后妃的選擇上,更側重於清貧之家的女子,以希望藉此來輔佐皇帝培養節儉勤政的美德。

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正月,仁聖皇太后陳氏和慈聖皇太后李氏,下詔禮部為年僅14歲的明神宗朱翊鈞舉行選秀,選出皇后人選。

當時的選秀範圍在京師以及北直隸等地,一共有四百五十餘人參選,最後選出王喜姐及另外一名同齡女子陳氏,又經過嚴格的相貌,生辰,言行,家庭,身世,相對比之後,最終選擇了王喜姐為大明朝的新皇后,而落選的陳氏也沒有能入宮為妃。

王喜姐成為大明王朝的新皇后

14歲的朱翊鈞和15歲的王喜姐大婚

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十九日,年僅十五歲的王喜姐與14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正式舉行了大婚儀式,之後被冊立為中宮皇后。

孝端王皇后,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生前唯一的正宮皇后,是他在位期間親自冊立的。

王喜姐自從立後起,正位中宮四十二年(公元1578年——公元1620年)頗有慈孝的美名,她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后。

王喜姐的皇后冊文曰:

朕惟天地職覆載之常,乾元必資乎坤順,君後理陰陽之教,國治蓋本於家齊。故媯汭嬪虞,光啟重華之運;塗山翼禹,誕開文命之基。惟宗祧之重計攸關,肆昭代之彝章具在。咨爾王氏,星軒降秀,沙麓兆祥,躬淑哲以俔天,體安貞而應地,上副慈闈之簡,下孚泰筮之占,宜表正於宮廷,用登崇其位號。茲特遣使持節,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主領長秋,母儀函夏。爾尚明章陰教,嗣續徽音,帥六壺以式萬方,懋端一誠莊之行,奉兩宮而承九廟,服孝慈仁敬之規,雞鳴儆戒以相成,麟趾繁昌而益衍,用篤邦家之慶,永流圖史之光。欽哉。

在大婚後的第三年,王喜姐在萬曆九年公元1582年十二月初四日,生下了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皇長女「榮昌公主」朱軒媖。

在王皇后懷孕的時候,慈聖皇太后李氏與萬曆皇帝朱翊鈞分別下旨派遣內官到五台山和武當山祈福求嗣。

只可惜王皇后並不得寵,她終其一生只生下了皇長女,未能生出皇子。萬曆皇帝此時寵愛的是鄭貴妃,鄭貴妃一直心懷不軌,想要取而代之。曾經讓萬曆皇帝廢掉王皇后,立自己為皇后沒有得逞。

不得寵愛的正宮皇后

少年夫妻之間的情分

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在「爭國本」事件中,萬曆皇帝朱翊鈞以皇后「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會生育嫡子為理由,拒絕了大臣要求冊封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的請求。

這時的萬曆皇帝還是期待王皇后可以再為自己誕育嫡子的,說明少年夫妻之間還是有點感情的。

但直到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王皇后還是沒有能誕育嫡子。萬曆皇帝朱翊鈞才下詔,等待兩宮落成的時候就正式冊封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兩宮建成的時間是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之前萬曆皇帝朱翊鈞拒絕冊立皇太子的原因解釋為:皇長子朱常洛身體孱弱,中宮皇后王喜姐還年少且多次生病,是以推遲冊封,以等待嫡子的降生。

王喜姐「母儀天下」的後宮事跡

孝端皇后是如何治理後宮的?

王喜姐,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后之後,行事端謹,孝侍自己的婆母孝定李太后(萬曆皇帝的生母)和陳太后(萬曆皇帝的嫡母)很得兩位太后的歡心。

後宮裡鄭貴妃和王恭妃的矛盾爭端,皇后王喜姐也都能夠妥善處理調劑,逐漸穩固了皇后「母儀天下」的後宮地位。

王喜姐本人的性情溫和,但她並沒有受到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喜愛,還處處受到皇帝寵妃鄭氏的威脅。

即使是面對「情敵」鄭貴妃的屢次挑釁,王皇后也還是表現的十分大度。她不得寵,也不爭寵,對鄭貴妃的專橫毒辣一味的忍讓。

她一直專心對兩宮皇太后非常孝順關懷,也得到了兩宮皇太后、尤其是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的歡心,也受到了朝中群臣的交口稱讚,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王皇后以仁慈孝順著稱,故能正位中宮長達42年的時間。

王皇后為了顯示自己身為正宮皇后嫡母的氣度,她多方面調護、關懷太子朱常洛,使得朱常洛多次倖免於難。

萬曆十八年,皇后王喜姐刊刻了《觀世音感應靈課》並親自題記,祈禱宮闈清吉,國泰民安。

萬曆皇帝的李敬妃在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三月薨逝後,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兒子。

皇六子朱常潤、皇七子朱常瀛,萬曆皇帝也交由中宮王皇后撫養,兄弟倆人共同養育在咸福宮中,才得以順利長大成人,之後兩子封為惠王和桂王。充分顯示了王喜姐「母儀天下」的國母風範。

王皇后是怎樣為萬曆皇帝侍寢的?

萬曆帝後夫妻之間特殊的「小情趣」

如果萬曆皇帝朱翊鈞想要臨幸皇后王喜姐,需要奏請皇太后下旨,然而這時的王喜姐必定會推辭。皇太后就會以王喜姐處理宮中事務繁忙,請萬曆皇帝另幸他宮嬪妃。萬曆皇帝朱翊鈞沒有答應,堅持要臨幸皇后。

皇后王喜姐也只能等候皇帝的駕臨。到傍晚時,各宮妃嬪集結在坤寧宮裡向皇后行禮,待奏樂後退下,到五鼓時再次來到宮門前。此時宮門已開,王喜姐先於萬曆皇帝到來之前,就起身梳妝等待朱翊鈞的寵幸。

萬曆皇帝如果是在白天臨幸王喜姐,在 傍晚時,必須奏告皇太后。如果在其他宮殿裡臨幸王喜姐,就必定要文書答覆。如果,萬曆皇帝是臨幸其他的妃嬪就不用和皇太后奏請了。只需要把自己所在的宮殿地點告知皇太后、皇后和各宮妃嬪用以備案。

後宮中事務繁多,皇后王喜姐處理極其辛勞,如果是萬曆皇帝前來坤寧宮中過夜,通報事情又麻煩又辛苦,各宮嬪妃都要一起驚動。為了避免興師動眾,所以萬曆皇帝去別的嬪妃宮殿裡會多一些,而來坤寧宮的時間少一些。日久天長,皇后王喜姐也就漸漸失寵,不再得見天顏。

萬曆皇帝冷落中宮皇后

正宮皇后和「情敵」鄭貴妃之間的鬥爭

萬曆十四年,朱翊鈞不顧群臣的反對,晉封鄭貴妃為皇貴妃。群臣為什麼會反對呢?

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朱翊鈞的正宮嫡妻王皇后賢德,根本沒必要冊封皇貴妃,如此會威脅到皇后的地位。

二、福王朱常洵並非萬曆皇帝的皇長子,當時皇長子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都沒有得到晉封,卻晉封鄭貴妃為皇貴妃,於理不合,所以群臣強烈反對。

沒辦法,朱翊鈞喜歡鄭貴妃,所以不顧群臣反對,將其封為皇貴妃,直接威脅到中宮皇后的地位,有意廢后,為冊立福王朱常洵為皇太子而做準備。

只是冊封皇太子事關重大,關乎國本,即使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堅持也無法輕易成功,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展開了。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上書誣告萬曆皇帝冷落中宮皇后王喜姐,此時的王皇后身邊只剩下幾人服侍,身患重病。萬曆皇帝震怒,將王德完下詔入獄。

中宮皇后病重垂危,再加上萬曆皇帝幾十年來堅持立嫡不立長的言論,更是讓群臣懷疑皇上是在等皇后王喜姐病逝之後好冊封寵妃「鄭貴妃」為皇后,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就成了正統嫡子,然後冊立成為皇太子。

萬曆皇帝為了給寵愛的鄭貴妃洗刷謀害中宮皇后的罪名,經過這件事情之後,萬曆皇帝妥協了,最終在推遲一年後,為了平息皇儲爭議,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月,萬曆皇帝才終於給皇長子朱常洛行冠禮,正式冊立為皇太子。

在冊立皇太子的同年,萬曆皇帝突然病重,暈眩許久醒來發現,自己枕著皇后王喜姐的手,皇后面有哀容,淚痕仍然濕潤。

萬曆皇帝再去探聽鄭貴妃是什麼情況,卻發現鄭貴妃正在謀劃指揮著什麼。宮中事秘,外人不知詳細。萬曆皇帝也由此蘊怒鄭貴妃。

「本宮不死,爾等終究是妃」的歷史真相

原配皇后與寵妾貴妃的地位差別

萬曆皇帝一輩子最寵愛的女人是鄭貴妃,但她卻一直沒有被冊立為皇后,那都是因為萬曆皇帝的原配正宮孝端皇后一直在皇后的位置上母儀天下。

鄭貴妃即使再受寵,也只是皇帝的妾室,她根本就比不上15歲就被冊立為皇后的原配嫡妻王喜姐。

在古代雖然皇后與貴妃的職責都是侍奉皇帝丈夫治內管家以及生兒育女,但是貴妃的地位對於皇帝來說近似於奴隸。

首先,皇帝的貴妃是不能參加家族的祭祀,就連貴妃所生的子女也被稱為:庶出。他們必須認正宮皇后為「嫡母」,而生身母親卻只能稱為「庶母」。

原配皇后是皇帝的配偶,也就是後宮裡的女主人,只有皇后所生的子女才能被稱為嫡子,地位也要比其他庶出子女要高很多,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

皇帝冊封皇后為「娶」

皇后是皇帝明媒正娶的妻子,娶妻時送到岳父家的財物被稱為「聘禮」。經三媒六證,在帝後大婚時要公示天下臣民知道,冊封為皇后之後就是整個後宮的女主人。

正宮皇后在死後是可以和皇帝一起合葬在帝陵地宮的,神牌配享太廟,以供後世子孫供奉。

皇帝冊封貴妃為「納」

納妾之禮,皇帝冊封貴妃就是在給自己納妾,納妾時給予的財物被稱為「買妾之資」。即使是受到皇帝丈夫寵愛的鄭貴妃,她的身份地位是不能和皇后這個女主人的身份相提並論的。皇帝也不能憑藉自己的個人喜好,就隨心所欲的廢除皇后。

在古代有妾無妻的男人,仍然還是未婚的「鑽石王老五」。如果嫡妻死了,丈夫哪怕姬妾滿室,也還是無妻的鰥夫,要另尋良家女子聘娶為嫡妻。

貴妃在死後是沒有資格和皇帝合葬的,除非有特殊情況除外,神牌也不能進入太廟享受子孫的祭祀。

王皇后和鄭貴妃在皇宮裡的身份地位,就已經表明了她們的地位差距。即使如鄭貴妃一樣寵冠後宮,只要王喜姐還是正宮皇后,她就要每天都去給皇后請安問好,侍奉左右。

加上正宮皇后王喜姐一直身體健康,皇后健在,鄭貴妃也沒有機會可以上位。完美的詮釋了「只要本宮不死,爾等終究是妃」這句經典語錄。

帝後在同一年駕崩

死後合葬在明定陵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月初六日午時,當時與萬曆皇帝朱翊鈞同食同住的皇后「王喜姐」因為常年辛勞,在服藥無效後崩逝,享年57歲,上諡號為:孝端。

上尊諡為: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

四月二十五日,萬曆皇帝朱翊鈞就與百官在文華門演練禮儀,兩天後便確定諡號為:孝端皇后。

之後由於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病情加重,導致皇后正式冊諡的日期拖到了七月十三日才舉行,八日之後,萬曆皇帝朱翊鈞也突然駕崩。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朱翊鈞在弘德殿駕崩,享年58歲。萬曆皇帝一共在位48年,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此時距離孝端皇后崩逝也才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而已,生前不得寵的皇后,卻能意外和萬曆皇帝在同年而逝,死後一起合葬地宮,永享祭祀,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二十二日發喪,二十三日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九月初十日,為萬曆皇帝上尊諡號為:神宗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葬在明十三陵的定陵。

正宮皇后「王喜姐」成為最後的人生贏家

明定陵開啟,孝端皇后鳳冠現世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明熹宗天啟皇帝繼位,在十月初三日,下旨將孝端皇后與明神宗、孝靖皇后王氏合葬在定陵地宮。

因為王喜姐是皇帝的嫡配元後,所以她的神牌可以配享太廟,享受子孫的祭祀。這可是連皇太子生母王恭妃和皇帝寵妃鄭貴妃都不能得到的一份殊榮,任由她們費盡心機的爭鬥一生,死後永遠陪伴在萬曆皇帝身邊的仍然是正宮皇后王喜姐,她才是最後的人生贏家。

三百五十年後的1956年,中國考古隊成功發掘定陵。定陵地宮被打開,人們在地宮中找到了兩位皇后的四頂鳳冠,隨著這四頂鳳冠中一同帶來的還有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兩位皇后不一樣的人生故事。







1957年10月20日下午,安葬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地宮的最後一扇石門被開啟,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擺在地宮裡的三具棺木,分別屬於萬曆皇帝、孝端皇后和後來被萬曆的孫子天啟皇帝追封為皇太后的孝靖太后的三口棺槨。




地宮中的4個儲物箱內各有一個六角形的朱漆囊匣,匣內各裝著1件鳳冠,出土時漆匣已朽,鳳冠珠翠散亂。


考古工作者根據原物修復成三龍兩鳳、十二龍九鳳、九龍九鳳和六龍三鳳的鳳冠各一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定陵出土的孝端皇后鳳冠。該鳳冠為明萬曆年間的文物,明朝皇后的禮帽,是皇后在接受冊命、拜謁宗廟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時所佩戴的冠飾。

作為鳳冠的主人,孝端皇后在生前按照封建要求,恪守本分,協助萬曆皇帝侍奉母后,愛護後宮嬪妃所生的皇子,作為皇后不能有妒忌的情緒,要有母儀天下的胸懷。

除卻後權的重量,鳳冠本身的物理重量也不容小覷。皇后鳳冠上鑲嵌的珍珠、寶石的數量居多,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3426顆,各種材料堆積起來,鳳冠的重量就可想而知了,儘管為了減輕佩戴者的壓力,冠胎用輕薄的竹子製成,但鳳冠的真實重量還是很大的,最重的2905克,最輕的2165克。

原配正宮皇后和追封的皇后鳳冠區別

明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有什麼獨特?

兩位皇后各有兩頂鳳冠:一件禮服冠和一件常服冠。

孝端皇后的禮服冠為九龍九風冠,常服冠為六龍三鳳冠。

孝靖皇后的禮服冠為十二龍九鳳冠,常服冠為三龍兩鳳冠。

根據測量,兩頂禮服冠的圈口一致,兩頂常服冠的圈口大小也是相同的。這說明皇后的冠是制式大小。而孝端皇后為原配,孝靖皇后是為死後追封,為了表示對原配皇后的尊重,在冠帽上的龍鳳裝飾做了區別。

孝端皇后兩頂冠加起來共十五龍十二鳳,孝靖皇后共十五龍十一鳳。一般來說,九龍九風的鳳冠更加符合皇后的身份,而孝靖皇后的十二龍鳳冠則只是虛指。

此外,在珠寶的用量上,孝靖皇后的也要少於孝端皇后的鳳冠。由此可見,明朝對於皇后等級規定的嚴格可見一般。

孝端皇后的鳳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徑23.7厘米,重2320克。

用漆竹紮成帽胎,面料以絲帛製成,前部飾有九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八隻點翠金鳳,後部也有一金鳳,共九龍九鳳。

金鳳鳳首朝下,口銜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動的時候,象步搖那樣隨步搖晃。翠鳳下有3排以紅藍寶石為中心的珠寶鈿。






其間點綴著翠蘭花葉,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寶石珠花,後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疊,博髯上嵌鏤空金龍、珠花璆珞,似金龍奔騰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翱翔於珠寶花叢之中,金翠交輝,富麗堂皇。

鳳冠上一共鑲嵌有未經過加工的天然紅寶石115塊,珍珠4414顆。鳳冠上面的珠寶均為當時從國外進口,十分貴重。

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皇家首飾不僅作為一種富貴來炫耀,更主要的是為了體現佩戴者的尊嚴。


皇帝皇后的身份是至高無上的,因此人們用龍鳳來表示帝後,在中國古老的傳統中,龍是鱗蟲之長,鳳為百鳥之尊。

珠寶鑲嵌而成的吉祥如意花朵與金龍翠鳳集中在一起,從而達到尊長與祥和的統一。

「文化大革命」期間萬曆帝後的屍骨被焚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而且是至今唯一一位棺材才被打開,公開處刑焚毀遺骨的皇帝。

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屍體早已經腐爛,只有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些錦緞時經三百餘年,有的還金光閃閃。

但因為氧氣的進入,萬曆帝身上無比精美的衣物、織錦被、織飾匹料,都變得破爛不堪。

1959年9月30日,明神宗、孝端和孝靖皇后的棺槨被當作垃圾扔下山溝。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定陵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8月24日,紅衛兵小將闖入定陵,把明神宗當做「地主階級的總頭目」將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和棺槨都被毀了,而且他們的屍骨還是被人們抬到定陵博物館前廣場公開燒毀的。帝後屍骨焚毀,不得不說是中國文物史上的一大損失。

萬曆皇帝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在死後三百多年以後,被拋棺戮屍,落得個屍骨無存的下場。從此之後,國家禁止主動發掘帝王陵墓,也算是保護歷史文物倖免於難,為後世子孫留下寶貴的財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