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首詩詞,十個漸漸消失的春節傳統文化,值得我們重拾文化自信

快樂品詩詞 發佈 2023-01-21T20:18:29.015714+00:00

#天南地北大拜年#我們都知道,從清末到現在,我們已經丟失了很多傳統文化。原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漸漸失去了中華文化自信。別的不說,其實當年,我們差點失去了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我們都知道,從清末到現在,我們已經丟失了很多傳統文化。原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漸漸失去了中華文化自信。別的不說,其實當年,我們差點失去了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萬幸的是,我們保存住了這個偉大節日;不幸的是,我們有意無意中,丟掉了春節中的一些傳統、活動、文化。這些,我們已經只能從古人的詩詞歌賦里尋找了。只是,我們還能恢復這些已經逝去的春節傳統嗎?

1. 春盤

春盤,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春盤起源於漢代,唐宋開始流行,明、清之時,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蔔,謂能去春困,因而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宋代詩人方岳就非常喜歡「春盤」,稱之為「草八珍」。他在《除夕·生菜春盤草八珍》中寫到:

生菜春盤草八珍,燈前殊未覺家貧。

幾從荼壘中間事,第一屠蘇最後人。

衰病不圖今夕健,須臾又是隔年春。

東風自此無閒暇,萬里乾坤一夜新。

「生菜春盤草八珍,燈前殊未覺家貧」,大年除夕大團圓,雖然我們只有生菜春盤,但我稱之為「草八珍」,縱然沒有大富大貴人家的山珍海味,但在燭光前,我們也沒特別覺得家貧。

「幾從荼壘中間事,第一屠蘇最後人」,「荼壘」,指的是神荼和鬱壘二神的並稱,古代的兩位門神。「屠蘇」,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後,逐人飲少許。老夫我年齡大了,在張貼門神的時候,只能做做中間傳遞的事情;而到了飲屠蘇酒的時候,我卻是最後一個飲酒之人。

這裡提到了「春節」的三個習俗:「春盤」、「貼門神」和「飲屠蘇」,「春盤」是徹底消失了,「貼門神」在農村還存在,「飲屠蘇」,如果推廣為祝酒,也算存在,但也只能說是部分保留了。

宋代詩人張耒,更是對「春盤」念念不忘,就像我們成年了,出門在外,總是懷念小時候媽媽做的家常便飯,那一口的美好。他在《春日·如絲苣甲飣春盤》中寫到:

如絲苣甲飣春盤,韭葉金黃雪未乾。

旅飯二年無此味,故園千里幾時還。

異方時節三巵酒,殘歲風煙一慘顏。

曾奉龍旗典邦禮,歲窮祠祀少休閒。

「如絲苣甲飣春盤,韭葉金黃雪未乾」,「苣甲」,是一種可食用的嫩野菜之類。如同細絲的苣甲盛放在春盤中,韭菜葉子金黃色,上面的雪跡好像都還沒有干。

「韭葉金黃」,應該是韭黃了,看樣子,中國人培育韭黃的歷史悠久啊!

「旅飯二年無此味,故園千里幾時還」,在外旅行兩年了,每年的年夜飯都沒有「春盤」的味道,不禁讓人懷念千里之外的故鄉,又是幾時能夠回鄉呢?

現代人飲食極為豐富,如果單從美味的角度講,估計「春盤」什麼什麼人會懷念。但現代人攝取的糖類、脂肪類和蛋白質類食物已經過剩,並造成了各種疾病,從這個角度來講,恢復「春盤」又是有積極意義的。「春盤」是各種生菜的集合,富含各種纖維、維生素,非常值得現代人食用。

另外,從恢復文化自信的角度來講,恢復「春盤」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 請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的女神。相傳紫姑為人家妾,被大老婆所妒,逐出,於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因此自南北朝以來,民間便有迎祭紫姑之俗。紫姑神是女性的貼心人,心事可以向她訴說,願望可以求她滿足。

「迎紫姑」一般在正月十五,唐代詩人李商隱就在《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中寫到: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明麗的月色同燦爛的燈光迷漫著整個京都,溢香的花車閃光的寶輦阻塞了街道大路。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可惜這國家中興的盛況我閒居鄉野難以目睹,心中只感到慚愧自己只能和鄉人去迎紫姑。

可見,「迎紫姑」在唐代已經很興盛了。唐代詩人熊孺登在《正月十五日》中寫到:

漢家遺事今宵見,楚郭明燈幾處張。

深夜行歌聲絕後,紫姑神下月蒼蒼。

「漢家遺事今宵見,楚郭明燈幾處張」,從漢代就遺留下來的習俗今天晚上又看到了,城市裡到處燈火通明,到處掛滿了燈籠。

可見元宵節的花燈是從漢代就開始盛行了。

「深夜行歌聲絕後,紫姑神下月蒼蒼」,夜深了,行歌結束了,拜完了「紫姑神」的人們離開了,只剩下月光灑在「紫姑神」下,一片蒼蒼。

可以看出,「迎紫姑」要進行到後半夜。

3. 人日節

人日節又稱人勝節、人慶節等,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人日節」被定在了正月初七。在「人日節」這天,人們便會在這天舉行祈禱活動,祈求一年康順!

大詩人王維說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古代,「人日節」也是一個重要節日,所以,遊子在這個節日思鄉是必然的。南北朝詩人薛道衡就在《人日思歸》中寫到: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們把正月稱為「入春」,「人日節」是正月初七,所以說,「入春才七日」;但我離開家鄉,已經兩年了。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而唐代詩人高適在「人日節」的感情則更為複雜,他既懷念老朋友,又懷念家鄉,也心疼老朋友的思鄉之情,真是百感交集。他在《人日寄杜二拾遺》中寫道: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杜二拾遺」,即詩聖杜甫。在「人日節」這天,我寫詩寄給遠在成都草堂的杜甫,遠遠的懷念老朋友,他現在一定是在思念故鄉。其實,詩人自己何尚不是在思念故鄉,如果他不思念故鄉,又如何能夠感受老朋友一定是在思念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柳枝泛綠這美景卻不忍看見,梅花開滿枝頭讓人空自斷腸!春天的景色很多,詩人為什麼選擇了「柳條」和「梅花」?「柳條」其實代表的是送別和離別,古人的傳統是「折柳送行」,高適和杜甫離別多年,比「折柳送行」更慘,所以,「柳條弄色不忍見」;而「梅花」,則代表了高潔的品質,是他們二人的象徵,見到梅花,就想到老朋友,可以說是要「斷腸」。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在今年的「人日節」,我們相互白白相憶,而更加迷茫的是,明年「人日節」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會流落到哪裡!身當亂世,作客他鄉,今年此時,已是相思不見,明年又在何處,難以預料。此憂之深,慮之遠,更說明國步艱難,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隱藏了內心無比的哀痛。

4. 祭灶神

「祭灶神」是一個現在農村還在流行的傳統,只是沒有古代那麼濃重了,基本上算是保留了一個尾巴,也算是基本遺失了。

「祭灶神」,一般在臘月二十四。古代,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灶神是漢族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古人「祭灶神」是非常濃重的。宋代詩人陳藻在《平江臘月廿五夜作》中寫到:

昨日宰豬家祭灶,今宵洗豆俗為糜。

燔柴夾水明如晝,截竹當階爆御魑。

故國賽還新歲願,老翁回憶幼年時。

才高命薄天相戲,我亦剛腸不肯悲。

「昨日宰豬家祭灶,今宵洗豆俗為糜」,這是詩人回憶臘月二十四「祭灶神」的情形,昨天我們殺豬在家裡祭灶神,今天晚上我們洗豆子,把它磨成糜。

古人「祭灶神」是要殺豬宰羊的,非常濃重。

「燔柴夾水明如晝,截竹當階爆御魑」,在水邊焚燒起柴火,火光在水面的反射下,天空明亮如白天;在台階上放爆竹,用來驅趕魑魅魍魎,一切邪惡!

「祭灶神」,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宋代詩人呂蒙正在《祭灶詩·一碗清湯詩一篇》中,就是描述的這一情形: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詩聖杜甫說詩仙李白是,「斗酒詩百篇」,而詩人只能是「一碗清湯詩一篇」,一碗酒都喝不起,可見其清貧。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灶君啊,玉皇大帝如果問起人間的事情,你告訴他,亂世的文章太不值錢了。

一句,「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既詼諧幽默,又讓人心酸 ,表達了詩人對這亂世的血淚控訴!

5. 打春牛

這個活動,準確說是「立春」時節的活動,因為「立春」多在「春節」前後,所以,也把它歸結到「春節」的活動。「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長8尺,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人們到先家壇奉祀,然後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趕回縣府,在大堂設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牽「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豐年。

宋代詩人楊萬里是比較關注農村的詩人,他在《觀小兒戲打春牛》中 詳細描述了「打春牛」活動的整個過程及其意義:

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

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緣蓑笠青篛。

今年土脈應雨膏,去年不似今看樂。

兒聞年登喜不飢,牛聞年登愁不肥。

麥穗即看雲作帚,稻米亦復珠盈斗。

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閒?

「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這句是描寫「打春牛」的過程:小孩拿著鞭子,鞭打土牛,他是學著父親的手法,「打春牛」先打頭。「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緣蓑笠青篛」,這句是描寫「春牛」的:「春牛」是一個黃牛,連蹄子都是黃的,但兩隻角是白色的,上面還騎著穿戴蓑笠青篛的牧童。

「今年土脈應雨膏,去年不似今看樂」,今年風調雨順,土地肥沃,去年看「打春牛」不像今年看起來這麼快樂。「兒聞年登喜不飢,牛聞年登愁不肥」,孩子聽說今年要五穀豐登,很高興不會挨餓;而牛聽說今年是豐年,則發愁自己的活多了,會長不肥。「麥穗即看雲作帚,稻米亦復珠盈斗」,估計今年的麥穗看起來要像掃把一樣大,而稻米則會像珍珠一樣大小,充滿了糧倉 。

「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閒」,大塊的田地耕完了,還要耕耘山坡,這頭老黃牛從此刻起,何時能夠清閒呢?這句詩,意味深長,牛不得清閒,那人呢?

大文豪蘇軾在《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一詩中,描寫的是海南人民「打春牛」的場景: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

很明顯,「春牛春杖」就是「打春牛」活動過程中的道具。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於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好像「打春牛」立馬就有了效果。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春幡春勝」,也是「打春牛」活動過程中的一些背景道具。「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此地不像海角天涯,捲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很明顯,「打春牛」這個活動需要集體組織,農村自從「分單幹」以後,就沒有這個基礎了,因此,這個活動也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徹底消失了。

6. 賞花

「春節」賞花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到現在,南方省份,如廣東等,還保留著這個活動,其他地區就沒有了。我國古代,按照朝代先後,賞花有曲賞、酒賞、香賞、譚賞、琴賞、茗賞等多種方式。曲賞、酒賞都跟唐代有關,曲賞是賞花詠歌,酒賞則是飲酒觀花。插畫酒賞的風氣到了宋代都還挺流行,在宴會中尤其如此。到了五代,出現了「香賞」。傳說南唐巨宦韓熙載喜歡插花燃香,他就覺得對花焚香,氣味相和妙不可言。這種賞花的方式在宋元兩代都很盛行。

清末詩人在《好事近·題清供圖》中,就描寫了「春節」賞花的習俗:

供養水仙花,開到盈盈欲折。

一片歲寒清思,共芳香幽絕。

碧天雲淨雪初消,又見風吹葉。

人意鐘聲俱遠,有一輪冰月。

他欣賞的是水仙花,它被稱為「凌波仙子」。「供養水仙花,開到盈盈欲折」,家裡養的水仙花,現在已經開到了盈盈欲折的時候了。「一片歲寒清思,共芳香幽絕」,水仙花開在冬季,自然有「歲寒清思」,水仙花花香濃郁,所以有「共芳香幽絕」,就像梅花一樣。

「碧天雲淨雪初消,又見風吹葉」,這些天來,天上無雲,天空蔚藍,大雪開始消融,又見微風輕輕吹動水仙的葉子。「人意鐘聲俱遠,有一輪冰月」,夜靜了,人聲消失了,連鐘聲也遠去了,有一個冰月升起在水仙花之上,更讓人沉浸在清思之中。

「春節」期間,天氣寒冷,北方花相對較少,只有梅花、水仙等少數幾個品種。清代詩人張湄便是在「立春」時節賞梅,他在《立春夜·膽瓶清供一枝梅》中寫到:

膽瓶清供一枝梅,新月如圭照客杯。

記得彩幡頭上卸,粉香輕逐落英來。

「膽瓶清供一枝梅,新月如圭照客杯」,「清供」,是在室內放置在案頭供觀賞的物品擺設,主要包括各種盆景、插花、時令水果、奇石、工藝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可以為廳堂、書齋增添生活情趣。我房間的案頭膽瓶里養了一枝梅,到了晚上,新月如玉一般,照在瓶里的梅花上。

「記得彩幡頭上卸,粉香輕逐落英來」,記得當年室外觀賞梅花,當她們把彩幡從頭上卸下來的時候,梅花花瓣從彩幡上落下來,而粉香也是跟隨花瓣四散開來。

鮮花是美好的,賞花既美好又風雅,比在「春節」里胡吃海喝,甚至是賭博強太多,值得推廣!

7. 梅花妝

據《太平御覽》記載,南朝壽陽公主,某年正月初七仰臥於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來一朵梅花,正好粘在公主的額上,而且怎麼都揭不下來。三天之後,梅花被清洗了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了五個花瓣的印記。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爭相效仿,於是就剪梅花貼於額頭,一種新的美容術從此誕生,當時被稱「梅花妝」。

這就是「梅花妝」的起源,而唐朝時(武周)因上官婉兒而再度興起。因「梅花妝」誕生於正月初七,正是「人日節」,因此,「人日節」女孩化「梅花妝」就成了「春節」的一個傳統,一直延續下來。

這裡有一首無名氏的《飾梅花妝》,寫的就是古代女孩子在「人日節」化「梅花妝」的情形 :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

「初七人日又立春」,正月初七,既是「人日節」,又遇到了「立春」節氣,真是喜重雙慶;女孩子在額上新點了「梅花妝」,真是人新、妝新、氣質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這女孩太美了,如果她身在含章殿,那麼大家一定猜測她就是壽陽公主本人。

明代詩人吳兆在《人日立春林民部宅觀伎》中,詳細的描述了舞女們的「梅花妝」,真的是像仙子一樣:

雙節值新年,東風裊伎筵。

土牛官鼓迓,彩燕內人傳。

杏子裁衫薄,梅花點額圓。

歌深眉黛蹙,酒重臉紅妍。

香霧迷窗鳳,金屏影柱蓮。

尚書舊東第,賓客喜重延。

「雙節值新年,東風裊伎筵」,在過新年的時候,又遇上了「人日節」和「立春」節氣雙節,東風徐來,舞女們在酒筵上裊裊起舞。「土牛官鼓迓,彩燕內人傳」,「土牛」,即「打春牛」活動中的道具。「彩燕」,舊俗﹐立春日剪彩綢為燕飾於頭部。因為正值「立春」,因此有「打春牛」的活動,活動中的土牛和官鼓已經讓人嘆為觀止了;而閨房內,又在流傳著「彩燕」配飾。

「杏子裁衫薄,梅花點額圓」,舞女們都穿著薄薄的杏紅色衣衫,園園的額上,點綴著「梅花妝」,真是美極了。「歌深眉黛蹙,酒重臉紅妍」,歌聲悠長,歌女們眉黛緊蹙;大家都喝了很多酒,臉色一片嫣紅。

中國媒體現在的審美觀念逐漸西化,甚至是以中國人眯眯眼為潮流,是自甘墮落。我們應該多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中國美,比如,「梅花妝」,我們應該把這些傳統裝扮流行起來,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8. 送窮

送窮是中國民間在正月初五時的一種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春節期間有諸多禁忌,不倒垃圾最為突出。傳統民俗認為,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講究,叫"送窮"。

中國人一個最好的傳統是,不相信「富貴在天」,相信「勤勞致富」,所以,人們沒到「春節」,就爭相"送窮",表達對發家致富的美好嚮往。宋代詩僧智圓在《正月晦日作》中寫到:

春晴殘日照平川,老幼相攜古岸邊。

富貴在天誰肯信,臨流爭放送窮舟。

「春晴殘日照平川,老幼相攜古岸邊」,春天晴朗時候的落日,照在河流上,男女老幼相互扶攜,來到古老的河岸邊。

「富貴在天誰肯信,臨流爭放送窮舟」,佛家相信「富貴在天」,但普通百姓又有誰肯相信?都爭相在河流邊釋放「送窮」小船,期望來年能夠發家致富。

唐代詩人姚合,出自大名鼎鼎的吳興姚氏,唐代名相姚崇曾侄孫。由於家族的原因,他可能更關心政治,更關心百姓疾苦。他在《晦日送窮三首》中,深刻的表達了對貧苦百姓的同情,對朝廷壓榨百姓的控訴: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

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送窮窮不去,相泥欲何為。

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幾時。

古人皆恨別,此別恨消魂。

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門。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年年到了今日,人人都在街上酹酒「送窮神」。「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你走過這條街道,有千門萬戶之多,沒有人不「送窮」的。

「送窮窮不去,相泥欲何為」,「相泥」,指「送窮」時處理的垃圾。大家爭相「送窮」,但「窮」從不離人而去,這些送走的垃圾是要做什麼呢?「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幾時」,而為什麼垃圾和「窮」,又不會在官宦家長期逗留呢?

窮苦人家年年「送窮」,但窮苦永不離去,而對於官宦人家呢?貧窮卻從來不逗留,這是什麼原因呢?

「古人皆恨別,此別恨消魂」,從古到今,人們都痛恨別離,但「送窮」這個別離,人們卻恨得如此不同,如此銷魂,為什麼它永遠不走啊?「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門」,人們年年只有空相送,卻從來不見貧窮出門離開。

9. 剪花

剪花,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花不止在「春節」流行 ,在其他喜事,比如結婚也是很常見的。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剪花藝術,但已經不常見了。

古代皇宮應該很流行這種藝術,關於「剪花」,有很多應制詩流傳下來,比如這首唐代詩人劉憲的《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彩花應制》:

上林宮館好,春光獨早知。

剪花疑始發,刻燕似新窺。

色濃輕雪點,香淺嫩風吹。

此日叨陪侍,恩榮得數枝。

「上林宮館好,春光獨早知」,上林宮館舍好啊,好在早早就享受到了春光。為什麼這麼說?

「剪花疑始發,刻燕似新窺」,窗上的剪花看起來已經開始開放了,新刻的燕子也回來了,看起來是在窺窗;「色濃輕雪點,香淺嫩風吹」,花的顏色很亮麗,但比雪花都輕盈;看起來好像有著淡淡的香味,微風在輕輕的吹拂。

「此日叨陪侍,恩榮得數枝」,今天有幸在上林宮陪侍,得到恩典,也收到了幾支剪花,非常高興!

唐代詩人宋之問的這首《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彩花應制》,是寫剪花最為經典的一首詩: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

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

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華美的樓閣,新妝上了剛開放的杏花,盛大的筵席上,到處是綺麗的梅花。「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人間都還沒看到,只有在皇宮裡才優先開放。

「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蝴蝶圍繞著香蕊幾圈,最後住在了花心裡;蜜蜂本來已經回去了,但因為喜愛這些艷粉,又回來了。

「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只是現在離春天還早,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春色呢?原來是能工巧匠用剪刀催開的啊!

10. 春社

「春社」也是和「立春」節氣相關的一個傳統活動,因為「立春」一般在「春節」前後,所以也把它作為「春節」的一個傳統活動。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古代春社日,官府及傳統民間皆祭社神祈求豐年,里中有飲酒、分肉、賽會、婦女停針線之俗。

大詩人陸游特別喜歡「社日」,關於「社日」的詩,他寫了不少,這首《春社·社肉如林社酒濃》是關於「春社」的:

社肉如林社酒濃,鄉鄰羅拜祝年豐。

太平氣象吾能說,盡在冬冬社鼓中。

「社肉如林社酒濃,鄉鄰羅拜祝年豐」,在「春社」那天,社裡的肉掛起來,就是森林一樣;鄉里鄉親的,大家都相互拜年,祝福今年是一個豐年。

「太平氣象吾能說,盡在冬冬社鼓中」,到處是一片太平氣象,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盡在「咚咚」響的社鼓聲中。

清代詩人查慎行則將「春社」描寫得更為詳細,讓我們可以更為全面的了解「春社」,他在《春社·今年社是春分節》中寫到:

今年社是春分節,半月寒深閉戶中。

花少有時還朔雪,雨多無日不東風。

村巫環珓傳神語,里老豚蹄望歲豐。

除卻農談吾懶聽,何煩分酒更治聾。

「今年社是春分節,半月寒深閉戶中」,今年「春分」節氣來得特別早,所以「春社」也比較早;在「春社」之前,我們已經有半個月因為嚴寒而關門閉戶中。「花少有時還朔雪,雨多無日不東風」,沒有什麼花開,有時還下雪;雨水也很多,而且每日都有東風吹來。

「村巫環珓傳神語,里老豚蹄望歲豐」,村裡的巫用占卜的器具來傳達神的聖諭,鄉里長老則用豬蹄來祭祀,以祈求今年的豐收。「除卻農談吾懶聽,何煩分酒更治聾」,除了村民相互談論農活,其他的我都懶得去聽;除了在分酒的時候,其他時候,我都是聾子。

說起來,「春社」除了村巫這樣的迷信活動不值得提倡意外,其他的活動,都可以流傳下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