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主持了中國最早的設計教育?包浩斯的中國傳人是誰?

設計史太濃 發佈 2023-01-23T12:32:01.293185+00:00

一談到現代設計大家首先便想到國外,然而知彼而不知己也是不可取的,相信了解完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我們的認識才是完整的。

一談到現代設計大家首先便想到國外,然而知彼而不知己也是不可取的,相信了解完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我們的認識才是完整的。


「圖案」與「意匠」


話說1902年,晚清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人稱「張香帥」的張之洞在南京創立三江師範學堂(如今南京大學前身)。

在這個學院有一門課叫「圖案教育」,聽上去不太能理解,其實這就是中國最早的設計教育。

對於「圖案」這麼一個說法,有廣義與狹義的定義。

狹義而言指「平面紋樣符合審美規律的構成」;廣義而言則是「關於工藝美術、建築裝飾、形式、色彩計劃等預案規劃的通稱」,所以總的來說「圖案」就是其時中國對「設計」的一種指代。

圖案教育這個課程的開設其實是將日本、德國等國家早期設計教育實踐的一種移植,其目的是希望將其應用於技術、經濟與社會建設當中。

1916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開始提出「美育救國」思想,在其影響下,梁啓超等人在1918年創辦出北平美術學校,屬於中國第一所國立美術學院。

全國各地針對藝術教育的學院開始逐漸增多,直到1937年抗戰之前全部藝術學院都設立了「圖案」課。

關於設計(Design)在中國的指代除了「圖案」之外,還出現過其他說法,比如「考案」,對「考案」的定義是因為設計是一項「在產品製作之前的綜合性考慮」。

另外還有「意匠」,這個名詞由中國設計先驅陳之佛先生提出,他對此的解說是:意——美的思考,匠——科學處理。

他認為美的思考與科學處理相輔相成才能製造優秀的東西,而「意匠」這個名詞古已有之,出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文賦》:「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

一般指對詩詞的構思過程。所以在陳之佛的概念中,它作為一個動詞來表示設計行為,比如:建築的意匠。

再到後來就出現我們比較熟悉的「工藝美術」這個說法,工藝等於製作,美術等於美的規律,因為它在含義中似乎更貼近實際生活,所以慢慢在後期成為對設計主要的代名詞。

但在早期,其實圖案、意匠、工藝美術幾個名詞通常結合在一起使用來描述設計,比如圖案代表設計圖、意匠代表構思過程,而工藝美術則是藝術設計。


重工業驅動


與一切發展現代設計的國家雷同,中國對現代設計的認識也是從工業化開始,而工業化發展首先聚焦在交通工具上。

近現代的中國有句俗話叫「要致富先修路」,但其實修路不但對經濟重要,有時候還關乎城市存亡的命脈。

1911年時候全中國都沒有公路,時任湖南都督的譚延闓因為辛亥革命的需要,苦於沒有一條便於調動軍隊,高效運輸軍資的現代化公路。

所以在1913年春天其組建湖南軍路局,開始並修建了長沙到湘潭一條全長53公里的公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現代化公路。

這條公路的落成拉開了中國快速修路的序幕,到了1935年全國的公路就長達94951公里了。

其實對修路最大的促進是汽車的增加,其時中國的汽車數量去到8萬台,但基本是靠德國提供,並且最大的供應商就是我們熟悉的戴姆勒·奔馳。

但中國人也一直計劃做自己的汽車,以降低成本及對進口的依賴。

於是在「中國工業發展三年計劃」推動下,1937年 「中國汽車製造公司」首先在湖南株洲興建,其技術顧問由奔馳公司擔任。

而除了汽車,杭州市也開始興建飛機製造廠,計劃第一年生產出50台以上單引擎轟炸機及20太以上多引擎轟炸機。

汽車跟飛機都在日程上,自然也帶動了其他類別,比如電器製造、機械製造、煉油與化工等。

這個期間中國也開始輸送人才到國外學習,比如孟少農先生(曾於1946年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到了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支德瑜先生去了英國曼徹斯特,袁正國先生去了法國等。

這些留洋回來人士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工業在設計上的發展。


歐洲設計運動的輻射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國家在現代藝術設計思潮上風起雲湧,諸如我們前面章節中講述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及「裝飾藝術運動」等。

這些運動的影響必然是通過人來傳導的,而這些人就是曾目睹過這些運動成果的留洋人士。

比如中國設計先驅龐薰琹先生就曾於1925年參觀了巴黎主辦的「裝飾藝術展」,給其最大的感受他曾在回憶錄里記載:「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認識到,原來美術不只是畫幾幅畫。」

1933年時候他又去德國參觀了包浩斯建築,而這一年也正是包浩斯被納粹政權關閉的同一年。

參觀過程中龐薰琹先生深受感動,另一位同時代的中國工業設計奠基人鄭可先生也在同年去深入考察了包浩斯學院,其曾在巴黎市立裝飾美術學院學習,回國後他便在香港開設美術服務社,為社會提供設計服務。

其實大部分留洋歸來人士都在回國後做過短暫自由設計師的嘗試,但市場決定了供需,社會對設計師這樣的身份是非常陌生及存疑的。

所以大部分人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他們最後都選擇了到學校任教,進行設計認識的普及。

唯一有所區別的是建築,有句話叫「建築是設計之母」,縱觀世界現代設計發展歷程基本都是從建築開始,1932年時候中國開始有兩個著名建築期刊面世,分別是《建築月刊》與《建設者》。

建築首當其衝是中國現代化的需求,所以當時國家也資助了很多留學生到西方學習建築,這兩本期刊也可以說是留學歸來者的成果之一。

除此之外,留學生也引入了大批國際建築師來華,與本土建造師一同做設計。

其中能單獨一面的設計師也為數不少,比如在義大利留學歸來的沈理源先生,歸國後便在天津開設了華興建築工程公司。

1920年在北京與別人合作設計了真光電影院;同年在杭州又進行了胡雪岩故居的測繪工作;1922年和1923年又分別設計了天津和杭州的浙江興業銀行,1926年更是運用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了中國銀行的建築,隨後在國立北平大學任建築系教授。


包浩斯的中國傳人


包浩斯在現代設計中桃李滿天下,但談到華人的傳承大家普遍想起的是貝聿銘先生。

但其實還有一位人物,其在中國直接傳播現代主義設計觀念,並且不但師從格羅比烏斯,還分別跟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結交,他就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創始人黃作燊。

黃作燊是廣東番禺人,1915年在天津出生,家境優越,19歲時候父親將其送往英國留學,其兄長早年便在英國修習戲劇,歸國後成為中國著名戲劇學家。

在父親的角度他希望小兒子可以學習一門非純藝術的學科,所以最後選擇了具有前衛教育觀念的英國A.A.建築學院,開始修習建築。

這一年恰巧也是1933年,德國包浩斯因為被納粹政權關閉,為避免遭受迫害教職員集體大逃亡,創始人格羅比烏斯離開德國後首先來到的便是英國A.A.建築學院。

但其時並沒有直接成為黃作燊的導師,但其人格魅力與理想主義氣質被學院所有學生視為偶像。

契機發生在1937年,格羅比烏斯受到美國哈佛研究生院的聘請組建建築學院,黃作燊以優異成績被錄取,所以成為格羅比烏斯直接的學生並且是第一名中國籍學生。

所以黃作燊歸國後在1942年創辦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開始不遺餘力的在中國傳播現代主義設計觀念。

因為其學習經歷,所以他對現代主義設計觀念表達得最完善最充分,不再是揣摩的層面,他為聖約翰大學建築系設計的課程以構成為核心,減少純美術的課程,更重視訓練學生對形態、材料、色彩、空間的表達能力。

這一切都來自包浩斯三大教學體系的滋養,更加重視設計的功能性,讓設計不停留在表面的構想當中,而且他還專門開設「建築理論」課程系統講解現代主義設計作品。

比如他在課堂上曾給學生講解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引導學生欣賞其空間和「空間流動」的設計特徵,還引出「Spacious(寬敞)」概念,指自由流動游向深遠,同時類比中國山水畫的「氣韻生動」,將課程講述得生動傳神。

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在1952年併入同濟大學,直到如今同濟大學仍然是中國建築人才輸送的中堅力量。

黃作燊作為直接傳承包浩斯現代主義思想的學者,進入教育領域深深影響了現代主義設計能量在中國的成長與釋放,是中國現代設計發展中的重要人物。

謝謝各位,下期再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