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中國傳統戲曲舞台上的「三不計」原則

荷露團珠 發佈 2023-01-16T15:05:15.622153+00:00

這裡說的「國劇」,可不單指京劇,現今具有中國特色的戲曲都包括在其中。服裝不計,二是道具不計,三是唱詞不計。

這裡說的「國劇」,可不單指京劇,現今具有中國特色的戲曲都包括在其中。

那麼,什麼是戲曲的「三不計」原則呢?一是服裝不計,二是道具不計,三是唱詞不計。

國戲這樣可不是胡來,而是老祖宗智慧的一種體現,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問題的如何解決,「不計」就好解決「計較了」反而沒法解決。

其一體現了中國文化「意象」這一最終主旨,第二會大量節約演出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第三「約定俗成」了,重點去體驗的是藝術,而其他末節不去計較。

我們現在常常在網上看到一些「學歷」很高的人,對戲曲提出很多指責疑問,說的最多的,就是說「國戲」的很多唱詞年代顛倒,漢用唐詞,服飾也不符合規範,無論是什麼年代全部用明清服飾代替,還有舞台上,無論高山平地,擺幾張桌椅板凳就都代替了,也沒有朝代更替這一說。

這些指責疑問,可不止今天有人提出來,據文獻記載,過去舊時代,就有不少文化人時不時地提出來(其實一般老百姓到不怎麼管這些問題,他們覺得正常自然)並且不只是看戲的或者說不是搞戲曲的文化人提出來,藝人也有弄不明白也會時不時地疑問連連,這其中還多是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戲曲大家,他們最較真。

齊如山在他的文章里就談到過,京劇老生大家余叔岩有一次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並且還覺得這是老戲的缺陷。所以那個時代中西文化碰撞,出現什麼新鮮事物新鮮想法也不奇怪。因此傳統文化被打倒,在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中,由主變輔,這是一件好事嗎?呵呵,還真未必。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齊如山和余叔岩聚會聊天,余叔岩就說:「我就不喜歡唱《武家坡》這齣戲」齊如山問為什麼?余說:「歷史上他就沒有薛平貴這麼一個人!」齊如山看了餘一眼,戲謔地說:「歷史上沒有的人和事您就不唱嗎?《二進宮》你唱過吧,但李艷妃、楊波正史野史上都沒有記載,也沒有『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這件事情,您不唱嗎?」

余被噎了一下不吭氣了,但他不甘心,於是又說:「你們編的那出《霸王別姬》裡有句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那也不是秦漢那個年代的詩詞,據我知道,那是唐詩,我覺得不合適,這是很大的毛病,決要不得。」(註:這句詩是最早版本虞姬的念詞,可能也是經不起一些文化人的絮絮叨叨,今天的版本已經改成了『千古英雄爭何事,引得沙場戰鼓寒』了)

齊如山看了余叔岩一眼,笑笑說:「你呀這是聽那些外行人磨牙聽多了,這種情況在紀錄片電影裡當然不行,但在國戲裡它就是一種特點,是被允許的」。

余叔岩搖搖頭,說:「我還是覺得不合適,前人念後人的詩詞總不嚴謹」。

齊如山說:「姑且說你這個質疑有些道理,但戲曲形成到今天,它已經不是個別現象,這種事情從有戲曲形成劇本那天起,就沒有斷絕過,這已經是國戲的一大特點,並且被台下的觀眾認可接受忽略不計了。

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我編的《霸王別姬》這齣戲,來自於明代老本《千金記》,它的第十五回項羽有這樣的念白:『 吾聞昔人有七縱七擒之能,我項羽豈不能一縱一擒,甚麼輕重?』

七縱七擒那是諸葛亮七擒孟獲,這是項羽往後四百多年才發生的事情,這要是照您的原則,這詞就沒法念了,也得改!可是他的詞句想表達的意思台下觀眾一清二楚,其實這就夠了。」

「 其實元曲的編劇者和後來皮黃亂彈的編劇人是不一樣的,他們多數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他們會不知道這樣的詞朝代混亂,前人說了後人的詞了嗎?絕對知道!但為什麼他們還這樣寫呢,他們就是故意要這樣寫,不是為了歷史的真實是為達到藝術的真實就可以了。

那麼到了花部亂彈時期,編戲的人文化普遍都很低,這種張冠李戴的現象那就更多了。比如《桑園會》這齣戲,其中有幾句唱詞完全就是把後來的事情拿過來說,比如什麼「織女配牛郎」、「不看僧面看佛面」,咱要說牛郎織女朝代不定,那麼佛教是漢朝傳入中國的,『 桑園會』這齣戲的背景是春秋戰國,這要是讓現在的那些嚴謹文化人看見了那可不得了,那時候想看僧面他沒處去找不是?」

「 既然不合理,那這些唱詞為什麼還流傳下來了呢?幾百年也沒人去動沒人去改,這其實就是我上面說的,藝術就是藝術,國戲有國戲的特點特性,遵循這種特性就是對的,戲他就是戲不是考古,也不會為生活中的真實與否負責,藝人們為藝術負責就可以了。」

其實,不止余叔岩這樣的京劇大家受文化人的影響,胡猜亂想,梅蘭芳也有受影響而把老詞給改了的例子,比如《宇宙鋒》這齣戲,其中有一句趙艷容痛斥趙高的念白,過去是這樣的詞句:「你位列三台,連三綱五常都不懂了麼?」,他前半生都這樣念,他和觀眾都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因為意思表達得清清楚楚,和戲裡所想要表達的意思也很貼合。可是有一位文化人,有一次就給他提出來說:「您這唱詞不對,三綱五常在秦朝就沒有這種說法,」於是梅蘭芳就把唱詞改成了「你位列三台,連這羞惡之心都無有了麼」。

「三綱五常」改成「羞惡之心」也不能說不行,但那種發自內心的抗爭和在道理上的質辯就弱了很多,總覺得缺點什麼,這不能不說又是一次文化人自以為是瞎指揮而戰勝戲曲本來特點的典型例子,並且隨著京劇走向現今時代,這種老戲的特性特點被消除擠壓戰勝的例子越來越多,老戲的特點也沒什麼人去遵守了,所以,有人說今天的「國戲」是一種轉基因的產物還真的不是空穴來風,無的放矢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荷露團珠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荷露團珠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