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對中國、對上海說一句很有愛的「謝謝」!義大利歌劇導演在上海過一個「文化」中國年

文匯網 發佈 2023-01-27T18:12:46.876067+00:00

在朱家角的園林里,和錦鯉親密接觸,感受江南文化的溫潤與雅致;在新天地的商鋪里購物,流連於精美的石庫門建築,盡情領略海派文化的美好;在一大會址和一代會址紀念館前,笑容滿面地豎起大拇指,了解上海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1月25日大年初四,義大利歌劇導演馬可·卡尼蒂和他的助理弗雷德·桑塔

在朱家角的園林里,和錦鯉親密接觸,感受江南文化的溫潤與雅致;在新天地的商鋪里購物,流連於精美的石庫門建築,盡情領略海派文化的美好;在一大會址和一代會址紀念館前,笑容滿面地豎起大拇指,了解上海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1月25日大年初四,義大利歌劇導演馬可·卡尼蒂和他的助理弗雷德·桑塔布洛焦,在文匯報記者獨家見證下解鎖「上海文化」一日游,這也是他倆在上海度過的第一個「中國年」。

七年前,義大利歌劇導演馬可·卡尼蒂曾來過上海北外灘排演景觀版《茶花女》,當時滬上演藝市場的繁榮、從業人員的專業,都讓他印象無比深刻。上海歌劇院院長、著名指揮家、鋼琴家許忠告訴記者,「如今再次邀約馬可與中國藝術家共創劇目《波西米亞人》的同時,也希望他能有機會深度感知上海的魅力」。恰逢春節,上海歌劇院特地為馬可安排了一系列「樂游」上海的行程,讓他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新的認識。

馬可·卡尼蒂供圖

「上海和我去過的任何大都市都不一樣,這裡既有現代的,比如那些龐大的、夢幻的高樓大廈,讓我驚喜又震撼;也有歷史的,比如江南園林、小橋流水,古鎮裡的那些文物讓我十分著迷;還有很多充滿未來感的都市元素——在這座擁有2500萬人口的大都市,我能夠看到世界的未來。」行程結束後,馬可和助理熱烈地擁抱了記者。「等到《波西米亞人》首演的那天,希望你能來上海大劇院,和觀眾們一起見證這部作品的上演!」

馬可·卡尼蒂供圖

在上海感受中國文化的高貴典雅

「上海這麼大的城市,為啥春節期間,和往常相比變得有些空了?」「上海文化」一日游開始了,第一次在滬過年的馬可,好奇地向記者提出了這個問題。隨行擔任翻譯、即將在《波西米亞人》中扮演舒奧納的男中音歌唱家竇乾銘,用義大利語和馬可解釋道,「因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很重,好多朋友都回家過年了」。

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歸鄉了,上海本地的新春氛圍依然是祥和溫暖的,更是迎接了包括馬可在內的絡繹不絕的遊客。在朱家角古鎮,馬可暢遊了這裡的江南花園、庭院。「這個小鎮看起來有點像威尼斯,但它不僅是威尼斯,也有一些羅馬和龐貝的感覺,當然還有中國文化中的傳統審美與高貴典雅的氣韻。」參觀和心園時,馬可表達了他對明朝美學和藝術的喜愛,「我覺得有些像巴洛克藝術」。

「義大利與中國都有著非常古老的文化,這種歷史感會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家角古鎮是一個神奇而充滿哲理的地方,而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能看到最真實、最鮮活,同時從歷史深處綿延而來、延續至今的生活場景。」說起參觀感受時,馬克神采飛揚,思緒像是飄到了很遠的地方。

前一天去玉佛寺,馬可在每一尊佛像前駐足良久。「他的嘴裡念念有詞,輕聲說著一些祝福,他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和尊重。」陪同馬可參觀玉佛寺的上海歌劇院青年鋼琴家胡雨和小號副首席胡牧告訴記者,這位義大利導演入鄉隨俗,興致勃勃地把許願的香包掛在了脖子上,買了中國結和印有生肖的裝飾品,也帶走了寺廟裡的平安符。

想對中國、對上海說一句很有愛的「謝謝」

馬可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參觀途中,記者看到他用手機反覆播放了園林版《牡丹亭》的視頻,「崑曲是一門偉大的藝術,讓我感到很優雅」;在朱家角古鎮,馬可和助理買了整整一把牛角梳,還在文具店裡帶走了一捆宣紙;在一大會址附近的文創專賣店裡,他們又對印有海派風格人物形象的冰箱貼愛不釋手。

行走於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古鎮商鋪,馬可感受到了滿滿的安全感。用他的話說,這裡的工作人員很溫柔,執行能力特別強;遇到的市民和服務人員都很熱心,在遊玩的時候能給他和助理幫助;也不用擔心晚上出去會有壞人。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他還想和助理去逛逛浦東美術館,進一步地享受這座城市的藝術氛圍。

「中國人很尊重藝術,尊重每個個體,這就是我在上海所感受到的,大家都有著很好的教養,心懷對藝術的熱愛。」馬可的手機鎖屏壁紙,是緊貼著愛心的中文「謝謝」,簡明地表達了他對上海、對中國想說的一切。

作者丨姜方

編輯丨蔣竹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