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丨「南北之爭」又來了!南方和北方的小年為何差一天?

人民出版社讀書會 發佈 2023-01-14T20:37:52.336887+00:00

「小年,小年,過了今天就是年」。明天,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傳統「小年」;而在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

「小年,小年,過了今天就是年」。明天,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傳統「小年」;而在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所以,每逢此時,都是一次南北的「交鋒」。


其實,雖然南北小年在日期和習俗上有著些許不同,但濃濃的年味都是一樣的,熱熱鬧鬧的煙火氣里,升騰的都是對家人的眷戀及對未來的期盼。



「官三民四船五」,小年究竟是哪一天?


關於小年的日期,在民間有一句俗語:「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自古代起,官家的小年日期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小年則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五。那到底哪天才是小年呢?



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


相比較起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歷史更為悠久。晉代時,名將周處寫過一部《風土記》,裡面記錄了不少地方習俗與風土人情,其中提到:「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無獨有偶,南宋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詞》中也寫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由此可見,古時小年的日期是臘月二十四。現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這天過小年的傳統。


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


相傳,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增加了舉行祭祀大典的儀式,為了「節省開支」,皇帝在這一天同時祭拜灶神。自此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期過小年的分野。後來,受官方影響,京城附近百姓們,也逐漸改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區延續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傳統。


其他地區小年——除夕前夜、元宵節


除了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還有其他的小年日期。比如江浙滬一些地區人們喜歡將除夕稱為「大年夜」,除夕前一晚稱為「小年夜」,因此這一天也被他們稱為「小年」。再比如南京地區,他們將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稱作小年。部分地區沿海的居民則保持著「船五」的習俗,將臘月二十五日這天視為小年。


其實,過小年最重要的是過節氛圍,以及親人共聚一堂時的喜悅。而且,現在交通便利,幾個小時就可以往返南北,想要一年中過兩個小年都完全可以實現。



小年有哪些習俗?


過年,是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從小年這天起,人們正式開啟「過年模式」,家家戶戶開始為過節做準備。


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王的日子,正所謂,小年拜灶神,企盼新春來。


關於灶王,民間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灶王原本是一位平民,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最終淪落到妻離子散靠乞討為生。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家門口,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他仍有羞恥心,既然死在了鍋底,便封為灶王。


灶王在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庭匯報每戶人家的善惡,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再折回人間。依據風俗,人們在小年這天,要給灶王供奉糖瓜、湯圓、麥芽糖、花生糖等甜食。這既是送他上天的儀式,也是希望吃了甜食的他向玉帝多說好話,即「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在很多灶王爺的畫像兩邊,更是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字樣。


吃糖瓜和餃子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是「小年」的節令食品。老舍在《想北平》中曾描寫臘月二十三的情景:「大街上有多少賣糖瓜與關東糖的呀!天一黑,他們便點上燈籠,把攤子或車子照得亮堂堂的。」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還要摻上一些黃米,熬製而成。它的黏性很大,如果拉伸成長條,就叫「關東糖」;搓成扁圓形狀,就叫「糖瓜」。



北方小年晚上還習慣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餃子是北方過節的「標配」。對於北方人來說,餃子早就超出了食物本身的意義,餃子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代表著幸福和團圓。南方則是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掃房、撣塵



新的一年,要有新的氣象。人們在小年這天都要做一次大掃除,北方人稱之為「掃房」,南方人稱為「撣塵」。雖然叫法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樣的,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通過打掃,我們不僅做好了迎接客人的準備,在心理上也做好了迎接新年的準備。扔掉了家裡不必要的雜物,洗好落滿塵埃的窗簾,一切都煥然一新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新的一年,真的要來了。


沐浴理髮



沐浴、理髮主要是北方的小年習俗,意在褪去過往的晦氣,開啟新年吉祥順利的好兆頭。而在大部分南方地區,這個習俗多是在除夕前,所以很多南方人會選擇在除夕當天進行沐浴理髮。


貼春聯



貼春聯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節日習俗。早期的春聯被稱為「桃符」。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人們在農曆立春時,常在大門口懸掛桃符來驅邪避凶。宋代以後,桃符上書寫對聯已經較為普遍,在桃木上飾以文字,更增添了許多文藝情趣。王安石在詩中描述了當時春節換桃符的情形:「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明朝以後,為了方便,人們便不再將春聯寫到木板上,而是寫在紅紙上,在每年春節前夕貼在門框等地方,有趨吉避凶的意味。


紅學家周汝昌曾說,貼春聯是舉世罕有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時至今日,雖然時代變了,但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情並沒有變。濃濃的年味浸在紅彤彤的紙片間,是人們對生活寄予最好的祝福。


小年詩詞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節日的描寫屢見不鮮,而古詩詞的描寫,寓意更為深遠,語言也更加優美典雅。我們一起欣賞幾首小年佳作,在詩詞中感受古人對小年的理解。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祭灶詞》

〔宋〕范成大

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祭灶與鄰曲散福》

〔宋〕陸游

已幸懸車示子孫,正須祭灶請比鄰。

歲時風俗相傳久,賓主歡娛一笑新。

雪鬢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滿不羞貧。

問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頭樂社神?

《臘月二十四夜口號》

〔明〕于謙

金爐銀燭夜生春,爆竹聲催節候新。

自笑中年強隨俗,買餳裂紙祀廚神。



節日是什麼?

「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河流里,

節日就像一個個停泊的碼頭,

人們徜徉其間,

體味某種特定的情景,

把情緒調到興奮的波段,

盡情釋懷,

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小年的停泊,正是年的啟動,

無論此刻的你,

是收拾行囊,奔赴故鄉的路,

還是客守異鄉,獨自打拼。

都記得呵護好身心,

去享受一個有滋有味的年!


提前祝您

小年愉快,幸福安康!


本篇圖文綜合整理自:《弘揚核心價值觀與繼承傳統文化研究: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話說民俗》、新華網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微信公眾號、古詩文網等


推薦閱讀


公告:轉載請註明來自人民出版社讀書會。投稿與合作事宜請在微信後台留言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