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土家族人是巴人後裔?

三喜生活忠忠 發佈 2023-01-26T21:52:22.564853+00:00

據復旦大學對土家父系研究得出土家族是五胡與武陵山區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後形成的,很多的崇拜的信物、語言、姓氏都大致和巴人一致,因此說土家人是巴人演變而來,是巴人的主體後裔,也有人對此提出一些質疑,比如:。

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的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也稱畢基族、畢基卡族。


據復旦大學對土家父系研究得出土家族是五胡與武陵山區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後形成的,很多的崇拜的信物、語言、姓氏都大致和巴人一致,因此說土家人是巴人演變而來,是巴人的主體後裔,也有人對此提出一些質疑,比如:(1、巴人早在上古時期便已步入文明,而根據土家族的神話史詩可以推斷出,土家族(畢茲卡)大約是在晉朝才步入文明的,這顯然自相矛盾;2、與稟卡人不同,畢茲卡的傳統文化中並無一處提到過自己是巴人後裔或曾經在很久以前建立過國家,因此,畢茲卡人是巴人後裔的可能性並不大等等)。

也有種說法是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人;甚至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還有人認為是漢人戍邊將士和土著女子的後代。

由此對於土家族的來歷,現在很多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都還存在著極大的爭議。

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現在的土家族服飾,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或裙;男裝為對襟短衫。但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湖南省的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湖北省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建始、巴東、恩施、利川等縣市,宜昌市的長陽、五峰兩縣;重慶市渝東南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等區縣;貴州省主要分布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區域。

土家族的民族節日較多。根據舉辦內容分為: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以及生產性節日等五類。其中宗教信仰類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對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gui神等崇拜。具體節日:

趕年——除夕前一天是土家族的傳統節日趕年節,以「趕年」最為隆重。這個節日的來歷相傳跟戰爭有關: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要做糯米粑,sha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圓飯後,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後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qiang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吃年夜飯,守歲。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盪鞦韆」、「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二月初二,有句農諺:「土地公公曬出汗,一碗蕎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傘,一斗蕎子打一碗」。這天是土地菩薩生日,土家族人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戶戶在居住屋的當頭,都設有一座土地廟,也叫當坊土地,有「不怕客人來得遠,也服當坊土地管」的說法。這也是土家人的農耕社會中,祈求土地保佑,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清明節——上墳掛青,節日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豬腦殼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

牛王節——四月七或十七是土家人的牛毛大王節,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據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放假一天,還要打掃牛欄,用最好的飼料餵牛。節日這天土家族人sha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

端午節——分為頭端午、二端午、三端午。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頭端午最為隆重,所謂「有心拜年,端午不遲」,說明這個節日的重要。過端午節,各家都要採集艾蒿、菖蒲、風藤等懸於門首,用這些草藤燒水洗澡,可以去風濕,治皰瘡。因而有「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納千祥」的聯語。喝雄黃酒,給小孩身上抹雄黃,以及繞井宅撒雄黃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民俗事項,因為雄黃有防蚊蟲蛇蠍的功能。也許是人們對驅逐這年蟲害的一種嚮往。這天一般人家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有出嫁的女兒女婿就接回家「過端午」。

六月六——曬龍袍,也叫吃新節或嘗新節。土家人在這天將家裡的被子衣服拿出來曬。種得早得瓜果穀物已經開始成熟,可以嘗新吃了,就需要用包穀酒敬神。

月半節——這個主要是祭祖先,據說月半前後,死了的祖宗都回來,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為鬼節,所謂年小月半大。節日時給祖先燒紙錢,稱月半紙。在鶴峰土家族一帶又把月半節當作女兒節(「女兒會」)農曆七月十二、十三這兩天,有出嫁了女兒的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兒回家團聚,參加祭祀祖先的活動。這樣一來這天出門的女子就多,到聚居區鄉鎮「趕場」,觀看遊藝活動的姑娘和年輕媳婦就多,。這些年輕女子們在這節日裡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未婚嫁的青年男女也在這節日裡自由交往,談情說愛,於是這個節日也成了青年人的盛會,而且已不僅僅限於某一個少數民族的男女參加。

重陽節——九月十九為大重陽,九月初九為小重陽,上山拾菌子,即所謂撿重陽菌。孝敬老人的節日。

洗神——古代的土家族除信奉白虎神外,還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殺豬宰羊,男女老少著本民族服裝參加「洗神」,擺三牲祭品,由老師即男巫、手執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驅邪。然後由一班男女耍火棍用三尺長的一根竹竿,畫上紅綠顏色,打通竹節,灌上桐油,塞上布條點燃、左右盤旋,跳民族舞蹈。現代社會基本無此節。反應農耕時代對神的祈求。


土家人最忌諱的數字是36.民諺語:「三十六,接跟頭,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賣屋。」在土家人心目中,36這個數是個「劫數」。人們一般在36歲時都會擺宴洗怨。

與人交際的土家人對外族人忌用土家語,忌用粗話、鄙話和不禮貌語言;晚輩對長輩忌直呼姓名、平輩呼叫姓名忌不帶姓,男女之間忌呼「逮、餵」;晚輩對長輩忌呼「逮、餵」;忌長聲呼叫,如「啊——」;有病人忌說「不高、不長、死、亡、完了」等語;有人去世,忌直說「死亡」,而改用「作古」、「歸天」、「走了」等替代,對生意人忌說「折、虧、損、耗」等字。忌男女同坐一條板凳或相對坐視,忌男人觸及女人腰部。忌遇見別人時或當總別人面吐口水。忌留鬍子。婚嫁喜慶之際,不准說「分開、分離」之類的話,更不能談喪葬之事,否則,認為會帶來災禍。

土家族人有句「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也就是土家人認為不能逢七、九出門,逢八歸家,他們還認為農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雞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為「紅煞日」,忌出遠門。有「出門遇紅煞,一去不歸家」之說。人們出門走親訪友或辦事,最忌諱遇到的第一個人是婦女,若是遇見,則不宜出門,等至第二天再出門。若第一個遇見是男性,第二個是女性,則不忌。

土家族有句諺語:「男兒頭、女兒腰,只許看,不許撓。」所以不能摸男子頭,女子腰。

土家族的人還有許多的婚姻習俗: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結合全由父母包辦,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說。就是在現代社會也還有少部分地區還沿用了一些婚嫁的習俗。一般一對新人全過程為:托媒——合八字——定婚——認親——報期(約期)——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內,準新娘邀約鄰近女友,幫忙做針線活。銀針閃爍,彩線飛舞,姑娘們邊哭邊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樂,似哭實樂,唱哭間雜,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哭聲悠揚宛轉,極富樂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內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過禮——女方花圓酒——踩斗——露水傘——坐床——出拜——一對新人完成

土家人一般女子未出嫁之前,忌剪髮;新娘回門時,忌為娘家掃地,恐將娘家財氣掃光。回門日,新郎吃岳丈家頭一餐時,忌將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飯吃光,忌將酒杯中事先投入的兩粒黃豆(金豆)吃掉,酒後應留在杯中,以免將岳家吃窮喝光。回門時,忌新婚夫婦在岳(娘)家同房。

土家主人待客忌用狗肉,土家人認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則是對客人的不禮貌。忌三、七、八上菜數字,俗稱「三碗是叫亡的」、「七強八盜九江湖」;忌用大海碗給客人盛飯,吃飯時忌腳踏旁邊人的坐椅。若客人已坐定,主人要走動,則只准從客人身後走,不宜走在客人前面;如果地方狹窄,必須走客人前面時,要說一聲「得罪了」,否則,是對客人的不敬。主客坐下後,年輕的客人不准在長者面前架二郎腿,否則是對主人的不敬。客人未得主人的允許,不得進入主人家的內房(臥室),尤其不准進入吊腳樓上的閨女房,否則主人會生氣。客人吃完飯後,不能將筷子擺成十字架於碗上,此行為在土家族人心目中是大不敬。客人吃完後,最好將筷子並齊整,放於碗旁邊。此習現仍盛行。

擺手舞是土家族人的特色活動,一般都在節日期間舉行,有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三、五年舉行一次,小擺手每年都舉行。活動期間,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組成擺手「排」,每「排」為一支擺手隊伍,各「排」人數不等,均設有擺手隊、祭祀隊、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等。

大擺手舞時間大擺手活動按三年兩擺的傳統習俗,於正月初九至十一日舉行。

活動時候一般擺手隊形根據一下程序進入擺手堂:首先以紅、蘭、白、黃四色綢料製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型大旗,旗長約一丈,邊緣鑲有雞冠形花邊的龍旗和鳳旗旗隊為首(白龍旗和紅鳳旗為上承)領隊;

接著是由身著皂色長衫,手持齊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率領擔五穀、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饊、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隨掌堂師行祭事,唱祭祀歌的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組成,多達二十餘人的祭祀隊;

再接著是穿著節日盛裝,手裡分別拿著朝筒或長青樹樹枝,列隊入場的舞隊,舞隊後面跟手持形狀各異、顏色多彩敬獻於「八部大王」壇下,以感祖恩深澤,小旗的人,這每戶均可參與,也不分男女老少;

再後續接著是樂隊(餾子和擺手鑼鼓)、披甲隊(披五彩斑斕「西蘭卡普」的青壯年組成)、炮仗隊(鳥銃和三眼銃)等。

炮仗隊有組成,各隊按以上程序排列。進堂後先掃邪,後安神。章堂師手持掃帚,以高揚激越的音腔,強烈地譴責那些"大斗進,小斗出,少斤缺兩"的剝削者;以道德的鐵掃帚,清掃那些"起心害人,行盜為*"的民族敗類,充分表現了土家族嫉惡如仇、純樸善良的美德。祭祀時,祭祀人在掌堂師的帶領下,依序跪下左腳,舞眾亦虔誠跪下,與祭祀隊一領一合,齊唱神歌,歌詞委婉深沉,氣氛肅穆莊重。歌畢,各排將各自的供品呈於神案,其上有「福祿壽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字樣。

祭祀完畢後,禮炮三響,撼天動地,摧人起舞,全場沸騰。人們在掌堂師的指揮下,整齊地變換著舞蹈動作,時而單擺,時而雙擺,時而迴旋,舞姿優美,動作逼真,剛柔相濟,粗獷雄渾。擺手舞的內容,分別展現出民族遷徙、狩獵征戰、農桑績織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的藝術畫卷。

小擺手,是土家族居住區普遍盛行的一種文化習俗活動。過去,凡百戶之鄉,皆建有擺手堂,有的還建有排樓、戲台等。來鳳舍米湖、大河等地現有擺手堂遺蹟。舞時,男女齊集擺手堂前的土壩,擊鼓鳴鑼擺手。其特點是擺同邊手,躬腰屈膝,以身體的扭動帶動手的甩動。表演內容為拖野雞尾巴、跳蛤蟆、木鷹閃翅、胿孲望月等狩獵動作和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谷、藿草、插秧、割谷、織布等生產生活動作。

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讀罷清朝土家詩人彭施鐸的經典傳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遙想當年鄂西、湘西、渝東一帶盛極一時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場面。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起源於遠古,盛行於明清。土家人祭祀儀式畢,擊大鼓,鳴大鑼,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氣勢雄渾壯闊,動人心魄。

按其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其舞蹈形式分為「單擺」、「雙擺」、「迴旋擺」等;按其舉行的時間分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擺手舞又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活動規模龐大,以祭「八部大神」為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抵禦外患和農事活動等;小擺手活動規模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和各地土王為主,表演部分農事活動。

你還知道土家族得有些什麼生活習俗和傳統特色呢?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