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兩宋都城歲時節日民俗的傳承與流變

青衣文史客 發佈 2023-01-22T00:19:03.193600+00:00

歲時節日是每年中國人在某些固定節點約定俗成的集體活動,「歲時」體現出我們對節日的重視,每年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歲時節日是每年中國人在某些固定節點約定俗成的集體活動,「歲時」體現出我們對節日的重視,每年周而復始,生生不息。而「節日」就是節點、時令。體現出我們祖先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繫。

歲時節日是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積累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反映出我們中國人獨有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但是歲時節日也有其變異性,這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節日的積累與變化,折射出歷史的變遷。

今天我們就將目光聚焦到兩宋時期,來看一看兩宋時期都城歲時節日民俗的傳承與流變。

01 宋代歲時節日民俗形成的背景

第一,經濟的發展

宋代時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產生了重要的改變。

農業上,對生產者的鬆弛管理從某種程度上提高了生產者耕作的積極性,生產率大大提高,為宋代經濟文化的繁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況且,南宋時,都城由北遷到南,將北方的許多農作物都帶到了南方。

手工業上,火藥和活字印刷術就在這個時期發明。與之前相比,手工業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提高。

商業上,坊市制度崩潰,草市出現,大城市逐漸形成,城市人口的數量也增加了不少。宋代的社會與前代相比,呈現出一片更加繁榮的新景象。

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當時的歲時節日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比如說,宋代的歲時節日中常常能見到商品貿易的影子。在端午節前四天,東京開封都會有很多賣桃子、葵花等物品的。傳統節日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越來越豐富多彩。

第二,社會風氣的影響

商品經濟的發展雖然給宋代社會增添了許多新活力,但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社會風氣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

其中比較嚴重的是奢靡浪費、拜金主義的泛濫,這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服飾方面,宋朝崇尚奢華的服飾,十分看重衣服的材質,各種名貴的布料都用來縫製衣服。

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人們生活的追求也變得高了起來,宋朝歲時節日的過節風氣也漸漸變得奢靡起來。

02 兩宋時期都城重要的歲日節日有哪些?

首先是元旦。元旦是一年的開始,在宋朝時期就已經是人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節日。

在這天,即使是貧窮人家也會穿著新作的乾淨衣服過節,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還會到飯店去吃飯。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再來是元宵節。宋代的元宵節也有放花燈的習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因此,元宵節又稱為燈節。

北宋時期的燈會是非常壯觀的,各式各樣的燈做成菩薩、神仙的樣子,表達出人們在節日裡的美好願望。

清明節也是十分重要的節日,當時叫做寒食節。宋朝的百姓在那一天有上新墳、插柳、上頭、賜新火、觀龍舟等習俗。上頭就是指女子在出嫁前更改髮式的一種儀式。

此外,還有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等很多今天我們仍然重視的節日。

除了這些常見的節日,兩宋時期還包括很多現在已經不是那麼流行或是已經很少有人過的節日。

比如說花朝節,光看名字就感覺是一個很美好的節日。花朝節在每年的仲春十五日,在浙江地區比較流行。

在過節那天,百花齊放,春意正濃,臨安府的百姓都外出賞花。與此同時,天慶觀還會設老君誕會,點燃萬盞華燈,為民祈福。

還有中和節。中和節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又稱作「二月節」。中和節自唐代開始,到宋代尤為流行。人們在這天會互相贈送百穀和瓜果。

03 兩宋都城歲時節日民俗的傳承與流變

北宋時期,宋朝的都城在開封府,整個國家的重心都偏向北方。而在宋室南遷之後,國家的中心轉移到了臨安城,也就是現在的浙江一帶。北方的先進中原文化也跟隨著宋朝政府傳到了南方。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漸漸融合,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也體現在歲時節日上。

因為歲時節日反映的是一個地方的生活,也最能直觀地表現出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

南宋的歲時節日有一部分是對北宋歲時節日的傳承,同時有一部分又是從其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而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就叫做流變。

第一,傳承部分

就拿七夕節舉個例子。

兩宋的百姓都過七夕節。《醉翁談錄》中就有這樣的記錄:在七夕節當晚,婦女們要對月穿針。這種風俗就一直保留到南宋時期。文中寫道:「南人多仿之。」明確地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傳承。

還有重陽節。我們都知道,重陽節那天要登高。這個習俗在北宋時就非常流行了。但是北宋地處中原,沒有什麼很高的山。於是人們就去找一些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丘,那些山丘多是名勝古蹟,十分吸引遊人。

而南宋時,臨安府附近多山,這個習俗也就自然而然地被保留了下來。在重陽節當天,人們結伴出遊,登高望遠,心情也跟著開了。

而且,百姓們還要用栗子、麝香、蜂蜜製成糕點,做成「獅蠻栗糕」。這個習俗就是完全繼承北宋而來。

冬至這一天,我們現代人多是吃餃子。而兩宋時期,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是要吃餛飩的。北宋時期,百姓們就對這個節日十分重視,到南宋時期仍是如此。

除了這些節日,臨安城中流行的祭祖、除夕守夜等風俗也都是繼承北宋而來。那時的人們相信可以通過這些方式為家人祈福。就連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也會在除夕夜晚舉行驅邪儀式,同時還要進行各種表演,人數達千人之多。

總之,從以上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南宋的很多節日習俗都是對北方文化風俗的延續。二者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甚至在某些習俗上可以說是幾乎相同。

第二,流變部分

每個地方都會有每個地方自己的風俗。這些風俗習慣會通過時間的流逝而漸漸發生著改變。北宋時期的風俗有的到了南宋時就不再流行,而南宋時期的風俗也會具有自己的特點。

兩宋時期,挑菜節十分流行。在那天,宮中的皇子、王妃們會用金子做的容器去挑菜,有賞有罰。懲罰就包括吃生薑、念佛、喝冷水等十分有意思的小遊戲。在民間,百姓們也對這些活動爭相效仿。

挑菜節在南宋時更加流行,這主要是因為南宋的統治者更喜歡這個節日。

還有清明節。雖然在清明節時,兩宋的封建統治者們都會進行祭祀活動,但是祭祀的時間長短又不一樣。此外,南宋時期的清明節在北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娛樂活動。

這使得清明節的節日內容除了祭祀之外還多了許多豐富的活動,比如觀龍舟、看雜耍等等。這些活動都深受當時老百姓的歡迎。可以看出,北宋清明節側重祭祀,而南宋更看重節日歡樂的氛圍。

再說七夕節。上文提到,南宋的七夕節風俗對北宋多有模仿。但是南宋七夕節風俗在模仿北宋的同時,也捨棄了一些北方原有的習俗。

北方的有錢人家在過七夕時會在庭院裡建造一座彩樓,叫乞巧樓。普通人家就編個棚子代替,叫乞巧棚。這個習俗到南宋時就看不到了。

還有一些節日是受到氣候地理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的。比如在立冬那天,原本北宋時汴京就有囤蔬菜的習俗。但是在氣溫偏高的臨安城就沒有這樣的習俗,那裡的人更喜歡醃製鹹豬肉或者是咸臘魚。

04 兩宋都城歲時節日對後世的影響

首先,兩宋都城歲時節日融入了許多新元素,豐富了後世人們過節的方式。兩宋時期,商品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好了,娛樂方式也增加了許多。

宋朝有專門的娛樂場所——瓦舍,雜劇、影戲、相撲,各種表演應有盡有。而且瓦舍由於是在室內,不受天氣的影響,很少間斷表演。這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對後世的娛樂方式和內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宋朝由北方轉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使南北方的優秀文化互相借鑑,碰撞出新的火花。

這正是我國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我國正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

民族之間的不斷融合、文化之間的不斷碰撞,不斷地為我國歲時節日風俗注入新鮮的血液,在傳承中孕育著變化,歷久彌新。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雖然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差甚遠,但是不變的是人們過節的心情。只要懷著相同的心願,彼此之間的心意就是相通,不同的文化之間也能和平相處,互相尊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