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框居然不掛正?遠程點交再也別來?探營上海英國國家美術館珍品展布展現場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01-14T16:40:13.163559+00:00

最近,不少前往上海博物館的參觀者都發現,一樓的第一展廳被綠色幕布圍擋。

最近,不少前往上海博物館的參觀者都發現,一樓的第一展廳被綠色幕布圍擋。一牆之隔,幕布內正在做最後的布展衝刺:一些工作人員在「開箱」最後一批展品,遠程點交、布展;還有些工作人員則來回巡視,對已經安全掛上的名畫做最後的微調……

這是上海博物館即將於1月17日正式開幕的「從波提切利到梵谷: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布展現場,此次上海博物館「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第二個展覽,英國國家美術館首次將52件館藏精品帶來中國大陸。

英方工作人員沒有到達現場,藝術珍品如何點交?上海博物館又為這一2008年以來首次收費展覽做了哪些充分準備?記者昨天在現場實探。

昨天開箱掛好的保羅·高更的《窗前果盆和啤酒杯》

「我們更渴望面對面交流」

昨天下午16時許,記者進入這道神秘幕布之內。循著輕輕的工具轉動聲,穿過多幅只在教科書上看過的名畫原作,來到展覽的第七板塊「梵谷和印象派繪畫」布展現場。

兩名工作人員正蹲在一隻密封的箱子旁,用工具輕輕地抽取箱上密封的釘子。當箱子被層層打開,兩名工作人員將長61.6厘米、寬50.8厘米的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窗前果盆和啤酒杯》捧出,移到旁邊的工作檯上。兩名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隨即上前,用專業點交手電,從畫作外框開始,逐一檢查這幅畫的情況。

記者看到,其中一名工作人員手捧一疊資料,上面記錄著這幅畫從英國國家美術館運出時的所有信息。「從畫框是否有磕碰,到圖畫的顏料層有無新的開裂、起殼,畫布是否鬆動,全部要一一對應。」順著工作人員的手電光,能看到這幅作於1890年左右的油畫不同角落,有著細節不同的紋路,這些情況全部要與資料信息相對應。在查閱資料時,工作人員還會擋住手電的光:「這是點交專用手電,如果有紫外光那是絕對不行的。」

現場工作人員手持設備,英國國家美術館專家實時線上指導

記者注意到,從「開箱」開始,就有工作人員手持設備,全程「追蹤」與畫接觸的工作人員。設備的那一頭是三位實時在線的英國國家美術館專家,一位負責項目統籌,一位緊盯藝術品搬運,還有一位則是專業修復師。通過鏡頭,他們全程線上跟蹤指導。因為需要跨越8小時時差越洋配合,此次布展工作總是從上海的下午3點持續到晚上。

待雙方基本確認後,負責搬運的工作人員將畫作掛上用水平儀確定的位置上,兩名負責點交的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再次來到畫作前逐一檢查細節,並進行圖像採集。雙方再次確認後簽署點交報告——這意味著這幅畫作已安全地移交給上海博物館。

負責點交的工作人員在畫作上牆後再次檢查並進行圖像採集

過去辦這樣的國際交流展,出借展品的文博機構都會派專家隨行,整個點交布展的過程會在他們的指導下進行,「從藏品狀況到懸掛方式,專家對自家的藏品是最了解的。」然而受疫情影響,此次展覽英國國家美術館沒有派出專家赴上海。

2019年年底疫情影響全球以來,上海博物館沒有停止與國際交流的步伐,與合作國際文博機構數次採取「線上點交」模式。然而此次展覽中方策展團隊負責人、上海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褚馨卻希望這樣的方式「再也別來了」。

「國際交流展的意義不僅是展品交流,博物館人員交流也很重要。我們更渴望面對面的交流,促進專業提升,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行事風格。」褚馨表示,隨著國內疫情管理政策變化,上海博物館已經向英國國家美術館方發出邀請,希望他們能到上海博物館來實地感受這場展覽。

「掛畫是個手工活」

「這個位置合適嗎?」點交完成後,一道十字形綠光投射到準備掛畫的牆上。幾名工作人員捧住《窗前果盆和啤酒杯》,將畫框邊角卡在水平儀投射出的直角處。操作水平儀的工作人員隨後移動機器,將綠色十字移至畫幅邊緣,確定了位置,再安裝好警報器、張貼好說明之後,這幅畫才算基本完成布展。

工作人員調整畫作位置

為啥只是「基本」?工作人員會不斷在展廳里巡視、駐足觀察,不斷微調畫作方向。「這樣看起來視覺效果是不是還是有些不對?」在龐貝奧·吉羅拉莫·巴托尼的《班克斯費的約翰·斯科特肖像》前,幾名工作人員觀察良久,決定微調掛畫方位。當水平儀的綠色十字線再次定位畫面和外框時,這幅畫並未完全貼合定位線條。三名工作人員一點一點調整,最終校正畫幅方位。

「儀器只是輔助,最終決定的還是我們的眼睛。」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使用儀器定位畫的位置時,常常會出現內外畫框不同的情況,「許多畫框是木質的,時間久遠會翹起變形,所以不能完全作為掛畫時的標準。」他表示,最終都是由布展的工作人員們以觀眾視角從不同角度來觀看,以確定觀看者最舒服的位置,「這其實是個手工活。」

儀器是輔助,確定畫作的位置靠肉眼

在「梵谷和印象派繪畫」展廳里,策展團隊在中央布置了座椅,參觀者可以靜靜欣賞《窗前果盆和啤酒杯》,轉頭又能看到懸掛在對面的印象派另一位知名畫家莫奈的《鳶尾花》。座椅間的隔斷猶如畫框,框住了另一面牆上的空位。

虛位以待梵谷的《長草地與蝴蝶》

據了解,這一「空位」正在等待梵谷的作品《長草地與蝴蝶》。英國國家美術館此次將展品分7批陸續運抵上海博物館,梵谷的《長草地與蝴蝶》在最後一批中。因各種因素影響,該批作品還輾轉取道其他城市再抵達上海。從1月9日起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已連續忙碌4個晚上,昨天繼續衝刺,靜待1月17日展覽正式開幕。

「不是觀眾看得懂什麼就展什麼」

穿行展廳之間,從波提切利明晰的線條、淡雅的色彩到文藝復興時期提香、拉斐爾筆下女子的溫香軟玉,從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瞬間複雜的表情到倫勃朗最後一幅自畫像中垂墜的眼角,八個板塊的展廳以時間為序,讓人在真跡的筆觸與色彩中觸碰歐洲繪畫藝術的傳承與變遷。不少業內人士將此次展覽稱之為「教科書級」,除了許多作品的確收錄於藝術教科書里,還因為這場展覽以50位藝術家的52件作品,濃縮了西方400年的藝術史。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畫中人表情很經典

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美術館之一,英國國家美術館每年觀眾參觀量約600萬人次,但實際上藏品並不算很多——約2600件收藏大部分常年展出。上海博物館策展團隊研究了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特質,「館藏少而精,是歐洲為數不多能夠縱觀整個西方經典美術史的收藏脈絡的美術館。」

上海博物館希望讓國內觀眾感受一個濃縮的、精華的西方美術史,「迷你版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概念讓英方策展團隊頗為認同,設計了一稿相對完整的作品清單。中方拿到清單後又提出要求,具體到某一位藝術家、某件作品,英方再進行調整。褚馨將其稱為「一個非常友好但是博弈的過程」。

例如上海博物館非常希望梵谷的作品參展,甚至表示「這是合作的前提條件」,而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的梵谷作品只有寥寥幾幅。上海博物館最初爭取的是知名度很高的《向日葵》。但英方考慮《向日葵》此前剛去過日本和澳大利亞巡展,短期內不能再赴境外展出,於是上海博物館爭取到懸掛在《向日葵》旁的《長草地與蝴蝶》。

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的傑作《加瓦聖母》

「我們對離自己年代比較近的藝術品通常會覺得更熟悉、也更容易欣賞。但我們不能只關注後期看得懂的藝術,而忘了西方藝術道路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褚馨表示,這個展覽之所以被認為是「教科書級」,不僅因為展示了西方藝術史上著名的藝術家作品,還循著藝術史脈絡追溯傳統。「這是博物館應該承擔的引導責任,而不是觀眾看得懂什麼我們就展什麼。」

如何讓觀眾突破對印象派、文藝復興的執著,去感受和理解他們或許不那麼熟悉的「威尼斯畫派」「北方文藝復興」或「壯遊文化」?

步出緊張布展的一樓展廳,上海博物館四樓同樣在布展,屆時一個沉浸式光影體驗展覽將同步展開,以數字方式展出3件展品及20件此次未能參展的畫作,其中就有梵谷的《向日葵》。上海博物館還將推出教育導覽紀錄片專場,在報告廳播出《波提切利,佛羅倫斯和美第奇家族》《拉斐爾:年輕的畫聖》《神秘的印象派》等多部超高清主題藝術影像作品。

而此次展覽每幅作品也都將配備信息詳盡的展牌來介紹作品特點、藝術家生平背景等信息。上海博物館還製作了兩套導覽,傳統語音導覽選擇了31幅作品介紹,智慧導覽則主要針對青少年。

一批精心特製的文創產品同樣在準備陳列

就連上海博物館出口處的文創商店也正在更新產品——一大批與此次展覽相關的文創展品正在上架陳列,也與過去的文創產品細節上略有不同:以文創產品最常見的冰箱貼為例,不再是簡單使用油畫圖像,而是在方寸之間模擬出油畫筆觸堆疊,讓人有更直觀的感受。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簡工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