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時期周口地區文化:州學、縣學的興辦與教育發展

曉形樓主人 發佈 2023-01-23T12:58:02.627804+00:00

府縣儒學,又稱黌學等,為官立學校,是供生員(俗稱秀才)讀書的地方。府學、州學、縣學的主要任務是考課,其次才是教學。在此講學的有教授、學正、教諭和訓導等。縣學執教者多由舉人以上者擔任。後來建立書院,文人士子皆在書院學習。

府縣儒學,又稱黌學等,為官立學校,是供生員(俗稱秀才)讀書的地方。府學、州學、縣學的主要任務是考課,其次才是教學。在此講學的有教授、學正、教諭和訓導等。縣學執教者多由舉人以上者擔任。後來建立書院,文人士子皆在書院學習。當時做官必須是縣學以上正規學府出身,所以往往在書院學習,在縣學以上正規學府掛名。

宋代,州、縣始設學官。地方長官除以道德禮義教化民眾外,"興學校",發展地方教育事業,也是宋代知州教化民眾的重要措施之一。北宋立國後,隨著統一穩定局面的形成與宋政府從科舉考場中取官人數的猛增,社會上向學之士迅速增加。仁宗初年,許多文臣如晏殊、范仲淹等,在知州或通判任上開始自發地興辦州學,慶曆新政將這種興學舉措推而廣之。北宋中期以後,知州「蒞官所至,必務興學校」(《宋史•陳襄傳》)已成風尚。熙寧八年(1075年),陳州知州陳襄在城內建學宮,亦稱黃學。各縣儒學多由知縣創建。縣儒學以商水儒學最早,建於大觀二年(1108年)。

春秋時僅在孔子家鄉建有孔廟,北魏時在京師建孔廟,唐朝始在各州、縣興建孔廟,宋金時國家提倡在各州縣大建孔廟,儒家思想倍受尊崇。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詔州城置孔子廟」。金泰和四年(1204年)二月,「詔刺史州郡無宣聖廟者,並增修之」(《宋史·真宗本紀》)。

元代始,中國儒學大興。延祐三年(1316年),扶溝縣尹趙瓊在縣學宮內建文廟,元末毀於兵燹。西華儒學也建於元代,文廟建築毀於元末。元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歸德府太守觀志能創建鹿邑文廟。各地儒學的興起,對後世教育影響很大,歷明清兩代沒有大的變易。元代在州縣設學官,州的學官叫學正,縣的學官叫教諭。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考試制度,也是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始於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狀元為進士科廷試第一名,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榮譽。進士科極其難考,取中人少,列入入仕正途,易於升遷,受人推崇。科舉考試名目很多,唯進士科特重,只有進士科第一名方稱「狀元」,其他科第一均無此名。

宋代特重進士科,進士科以外統稱「諸科」。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陳州商水人姚曄考中戊申科狀元。當年進士207人,諸科320人。《宋史》未列其傳,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5《宋登科總目》有其名,明人朱希召《宋歷科狀元錄》列有姚曄的姓名、籍貫和小傳。姚曄是周口地區科舉史上唯一的狀元。姚曄(985年~?),字號不詳。他中狀元後,宋真宗特賜袍笏,淡黃絹衫一領,淡黃絹帶一條,加白襴。這在以前諸科考試中,是未曾有過的榮耀。姚曄步入仕途,惜不壽早死,官至著作郎。其子姚仲孫在《宋史》卷第五十九列傳中有載:「姚仲孫,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陳州商水令,因家焉。父曄,舉進士第一,官至著作佐郎。仲孫早孤,事母孝。」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六月,賜陳州、揚州學田3頃,並定下以後各州立學多賜學田,賜以《九經》。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重要的教育組織,真正講學授徒的書院源於唐後期,最初為私人辦學性質。由於官學極易因政局動盪而興廢無常,導致士人失學,而中國又有悠久的私人講學傳統,加之受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書院在宋代興盛。中國最早的書院是唐代李渤兄弟在廬山創建的。到宋代,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嶽麓書院和應天府書院為當時著名的四大書院。宋代書院興盛與理學發展相互促進。元代提倡辦書院,但通過委任教師、資助經費等措施加強控制,書院出現官學化傾向。

書院系地方官府或私人所立的學館,是封建社會的學術機構,是收藏經典,辨難析疑,著書立說,施教講學的場所,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有時也議論時政。教學方法是教師集中講授和學生自己研習相結合,講學的多系地方名流。書院的主持人為院長,亦稱山長,由政府委任。設院監,協助院長處理學務。齋長負責院生生活、學習事務。齋長從院生中推舉,由院長聘任。院監、齋長根據書院規模大小和事務繁簡,人數不等。規模小的書院,只設院長1人,院監1人,齋長2人。辦學經費由官方撥給、學田課租和官紳捐資。書院主講教師由院長聘請品學兼優、善於教誨的鄉賢名儒擔任。書院招收院生要求嚴格,必須是鄉里異秀、學識出類拔萃者。院生有的來自私塾學館,有的是儒學生員,還有的是社會上學識造詣較深的布衣以及少數未授官職的舉人。院生享受書院發給的生活費,行為受學院規章制度約束。學術探討空氣較濃厚,故多出優秀人才。書院課考每月兩次,一次是官課,由府、縣長官輪流出題、考試、閱卷;一次是師課,由院長出題、考試、閱卷。成績優秀者分別由官府和書院予以獎勵,促使院生勤習經書、八股,以應科舉考試。

周口地區最早的書院為程顥知扶溝時所創的「書院」(程顥親題),後改稱明道書院,也即大程書院,位於今扶溝縣城書院街。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冬,程顥知扶溝縣事,程頤也侍父程瑜同至扶溝。程顥設學校,建書院收授門徒,並招來弟子游酢掌管學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四云:「明道知扶溝縣事,伊川侍行……」乾隆二年《福建通志》記載:「後程顥令扶溝,設庠序,教人召酢職學事。「游酢在書院教授的同時,師事二程,據清鈔本游酢《游磨山先生集》卷四載:「游酢(1053年~1123年),字定夫,一字子通,世稱廌山先生,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程顥興扶溝學,招使肄業,遂師事二程,棄其學而學焉。」《宋史•游酢傳》亦載:「程顥興扶溝學,招使肄業,盡棄故所習而學焉。」程顥、程頤在扶溝的時間為元豐元年至三年(1078年~1080年),主要以傳習洛學為主,有較多的學術研究成分。當時學生主要是「邑人子弟」,也有遠道而來求學的,見於記載的還有謝良佐、周純明、呂大臨等。《二程集》記載謝良佐「習舉業,已知名,往扶溝見明道先生受學,志甚篤。」《程氏遺書》卷二上《元豐己未呂與叔東見二先生》記錄了呂大臨元豐二年(1079年)到扶溝問學於二程的內容。

程顥創辦的書院在他死後改為明道先生祠,清代改稱今名大程書院。書院自北宋以來多有擴建,現存清代建築共60餘間,面積3000餘平方米。整體建築布局頗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坐北面南,有大門3間,門上匾額為大程書院,院內有龍門、文場、講堂、官廳、花廳等。講堂,又稱「立雪講堂」,相傳「程門立雪」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大程書院建立後至近代,在近千年時間裡,成為扶溝學校教育的主要場所。

宋代,宛丘縣共出5名進士,分別是段少連、謝文瑾、黃塞、常同、王速。

社學始於元代。時50戶為社,每社設一學館,故稱社學。當時社學較少,尚不普遍,到明清時期有較大發展。

北宋時,宛丘的風俗,據《宋書•地理志一》載:「洛邑為天地之中,民性安舒,而多衣冠舊族。然土地偏薄,迫於營養。……宛丘……在二京之交,其俗頗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