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縣的戲曲及民間秧歌

晉韻風華 發佈 2023-01-11T08:11:24.679145+00:00

興縣的戲曲及民間秧歌劉雲抗日戰爭前,興縣有過多少個傳統古戲班,這些戲班的情況如何,只有傳說,找不到文字記載,為了解興縣的戲劇歷史,走訪了一些愛好戲劇的老人和當時搭過戲班的民間藝人,又找到曾在過戲班的藝人家屬及有關知情的老前輩多次回憶,這些人的年壽都在八十以上,現在有的在世有的已故

興縣的戲曲及民間秧歌

劉雲

抗日戰爭前,興縣有過多少個傳統古戲班,這些戲班的情況如何,只有傳說,找不到文字記載,為了解興縣的戲劇歷史,走訪了一些愛好戲劇的老人和當時搭過戲班的民間藝人,又找到曾在過戲班的藝人家屬及有關知情的老前輩多次回憶,這些人的年壽都在八十以上,現在有的在世有的已故,根據他們回憶將興縣傳統古戲班的情況概括如下:

民間傳統戲班的興衰

從清光緒年間記起,到公元1937年抗日戰爭中止,先後在興縣城鎮農村組建的大小中路梆子戲班共計十二個。

福利班:建於光緒十八年,設班於城東水泉灣木瓜崖村,1937年散班,歷時四十五年。

劉當武班:1928年建班,設班於固賢田家會村。最初的演員是從臨縣苗成林戲班買的娃娃,人稱「娃娃班」。李林兒任該班的教師,1937年散班,歷時十年。

白玉珠班:光緒二十二年建班,設班於康寧閻羅坪村。該班行頭破舊,人員不固定。特點是有台口唱戲,沒台口種地,成班時間較長,1935年散班。歷時四十一年。

王丙千班:光緒二十八年建班,設班於縣城西關。該班的特點是既唱晉劇又唱「道情」,人稱《風攪雪》戲班。1938年散班,歷時三十六年。

康志州班:人稱《少爺班》、1935年建班,設班於城關郭家溝。1937年散班,歷時僅二年。其次還有車家莊肖青的乾股班,孔家溝郭明修班、城關水井楊保多班、城東水磨灘武成班、肖家凹白其兒班、交樓申陽灣子王恥兒班、魏家灘康驢兒班等散布在鄉村的班子,大都是農閒演出,農忙解散,演出範圍也很狹小。在上述戲班中名氣大、藝術精,深受群眾喜愛的是福利班。

福利班,於光緒十八年創建,最初設班於水泉灣木瓜崖村,後在城南石唐會村扎班。班主、劉應書系興縣黑峪口村人。

當時任興縣縣衙四班總衙職務。掌班人、登蠻,山西蒲州人,承事人白其兒,興縣樹林村人,教師,鄭××,山西蒲州人。

該班的主要成員及行當配備;棉山(鬚生、藝名胎兒紅),山西蒲州人。劉金子(鬚生)、山西蒲州人,賀全蠻(鬚生)、山西蒲州人,迎安(鬚生),山西蒲州人,大劉師(花臉)山因壽陽縣人,郭三子(花臉),山西太谷縣人,張三娃(花臉),山西太谷縣人,二劉師(花臉)山西壽陽縣人,文成(小旦、藝名小蝴蝶)山西蒲州人,郭連生(正旦,藝名崩顱旦)、山西蒲州人,保成(正旦),山西蒲州人、登蠻(正旦,藝名奪梁旦),山西蒲州人,藝名紅狗生(武生)、山西蒲州縣人,藝名夾紅(老旦)、山西蒲州縣人,白龍懷(鼓板)興縣城關人,白四海(馬鑼),興縣城關人,白老五(手鑼)興縣城關人,白三孩(拉場)興縣城關人,白金當(二弦、嗩吶)興縣城關人,白花驢(大釵)興縣城關人,千蠻(胡胡)山西蒲州人,該班所帶的徒弟有:劉老商(武丑、花臉),興縣城東關人,劉喜財(鬚生)興縣人,喜成(小旦)興縣石樓圪台人,迎喜(小生)興縣人,喜貴(花臉)興縣人。這個班的多數人是劉應書從蒲州、壽陽、太谷請來的藝人。也有個別藝人如郭三(大花臉)則是從太谷戲班「挖」來興縣的。這些藝人出身貧寒,為求碗飯吃,從小賣給戲班「打娃娃」,歷經高師傳教,不但底功過硬,而且各有拿手好戲。例如:棉山的《捉放曹》、二成的《鳳台關》、劉金的《狀元譜》、登蠻的《鮫綃帕》、文成的《六月雪》,大劉師的《博望坡》、郭連生的《富貴圖》、《夢鴛鴦》,表演藝術精彩、唱腔優美動聽,觀眾百看不厭。曾有:「看了崩顱旦的《夢鴛鴦》,走路不用帶乾糧」;「看上崩顱旦的《富貴圖》,地里的莊稼顧不得鋤」,「看上文成的《六月雪》止不住淚蛋蛋往下滴……」的讚譽。

福利班聚集的藝人甚多,雙生、雙旦雙花臉,行當齊全,演技精湛。上演的劇目也很廣泛,文武大本戲不下百十餘本。當時在群眾中有這樣的評說:「看戲要看福利班的戲,一個月不用翻剎地」,據傳該班的代表劇目是:八大「圖」,十大「關」、五「州」、四「配」三本「山」。八大圖即:《日月圖》、《富貴圖》、《吉慶圖》、《美人圖》、《汴梁圖》、《國公圖》,《正氣圖》、《五嶽圖》。十大關即:《南陽關》、《佘唐關》、《鳳台關》、《天水關》、《紅霓關》、《三劈關》、《虎牢關》、《牧虎關》、《寧武關》、《鳳鳴關》;五州即:《回荊州》、《破洪州》、《反徐州》、《戰幽州》、《打登州》。四配即:《春秋配》、《天河配》、《龍鳳配》、《雙巧配》、三本山即:《火焰山》、《游龜山》、《翠屏山》。

由於福利班的戲廣藝精,武打出奇,文戲情深,行頭既全又新,藝人們演唱出力,做戲認真,一台三日一般都要唱夠九本九折。主家會首高興,看戲的觀眾滿意。所以興縣城內關外十四個戲台口、二十六座寺廟以及農村的古會廟戲,大多數是福利班的台口。該班從正月初三在城西張家圪堝起唱,直到十月唱完城內的騾馬會戲才扎冬班(休整)。一年四季活動的範圍就在本縣。福利班在成班四十五年期間,班主劉應書對藝人們十分關照,在困難時期為保戲班的生存,他將水泉灣木瓜崖村的一處四合院賣掉,供給在班藝人們的冬季生活所需,同時幫助在班的郭連生、文成、張三娃、大劉師等外藉藝人在興縣娶妻成家,安家落戶。使他們全心實意地為興縣人民獻藝終生,並在興縣留下了他們的後代。郭連生(藝名崩顱旦)的孫子——郭利,曾在祖父墓前立了碑文表示紀念。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華,百姓遭難,從此,興縣的傳統古老戲班相繼解散,藝人們失業,四處流離。有的到「口外」(內蒙)草地謀生,有的過了陝西搭班,有的回了原藉。無家可歸的藝人不想離開興縣,希望重操舊業,粉墨登場。是年秋季交樓申陽灣子的王恥兒,買了劉應書的箱馱,收容了一批流散藝人,在陽灣子村組建了戲班,可嘆日寇橫行,民無寧日,這個班子僅維持了一年就散班了。這時魏家灘康驢兒串連了武八則、蠻小、劉老商等十多個藝人,共同商定用按股分紅的辦法組建起一個戲班,吸引了從臨縣流浪到興縣的藝人明星,及名叫桂紅、桂蘭、桂香的女角和康驢兒共同組合為按股取酬的羅圈班,康驢兒任班主,尹挨則為二班主扎班於魏家灘尹家溝村。該班的主要演員及行當配備:明星(正旦)、武八子(花臉),萬林子(鬚生)、劉老商(花臉),蠻小(武生)、拴兔則(老旦)、桂紅(小生)、桂香(小旦)、桂蘭(花旦)、二毛則(二花臉)。

羅圈班的代表劇目有《殺狗》、《算糧登殿》、《秦瓊表功》、《雙鎖山》、《取成都》、《取洛陽》。這是興縣抗戰初期最後一個民間戲班,也是第一個有女角唱戲的班子,很受群眾歡迎。

一九四〇年二月,日寇調集一萬二千餘人配合頑軍,分六路向興縣進行「掃蕩」時,該班的劉老商等一部分藝人被俘到岢嵐縣城,逼他們給日軍唱戲,劉老商等人拒不演唱,日軍就用毒針致殘了劉老商的右背。數月後他們逃回興縣,繼續組織演出。一直堅持到冬季。後來由於日寇對興縣進行「三光」(燒、殺,搶)大掃蕩時迫於形勢而散班。從此,抗戰進入了激烈階段,興縣的古老戲班就此消失。

秧歌的地方性特色

秧歌在民間流傳甚廣而且很受群眾歡迎。每年正月,凡有條件的村鎮,都要組織秧歌來歡度春節,大鬧元霄。這是興縣的傳統習慣。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前夕,是秧歌活動的興盛時期。據查,民國二十五年前後,李家灣、李家莊、安家莊、劉家莊、甄家莊、孫家莊、石門莊、車家莊、陽灣子,石嶺子,石盤頭,魏家灘、高家崖、黑峪、元家坪、高家村、東坡上、交樓申、趙家坪、黃家溝、新窯上、橫城、固賢、趙家川口等二十四個村莊都有秧歌班。參加人數不下五、六百人之多。其中,溫其恆、高平、李果興、牛澗大、李世常、李年孩、張有仁、袁蘇浪、劉慶元、王福弟、康明知、孫恩貽、王丙千、王拉拉,守和等人是秧歌班的「傘頭」(領唱人,相當於主演兼導演)又是秧歌的組織者。

秧歌的組織形式是由唱詞、舞蹈打擊樂,構圖,節奏五者缺一不可,組成的一種樸素、健康、明朗、活潑的民間集體舞蹈。一班秧歌有漁公(肖恩)、漁婆(顧大嫂)、貨郎(燕青)、拉花女(肖桂英)、一架鼓子(解珍)、二架鼓子(解寶),公子(花榮)、美人(孫二娘),欏小、欏女十個角色即可。大的秧歌班有黑白二蛇、許仙等角色,最大的陣容,表演人數可達二十人。領頭是一老翁,頭帶白氈帽,反穿羊皮襖,掛著白滿口,一手拿響環,一手舉大紅傘,秧歌的隊形、圖案的變換唱詞起落,輪換演唱的順序,全由老頭子用響環和大紅傘指揮,所以這種表演唱叫做「傘頭地秧歌」。秧歌表演的適應性很強,行動方便,一般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廣場大街、山村小院均可活動。它的活動形式分為兩種。一是跟著節奏手舞足蹈以扭為主,隨場地大小,保持大致有序的隊形來表演。二是邊走邊扭形成一定的圖案,叫做「踩牌子」。每到一處根據場地大小,確定踩什麼牌子也就是組織和變化什麼圖案。大場地可表演「四底八門陣」,「雙十二連城」、「四門斗底」、「三盞燈」、「雙葫蘆」等。方形院落可踩個「里外掛燈」。長方形院落可踩個「蛇盤九顆蛋」的牌子。如果園形小院可踩個「里外四八」。總之,可根據不同場地,選用不同的牌名,踩牌子也就是變換圖案一般都在某個場地的開始和結尾時表演、中段是單唱和雙唱為主,它的唱詞出在傘頭口中,傘頭要依不同住戶觀景生情出口成詞,信口唱出博得主家和觀眾的讚賞。如去一家騾馬成群的富道人家院內時就要唱:

走了一家又一家,

這是一家好人家,

前院騾子後院馬,

家裡喜添胖娃娃。

唱詞內容一定要切合實際,又必須是吉利話。走進有狗有雞的院

內就唱:

進到院內觀四方,

高大門樓好院牆。

餵下的狗象獅子,

對對金雞賽鳳凰。

進院看到老人抱孫子就唱:

過街秧歌進大門,

院內站著個老先生,

懷裡抱著小孫孫,

狀元兒子後面跟。

進到商號的院內時就唱:

來到寶號用目觀,

這個買賣做得歡,

此處本是興隆地,

一年四季有財源。

過平安會進廟敬神時就唱:

此廟蓋的寬又寬,

紅油漆柱栽的端,

諸位神仙上邊坐,

保佑村民得平安。

唱詞一定要結合實際,要給對方吉祥如意吉利的語言。一問一答的對唱:

(拉花女問,一架鼓子答)問:

什麼有嘴不說話?

什麼無嘴咬字真?

什麼有腿不走路?

什麼無腿轉州城?

答:茶壺有嘴不說話,

弦子無嘴咬字真,

板凳有腿不走路,

銀錢無腿轉州城。

秧歌過街時唱:秧歌過街喜氣多,眾位站在圪堎堎上,眼不眨來嘴不張,蹺起腳後跟看秧歌。

「踩牌子」也就是變換圖案,牌子的花樣即圖案花樣。牌子有:「一條龍」、「掏蒜辮」、「九虎鎖荊州」、「十字梅花」、「富貴不斷頭」、「雙牌樓」、「一朵梅花」、「珍珠倒捲簾」、「卷白菜」、「里外四角」、「黑虎擱心」、「雙飄帶」、「二十蓮燈」、「湘子提藍」、「一片雲」、「擺四角」、「小八寶」、「炮打金錢豹」、「蛇盤九顆蛋」、「雙葫蘆」、「滾繡球」、「波浪花」、「扭麻花」、「雙套環」、「兩條龍」、「雙八字」、「三環套」、「風頭輸」、「八角樓」、「蛇退皮」、「秦王亂點兵」、「刮旋風」、「搭駱駝」、「雙過街」、「外掛燈」、「四里外入」、「雙套環」,「卷蜂王」、「三顧茅廬請諸藹」……

這種秧歌活動的時間很短,每年從正月開始到二月十九日,過了「觀音會」後群眾開始春耕,秧歌活動就此結束。

(劉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