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親筆記錄譚嗣同勸其起兵經過,文中透露罕為人知的內幕細節

夢醒錦官城 發佈 2023-01-13T13:17:41.924931+00:00

然而梁啓超的《戊戌政變記》,乃是他從譚嗣同處得到的轉述內容,且這篇文章是他後來流亡日本後所著,所以政變中的一些具體細節,尤其是慈禧一方的動向,並非特別完整,常讓人引以為憾。

眾所周知,「戊戌政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起重大歷史事件,此事發生後,甚至改變了當時中國的歷史走向。

由於此事主要發生在當時的清廷高層,因此在事情發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政變的完整內情都不為外人所知,人們所能了解到的,只有梁啓超所著的《戊戌政變記》



然而梁啓超的《戊戌政變記》,乃是他從譚嗣同處得到的轉述內容,且這篇文章是他後來流亡日本後所著,所以政變中的一些具體細節,尤其是慈禧一方的動向,並非特別完整,常讓人引以為憾。

歷史學家們本以為,這件事會像無數歷史之謎一樣,留下無盡的懸念,然而民國時期一份突然出現的珍貴史料《戊戌紀略》竟從另一個角度詳細記載了這起政變的來龍去脈,至此戊戌政變的所有真相,被徹底揭開。

坦白說,這份史料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極具價值的,因為這份史料,正是由戊戌政變的當事人之一——袁世凱親筆所寫

那麼問題來了,袁世凱為什麼要偷偷寫下這份《戊戌紀略》?他的目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袁世凱在這份由他親筆所寫的筆記里,究竟透露了什麼不為人知的內幕?

第一、《戊戌紀略》出世記

世界上的一切秘密檔案,之所以會冠以秘密之名,是因為在一些特殊歷史時期里,這些文檔都不宜公開面世,這份袁世凱親著的《戊戌紀略》,也是一樣。

事實上袁世凱在偷偷寫下這篇筆記後,一直秘而不宣。1909年袁世凱下野後,舉家搬遷至河南彰德的洹上村,在這兒他斥巨資建了一座「養壽園」

從此園名字便可知,當時的袁世凱將「養壽園」視作了自己的養老之地,而那份他偷寫的《戊戌紀略》,也被他藏在了此園中,從不示人。



1924年,此時袁世凱已死去8年,著名報人鄭逸梅的妻兄周梵生到洹上村袁家當西席,教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的兒女讀書。

然後在教書期間,周梵生偶然看到那篇《戊戌紀略》,深知此文干係重大,於是便謄錄了一份,寄給了鄭逸梅。

鄭逸梅收到後,同樣知道此文的巨大價值,便欲發表在當時的《清閒月刊上》,不過在徵求袁家意見時,袁家卻表示拒絕,無奈之下,鄭逸梅只得作罷。

一年之後,愛國人士步鳳藻在上海開辦《大報》,見到《戊戌紀略》後,認為此重大歷史不應湮滅在歲月中,毅然將全文刊發於所辦之《大報》上。

由此這篇袁世凱親筆講述戊戌政變經過的文章,才得以被世人所知,當年戊戌政變的完整真相,也徹底大白於天下!

第二、袁世凱在《戊戌紀略》裡究竟說了些什麼?

在這篇文章里,袁世凱主要講了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政變前夕,譚嗣同在北京法華寺密會他的整個過程,包括兩人會面時的細節,以及譚嗣同勸他出兵時兩人的完整對話。

二是譚嗣同走後,袁世凱反水時他自己的一系列心理活動,以及他向直隸總督榮祿告密的全過程

三是他背叛和出賣光緒皇帝後他的一些真實想法,這部分內容可看作是他的自辯,是他對自己問心之後,自己給自己的一個回答。

本文只講述上面的一、二部分,至於袁世凱那段「自辯」內容,因其中摻雜了大量他對自己的美化、開脫之言,本文不多加論述,各位若有興趣,請自行查看。

第三、譚嗣同密會袁世凱

1898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袁世凱奉召由天津抵京,暫住法華寺。



按照安排,他將在兩天後的八月初一覲見光緒皇帝,聆聽聖訓。

此次袁世凱進京,乃是因為他小站練兵有功,光緒下旨擢升其為工部右侍郎,他是來謝恩的。

據袁世凱文中所述,之後的初一和初二兩日,光緒兩次召見於他,並在召見中對他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好,此後你可與榮祿各辦各事。」

此番光緒話語中的「各辦各事」一句,顯然是意有所指,袁世凱大概也是心領神會,否則也不會在《戊戌紀略》中特意將此話強調出來,這說明這次覲見,袁世凱其實已經感受到了光緒皇帝的拉攏之意。

此時的袁世凱其實並不知道,他現在這個「簡在帝心」的待遇,並不是那麼好消受的,因為很快,譚嗣同就來到了他的住處——法華寺。

據袁世凱講,八月初三白天,他先是去拜會了李鴻章,之後又到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慶親王奕劻府上問候。從這流程看,袁世凱這官還是做得很老道的,知道見了皇帝後,還得再去拜見一下朝中大佬。

當夜,袁世凱回到法華寺,正寫公文間,忽然僕人進來,報稱外面有位姓譚的軍機大人(當時譚嗣同任軍機章京)有事來見,那位大人沒有等候通報,下車後就直接到了客堂等候。

袁世凱接過名帖,見上面寫著譚嗣同三字,他雖未見過譚嗣同,但也知道來的是天子近臣,因此不敢怠慢,當下便趕到客堂迎接。

譚嗣同此時已等候在那裡,他一見袁世凱,便道:「有密語,請入內室,屏退左右。」



第四、法華寺密談

袁世凱非常驚訝,之後兩人進入內間,先是寒暄了一番,接著譚嗣同便單刀直入問道:「袁公,八月初五是不是要見皇上?」

接下來二人對話極其精彩,袁世凱也盡數記錄了下來,本文將如實翻譯,力求呈現二人密談全貌。

袁世凱:「因英艦在外洋游弋,正在擬奏摺,請皇上當面給小臣聖訓。」

譚嗣同:「外侮不足慮,朝廷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在朝內!」

袁世凱:「譚大人何出此言?」

譚嗣同:「袁公破格提拔為侍郎,乃是皇上簡旨特恩,今皇上將有大難,唯有袁公能救。」

袁世凱大驚失色,道:「我袁家世受國恩,現在我又受皇上破格之賞,若皇上有令,敢不效死。譚大人,皇上究竟有何難處?」

譚嗣同:「榮祿近日向太后獻策,進言廢殺皇上,袁公知否?」



譚嗣同又道:「袁公光明磊落,不知榮祿之狡詐,此人假意與袁公交好,心中對袁公卻極是忌憚。袁公為朝廷辛苦多年,中外皆知,然而去年僅升了一階,究其原因,實為榮祿從中作梗也。」

「當時康先生(指康有為)在皇上面前為袁公辯解,皇上說,我聽慈聖皇太后(指慈禧)講,袁世凱為人跋扈,不可大用。足見榮祿詆毀袁公之甚。這件事非我杜撰,朝中知道的人不少,為了你的事,連我本人也多次在皇上面前力保,不過每一次都被榮祿阻攔。」

「皇上曾講,我知道袁世凱是個明白人,但有人說他不能用,我也為難啊。這一次袁公能破格提拔,實際上皇上是費了很大力氣的。

鋪墊到這裡後,譚嗣同也不再隱瞞,對袁世凱講出了他此行的目的:「如果你真心想救皇上,我有一策,可與袁公商量。」

說完,譚嗣同拿出一份奏章,密示袁世凱。



奏章上寫的內容大致是:

榮祿陰謀廢弒君父,大逆不道,若不速除,皇上帝位和性命,恐將不保

袁世凱會在八月初五再次面見聖上,皇上可當面給他一道上諭,令他帶兵先入天津(榮祿當時在天津),逮捕榮祿,然後宣讀上諭,將榮祿就地正法

斬殺榮祿後,可命袁世凱代替榮祿任直隸總督,並將皇上諭旨傳諸官軍各部和各衙門,公開宣布榮祿謀逆罪狀。同時,讓袁世凱立即封禁電報局和鐵路,隔絕消息,然後袁世凱迅速帶領本部兵馬,直趨入京

待袁世凱進京後,即可分兵一半,圍禁頤和園(當時慈禧正住在頤和園),剩餘一半兵馬,則駐紮紫禁城,如此,大事可定!如皇上不聽臣言,臣,現在就死在皇上面前

這份奏章,是以大臣口吻所寫,字不多,但所訴內容卻是驚天動地。

袁世凱在筆記中自陳,他在看完這份奏章後,當即「魂飛天外」

袁世凱:「為何要圍頤和園? 」

譚嗣同:「不殺慈禧,國家永無出頭之日。這件事我來辦,袁公不必多問。」



袁世凱:「太后臨朝聽政三十餘年,深得人心。我的部下都是忠義之士,要他們殺太后,斷不可行。」(這句話不知是袁世凱真實心理,還是他對自己的美化自辯之言,抑或是討價還價?)

譚嗣同:「我雇了好漢數十人,並提前電報通知了湖南,那邊也有人來,除掉慈禧這件事,我辦就行,你不用出面。但是,其他兩件事你一定要辦到,一是殺榮祿,二是兵圍頤和園!」

說到這裡,譚嗣同斬釘截鐵道:「我的性命,在你之手,但你的性命,也在我之手。今晚必須把這事定下來,你同意了,我馬上進宮請旨!」

袁世凱:「此事干係重大,我不能草率決定,即使你今晚殺了我,我也沒法,而且就算你現在進宮請旨,皇上那兒恐怕也不一定能答應。」

譚嗣同:「這事我有辦法,你不用操心,後天八月初五你面見聖上,你一定能看到聖旨,而且這道聖旨會當面交給你!」

眼見譚嗣同決心已下,袁世凱知此事難以善了,但他本人確實不想趟這渾水,於是又另尋藉口推託道:「天津為北地重鎮,如突然殺掉榮祿,必將引發大亂,萬一導致國家分裂被列強瓜分,皆是你我之罪。」

「再有,北洋有宋、董、聶各軍四五萬人,淮軍兵馬也有七十多營,京內還有旗兵數萬,而我這邊士兵只有7000人,如果出兵,最多能出動6000,這事真不好辦。恐怕我這邊剛一出兵,京畿就重兵設防,到時只會先害了皇上。」



譚嗣同:「你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起兵,在出發時,再把聖旨分發給諸將,並以聖旨照會各國,誰敢亂動?」

袁世凱又道:「我軍糧草子彈,均存放在天津大營內,現在軍隊裡所帶的糧彈很少,必須先將糧彈備足,起兵才能起作用。」

袁世凱的這句話,才算是講出了真正的困難,譚嗣同一聽,也知袁世凱講的是實話,因此他立刻調整方案:「起兵勤王的聖旨可以先交給你保存,等你一切布置妥當,你再秘密派人告訴我動手的日期,然後起兵!」

袁世凱:「為了皇上,在下萬死不辭!我擔心的是,聖旨下了,就留了證據,如果中途再泄密,就會害了皇上,所以聖旨可以先不必給我。你先回去,容我再思量一下,等半月或二十天之後,我這邊布置妥當,再回覆你怎樣?」

譚嗣同此時已完全看明白了袁世凱的推託之意,於是又拿出一樣東西,說道:「皇上已不能再等,我這裡有硃諭一道,今晚就得定好計劃,我才能回去復命。」

袁世凱接過硃諭一看,只見上面並非硃筆,而是平常的墨筆所寫,字跡工整,口氣也像是光緒口吻。

其內容大意是:朕銳意變法,但受到老臣們攔阻,如果操之過急,又怕慈聖皇太后不高興,所以著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等人另議良法

袁世凱是個精明之人,一眼便看出此「諭旨」的不妥,他當即問道:「這不是硃筆所寫,而且上面沒有說要殺榮祿和圍頤和園。」

譚嗣同解釋說正本放在林旭那裡,這篇是楊銳謄錄給他的,然後又表示其中「另議良法」的具體內容,就是誅殺榮祿和圍禁頤和園兩項。

至此袁世凱也基本明白了譚嗣同等人的想法,準備拖他一起孤注一擲,所以他先是表了一番忠心道:「青天在上,袁世凱斷不敢辜負皇恩,你們這事一定籌劃妥當。」

接著他忽然話風一轉,又道:「我袁世凱確實沒有這個膽量,不敢當天下的罪人。」

眼見袁世凱準備明哲保身,譚嗣同有些急了,不斷催促袁世凱,表示今晚就要定好計劃。

袁世凱在筆記中講,此時他見到譚嗣同衣襟高高隆起,似乎藏有槍枝利刃,也不敢繼續硬挺,只得出主意說:「九月太后和皇上將巡幸天津,到時天津大軍雲集,皇上只需寫一紙條,誰敢不遵?大事必可成!」

譚嗣同也知袁世凱所言是實話,因而坦誠道:「恐怕等不到九月巡幸,皇上就會被廢弒,情勢急迫,所以不得不出此起兵的下策。」



袁世凱:「現在巡幸之事朝廷花了幾十萬兩銀子,已是箭在弦上,另外我也可以請榮祿勸說太后,太后屆時定會出巡,這事我來辦,你請放心。」

譚嗣同聞此言,也不再堅持之前的意見,道:「報君恩,救君難。如事成,將來天下大事皆入袁公之手掌控;如果你貪圖富貴,出賣我等,那麼你也可以有封侯之賞,但同樣也會害了君父。怎麼選,袁公請自行決定。」

袁世凱聞言大怒:「你以為我是什麼人!我袁家三代世受國恩,怎會做出賣君父的喪心病狂之事,但凡是有助於國家和皇上之事,我袁世凱必當以生死報之。」

在筆記中,袁世凱記錄完這段對話後,緊跟著又寫下「譚似信,起為捐,稱予為奇男子」一句,由此可見袁世凱之狡詐,這段指天盟誓的「表忠心」之語,根本就是他為了安撫譚嗣同而炮製出的謊言。

接下來,袁世凱又故意問譚嗣同慈禧和光緒為何不和,以加深譚嗣同對他的信任。

譚嗣同答道:「因變法一事,撤去禮部六卿職務,這些人便跑到頤和園,圍著慈禧哭訴,進皇上讒言。然後又有懷塔布、立山等人,偷偷潛往天津,與榮祿密謀,如此帝後兩方徹底攤牌。」



袁世凱假意勸和說:「為何不請皇上將變法的必要性向太后陳情,並事事加以請示?還有,不妨將六卿官復原職,或可緩和矛盾。變法之事,還是需要考慮到同僚們的意見,不宜操之過急,如果矛盾太大,暫時緩辦,乃至停辦也未嘗不可,何必要鬧到今日這種將要激起大變的程度?」

譚嗣同斬釘截鐵道:「自古以來,非流血不能變法!只有將這群腐朽透頂的阻攔之人盡數除去,變法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至此,兩人再也無話,譚嗣同告辭離去。

第五、告密

譚嗣同離去後,袁世凱並未第一時間跑去告密,估計是心裡還有點猶豫,畢竟他本人也是積極支持變法之人,而且如果他真去告密,這「出賣君父」的千古罪名,他就算是結結實實地背上了。

因此八月初四,他老實了一天,不過到了八月初五晚,其人回到天津,便再也按耐不住,當晚就趕至榮祿住處,一直等到晚十點左右,才見到榮祿。

不過此時天色已晚,榮祿已準備休息,所以兩人相約次日再談。

八月初六一大早,兩人相見,袁世凱將他與譚嗣同的談話一一告知,至此維新派密謀之事被榮祿盡數獲悉。

榮祿聽聞後,大驚失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當即下令封鎖進京的各大要道,然後乘專列直奔京師,出發前,他特意招來袁世凱,請他喝茶。

袁世凱見茶之後,心中忐忑,榮祿見狀,撫杯大笑道:「這不是毒藥,你放心喝。」如此,袁世凱方敢飲用。



這一段袁世凱特意記在了筆記里,可見當時他也是方寸大亂,生怕自己這「告密小人」也被一塊除去,袁世凱羽翼未豐之時,過得其實也是如履薄冰。

講述完告密這段經歷後,袁世凱的記載戛然而止,最後他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寫了一段話:

......慈聖,祖母也,皇上,父親也。處祖母父親之間,為子孫者惟有出死力以調和,至倫常之變,非子孫所忍言,亦非子孫所敢聞。

謹述大略,五衷如焚。時在八月十四日記於天津督署。

從落款時間看,袁世凱此文寫於他向榮祿告密後的第八天,當時光緒帝已被囚禁瀛台,戊戌六君子也被逮捕,袁世凱見此結果,或是心中有愧,同時也有寫份材料自證清白的意思,所以才寫下這段珍貴的歷史材料。

在前文那段他故意為之的「內心獨白」里,袁世凱將慈禧比作祖母,將光緒比作父親,他說,祖母與父親之間發生了矛盾,當子孫的只有盡力去調和,若雙親對決,既非他這子孫所能聽,也不是他這子孫所能談的。

袁世凱的記載到此為止,沒有寫榮祿趕到北京後所發生的事,不過他的兒子在袁克文在《戊戌紀略》發表後不久,寫了一篇《戊戌定變記》,補上了後面的那段歷史。



第六、慈禧的反擊——大結局

據《戊戌定變記》中記載,榮祿到達北京後,直奔頤和園,密告慈禧維新派意欲先發制人的謀劃。慈禧聽完後,面不改色,只叮囑榮祿:「你先回去,這事我自有處置。」

待榮祿走後,慈禧立刻傳旨回宮,於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傍晚趕至紫禁城,光緒此時已接到慈禧回宮的消息,於是率宮人跪迎。

慈禧下轎後,見到跪著的光緒,冷笑一聲,連道:「好!好!」然後下詔恢復垂簾聽政,又令人將光緒帶到瀛台囚禁。

不久後,慈禧下旨,命九門提督緝拿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黨人。

當時梁啓超早已南下,躲過一劫,康有為則在前一天凌晨就逃到了天津,躲在大沽口外的英國商船「重慶輪」上,而譚嗣同等六君子,被一一逮捕。

康南海這個「同志們在一線就我就不必去了」的舉動,歷來被人詬病,畢竟後來的事史書上都記得明白,六君子皆被斬首,而康有為則跑到了歐美享福,還娶了六個老婆。



戊戌政變,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袁世凱的記載,表明在「百日維新」末期,維新派的處境已非常艱難,因此維新派決定孤注一擲,準備拉攏袁世凱,發動兵變。

誰知袁世凱心中膽怯,不敢作此搏命一擊,雖譚嗣同百般相勸, 但袁世凱最終還是做出了出賣光緒及維新黨人的決定,至此維新派的兵變計劃功敗垂成。

其實回顧譚袁二人在法華寺的密謀,若真按二人謀劃,等到慈禧和光緒九月天津巡幸那一天,光緒一聲令下,袁世凱緊密配合,未嘗沒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歷史上這一幕並未發生,事實上當袁世凱決定走進榮祿府邸的那一刻,維新派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稱帝之後的萬人唾棄中,黯然去世。這個撥弄歷史之人,最終也被歷史所反噬。

(本文所述《戊戌紀略》發現過程參考文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CSSCI論文《袁世凱戊戌紀略版本源流及其寫作時間考述》,相關百科上的敘述謬誤甚多,特此說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