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倫勃朗的自畫像和鳶尾花(下)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01-26T15:52:57.457562+00:00

「從波提切利到梵谷: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當前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作品,到歐洲巴洛克藝術、英國繪畫藝術的精華,以及20世紀早期以莫奈《鳶尾花》為代表的後印象派傑作,甄選的52件作品構成了一部獨特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縮影」。

「從波提切利到梵谷: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當前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作品,到歐洲巴洛克藝術、英國繪畫藝術的精華,以及20世紀早期以莫奈《鳶尾花》為代表的後印象派傑作,甄選的52件作品構成了一部獨特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縮影」。《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節選展覽配套圖錄中的部分作品賞析,分上下兩篇予以刊發。

五、倫勃朗和17世紀歐洲北方繪畫

安東尼·凡·代克《約翰·斯圖亞特勳爵與其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勳爵》約1638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這幅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描繪了第三代倫諾克斯公爵的兩個小兒子。兩位衣著光鮮的年輕貴族分別為17歲和18歲。左側的約翰勳爵手臂倚靠石座凝視遠方,而伯納德勳爵則回頭看向我們,仿佛我們打斷了他倆的私人談話。站於台階下方的是哥哥,他掀開斗篷,露出了昂貴的銀色襯裡,手肘朝向我們伸出,靴子上尖銳的馬刺也指向我們,這些細節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傲慢。兄弟倆的姿勢和華麗的絲綢服飾彰顯出他們的財富、精緻生活和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這幅畫的俯視視角也從側面暗示了畫中人物居高臨下的態度。

1639年1月30日,兄弟倆獲得了為期三年的海外旅行許可證,同時還有六名僕人隨從和一百英鎊現金。這幅肖像畫可能受託在他們出發前以留作紀念;然而,並沒有任何關於這場旅行的記錄留存下來,因此我們無法確定旅行是否發生過。

安東尼·凡·代克是繼魯本斯之後最重要的17世紀佛蘭德畫家之一,年輕時曾為魯本斯工作。他深受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尤其是提香的影響。凡·代克是一名出色的肖像畫家,憑藉精湛的技巧描繪奢華服飾上閃閃發光的紋理而深受貴族客戶的追捧。他還畫過宗教神話場景,曾在安特衛普、義大利和英國工作過,現在最為人熟知的是其為英國國王查理一世(1600一1649)及朝臣所作的肖像。這幅肖像畫中的兄弟倆與查理一世同為斯圖亞特家族(或斯圖爾特家族)的後代,他們最終都在英國內戰(1642一1651)期間為支持保皇黨而犧牲。

小威廉·凡·德·維爾德《狂風中的荷蘭船和其他小船》1658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這幅激盪人心的海景畫作於小威廉·凡·德·維爾德職業生涯的早期,描繪了一場正在逼近荷蘭海岸的風暴。在波濤洶湧的海浪中,各種船隻左右搖擺。明亮的陽光照射下,一艘戰艦即將傾覆,白色風帆在狂風中搖曳,荷蘭旗幟懸掛在主桅杆上,而徽章則印在船尾。船體炮口敞開,大炮隱約可見,也許是為了一場演練。一艘小漁船正在雷鳴聲中顛簸前進。畫面中靠近我們的是一艘平底艇,船員正收起風帆,使其減速,主帆頂端的旗幟在風中飄揚,上面可依稀辨認出小威廉的簽名。他因精準描繪船隻構造而聞名,使其作品成為鑑別17世紀海上船隻的指南。

小威廉出生於繪畫世家,是17世紀後期荷蘭最傑出的海洋畫家。受父親老威廉·凡·德·維爾德(1610/1一1693)和海景畫家西蒙·德維利格(約1601一1653)的藝術薰陶和訓練。老威廉以精準的單色船舶繪畫聞名於世,維爾德父子一直在阿姆斯特丹工作,直至1672年因法國入侵導致的經濟崩潰才移居英國。到1674年,父子倆均效力於國王查理二世:老威廉繪製海戰圖,小威廉則將其重新創作為彩色油畫。

小威廉筆下戲劇性的海景畫吸引了英國一一另一個將財富和軍事防禦大都歸功於航運和海洋的國家。他晚年的繪畫極具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18世紀英國海景畫的發展。

彼得·德·霍赫《庭院裡的音樂會》1677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德·霍赫以創作包含中產階級婦女和兒童為主的家庭生活繪畫而聞名,例如最著名的畫作是現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代爾夫特房中的庭院》。這幅《庭院裡的音樂會》是其後期繪作代表,記錄了阿姆斯特丹市充滿時尚氣息的日常生活。

陰涼的庭院內,一群人正坐在涼棚下休息,他們圍坐在一張鋪有昂貴土耳其地毯的桌子旁,桌子中央擺放著一隻具有異國情調的金黃橙子,這些元素都表明畫中人物生活富裕,能夠負擔得起這些奢侈物品。一位衣著優雅的女士一邊攪拌著手中的飲料,一邊與鄰座男性同伴交談。畫家對她手中銀色攪拌棒和精緻的高腳玻璃杯進行了細緻地描繪。男子拿起一盤食物,同時指向另一名正在演奏小提琴的女子。在這一時期的藝術中,演奏音樂常常隱喻著男女交歡。

空椅上掛著一件斗篷,一旁的門洞裡則站著一位藍衣男子,他背對我們徘徊在門口,正望著運河岸邊陽光明媚的街道。運河對岸,一名女子站在一座漂亮房子的入口,另一名女子則從上方敞開的窗戶內向外跳望。一名男子剛剛走到街上,遇見士兵,出於敬意而摘下了帽子。

德·霍赫通過門洞內的男子,將我們的視線引向遠處,帶入這一場景。巧妙的光線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明亮的遠方,細節渲染突出,而前景則籠罩在陰影中。這幅引人入勝的畫作就像一個半明半暗,半真半假的故事,吸引我們不斷去觀察,試圖詳細解讀其中的人物,審視它的細節推測其含義。

倫勃朗·凡·萊茵《63歲的自畫像》1669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倫勃朗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留下了約80幅自畫像,包括素描、蝕刻版畫和油畫,遠超於同時代任何其他畫家。這幅自畫像作於1669年,是倫勃朗去世前幾個月所畫的三幅自畫像之一。

倫勃朗常常在一些早期的自畫像中練習描繪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或光影效果,而其他一些作品,如同樣收藏在英國國家美術館的《34歲的自畫像》,則是被藝術家用作職業推廣宣傳。還有一些自畫像則是為那些偏好收集藝術家肖像的贊助人所作,如查理一世,他擁有多幅藝術家肖像畫,其中包括一幅倫勃朗的。

根據X光成像顯示,倫勃朗在創作這幅自畫像時,試圖將自己描繪成手持畫筆正在工作的形象,隨後他改變了主意,將關注點聚焦在自己衰老面部的色澤和紋理。他疊用濃厚密集的顏料來呈現斑駁的皮膚、坑坑窪窪的雙眉和嘴唇四周的幾簇鬍鬚。他調和各種半透明顏料來表現臉部豐富的色彩:灰色、白色、粉色、紫色以及黃色。一層層的寬筆觸,有時使用調色板刀,來營造出人物形象溶於光線的感覺。他的衣服和背景畫得很快,很薄,主要是把注意力直接集中在倫勃朗那張光線強烈,表情微妙的臉上。人們常認為倫勃朗此類自畫像是自我分析的寫照,但是它也許是藝術家在嘗試不同繪畫技巧的作畫方式,用來探索其年長贊助人的肖像創作。

倫勃朗深受義大利畫家影響,借鑑了提香對顏料運用的技巧以及卡拉瓦喬式的戲劇性燈光,但他不同於魯本斯和凡·代克,並沒有親臨義大利學習藝術。17世紀40年代,倫勃朗已成為阿姆斯特丹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然而在繪製這幅自畫像時,他正經歷嚴重的財務危機並已經申請破產。

六、卡納萊托和18世紀歐洲繪畫

卡納萊托《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英國國家美術館

出生於威尼斯的喬瓦尼·安東尼奧·卡納爾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卡納萊托,憑藉其繪作中令人回味和精心勾勒的城市景觀而聞名。英國收藏家尤其欣賞卡納萊托筆下的威尼斯風光,常常將他的畫作帶回家,作為歐洲壯遊的紀念品。卡納萊托曾在18世紀20年代繪製過一幅相同的景觀(現為英國皇家收藏)。十年後,為了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卡納萊托與一些高質量的畫坊合作,大量繪製一些其最受歡迎的風景畫。

卡納萊托在創作前要做一系列細緻的準備工作,他常常使用暗箱(一種針孔相機,用來投影圖像)記錄現場視圖,回到工作室後再繼續創作。1734年皇家收藏的一幅繪畫呈現了與這幅作品相同的視圖,兩幅作品前景中的船隻位置不同。卡納萊托可能以1734年版本作為模板,創作了這幅畫和其他作品,這是他慣常的做法。

這幅畫描繪了卡納雷吉歐運河的入口,這是威尼斯繼大運河之後最大的水道。畫面遠處是建於1580年的方尖塔橋,兩端各有一對方尖塔。橋右側的樓房是一片猶太人聚居區,威尼斯大部分猶太人都居住於此。周圍一些建築的角度似乎發生了變化,也許是使用暗箱的緣故,呈現出一幅更具戲劇性的構圖。橋左側的聖格雷米亞教堂環以群樓,鐘樓始建於13世紀,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鐘樓之一,從畫面中看顯得比現實中更為細長。這幅作品在當時廣受好評,因此卡納萊托和其工作室繪製了諸多版本。1746年,卡納萊托在離開威尼斯前往英國之前的一段時期內,常常描繪畫面中冬日的晚霞和天空中飄散的粉紅色雲彩。

卡納萊托《威尼斯:城堡區聖伯多祿聖殿》18世紀30年代 @英國國家美術館

聖伯多祿小島橫跨威尼斯東部,在卡納萊托的時代,這裡是一片安靜的工人階級社區,商人和工人在這裡各司其職,而聖馬可地區則和如今一樣,深受遊客歡迎。早期威尼斯風景畫家常常關注儀式場景,卡納萊托卻偏好記錄普通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擅長發現平淡中的美。這幅畫作的前景描繪了漁民們正拖著漁網,一艘滿載來自大陸的乾草和木材的船隻正在碼頭卸貨,其他商船則停泊在潟湖之外,遠方天空可以看到朦朧的山脈。

畫面中心是沐浴在陽光下的城堡區聖伯多祿聖殿,1807年之前一直是威尼斯的大教堂,而聖馬可大教堂在當時則是威尼斯共和國總督的私人教堂。聖伯多祿聖殿和鐘樓之間的低矮建築是宗主教宮殿,宮殿二樓左起第三扇窗戶上方的紋章屬於1601年去世的宗主教洛倫佐·普里利,宗主教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地位僅次於教皇。當時,威尼斯共和國與羅馬的關係十分不穩定(整個城市經常被教皇逐出教會),而大教堂距離威尼斯儀式中心僅咫尺之遙的位置關係從側面反映了局勢的緊張。

1558年,文藝復興時期古典建築師安德烈·帕拉迪奧(1508一1580)在威尼斯城首次受命,為城堡區聖伯多祿聖殿的外立面和內部進行改造。然而,委託改造的宗主教卻在項目實施前去世。1594年至1596年期間,後人在帕拉迪奧設計的基礎上將聖殿改成一個更為中規中矩的版本,該建築在18世紀壯遊時期深受英國遊客喜愛,他們回國後效仿了帕拉迪奧的建築風格,改建或重建了自己的鄉村房屋。這幅令人回味的威尼斯大教堂畫作充分體現了帕拉迪奧式建築優雅的外立面,襯以普通威尼斯人如畫的日常生活,使其成為這座城市完美的紀念品。

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有漁民的河流》1751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一對男女正在寬闊蜿蜒的河岸邊捕魚,身著明亮紅衣的女子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她的同伴們背對我們,籠罩在一片烏雲陰影中。另一名男子坐在長滿青苔的岩石上,手裡拿著魚竿和魚籃,他的狗似乎被水中的動靜吸引了注意力。接著,我們的目光又被畫面後方另一對漁夫吸引,其中一人身穿深紅色外套,站在水中岩石上。在更遠的後方,隱約可見一群人站在船旁,空地上是一棟酷似羅馬萬神殿的古典建築,同樣的建築也出現在韋爾內22年後繪製的《日落的風景》(英國國家美術館藏)左側以及其他畫作中。韋爾內經常描繪想像中的場景,並重複使用一系列圖像進行組合。這幅畫並不代表一個可識別的地方,而是藝術家喚起對義大利鄉村的理想化想像。

這幅作品運用一系列對角線進行精心構圖。左側從石塊中伸出的細長樹枝與右側人物構成場景的大致框架,把我們吸引到畫面中心。兩側巨大的岩石峭壁就像舞台布景的翅膀,隨著蜿蜒曲折的河流,給人一種風景漸行漸遠的視覺效果。韋爾內成功地運用透視法增強了畫面整體的深度,當視線隨著河流向深處遠眺時,我們對色彩和氛圍的感知也隨之改變。

出生於阿維尼翁的韋爾內延續了克勞德和普桑的傳統,成為18世紀後期法國最有成就的風景畫家之一,以描繪寧靜的義大利風光而聞名,同時也擅長表現暴風雨和月光場景。

讓-巴蒂斯塔·格勒茲《女子肖像(格萊翁夫人?)》@英國國家美術館

年輕女子身穿一件毛皮鑲邊的藍色絲綢斗篷,透過一扇石窗向外眺望。她閃閃發光的眼睛與粉灰色秀髮中的珍珠頭飾相呼應。這種獨特的髮型在當時被稱為「羊頭」(tètede mouton),流行於18世紀50年代的法國。而髮飾名為「pompoms」,得名於廣泛推廣此風格的路易十五情婦蓬巴杜夫人(1721一1764)。女子神情放鬆地凝視著畫面之外,這種非正式的肖像畫大約在這一時期出現在法國肖像畫中。藝術家細緻地描繪了女子服飾上白色蕾絲袖口,展現了精美複雜的細節。

這位女士可能是佩皮尼昂市鄉紳紀堯姆·薩瓦萊特的女兒熱內維夫·夏洛特·阿涅斯·薩瓦萊特(約1732一1795)。熱內維夫於1748年與讓-巴蒂斯塔·德·杜爾本·格萊翁(生於1717年)結婚,成為格萊翁侯爵夫人,並育有三個孩子。她同時也是一名業餘的劇作家和演員,並於1787年9月出版過一部戲劇集。尚蒂利的恭德博物館藏有一幅路易·卡洛斯(1717一1806)作於1760年左右的格萊翁夫人水彩肖像畫。然而,我們很難判斷這兩幅肖像畫中的人物是否為同一人。

女子在石窗前的姿勢可能受到倫勃朗《窗邊的女孩》(現藏於英國倫敦杜爾維治美術館)的啟發,這幅備受推崇的畫作早期在巴黎,直到18世紀70年代末被帶到倫敦。倫勃朗的作品通過印刷品而廣為人知,例如1759年曾由皮埃爾·路易斯·蘇魯格在巴黎出版,這大約也是格勒茲創作此畫的時期。

格勒茲擅長描繪時尚貴族客戶的肖像畫,同時也以反映對兒童情感和智力發展的興趣而聞名。雖然他的作品受到一些20世紀評論家的詬病,但仍不失為傑出的藝術作品。

弗蘭西斯科·德·戈雅《多娜·伊莎貝爾·德·波賽爾》1805年前 @英國國家美術館

戈雅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班牙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曾服務於三位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1716一1788)、卡洛斯四世(1748一1819)和費爾南多七世(1784-一1833)。其作品風格跨度大,從早期皇室掛毯上的俏皮風格,到記錄半島戰爭(1807一1814)暴行的陰鬱繪畫和蝕刻版畫。如今,他最出名的作品可能是極具個性化的「黑色繪畫」,圍繞其生命最後十年的夢魘和巫術主題。

這幅作品一直被認為是戈雅最耀眼的肖像畫之一。1980年對其進行清理和重新裝裱時,原畫背面的銘文顯示畫中人物為多娜·伊莎貝爾·德·波賽爾(1780一1842)。1802年,伊莎貝爾·洛博·門迪塔與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國務大臣唐·安東尼奧·德·波塞爾結婚。戈雅曾於1805年在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展出過這幅肖像畫,並於第二年為其丈夫安東尼奧作畫,那幅畫曾藏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賽馬會,1953年毀於大火。

畫面中多娜·伊莎貝爾擺出自信的姿勢,一隻手置於胯上,頭轉向畫框外。她打扮得像個女僕,這一度是典型的西班牙下層階級的女性裝扮,但這種傳統服飾卻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西班牙皇室和貴族中流行起來。她身披一條精心編織的黑色蕾絲披肩和頭飾,這種獨特的飾品被稱為「曼蒂拉」。一把由黑色絲帶製成的花環梳子將曼蒂拉從她臉上拉開,固定在頭部。這幅肖像畫體現了戈雅極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生動的筆觸勾勒出披肩上黑色蕾絲的繁複細節和透明度。

1980年對這幅畫作的X光成像顯示其下方還有另一幅肖像,是一名身穿背心和條紋夾克的男子。多娜·伊莎貝爾被直接畫在了男性肖像上:現在依稀可從多娜·伊莎貝爾下巴上形似眉毛的黑色曲線,以及右側袖子上的條紋看出這些端倪。戈雅並沒有在兩幅肖像之間塗上一層清漆,表明第一幅肖像從未離開戈雅的工作室。藝術家們經常重複使用畫布,尤其在政治動盪時期,物品供應變得困難或藝術家失去贊助人青睞時。

七、梵谷和印象派繪畫

保羅·塞尚《畫室中的火爐》約1865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這幅畫很可能是塞尚在巴黎的工作室內創作的,似乎暗示了作為一名波西米亞式的藝術家在這座城市謀生的艱辛。然而,塞尚是普羅旺斯艾克斯一位富有銀行家的兒子,他的家庭財務保障讓他過上了許多印象派畫家同行所沒有的舒適生活。

這幅早期作品的構圖中心是一個大的烹飪鍋,放置在簡易鑄鐵爐上,爐子的黑色金屬煙道將整個畫面垂直分開。雖然這乍看是塞尚工作室內的簡單陳設,但畫家還是仔細安排了每件物品的位置:爐子後方是一張拉伸的畫布,與黑暗的牆壁形成強烈反差;桌上花瓶里的一朵白色小花在黑暗中閃閃發光;左側牆上掛著一幅色彩鮮艷的小畫和一個調色板,下方則是一個棕色花瓶。這幅畫的視角令人困惑,我們似乎從火爐上方向下俯視,但視線卻與桌子頂部的高度齊平。畫面的構圖被水平和垂直分割形成了一個框架,其中花瓶、小畫、調色板、花朵以及畫布的明亮部分營造出了一種強烈的表面存在感。使用深色調以及大面積的黑色是塞尚這一時期作品的典型特徵。

塞尚在職業生涯後期,通過粗獷、濃厚又具探索性的筆觸發展出了一種更為輕盈明快、更具裝飾性的繪畫風格。他試圖儘可能準確地記錄下所見世界,目的在於以普桑的繪畫方式將對自然的觀察與永恆的古典主義構圖結合起來。塞尚通過創造強烈的構圖秩序感、簡化的形式以及色彩的平面化來實現這一藝術目標,並被認為是19世紀後印象派和20世紀早期立體主義之間架起橋樑的關鍵人物。立體主義是由巴勃羅·畢卡索(1881一1973)開創的先鋒藝術運動,通常從多個角度對物體進行分析、視覺分解並以抽象形式重新組合。

讓-巴蒂斯塔-卡米耶·柯羅《傾斜的樹幹》約1860-1865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這幅寧靜的湖邊樺樹景觀是柯羅在19世紀60年代早期繪製的幾幅類似場景之一。其中一根細長的樹幹向上伸展,棕色樹皮上可見白色斑駁,與後面成片的銀綠色樹葉形成鮮明對比;左側另一根樹幹極不穩定地向湖面對角傾斜,指向蒼白的天空。柯羅曾在1825年至1828年間到訪義大利時,在奇維塔卡斯泰拉納地區繪製過一些樺樹素描,這幅作品中的樺樹也許就是基於當時的素描所作。畫面中的湖位於柯羅故居,巴黎附近的阿夫賴城。柯羅在多幅描繪樹木作品中,嚴格根據素描進行創作,但這幅作品中,他還原了樹木的本質,將其作為構圖中的風格化裝飾元素。

畫面風景中三人正在安靜地工作:身穿白襯衫的男子在湖邊的船上彎下腰,頭戴橙色帽子的女子將手伸向樹幹,另一名女子則坐在地上,用籃子收集樹枝。這一時期柯羅在其他作品中也使用了船上男子和伸手女子的造型,他用極簡的筆觸勾勒出人物,女子帽子用橙色點綴來突顯形象,而手臂則用棕灰色一筆刷過畫布。畫作表面留下許多顏料微粒,產生一種閃閃發光的效果,近距離觀察時仿佛看到物體溶於背景中,這種顏料處理方式以及大規模灰綠色的使用都體現了柯羅這一時期的風格變化。

柯羅研究戶外景色,並在筆記本上記錄大量素描。其風景畫不僅重現了真實景觀,還反映了當時的情緒和氛圍。柯羅的作品對19世紀後期風景畫家影響甚巨,尤其是熱衷於研究光線變化的印象派畫家。

愛德華·馬奈《咖啡廳演奏會的一角》可能作於1878-1880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馬奈主張直接臨摹實景實物,並在現代生活中選取新穎的題材作畫。他在創作中能夠自由地處理顏料及光影效果,成為了印象派的重要先驅,而在這幅晚期的作品中,馬奈採用了一些印象派年輕畫家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向我們展現了稍縱即逝的巴黎人生活片段。

咖啡廳音樂會是大型場所,吸引著社會各階層的人們來這裡吸菸、飲酒、社交、享受輕鬆的歌曲和娛樂活動。它們是藝術家和作家常常光顧的時髦場所,尤其是與印象派有關的藝術家們。從1872年直至1883年去世,馬奈創作了多幅展示巴黎流行咖啡廳音樂會的內部、露台和花園,以及酒館和餐廳的作品。這幅繪作描繪了雷什奧芬酒館場景,是馬奈1874年8月開始創作的一幅大體量畫作一半的修改版。酒館的女服務員端著許多杯啤酒服侍客人時能做到一滴不灑,馬奈對此高超技能尤感興趣,因而邀請其中最為熟練的一位女服務員來畫室做他的模特。女服務員答應了,並要求其男伴也在場,就是畫中身著藍襯衫,抽著菸斗的男子,他們兩人都因此收到了報酬。

馬奈在創作過程中改變了計劃,決定將這幅大型繪畫一分為二,分別完成。這幅作品為右半部分;左半部分名為《在咖啡店內》,現藏於瑞士溫特圖爾的萊茵哈特藝術館,描繪了桌子另一邊的一男兩女,其酒杯、水瓶倒影,以及桌邊年輕女子的指尖,依稀可在這幅國家美術館畫作的左側邊緣看到。馬奈在作品右側額外添加了一塊畫布,將餐廳女服務員置於構圖中心,並在背景中添加了舞台、舞者和管弦樂隊。巴黎羅浮宮博物館還藏有這幅畫的縮小版,可能是馬奈將原作一分為二後所作的研究草圖。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浴者》可能作於1885-1890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一位年輕女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赤身裸體背對著我們,坐在小溪邊整理著自己的頭髮。描繪裸體女性的傳統源於古希臘神話,如黛安娜和阿克泰翁的神話,以及聖經故事,如蘇珊娜和長老。儘管雷諾瓦將繪畫場景設定在永恆的風景中,但他的模特無疑是當代的。女子坐在條紋浴巾或裙衣上,頭髮盤成時尚的式樣,她腋下的毛髮也被描繪出來,這在19世紀中葉以前是十分罕見的。

雷諾瓦可能在19世紀80年代後半期創作了一系列類似的畫作,在這之前他很少畫裸體畫,館藏《溪邊的仙女》(1869一1870)是其第一幅裸體作品。雷諾瓦是印象派的領軍畫家,他發展出了一種繪畫技巧,通過斷裂的筆觸和純正美麗的色彩組合,捕捉到繪畫對象的光影動態效果。雷諾瓦年輕時深受古斯塔夫·庫爾貝(1819一1877)的影響,並於1869年與莫奈合作,在塞納河邊素描寫生。

1881年的一次義大利之旅激發了雷諾瓦嘗試以古典傳統描繪裸體的興趣。他尤為欣賞拉斐爾、委拉斯貴茲和魯本斯,其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些藝術大師對他的影響。與其他印象派畫家不同,雷諾瓦也深深地被18世紀法國洛可可藝術精緻優雅風格所吸引。在這一時期里,他的風格發生了變化,變得更為線條性和古典化。在這幅作品中,他用畫筆營造出一種模糊的效果,從而捕捉人物和周圍環境融洽的美感。

雷諾瓦重燃描繪裸體的興趣,與他的朋友德加不謀而合,多年來德加也在探索相同的藝術形式。這幅《浴者》中的人物姿勢類似於德加的《沐浴後擦拭身體的女子》(1890一1895,現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同時還讓人聯想到德加的水粉畫。德加在當代背景中描繪普通女性,試圖掩蓋與早期藝術傳統的聯繫,然而雷諾瓦卻在這種永恆、感性的場景中更明確地強調這一聯繫。

克勞德·莫奈《鳶尾花》約1914-1917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莫奈是法國著名的印象派風景畫家,他自己的一幅繪畫作品《印象·日出》(1872,莫奈博物館)成就了這場藝術運動的命名。莫奈在位於巴黎西北部吉維尼的花園裡繪製了這幅寧靜的鳶尾花畫作。鳶尾花是莫奈最喜歡的花卉之一,他在自己的花園裡種植了許多不同品種。這幅畫的視角是從池塘上方的日本橋上往下望去,俯瞰這片花園以及蜿蜒的小徑。

鳶尾花到19世紀末時大約有兩百種不同的品種。莫奈的首席園藝師甚至以莫奈妻子「克勞德·莫奈夫人」給其中一個品種命名。莫奈的繪畫尤其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啟發,並且他擁有日本畫家葛飾北齋(1760一1849)所作的一幅鳶尾花作品。同樣,梵谷在1890年以前創作過相同主題的繪畫。

莫奈在1914年至1917年間繪製了大約20幅鳶尾花,大多有著不同尋常的視角,這是其中一幅。作品中,莫奈使用了大量濃重的紫色、藍色和綠色,而邊緣處是一些明亮的留白。此時的莫奈飽受白內障困擾,極大程度影響了視力。這一時期,他創作了一系列不同光照條件下看到的自然景致,包括楊樹、乾草堆和吉維尼花園。《鳶尾花》系列中的大部分是兩米高的大型畫作,並且是在莫奈為創作他的水上花園大畫作而建造的工作室內完成的。莫奈去世時這幅作品仍留在工作室內,所以尚不清楚這幅畫是否已經完成。鳶尾花系列畫作可能是用於研究,被納入莫奈名為「大裝飾畫」的睡蓮池塘系列,這也是他捐贈給法國政府的最後一套作品。

八、透納和英國繪畫

約翰·康斯太布爾《史特拉福磨坊》1820年@英國國家美術館

康斯特布爾如今是英國最受喜愛的風景畫家之一,儘管在他的有生之年,畫作在英國的反響並不盡如人意。康斯特布爾的主要創作題材來源於其出生和成長的薩福克鄉村。和17世紀的荷蘭畫家一樣,康斯特布爾在自己國家的風景中看到美和尊嚴。他在魯本斯和克勞德的作品中尋求色彩和構圖靈感,使筆下的英國風景呈現出永恆的壯麗。儘管英國的收藏家們通常更偏好義大利風景畫,但康斯特布爾仍然想在工業化進程不斷改變環境之前,記錄下他心愛的薩福克郡風景。他的畫既準確又深情地描繪了這片他熟悉的地方。他在戶外繪製大量素描,並參考這些素描用以大型繪畫的創作,有時甚至會時隔多年之後才啟用。

《史特拉福磨坊》是康斯特布爾1819年至1825年期間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的六幅所謂的「六英尺」畫作中的第二幅作品。同為英國國家美術館藏的《乾草堆》是同系列第三幅。史特拉福磨坊曾是一家水力造紙廠,位於斯托爾河中的一個島嶼上,距離康斯特布爾出生的東貝格霍爾特約兩英里。畫中的磨坊位於樹蔭下,陽光在樹木間嬉戲,酒落在蜿蜒河流旁的一道窄門上。這幅畫的構圖是根據康斯特布爾於1811年夏天創作的一幅油畫素描,現為私人收藏的《史特拉福磨坊的垂釣者》。康斯特布爾在1817年搬到倫敦時隨身攜帶了這幅素描。他在創作完成這幅《史特拉福磨坊》之前,還快速繪製了另一幅小的油畫草圖,以及一幅全尺寸的油畫草圖(現藏於美國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這幅畫曾被選入掛在1820年皇家學院展覽的大廳里,但未能售出。康斯特布爾的朋友約翰·費舍爾大主教最終買了這幅畫作為送給他律師朋友的禮物。

托馬斯·勞倫斯爵士《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英國國家美術館

勞倫斯爵士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最優秀的肖像畫家之一。1792年,他成為國王喬治三世的首席宮廷畫家,1815年被封為爵士。勞倫斯的畫風繼承了英國肖像畫家庚斯博羅和雷諾茲,以及17世紀偉大的佛蘭德肖像畫家凡·代克的傳統。這幅《紅衣男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兒童獨特的面部表情和姿態,是其公認的傑作之一。它是如此大受歡迎,在1967年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幅印在英國郵票上的繪畫作品。1825年,第一代杜倫伯爵約翰·喬治·蘭姆頓委託畫家創作了這幅描繪其子查爾斯·威廉·蘭姆頓六七歲時的肖像畫。

男孩坐在一塊岩石座椅上,俯瞰月光下的大海,他雙眼凝視遠方,沉浸在大自然的奇觀中。他的皮膚蒼白、柔軟的紅色絲絨套裝和鬆散的蕾絲襯衫,讓他在這個夜晚的崎嶇多石風景中顯得迷茫和脆弱。這幅肖像反映了當時社會時常探討思想家讓·雅克·盧梭(1712一1778)提到的一個觀點:「童年是一個獨特而具有價值的人生階段。」作品同時也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崇高力量的浪漫主義迷戀。在盧梭之前,兒童被視為小大人,常被期望表現得像成人一樣。但盧梭認為,兒童需要玩耍的自由,如果允許他們在不受社會約束的情況下自然發展,他們將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大自然被視為最好的老師,挑戰著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由發展。勞倫斯筆下的小查爾斯·蘭姆頓,顯然在夜晚獨自沿著懸崖漫步後,感受到大自然崇高力量的啟示。他身旁的花朵象徵著短暫的一生,1831年他不幸死於肺結核,年僅13歲。

鍍金的畫框是畫作的原配,由勞倫斯本人從畫框製造商喬治·莫蘭特處挑選而出。

(註:本文節選自上海博物館展覽配套圖錄《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集——從波提切利到梵谷》,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