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提切利到梵谷……「藝術天團」來滬,呈現濃縮版歐洲繪畫史

文匯網 發佈 2023-01-17T23:27:46.502467+00:00

經過兩年多精心籌備,上海博物館首度聯手英國國家美術館推出的「從波提切利到梵谷: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今天起正式對公眾開放。50位藝術家的52件作品,串起從15世紀文藝復興至19世紀後印象派的發展脈絡,一部濃縮版近代歐洲繪畫史展現在觀眾眼前。

經過兩年多精心籌備,上海博物館首度聯手英國國家美術館推出的「從波提切利到梵谷: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今天起正式對公眾開放。50位藝術家的52件作品,串起從15世紀文藝復興至19世紀後印象派的發展脈絡,一部濃縮版近代歐洲繪畫史展現在觀眾眼前。

在這裡,可以細品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戈塞特、卡拉瓦喬、普桑、克勞德、凡·代克,倫勃朗、卡納萊托、康斯特布爾、透納、塞尚、高更、馬奈、莫奈以及梵谷等大師傑作;徜徉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北方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樣式主義、巴洛克、荷蘭畫派、洛可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等藝術流派;還能感受四百年間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文化的變革,人們觀察事物的方式和再現世界的方式發生的巨大改變。

最強歐洲藝術陣容,展示不同流派畫作的差異與特點

步入展廳,迎接觀眾的第一幅畫作是安托內羅·達·梅西那的《書房中的聖哲羅姆》。這位早期文藝復興大師擅長對細節的精確描繪和捕捉影調色彩的微妙變化,他以高超的技藝再現書房中的各種事物以及各自不同的質地。「從這幅畫可以看出,單個人物造型和畫面的空間問題,都得到開創性地解決,即怎麼把一個人物畫得渾圓立體、有呼吸有質感,如何把握人物與背景之間的關係。」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萬木春介紹,繪畫藝術在歐洲文明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人所熟悉的歐洲繪畫傳統,興起於15—16世紀的義大利及歐洲北方。這一時期,繪畫開始從手藝轉變為藝術,呈現勃勃生機。

其中,15世紀的義大利繪畫誕生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流派:一個是以波提切利為代表的佛羅倫斯畫派——重視線條和結構;另一個是以喬瓦尼·貝利尼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崇尚自然主義,擅長色彩表達。在本次展覽中,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並置陳列,觀眾可以通過比對,直觀體會西方美術史上的第一次素描和色彩之爭。

歐洲北部藝術家們則更多傾向於世俗化的題材,通常著重於描繪細節。比如北方文藝復興時期最有造詣的畫家之一揚·戈塞特的《年輕公主》,畫中的小女孩大約十歲,穿著一件用數百顆珍珠縫製的昂貴連衣裙,款式可追溯到1530年左右。當時歐洲流行方領的禮服,中間有一個隆起的弧度,混合著金線錦緞的面料邊緣鑲嵌大量珍珠和寶石,兩側的衣袖誇張而豐滿。

中方策展團隊負責人褚馨告訴記者,展覽前三個板塊都是圍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展開,第四、五板塊則聚焦巴洛克藝術,這一時期的繪畫特點是動態的構圖以及強烈的情感表達。以此次展出的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為例,畫面中,一位年輕秀氣的捲髮少年剛被蜥蜴咬了一口,在驚訝中向後退縮,畫作對動態瞬間的捕捉十分精準到位。這種「卡拉瓦喬式」藝術革新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

而作為17世紀歐洲北部的傑出畫家,倫勃朗發掘了顏料的無限可能性。此次展出的《63歲的自畫像》是他1669年去世前幾個月所畫的三幅自畫像之一。

展覽第六板塊呈現了「卡納萊托和18世紀歐洲繪畫」。彼時,英國年輕貴族以考訪歐洲古蹟的「壯遊」作為成人前的最後一課。這一風尚催生了卡納萊托亦真亦幻的風景畫,英國收藏家尤其欣賞他筆下的威尼斯風光,常常將他的畫作帶回家,作為「壯遊」的紀念品。此次展出的《威尼斯:城堡區聖伯多祿聖殿》,畫面上具有古典氣息的建築風格便深受英國遊客喜愛,他們回國後甚至以此效仿改建或重建了自己的鄉村房屋。

因找不到地平線,梵谷《長草地與蝴蝶》曾被上下倒掛

第七板塊,馬奈的《咖啡廳演奏會的一角》、塞尚的《畫室中的火爐》、雷諾瓦的《浴者》、莫奈的《鳶尾花》等教科書上的名作,帶人們走進聲名赫赫的印象派。印象派畫家通常在戶外作畫,直接面對主題進行創作,記錄下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即時而自然的感受。比如,莫奈在晚期時隱居到法國北部的吉維尼,在那裡建造一個大型工作室,並培育了擁有200多種鳶尾花的水上花園,它們成為畫家晚期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大尺幅畫作的靈感來源。

而梵谷心中也有一處被他視為「廢棄花園」的所在。1889年5月至次年5月,梵谷因病入住在法國南部聖雷米附近的精神病院,院方允許他在一些特定場所作畫。其間,梵谷的諸多素描和油畫都描繪了一小片人跡罕至的花園。他在一封給弟弟提奧的信中提到了當時正在創作的兩件作品,此次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長草地與蝴蝶》是其中一幅;另一幅是1890年所作的《聖保羅醫院花園中的松樹和蒲公英》。《長草地與蝴蝶》很像是後者畫面中近處長草地部分的放大局部。梵谷採用了印象派短小凌亂的筆觸,但是調整了用筆的厚度和長度,從而強調了這片長草地所承載的情感價值。

這是一幅帶有抽象意味的作品,幾乎找不到地平線,美術館還因此發生了一件軼事。1965年,一名熱愛梵谷的15歲女學生在參觀時,發現這幅作品上下掛倒了。美術館員工找出印有該作的明信片來比對,確認了這一事實。原來當天早上,畫作曾被取下進行拍攝,而再次上牆時弄反了方向。

展覽的最後一個板塊留給了18—19世紀的英國本土藝術。從展出的庚斯博羅的《拉爾夫·朔姆貝格博士》、勞倫斯的《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康斯特布爾的《史特拉福磨坊》、透納的《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等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英國藝術以肖像畫和風景畫最為突出。

「英國國家美術館位列全球十大美術館之一,每年接待約600萬觀眾。他們收藏的歐洲繪畫傑作,基本在展線上展出,極少在外巡展。這次展覽是跨越地域的文明對話,觀眾足不出滬就能欣賞到最強歐洲藝術陣容。」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透露,建館70年來,該館與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等28個國家超過182家文物藝術機構進行了深度合作,未來還將繼續擴大國際「朋友圈」。

作者丨李婷

攝影丨葉辰亮

編輯丨蔣璐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