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魏國公徐達,及其後代子孫,在明朝留下的歷史痕跡

亮亮老唐 發佈 2023-01-15T10:23:06.980629+00:00

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廷殘餘勢力,收取山西、甘陝,大破擴廓帖木兒等,唯有嶺北之戰因孤軍深入導致兵敗。

徐達為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勛。

明朝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後世公認他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徐達出身農家。

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1364年,被任命為左相國。

1365年,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統治。

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廷殘餘勢力,收取山西、甘陝,大破擴廓帖木兒等,唯有嶺北之戰因孤軍深入導致兵敗。

1373年後,長期留守北平,訓練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鞏固邊防。累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

徐達一生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不朽的功勳。被朱元璋倚為「萬里長城」。

徐達後代子孫,在明朝留下的歷史痕跡

徐達至少有四個女兒

四個兒子,魏國公徐輝祖;徐添福(早卒);徐增壽;徐膺緒(有墓誌出土):曾任尚寶司卿,後升至中軍都督僉事,世襲指揮使。永樂十四年(1416年)去世。

第一位徐輝祖

他是徐達長子。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鐵桿支持者。

徐輝祖,生年不祥,長的非常帥氣,英武不凡,身高八尺五寸(裁衣尺等於34厘米),按當時的計量單位,絕對是兩米多的巨人。

徐達曾經數次鎮守北平,而徐輝祖留在南京宿衛府邸,家裡的僕從無不肅然。

1384年,洪武十七年,徐輝祖以勛衛(侍衛)任職左軍都督府(明朝五軍都督府之一),每月獲賜祿米二十石,開始為家庭掙錢糧。象徵著正式進入官場。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385年,魏國公徐達從北平回到朝廷(南京),不幸背疽復發,朱元璋給了徐輝祖手詔,特意讓他中途迎接自己的父親北還。

不久之後,徐達去世,被追封中山王,朱元璋為表彰徐達的功勞,為其特製神道碑,其中就有徐達的國公爵位可以世系,並且與明朝國祚綁在一起,意思是跟明朝的國運一樣,只要還有大明朝,國公爵位就在,而且還不降爵。事實上也徐達後代十一代,也確實直到明朝滅亡才沒有了爵位。

後世公認徐達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神道碑文 》

「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貞,紛威武以輔佐成一代王業,是以生有顯號,歿有贈典,子孫世有爵祿,與國同休於無窮焉。

此後十年時間,非常受朱元璋重用

徐達去世兩年後,1388年,朱元璋才讓魏國公爵位襲承(有可能是丁憂的原因,古代一般二十七個月)。

因為皇太孫叫朱允炆,徐輝祖原名允恭,特意避諱朱允炆的「允」字,而改名為徐輝祖。

徐輝祖繼承爵位後,任職地方,士兵們修養生息,為1890年的北征做準備,三月徐輝祖駐守常德府,四月考察湖廣各衛所的軍士,開始練兵備戰,不久奉命回到鳳陽,又被御賜一百二十人侍衛做護衛。這算是朱元璋為徐輝祖鋪路呢,也是為朱允炆找輔臣呢!

1391年,徐輝祖被調往陝西練兵,徐輝祖應該是得到徐達的真傳了,他在常德府練兵沒幾個月,朱元璋應該是看到了徐輝祖的練兵能力很強,要不然也不會這麼快讓他去陝西的。

兩年後的1393年,朱棣燕王府的北元降將有圖謀不軌的嫌疑,徐輝祖被朱元璋派往北平,和燕王朱棣一起捉拿阿魯帖木兒、乃兒不花,押送到京師被處死。(這次北元降將造反事件,是被人密高的,難道朱棣一點消息也不知道,這事存疑,懷疑朱元璋是敲打朱棣呢)。

徐輝祖是這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回到京師後,被朱元璋委以重任,任職中軍都督府長官,掌管都督府事務。徐輝祖的這次升職跳躍很大。

1394年,又被朱元璋委以重任,徐輝祖和安陸侯吳傑一同被派往浙江沿海,訓練軍士,防備海上倭寇入侵。

同年九月,徐輝祖受命節制陝西都指揮使司將士,為明年征討西番做準備。

1395年,又被派往鳳陽府訓練軍士。

1396年,徐輝祖參與了考核國子監師生的工作。這一點應該是朱元璋讓徐輝祖和文人打好關係,達到更好的為朱允炆服務的目的。因為徐輝祖常常伴隨朱允炆左右,所以徐輝祖也得到了隨書法名家詹希元練習書法的機會,同時也得到了學習經義的機會。

朱元璋去世後,成為建文帝朱允炆的純臣

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登基,特意恩裳徐輝祖,更加信任,朱元璋去世三月後,徐輝祖被朱允炆拜為太子太傅(從一品,明朝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從一品,職務就是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靖難之役前夕,1399年四月,是朱元璋的忌日,這次祭祀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導致燕王朱棣提前造反。

朱棣派遣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參加祭祀,因為朱允炆大力改革削蕃,齊建請求朱允炆把朱棣的三個兒子扣留京師,黃子澄不同意,徐輝祖秘密告訴朱允炆,也同意把他們留下,因為他們都是徐輝祖的外甥,很了解他們,原因是「這三個外甥,朱高煦勇猛剽悍而且無賴。他不但不忠於您,也會背叛朱棣,日後一定會成為心腹大患。」

朱允炆拿不定主意,又詢問了徐輝祖弟弟徐增壽和駙馬王寧,這倆人跟朱棣的關係非常好,所以對朱棣的三個兒子,加以包庇,幫著他們逃跑,而且朱高煦還偷了徐輝祖的馬,導致徐輝祖派人追,也沒有追到他們,徐輝祖積極為朱允炆辦事的態度,導致朱允炆對徐輝祖更加信任。

朱棣的三個兒子,逃走後,不久靖難之變爆發,1401年,徐輝祖支援李景隆,並且殿後,掩護李景隆撤軍。

1402年,徐輝祖在宿州靈璧縣齊眉山斬殺千戶李斌等人,此時朝廷以得到勝利消息,因朝廷無良將鎮守,徐輝祖被召回京師,有說法認為有人進獻讒言污衊徐輝祖,因為姐妹嫁給了朱棣,說徐輝祖不盡心盡力。又因為徐輝祖被召回,帶來了連鎖反應,導致淮北戰事大敗。

《罪惟錄》:燕王入城,獨守宗廟不肯迎。王既即位,廷臣論劾,令自陳狀。輝祖振筆直書「中山王開國子孫免死」上之。文皇大怒,欲與齊、黃輩並誅。久念中山功,奪爵,錮私第,尋下獄。五年,卒,或曰勒自裁。

朱棣大軍進入京師南京後,徐輝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鐵桿支持者,所以一直沒有支持朱棣稱帝的意思,而是呆在家裡,守在供奉父親的祠堂,被打入大牢。

後來被朱棣詢問,閉口不言,被嚴刑逼供後,反而奮筆疾書寫到「中山王開國功臣子孫免死」,朱棣因為徐輝祖即是元勛之後,又是國舅的原因,最終沒殺他。

徐輝祖一直被禁錮在家中,1407年,永樂五年病逝,一種說法是被朱棣下令自己勒死的。

徐輝祖死後一個多月時間,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沒有後代的理由」,讓徐輝祖長子繼承國公爵位。

徐輝祖被朱元璋委以重任,作為朱允炆的輔臣,可以說做到了為朱允炆盡忠,可惜靖難之變的爆發,朱棣「改朝換代」,徐輝大勢之下,也是無能為力。

第二位徐增壽

徐增壽為明初魏國公(中山王)徐達的第三子(出土墓誌為第二子)。

徐增壽幼年時增隨父親徐達覲見過朱元璋,眉清目秀,又很機警,被朱元璋賜名。(古代勛貴子弟被賜名,說明恩寵於上,長大後要被重用的)

長大後,善於騎射,以功勳子弟選為帶刀侍衛。

1390年,徐增壽跟隨朱棣出征胡寇乃兒不花,立有功勞。

1391年,徐增壽以勛衛奉命跟隨哥哥徐輝祖,前往陝西練兵防邊,他大哥徐輝祖是練兵的領導。

此後四年之內,連續升遷,1393年六月,因為是徐達的兒子,享受父親的餘蔭,被朱元璋授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七月,改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

《明史·徐增壽傳》:增壽以父任仕至左都督。

1396年三月,升任右軍都督府左都督。

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後,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繼廢黜周王、代王、齊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

徐增壽和大哥徐輝祖正好相反,大哥徐輝祖是朱允炆的鐵桿支持者,而徐增壽早就和朱棣暗通款曲。

在1399年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忌日時,徐輝祖曾密奏朱允炆,要把來京師的朱棣的三個兒子扣留,可惜被徐增壽和駙馬王寧包庇並且幫助他們逃跑。

而且朱允炆在繼位後,曾經詢問過徐增壽,朱棣是否有造反的嫌疑,徐增壽幫朱棣搪塞過去了,「燕王已經富貴到極致,怎麼可能還會造反呢?」

《明史·徐增壽傳》: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

朱棣起兵後,徐增壽積極為朱棣探聽消息並且傳達(朱棣為徐增壽姐夫),密報京師中的兵力部署情況,其時徐增壽已經被朱允炆所察覺,只不過當時沒有處理他。

朱棣大軍過了長江後,魏冕和大理丞鄒謹,上奏皇帝朱允炆,徐增壽徘徊殿廷,有異志,申請從速誅殺徐增壽,後被囚禁。

在朱棣大軍攻破金川門後,建文帝朱允炆才當面質問徐增壽,為何要如此,徐增壽無言以對,朱允炆大怒,親手把徐增壽一劍斬殺。

徐增壽的死,也為子孫後代,掙下了一個國公爵位,而且還可以子孫世襲,而且還傳到了明朝亡國時。

朱棣即位後,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成為朱棣登基後首個被封贈的功臣。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又對徐增壽加恩裳,加授徐增壽為欽承父業推誠守正武臣勛號、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進封定國公,子孫世襲,定歲祿二千五百石。

《明史·功臣世表二》:成祖入立,追封武陽侯,諡忠愍。永樂二年進封公,世襲。

此後,定國公一系後代,跟隨朝廷遷到北京,傳至明亡。

徐輝祖和徐增壽兄弟兩個對待建文帝的態度,截然相反,一個鐵桿支持朱允炆,一個支持朱棣,是徐增壽主動投靠朱棣,還是朱棣拉攏?

要說徐家本來就是開國第一功臣,假如是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籃子裡,兩頭押寶,他們根本不需要這樣做,所以這也說不過去,極有可能就是理念的問題,牽扯到朱棣皇后徐氏,她是徐達長女,徐輝祖選擇忠於皇室,而徐增壽選擇親情,幫助姐姐姐夫,也無可厚非。

徐達魏國公爵位子孫後代世襲,兒子徐增壽被朱棣追封定國公,子孫世襲,這兩個國公傳到明末,一門兩國公。

徐達的女兒們

第一:長女徐氏

徐氏作為長女,自幼聰慧,父母對她期望很高,為她請老師教導經史子集,讀書過目不忘,有「女諸生」美譽,「諸生」即為受過傳統儒家教育,工於經史的生員,可見徐氏才情很高。

徐氏自幼被朱元璋定為兒媳婦,對象是燕王朱棣,徐氏自幼被選入宮中,侍奉在馬皇后身側,十二歲時,陪伴朱棣身側。

朱棣就藩北平時,徐氏幫助朱棣管理內務,井然有序,在朱棣登基後,詔冊里就有誇獎徐氏的話語,「內助藩國二十餘年…家政輯寧」等句,被朱棣視為賢內助。

朱棣靖難之變時,朱高熾留守北平,北平保衛戰,徐氏由於出身將門,耳濡目染,臨危不亂,親自上城牆督戰,而且決策都是出自徐氏之手,相當於留守軍隊的總指揮,由於她的沉著冷靜,應對得當,擋住了李景隆的進攻,支持到朱棣大軍回師時刻。

朱棣登基後,徐氏輔佐君王,時刻提醒朱棣任人唯賢,而且對朱元璋的幼女安慶公主親自扶養。

徐氏自幼被馬皇后教導,根據馬皇后的教誨並加以補充,寫成一部《勸善書》,並且刊印成冊發行,還被錄入《永樂大典》。

徐氏在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去世於南京,諡號「仁孝皇后」。

第二:二女徐氏

早年事跡不詳,嫁給了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徐氏和朱桂在建文帝登基後,因為獲罪被,朱桂性格暴躁,好搶財物,被廢為庶人,應該是建文削蕃的開始,朱棣登基後,恢復爵位。

明史記載,徐氏是個驕橫的妒婦,還對受到代王寵愛的侍女進行迫害。

《明英宗實錄卷八十一》:(正統六年七月)己酉,代王桂寵其侍女榮花、菊花。妃徐氏妒之,糞其鼻口,漆其身成癩,已而傅藥潰爛之。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八》:(宣德二年五月)甲辰,代王妃徐氏薨。妃,故中山武寧王達之女。

正統六年是公元1441年,宣德二年是公元1427年,徐氏迫害朱桂寵妾榮花以及菊花時,王妃徐氏已經去世了,相隔十四年,難道徐氏還陽了迫害的,徐氏善妒這事存疑!

徐氏以及兒子朱遜煓被朱桂趕出了王府,由於史籍記載混亂,就不再贅述了。

第三:徐氏

她的事跡不詳,嫁給了朱元璋第二十子安王朱楹。

因為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安王朱楹薨逝,年35歲;史籍記載安王沒有孩子,所以徐氏和安王自然也沒有後代,封國被除。

景泰五年(1454年),朱沖秌遂乞承安王祀。朱沖秌,明太祖朱元璋孫子,韓憲王朱松庶出第二子。

第四:四女徐妙錦

在《罪惟錄》中徐妙錦是中山王徐達的第四女,1380年出生,1440年去世,六十一歲。

徐妙錦早年事跡不詳,建文帝時期,她看到二姐被逮捕的事情,產生了不嫁人,孤獨終老的想法。

靖難之役發生後,朱棣當皇帝,朱棣非常中意徐妙錦,欲聘立為皇后,這事怎麼看都有點假,因為第一朱棣和徐達長女先結婚,感情不錯,是正牌王妃。第二假如真有這事,朱棣還不被大臣們「口誅筆伐」啊,本來皇位得來就不是正統,再不把王妃立為皇后,也說不過去。何況當時的徐妙錦已經快要三十歲了。此記載徐妙錦沒有答應朱棣後,削髮為尼。

明·陳璉《琴軒集》有《中山武寧王第三女徐氏壙銘》也有徐妙錦的記載,明仁宗朱高熾是徐妙錦的外甥,登基八個月後去世,1425年是明仁宗最後的一年,徐妙錦被朱高熾詔到北京,飲食按照公主待遇,並且鄒中使護送,後又派人護送回到南京,洪武庚申六月初三其生之辰,正統五年正月初六以疾卒,壽六十有一。這裡的記載中沒有當尼姑。

徐達孫子輩

徐達的孫子輩,兩位孫子襲爵國公爵位。

其中有個孫子徐欽,因為父親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鐵桿支持者,所以被朱棣針對。

孫子徐景昌是承襲徐增壽的定國公爵位,因為父親徐增壽在靖難之變前後,為朱棣通風報信,泄露京師南京的兵力部署情況,被朱允炆斬殺,後被朱棣追贈為定國公,爵位可以子孫世襲,這樣以來,徐達後代就有兩個國公爵位可以世代相傳。

第一位:徐欽

他是徐達的長子長孫,徐輝祖的兒子,徐輝祖因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親信,也是朱允炆的鐵桿支持者,靖難之役時,抵抗朱棣大軍,朱棣登基後,徐輝祖不支持朱棣,被囚禁至死。

徐欽是在1407年父親去世後,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後為由」,同年七月,讓徐欽繼承魏國公爵位。其年八月徐欽皇后姑姑去世,有可能是徐皇后的死前求情緣故,徐欽才能繼承。

徐欽因父親的緣故,被朱棣找後帳,總是被針對。

第一次被針對,是在永樂九年,朱棣以徐欽嬌縱為由,勒令回家讀書,其年大約二十二歲左右。

《明史·徐欽傳》:九年,欽與成國公勇、定國公景昌、永康侯忠等,俱以縱恣為言官所劾。帝宥勇等,而令欽歸就學。

第二次被針對,被削爵位,1421年,徐欽到北京城朝見明成祖朱棣,因為沒有得到朱棣的詔令,而擅自回家,所以被朱棣削去爵位,發配老家鳳陽。

明仁宗繼位後,1424年,徐欽魏國公爵位被恢復,同年十一月徐欽去世,而明仁宗在第二年病逝。

第二位:徐景昌

徐景昌繼承的是父親被追贈的定國公爵位。

他是徐達之孫,徐增壽之子。

他父親曾幫助朱棣三個兒子逃命,朱元璋忌日時,因為有人建議把他們三個扣留,他父親幫忙,朱棣三個兒子才逃跑成功,後又給朱棣傳遞京師南京的兵力部署情況,被人告發,在朱棣攻進城門後,朱允炆詢問其父徐增壽,他竟然無言以對,被朱允炆一劍斬殺。

朱棣感念徐增壽的功勞,一開始追贈武陽侯,永樂二年,追贈為定國公,此時徐達後代有了兩個國公爵位世襲。

《國朝獻徵錄》:次增壽當太宗皇帝靖難之際,有翼戴功,而竟死非命,初追封武陽侯,進定國公,諡忠愍,公其嫡嗣也,時年十五,召見賜名景昌,遂命襲爵定國公。

朱棣召見徐景昌時,其年才十五歲,景昌還是朱棣給賜的名。

徐景昌自幼聰明好學,受父親餘蔭,被朱棣看重,永樂四年,被朱棣任命掌管左軍都督府,他伯父徐輝祖曾經掌管中軍都督府,父親徐增壽曾經任職右軍都督府左都督。

永樂十三年,朱棣到達北京,徐欽以公事入見,奏對得體,被朱棣賜御馬三,疋鈔六萬緡。

永樂十七年,管理修建鳳陽皇陵、宮殿,這個管理工作,一般是皇室的親信才能任職。

永樂十八年,徐景昌護衛明仁宗朱高熾入朝。

洪熙元年(1425年),徐景昌被明仁宗朱高熾任命命掌管行在後軍都督府。同年母親去世後,丁憂。

1426年,因為明仁宗之做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因病去世,明宣宗繼位,朱高煦造侄子的反,這樣的情況下,徐景昌被起復,明宣宗朱瞻基親征,徐景昌留守北京。徐景昌被三代皇帝信任有加。

此後,徐景昌曾三次隨王保駕,跟隨皇帝巡邊。

明英宗正統四年,徐景昌去世,時年五十歲。

徐欽繼承的是徐達的國公爵位,三代魏國公:徐景昌是繼承的徐增壽定國公爵位,是二代定國公。這兩個堂兄弟,不同命,徐欽被朱棣針對,徐景昌被三代皇帝信任。

徐達四世孫輩

徐俌為第六代魏國公,是徐達的四世孫(玄孫),徐輝祖的曾孫。

其中在徐達曾孫一輩,兄死弟繼(徐欽子徐顯宗為第四代,徐欽子徐承宗為第五代,徐顯宗二十三歲去世)。

徐俌傳承世係為徐達、徐輝祖、徐欽、徐承宗、徐俌。

徐俌,別名徐偁,字公輔,1450年出生,當時正是明代宗景泰元年。

十五歲襲封魏國公,其時為明憲宗天順八年,1464年。

1479年,出掌南京左軍都督府事,每年定期奉祀孝陵。(徐達後代都是在左右都督府,以及中軍都督府任職,被皇家信任)

弘治九年,1496年初,徐俌改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當時駐守南京的成國公朱儀逝世,明孝宗在同年三月,任命徐俌接任南京守備,並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大權在握,期間出了一件對朝廷官員來說,變化非常大的一件事。

《明史·徐俌傳》:南京守備體最隆,懷柔伯施鑒以協同守備位俌上。俌不平,言於朝,詔以爵為序,著為令。

徐俌本來是國公爵位,地位非常高,又是軍方長官,南京守備地位非常尊崇,到了

徐俌接任時,協同守備懷柔伯施鑒的地位確在徐俌之上,於是心裡有怨氣,憤憤不平,就向朝廷控訴這件事,結果是明孝宗特別下詔,規定南京諸守備勛臣以爵位高低為次序。

1499年,給事中胡易、御史胡獻借災異(自然災害或自然現象,自然現象在古代很忌諱)上疏觸怒孝宗,被下獄貶謫。徐俌知道消息後,上書朝廷請求寬赦二人。

因為為兩人求情的事情,1500年七月,確實發生了自然災害,請求辭去守備官職,明孝宗只是同意他辭去守備,但是仍然命他掌管南京中軍都督府事。同年十二月,又請辭軍職,專職奉孝陵祭祀,明孝宗只允許他改任南京左軍都督府事,其實轉來轉去,一直是在南京軍職流轉,祖上都曾任職過,這跟世襲多少有點區別。

正德五年,明武宗時期,距離上一次辭官已經十年了,這一年他以年老為由再一次辭官,明武宗沒有答應,反而對徐俌恩尚,特地加授為太子太傅。

第二年,1511年,南京守備、成國公朱輔告老致仕,徐俌再次出任南京守備,兼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

徐俌的老丈人、成國公朱儀守備南京長達三十年(徐氏為朱儀的長女,等魏國夫人)。朱儀逝世後,由女婿徐俌接任南京守備,這件事成為明朝「婦翁與婿同在大位」的一樁盛事。

1517年,徐俌在南京病逝,六十八歲。

徐俌歷仕三朝,可謂三朝元老,兩次出任南京守備,雖然為了避嫌,多次辭官,但是擱不住皇帝不讓辭官,而且信任有加。他做官五十年,官聲很好,又以孝順著稱。

第七代魏國公爵位是孫子徐鵬舉襲爵,因為祖父徐俌於正德十二年七月去世的,而父親徐奎璧早亡 ,所以長子長孫徐鵬舉,在正德十三年繼承魏國公爵位,而沒有被徐俌的其他兒子繼承。

徐俌的家庭主要成員

長子徐璧奎,先於徐俌一年逝世。

次子徐應宿,官至錦衣衛勛衛,早逝。

幼子徐天賜,官至南京錦衣衛指揮僉事。

長女徐氏,嫁襄城伯李輔。

次女徐氏,嫁鎮遠侯顧溥。

三女徐氏,嫁南京刑科給事中史後。

四女徐氏,嫁南京錦衣衛指揮王漢。

五女徐氏,嫁南京濟川衛指揮楊武。

幼女徐氏,嫁雲南鎮守金齒都督沐崧

另一支定國公爵位世襲,徐達兒子徐增壽是第一代定國公,第二代為徐增壽之子徐景昌,第三代為徐景昌之子徐顯忠,第四代為徐顯忠之子徐永寧(1504年去世)

第七代魏國公徐鵬舉

徐鵬舉是明初第一功臣魏國公徐達的後裔,魏國公徐俌之孫。

據傳被人們稱為「草包國公」。

他的魏國公爵位直接從爺爺手裡繼承的。

他的傳承世系徐達、徐輝祖、徐欽、徐承宗、徐俌、徐鵬舉(第七代魏國公)。

魏國公爵位在徐達曾孫輩時為兄死弟繼。徐鵬舉加上又是從爺爺那裡繼承的,因為父親早亡,爺爺死時,父親徐奎璧已經去世。導致徐鵬舉直接從爺爺那裡繼承魏國公爵位。

徐鵬舉出生在南京,一直在南京居住,爺爺1517年去世,他在1518年繼承魏國公爵位。

他的做官經歷跟爺爺徐俌相仿。

1521年,守備南京,兼掌中軍都督府事。

1525年八月,加太子太保,統領中軍都督府。

1538年,再次擔任南京守備。

從徐鵬舉的履歷來看,跟爺爺確實有點相仿,因為這爺孫兩個都在南京守備任職兩次。

徐鵬舉的原配張氏早亡,沒有子嗣,但是有妾室生的庶長子徐邦瑞,而徐鵬舉又喜歡另外一個妾室鄭氏,經過枕頭風的作用,愛屋及烏,想要把鄭氏所生的兒子徐邦寧繼承爵位。

按當時的制度是不被允許的,徐鵬舉就找關係拖門路,找到當時內閣首輔嚴嵩的兒子,請他幫忙把鄭氏封為魏國夫人,還想把徐邦寧送到兵部學習謀略兵法。

當時的兵部尚書是劉采神,知道來龍去脈後,嚴詞拒絕,並且訓斥了一頓,「立嗣應該立長子,你既然喜愛小兒子,就應該把他安排在一個安穩的位置上。」徐鵬舉沉默不言。他就把兩個兒子都送去學習深造。

這事根本沒有停止,徐鵬舉又找到了劉伯溫的後代誠意伯劉世延,送了大量金銀珠寶,跟他商量廢長立幼的事兒。

劉世延做事很小心,怕被抓到把柄,因為這事牽扯到禮部,他就寫了一封密信給禮部的祭酒姜寶,說徐鵬舉的兒子徐邦寧當襲封爵位,而姜寶對於這種事情,猶豫不決,這是違反公序良俗的!打破傳統,要被口誅筆伐的!

徐鵬舉的長子徐邦瑞也在行動,他賄賂了一個叫鄭如謹的助教,而且還收了徐邦寧的賄賂,這事被劉世延知道了,這還能行,這傢伙兩邊拿好處,事發以後,都得被牽連,於是就通知了姜寶並且告誡了他,姜寶就通知了下面的人不要接納徐邦瑞,事情還是被揭露了出來。

有個副使叫馮謙的人,把鄭如瑾和徐邦寧勾結的事情公之於眾,還捎帶上了姜寶,畢竟姜寶沒有收受賄賂,驚慌失策之下,趕緊上書彈劾鄭如謹,這件事最後的結局是鄭如謹被罷官,徐鵬舉罰俸一月,剝奪鄭氏的魏國公夫人的稱號。

在徐鵬舉死後,最終徐邦瑞繼承爵位,徐鵬舉兒子徐邦寧和母親,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在古代違反公序良俗的事情,最終以失敗告終,魏國公爵位還是被庶長子繼承,廢長立幼的想法失敗的很徹底。這樣的大戲在史書上可是不多見的!

隆慶四年,1570年二月初三,徐鵬舉去世,五十二年歲 。

徐鵬舉的草包國公是怎麼來的?

據傳徐鵬舉守備南京時,振武營發生兵變,他狼狽逃走,沒有一點徐達後人的風采,被作亂的士兵呼為草包,草包國公就是這麼來的。

振武營是南京尚書尚書張鏊,為了抵禦海上倭寇而召募的一支部隊,因糧餉問題,引起軍士怨憤,發生了振武營士卒譁變,侍郎黃懋官被殺。徐鵬舉就是在這種事情下逃跑的,所以被軍士譏諷為草包國公。

徐達後裔,第七代定國公徐文壁

徐文壁是徐達的後裔,徐達兒子徐增壽定國公一脈的後人。

徐增壽在建文帝時因和朱棣暗通款曲,通風報信,為朱棣的登基做出了巨大貢獻,後被建文帝朱允炆一劍斬殺,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感念徐增壽為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追贈徐增壽為定國公,於是命徐增壽的子孫世代襲封定國公爵位。

定國公爵位世系:徐達兒子定國公徐增壽、徐景昌徐顯忠、徐永寧、徐光祚(徐永寧之孫),徐延德、徐文壁(第七代定國公)。

徐文璧,父親徐世英,爺爺徐永寧,他的生年不祥。

徐文壁進入官場,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他是以「應襲」勛衛身份進入的官場,並且兼領紅盔將軍侍衛,比一般人的起點高多了。

徐文璧在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襲封定國公爵位(第七代定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

此時正處於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的厲害,當然作為世襲的勛貴,明朝開國第一元勛徐達的後裔,自然也是土地很多,到了定國公徐文壁這一代,土地在當時的勛貴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成國公朱希忠,徐文壁擁有土地五百多頃,朱希忠擁有土地一千三百頃。這是隆慶二年十二月(1569年1月)經過朝廷的調查,得出的結果。

1570年,韃靼內部出現了問題,首領掩答的孫子那吉,到大同邊界要求見巡撫,並且投降明朝。為此掩答要求歸還孫子,展開了談判。

1571年,在內閣大臣高拱和張居正的策劃下,加上地方上的總督王崇古上書,「議通貢市,休息邊民」,條陳封貢八事,明穆宗為此召開廷議,徐文壁等二十多人,都同意此事,史稱掩答封貢,結束了明朝與北方將近兩百年的敵對態勢。

作為徐達的後裔,定國公一脈的第七代顯貴,明神宗繼位後,由於徐文壁辦事小心謹慎,對皇室有敬畏之心,深受明神宗信任。

明神宗繼位後,讓徐文壁改為掌管後軍都督府事,明朝五軍都督府之一。成為神宗朝「班首重臣」。

明神宗還屢次讓徐文壁代為郊天,這是古代重大的祭祀活動,可見徐文壁受信任程度。郊天是在郊外祭拜天帝,皇帝授命於天,所以說對天帝的祭祀活動是非常隆重的,而徐文壁多次代替皇帝祭祀,說明非常受信任。

明神宗執政後期,因為長期的黨爭,導致朝政日益腐敗。

明神宗強征礦稅是在位期間的一大詬病,作為皇帝,他和皇室大肆侵占土地,以采木、燒造、織造、採辦為名搜刮民財。皇帝開始與民爭利,也是皇室衰落的開始,使得明朝逐漸走向衰亡的大趨勢。

相反的是,東北地區的滿族正開始崛起,1619年,薩爾滸之戰被努爾哈赤擊潰,象徵著明朝從此轉為戰略防禦態勢。

徐文壁看到皇帝如此做派,上書申請罷免礦稅,以及申請釋放被逮捕的官員。而且更是冒著被皇帝反感的壓力,建議明神宗提早立皇太子。

徐文壁晚年更是深受榮寵,在去世前,1602年正月,明神宗特賜徐文壁的父祖三代誥命,六月徐文壁去世,到此時徐文壁襲爵定國公已經三十五年,九月,追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傅,諡號「康惠」。

明朝《諡法》稱:溫良好樂曰康,施勤無私曰惠。

從諡號來看,皇帝對他死後的態度和評價非常高。

徐文壁兒子徐廷輔,官至勛衛兼領紅盔將軍侍衛。病逝於徐文璧之前,追贈定國公。第八代定國公爵位所以被孫子徐希臯繼承,此時已到明末,崇禎朝1630年去世。

徐達後裔在明末

第一:徐達家族長子一脈,魏國公爵位繼承的後裔子孫

明末魏國公爵位傳到徐弘基時,已經是第十代魏國公,魏國公徐維志之子。

徐弘基傳承世系,徐達、徐輝祖、徐欽、徐承宗(兄徐顯宗死,弟徐承宗繼)、徐俌、徐壁奎(死於徐俌之前,爵位孫子繼承)、徐鵬舉(徐俌之孫)、徐邦瑞、徐維志、徐弘基。

徐弘基為徐維志之子,1595年七月,襲爵魏國公,僉書南京軍府。

1607年,擔任南京守備,主要是協同守備,後又掌管後軍都督府。

1609年,四月,提督操江。

1621年,以疾病為由辭官,加太子太保。

1641年,再次擔任南京守備,加太傅。

1644年,去世,諡號莊武。這一年,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投降清朝。

徐弘基曾經率領大臣們迎接福王朱常洵於江浦,朱常洵在李自成攻陷洛陽是被殺。

明安宗朱由崧(朱常洵之子)繼位後,徐弘基奉命祭告明孝陵,又上疏:固民心,擇首輔、選名將、議戰守、嚴賞罰。

徐弘基曾推薦熊明遇、張捷;但是和馬士英、阮大鋮不和。

兒子徐文爵,在南京城破時,才十五歲,倉皇逃亡,被族人護送到吳江袁嵩家,得到豪紳們的支持,想要圖謀反清復明,事敗不屈而死。

兒子徐胤爵(允爵),襲魏國公,與趙之龍等人降清。這一次明朝初期勛貴後代,大部分都投降了清朝,其中還有一個永昌侯徐宏爵,應該是徐達的後人,具體是誰的後代不得而知,不僅僅是徐達的後人,還有好多明初勛貴的後人,項城伯常應俊,靈壁侯湯國祚等。

《清史稿·趙之龍傳》節選:與魏國公徐允爵,靈壁侯湯國祚,永昌侯徐宏爵,項城伯常應俊等迎降。

侄子徐仁爵,在台州擁戴魯王朱以海監國,被封為定南伯。1654年與張名振攻打崇明島,戰敗後,死於大海中。

第二:徐達兒子徐增壽定國公後裔

徐允禎傳承世系,徐達(魏國公、追贈中山王)、徐增壽(定國公一代)、徐景昌、徐顯忠,徐永寧、徐世英(死在徐永寧之前,爵位被兒子繼承)、徐光祚(徐永寧之孫)、徐延德、徐文壁、徐希(徐希皋)、徐允禎。

崇禎三年(1630年),徐允禎,承襲定國公爵位,祿二千五百石。

崇禎十六年,加太子太保。

李自成1629年,崇禎二年起義,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德勝門就是徐允禎打開的,可惜最後還是被李自成處死了。

縱觀大明朝徐達的後裔,總共有兩個國公爵位世襲,一為徐達的魏國公爵位,一為徐達兒子徐增壽定國公爵位。兩個國公爵位世代相傳,魏國公爵位徐達為朱元璋建立明朝而得到的,定國公爵位是徐達兒子徐增壽為朱棣暗通款曲通風報信,被朱允炆一劍斬殺,死後被朱棣追贈的,為朱棣靖難之役後成功登基得到的!

整個大明朝期間,魏國公爵位一脈,爵位世襲由長子徐輝祖一脈世傳十一代,定國公爵位一脈相傳九代。明末徐達後裔有的為大明盡忠反清復明,與國同休;有的順應潮流投降清朝,沒有做到與明朝同休,不勝唏噓!

在整個徐達家族中,肯定不止這些人,由於史料不詳,所以不被人所知。

僅供參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