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史鑑:隨國大賢——季梁!

冬暉學堂 發佈 2023-01-21T21:30:42.017548+00:00

第十篇第12章 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疏食:即粗疏的食品。《論語》中還出現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為:吃粗糧,喝井水,彎著胳膊當枕頭睡覺,我也能自得其樂。


第十篇第12章


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


疏食:即粗疏的食品。《論語》中還出現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意為:吃粗糧,喝井水,彎著胳膊當枕頭睡覺,我也能自得其樂。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財富和地位,對我而言就像空中飄散的浮雲一樣,我不稀罕。


孔子認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也可以樂在其中的。


人不管在任何情況,任何時候,都應該有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有製造快樂的能力。


《中庸》裡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對於君子來說,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在夷狄地位上所應該做的事情。處於患難中,就做處在患難中應該做的事情。君子無論處於什麼地位,都不會感到無所適從的。


不管富貴還是貧窮,君子都能活得很快樂、自在。君子任何時候都不會為了富貴而做出不義的事情來。



菜:艸之可食者也。形聲兼會意字,始見於《說文》中的小篆文字。菜從艹從采,「艹」有草的意思,而「采」字是把某物從某地摘下,組合起來就是把草採下,進而食用,即得出其蔬菜的本義。如《儀禮·士昏禮》:「婦入三月乃奠菜。」


因為不同種類的菜可以進行不同的烹調,做成各類菜品,所以「菜」字亦也可指肴饌的總稱。


菜色指肌色,如《禮·王制》:「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


菜也特指油菜,如:菜油。


人類養殖的用來食用的鳥叫菜鳥,由於菜和笨字型很接近,所以網絡上流行用「菜鳥」來形容謀方面的應用水平較低者。



羹:古字形下部象一個冒熱氣的炊具,上部是羔(小羊),「羹」的本義應是「以羊肉做成的帶汁的食品」。如《禮·樂記》:「大羹不和。」


羹後來引申指各種肉類或蔬菜做成的帶汁的食品。如明代楊慎《古今諺》云:「屠者食藿羹,造車者多步行。」


中古以後,「羹」由帶汁食物引申為濃稠的湯。


古人常作羹待客而不與相見,叫「閉門羹」,如唐代馮贄的《雲仙雜記》:「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現代人拒客,則只有「閉門」而沒有「羹」了。如今,探訪不遇也叫吃了「閉門羹」。



必祭:一定要祭祀。也有人認為「必祭」為「瓜祭」之誤,是祭祀的一種,古人於瓜熟將食之時,必先以祭祖,以示不忘本。


《禮記·玉藻》記載:「瓜祭上環,食中,棄所操。」上環:切瓜作環形,有上環、下環之分,上環為蒂部,下環為脫花處,祭祖時用上環。下環為手操部分,棄之,只吃中間部分。


古人認為:連接蒂的部分是根本,拿來祭祖或者祭神,表示感恩。



齊:齋的通假字,「齋如也」意為象齋戒一樣嚴肅恭敬。


全文理解為: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本文可以看出:孔子不僅每食都要祭,而且每祭都做的非常認真,如同齋戒一樣嚴肅恭敬,足見其至誠之心,以及在日常飲食這類小事上的節操。


張居正注曰:「其祭雖小,亦必齋如其嚴敬,有若神明在上者焉。這都是聖人飲食之節,無不中禮者如此,蓋不止於養身,而亦所以養德。」


孔子是非常重視祭祀鬼神的,他認為「敬鬼神而遠之」和「務民之義」一樣,都是治國智慧。


孔子甚至認為懂得「禘祭」的人,對於治理天下來說,易如反掌。


祭祀代表感恩、凝聚力,《詩經·小雅》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感恩父母就是中華民族孝道的源頭,也是中國傳統教育培養人感恩之心的最基礎要求。


而對於已經逝去的先祖,中國人同樣有一套禮儀祭祀制度,目的就是讓人們不忘根,飲水思源。


對於人類賴以生存糧食等,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各種神,也有一套祭祀制度來感恩他們。



隨國大賢——季梁


隨國是西周初期在今湖北隨州一帶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國君姓曾,曾侯始祖為「文王四友」之一、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


隨國是周王朝在江漢地域控制銅資源運輸的重要據點和遏制楚國等南蠻擴張的重要諸侯。


春秋時期,隨國在楚國興起的過程中淪為盟國和楚國的保護國,吳王闔閭伐楚,攻破占領郢都後,楚昭王逃到隨國,吳軍追來,楚昭王被曾侯保護。戰國時期,隨國被楚國滅亡。


隨國早期能成為「漢東大國」,離不開一個人:被李白稱為「神農之後,隨之大賢」、我國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開儒家學說先河的重要學者——季梁!



據由先秦史官編纂的《世本》記載分析:季氏可能源於《論語》中記載的「周之八士」之一的季隨,出土文物也表明季氏確係周族後裔,而季梁也很可能是季隨的後代。季隨或許為始封於隨者,故以隨名國亦未可知。


季梁不僅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個思想家,據《左傳 · 桓公六年》所載,季梁曾針對隨侯重神輕民的思想,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民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哲學思想的精髓。


中國進入夏商奴隸社會以後,就逐步出現以上帝祖先崇拜為核心的天命神權論,並成為夏商奴隸主階級的世界觀。


周人從商人手中奪取政權的同時,把天命神權的世界觀也接受了過來,把上帝作為主宰一切的絕對權威。


當時的意識形態,無不由天命神權思想所派生,或與其緊密結合在一起。當時的政治,就是天命神權政治。直至春秋初期,整個社會依然籠罩於濃郁的神論氣氛之中。



然而,身為隨國大夫的季梁卻勇敢地衝破神論的氛圍,把「神為民主」的傳統觀念顛倒過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哲學觀點。


民主宰神的思想是對中國進入奴隸社會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天命神權思想的大膽否定,為無神論思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中國哲學史和無神論發展史上都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西周初年,少數比較能正視現實的統治者,如武王、周公等本來對天命有所懷疑,但出於維護自己統治地位的需要,對這個神聖的光輪不能不給以修繕和塗抹。


到厲幽時代,隨著奴隸制的日益衰落,周天子的權威日漸式微。上帝,這個地上王權在天上的投影也日漸退逝它那神秘的光彩。於是,一股「怨天」、「咒神」的思想應運而起。


這種思想,比較集中地反映在《詩經》裡。在《大雅 · 盪》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在《小雅 · 雨無正》中,作者詛咒道:「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饑饉,斬伐四周。昊天疾威,弗慮弗圖。」


西周末年人們已朦朦地意識到上帝並非人世吉凶禍福的裁決者,卻沒有認識到人的重要的作用。這正是一個需要聖哲的時代!季梁作為統治階層中開明的思想家,踏在人們怨天咒神的浪尖,提出了「民為神主」的觀點。


他進一步解釋道:民是主,神是從;如果民心背離,鬼神要降福也無能為力。所以統治者唯有「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才能「庶免於難」。


季梁將神從主宰地位降到被主宰的地位上,僅這一點,就足以使他超過他之前所有討論民神關係的人。


戰國時期一些著名的無神論思想家,幾乎無例外地受到他的啟示,並且不同程度地受到他那凝聚著無神論因素的「民為神主」思想的潤澤。



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尉繚說:「蒼蒼之天,莫知其極,求已者也。」尉繚強調人事要立於「求已」,而不求之於天,這種思想很可能是受到季梁思想的啟發。


荀子認為:「民最為天下貴也」。這顯然是對季梁的「民為神主」思想的發揮。他還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種肯定人是大自然主宰的思想,是對季梁的民為主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韓非是戰國時期又一位著名的無神論思想家,他指出人事的成敗、興亡等皆在於人為。


季梁認為,如果不以民為主宰,社會「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


季梁的「民為神主」的思想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春秋以來,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生產關係在一些發展國家裡相繼出現了,奴隸制逐漸地走向解體的道路。



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不能不在意識形態領域裡引出相應的變化。由於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思想是天命神權論,因此,封建生產關係的興起必將引起神權的動搖。


季梁作為統治階級中的開明思想家,正是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才敢於對天命神權的主宰在位予以否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