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過年走親戚

愚癡大叔 發佈 2023-01-25T22:43:10.371480+00:00

春節期間走親戚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民俗,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俗話說,「走親走親,越走越親」。一、走親戚的規矩走親戚是要講究先後順序的,「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各地的規矩也不盡相同。


春節期間走親戚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民俗,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俗話說,「走親走親,越走越親」。

  • 一、走親戚的規矩

走親戚是要講究先後順序的,「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各地的規矩也不盡相同。

我們老家的規矩是初一走姑家,初二走娘家(已婚夫婦帶孩子走姥姥家),初三初四已婚人士走自己的姥姥家以及姨家,初五是五馬(末)日,就算過完年了,一般近親就串完門了。總之,是根據血緣及姻親關係,先遠後近,先親後戚。直系親戚一般初五前必須走到,因此親戚多的就必定辛苦些,或者兄弟姊妹實行「分工負責制」,隔年再輪換一下。

走親戚拜年一般都是是一早出發,到了後會受到主人家的熱情招待,中午在主人家用大餐,基本都是能是男女主人的拿手菜,而且硬菜為「主基調」。

過年走親戚一般還講究禮尚往來,實行「回拜」制度,當然,「回拜」還是晚輩拜長輩,譬如,侄子看了姑姑姑父,則外甥必須去回拜舅舅舅媽,「回拜」的時間則由互為親戚的兩家協商確定,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則成為「慣例」。

  • 二、走親戚的禮品

過年走親戚,禮品是必帶的,我們這邊叫拿「手帕(pò)子(指禮品)」,講究「不空手」。

我開始記事的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當時大家都還不富裕,手帕子都很簡單,主要是點心、水果、罐頭、糖果等等,比較常見點心的有桃酥、老式蛋糕、鈣奶餅乾、蜜三刀等,水果種類很單調,基本就是蘋果、橘子。即便是這樣簡單的禮品,在走親戚的晚輩下午酒足飯飽告辭回家的時候,被拜訪的長輩還要禮讓再三,和後輩你拉我扯,然後必須退回一兩件相對不值錢的禮品,嘴裡的理由還是「過年不能不空手」。

禮品的包裝也很簡陋,一般都是用簡單地用包袱包好,再放到柳編或竹編的箢篼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禮品的種類花樣越來越多,不斷變化,價值也越來越高,包裝也越來越高級,現在基本都是用禮盒了。

  • 三、走親戚的交通工具

過去走親戚,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車,有條件的也有開拖拉機的,經過短暫的摩托車時代,現在大家都是開私家車走親戚了。

騎著自行車走親戚,基本就是「裸奔」,一點遮擋都沒有,遠程騎行,再遇到颳風下雪天,那種滋味,一言難盡,沒有經歷過的人根本體會不到。

小時候,我家到舅舅家(姥姥姥爺早逝,只有一個舅舅)的距離是30華里路,每年大年初二到舅舅家拜年,是我和妹妹痛並快樂的事兒。快樂的原因很簡單,舅舅多少能給點兒壓歲錢,還能吃到一些平常在家裡吃不到的美食,譬如拔絲地瓜、琉璃饃。但記憶深處更難忘的,則是路途的艱難:

爸媽各騎一輛自行車,車把上掛著禮品,車後座分別坐著我和妹妹。為了便於攜帶禮品,有時候也讓我們坐在前樑上。遇到頂風,再下點兒雪花,氣溫至少在零下七八度以下,騎車行進的速度比步行快不了多少,往往走到半路,爸媽頭上見汗,我和妹妹的腿也坐麻了,手指頭也有點兒凍僵了,臉和耳朵凍得生疼,然後選擇一個能避風擋雪的地方休息一會兒,爸媽休息一下,我和妹妹也下車跺跺腳、搓搓手,暖和一會兒再出發。等到到達目的地舅舅家,我和妹妹腿又麻了,手和臉又冷了,不過這會兒就可以很好地休整了。年年復年年,直到我和妹妹上初中學會騎自行車後,這種境遇才好轉一些。

因此,我長大一點兒曾立下「大志」:將來找媳婦必須找個離家近的,孩子不受罪。

後來,我確實娶到了娘家近的媳婦兒,不過,現在家家都有自己的車了,而且高速公路、高鐵、飛機都很方便,再遠的距離也不是問題了。

因為疫情的原因,發現今年很多人家和我家大部分親戚間一樣,選擇了暫不見面,只通過微信、電話相互拜年。

新冠終會過去,親情不散,願明年過年親戚之間能繼續「走」起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