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輯】尋味非遺里的中國年(三)

文化張掖 發佈 2023-01-20T03:31:24.473037+00:00

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也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文化。2006年,春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國家級非遺名錄體系中傳統節日的重要代表,囊括了眾多具體的民俗文化和非遺實踐活動。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也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文化。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儀式感」。2006年,春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國家級非遺名錄體系中傳統節日的重要代表,囊括了眾多具體的民俗文化和非遺實踐活動。每一項年俗背後,都流淌著濃濃「年味」、綿綿「鄉愁」、脈脈「溫情」。春節來臨之際,我們特別策劃,整理出和春節相關的民俗文化和非遺項目,一起尋味非遺里的中國年。

【春節中的民俗活動】

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記憶中的年味總是來得直接而熱烈。它是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是噼里啪啦煙花綻放;是張燈結彩的喜氣洋洋,是新衣新帽和壓歲紅包;是除夕守歲的美食佳肴,是初一零點的「頭柱香」。

幾千年來,「過年」的分量在中國人心中從未減輕過,並且創造了一整套極其豐富的年文化,成為眾多的非遺項目集中展示的文化空間。剪窗花、貼春聯、趕大集、鬧社火、賞花燈、逛廟會……這些豐富多彩、喜慶熱鬧的民俗活動,便是過年「氣氛組」的顏值擔當。從進入臘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後,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將春節渲染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過年的「氛圍感」爆棚。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春節中的民俗活動和有關的非遺項目。

剪 紙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剪紙,不僅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造型藝術,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瑰寶,通過對紙張的裁切,形成特定的鏤刻內容,以寄託美好的寓意。尤其是春節期間,人們都要貼上窗花和門箋,來表達納福迎祥的新年願望。

剪窗花,是每年農曆新年裡家家戶戶辭舊迎新必不可少的環節。紅色的窗花張貼於窗前,新年的喜慶和吉祥自然就透窗而來了。一人一剪一紙,萬物便在指尖飛舞,惟妙惟肖的圖案已躍然紙上。窗花內容多為翎毛花卉、瓜果魚蟲以及一些吉祥諧音的物象圖案,小小的窗花中藏著人們期盼來年紅火富麗、萬事如意的美好祝願。

門箋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樑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餘」「風調雨順」「「福、祿、壽、喜、財」等。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迎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2006年9月30日,張掖剪紙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來源:張掖市文化館

編輯:陸泊涵

審核:梁玉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