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為犁,在關東黑土地上深耕細作

作家沙金成 發佈 2023-01-19T07:36:11.157133+00:00

自古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的改善,醫療技術的發達,活到80多歲也不稀奇,但能有90多歲高壽畢竟不多。

——追憶高壽高產的軍旅作家楊大群


自古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的改善,醫療技術的發達,活到80多歲也不稀奇,但能有90多歲高壽畢竟不多。2019年7月4日,楊大群在瀋陽逝世,享年93歲,米壽之年之後又前行了5年。楊大群之所以高壽,除了以上各方面共性的因素,還有一個他自身獨有的因素:堅持不懈地寫作,從不間斷地鍛鍊身體。這是在30多年前我到他府上拜訪時聽他親口告知的。

1990年5月21日,我帶著約稿任務前往瀋陽,叩開楊大群的家門。當時,我在《長春晚報》負責連載欄目。那個年代,「連載」是報紙副刊中最深讀者歡迎的,其受歡迎的程度,甚至可以左右報紙的發行量。好的連載作品能在讀者中引發閱讀熱潮,也是編輯苦苦追求的目標。

早在1983年我在《長春日報》剛剛負責連載時,曾約著名作家王宗漢、中申等寫過,都很受歡迎。1989年我參與了《長春晚報》的創刊工作。創辦之初,當我把眼光投向省外時,首先就想到了軍旅作家楊大群。

楊大群,祖籍山東濟南府,父輩們闖關東來東北。1927年母親46歲那年,他出生在遼寧新民劉家窩棚。高齡得子,父母對他倍加寵愛,從小得以上學讀書。1946年10月,他前往瀋陽,進入當時的遼寧省瀋陽師範專科學校國文科,後改為東北行政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吉林大學。在這裡上學讀書期間,他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50年代初,他在《東北文藝》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東大壩》,這當是他的開篇之作,也正是從這開始了他的文學之旅。也正是因為這,他才被當時正在招文藝兵的部隊挑中,要不然他本來是要留校的。


1950年8月,他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成為當時代號為長城部的高射炮部隊的一名戰地記者,結識了當時自稱作劉秘書的毛岸英。也正是這段經歷,成為了他寫作生涯的一個基點。1956年9月,他的長篇小說《小礦工》問世,先用兩年時間連載發表,後由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出書,全國發行200多萬冊,有24個國家翻譯出版了30多種版本。這部長篇小說榮獲全國第一屆兒童文學獎二等獎,並且參加了萊比錫世界圖書博覽。

幾十年來,楊大群平均以每天3000字的速度,同時寫兩三部小說,中間還要穿插著寫些短文章。常常是出版社待出的書一部,編輯手裡閱讀修改的一部,自己手裡正寫著的一部,三部同時交替著干。他總計寫書1300多萬字,出版長篇小說32部,特別是他離休之後,保持每年一部長篇小說。

我關注楊大群是從他的代表作《關東演義》開始的。這部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包括《草頭屯恩仇》、《東北王世家》、《關東城播火》、《遼河套槍聲》、《九一八風雲》、《義勇軍崛起》、《傀儡帝登基》、《黑龍江怒吼》、《長白山濤聲》、《八一五光復》10部,從清末一直寫到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380萬字的長篇巨製,1984年開始出版,歷時8年才出完,我是出一本買一本,陸續讀的。小說中對東北近代與現代歷史的全方位描寫,將發生在黑土地上歷史事件運用文學形象地展示出來,令人盪氣迴腸,唏噓不已! 著名作家、《夜幕下的哈爾濱》作者陳璵對《關東演義》給予極高的評價。


見到楊大群,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高大,戴著黑框眼鏡,說話直白,為人豪爽。當時他已年過花甲,卻是精神矍鑠,不讓後生。他深有體會地說,從事寫作看似腦力勞動,實則是體力勞動。《關東演義》草稿1700萬字,沒有好身體是不可能寫完的。他從60年代後期就開始有意識地鍛鍊身體,20多年堅持洗冷水澡,還自己編了一套健身操;還有就是與老伴一起去散步,一走就是一個多小時,白天有十幾里路,風雨不誤,遇到雨雪天打著傘也要去。這樣付出的回報是,他很少感冒,從沒有住過醫院,一次也沒有去療養,每天精神抖擻地投入寫作中。我見到他是,他已經離休了。

他說,離休就好比跑百米看見了終點線,最後要衝刺了。於是,他的產量更高了。當時,他正在創作20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命運》。他答應插空給我寫一個中篇,並拿出一本近作《人·狗·狼》,簽名後送給我。他對這部不到15萬字的小長篇非常滿意,認為是自己在寫作方向上一次新的探索。



楊大群果然一諾千金,不久後就把稿子寄給我了。我一口氣讀完,覺得很有傳奇特點,唯一的缺憾是不太符合報紙連載的要求。後來,我們協商後決定由我來按照連載的體裁改寫,於是就有了這部《賭妻》。作品見報後,頗受讀者歡迎。

1993年底,我南下深圳後,不再從事副刊工作,改行做社會與經濟新聞,於是與文學藝術界的朋友往來也日漸稀少,但是心中仍然有一份牽掛。從媒體得知,楊大群以耄耋之年又完成了長篇傳記文學《毛岸英》等轟動一時的新作,真心為他感到高興。

時光飛逝,這位老作家已經離開他所摯愛的文壇3年多了,但是捧讀他那厚重的作品,仍有一種與他交談的感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