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健橋|我所知道的辛集玉雕的那些往事

一畫如春 發佈 2023-01-28T09:05:18.300172+00:00

十四億人口大國、八千年玉文化史,幾百萬玉雕從業大軍的中國版圖上,辛集玉雕,這個比芝麻粒兒還小的板塊兒,一個噴嚏就能把它淹沒,實在是微不足道,小的可憐,沒有聽說過的大有人在。

註:

本文選自《玉雕文學》


聊一聊昨天的那些往事……


十四億人口大國、八千年玉文化史,幾百萬玉雕從業大軍的中國版圖上,辛集玉雕,這個比芝麻粒兒還小的板塊兒,一個噴嚏就能把它淹沒,實在是微不足道,小的可憐,沒有聽說過的大有人在。



殊不知這裡是改革開放前中期,中國北方一個最隱秘的大型玉雕山子生產基地,當年,流向海外的大批玉石雕產品,傳說中所謂大陸修高速公路挖掘出了大批玉石器等等,諸多虛擬動聽的神秘故事起源皆因這裡出產的玉雕產品。這裡,曾是福建、安徽、蚌埠等地玉器店老闆們的大後方,他們曾經一度在這裡大量收購玉雕半成品,回家打磨做舊處理後,再成批次整貨櫃發往香港、新加坡等地。這裡邊兒也不乏大量的適合現代審美的優秀作品,夾雜其中源源不斷地流向台灣島及東南亞地區。


在傳統玉雕里,人們常說「慢工出巧匠」,這句話放在這個高速運轉且快速魔變的縣城裡,一個人一個禮拜就能做出一件一米左右的玉件大產品面前,的確有些蒼白無力,速度,讓這個產業快速崛起。本人就是來自這個地方,所以,在這個特殊寂靜的新年裡,難得空閒,翻一翻當年徽商浩浩蕩蕩進北京上貨,卻為何又中途神秘轉道在這個少人知曉的地方。當然,時過境遷,這早已不再是什麼商業秘密了,北京正南300公里,就是我的老家、河北辛集。




辛集玉雕發展起源


上世紀70年代,有著「千年古城、皮草貿易重鎮和書畫之鄉美譽」的河北省束鹿縣(後改辛集市),為了響應黨的號召為國家創匯搞活地方經濟,縣二輕工業局整合了散落在民間的玉器作坊,聘請了解放前在京做過琢玉學徒的史貴良玉雕老藝人負責設計指導,選拔了具有繪畫天賦、身懷絕技、極具潛力的優秀人才,諸如:負責設計的李中月,車間主任兼製作的史計普,專業工具維修的老師傅何洪剛,有著豐富開料經驗的王玉俊、張立夲,技術精英耿玉芝、王占普、馮國戰、劉建波、李茂、邢彥奇、張躍、馮建平、位書勇、於建英、賈敬輝、劉彩芬等,他們八仙過海,各自有神通。產品要做好,質量要保證,好相貌也要匹配好衣裳,光亮技師趙肖、邊貴輕、張二珍、賀從煥,還有負責盒座包裝配套的劉英民、王英品、王清計等。60餘名中青年才俊,人才雲集,可謂裝備精良,蓄勢待發。


廠長賈運學、副廠長張明會、辦公室主任王嶺、生產主管張子辰,業務聯絡劉建芳,後勤保障馬力夯。大家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在上級部門領導的感召下,信心滿滿,運籌帷幄。1974的春天,建國後的第一支玉雕團隊「束鹿縣工藝美術雕刻廠」,正式成立,揚帆起航。



辛集玉雕發展過程概述


在那個純手工拉鋸開料,腳踏木櫈(水櫈、旱櫈)撈沙子的年代,雕琢一件作品也是非常不易的事情,雖是精英團隊,畢竟設備簡陋,大多工序過多依賴手工,靠一口大鍋撈沙切琢,一盞酒精燈烤紫膠粘接工具,耳朵上還夾著一支筆在製作中不停的描繪。制玉、不僅需要技藝嫻熟,更需要堅持不懈的耐力,在一絲不苟一點一滴的精心琢磨後,第一批岫玉、紫晶、和田玉的器皿、花鳥花卉作品,呈現在了大家的面前,此時,心中的那份驕傲,早已喜上了眉梢。


為了加快進度、提升質量、豐富品種,76年至79年,廠方先後聘請了在當地書畫界極具影響力的書畫家張順老師、宋建國老師來做設計。辛集玉雕,開始與畫同緣,步入了人物、山子、器皿、花卉、走獸玉雕行業五大類的軌道。原材料的使用由開始的幾種擴展到幾十種,由中低端趨於中高端,有翡翠、和田羊脂玉、青玉、碧玉、青花玉等,青金、松石、珊瑚、芙蓉石、各色水晶、水膽瑪瑙等也均為同類中的上品。所使用雕刻工具也有了大幅度改進,開始引用單相電機取代人工腳踏,後改三角帶傳動,使用金剛石鑽石粉工具等。


人才的配備,成為了提升雕刻技藝的助推劑,浸潤了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堅定了大家的信念。設計師的墨線與雕刻工具的碰撞,燃燒起了「激情的火焰」,大家每接一件活,都會在挑戰中產生興奮,當興奮得到最後滿意的效果時,又再度激發了探索的豪情,循環往復,凝陳出新,諸多滿意的作品,陸續擺在了海外藏家的殿堂之上,滿足了產供銷對口單位「天津外貿」和後來的「河北外貿口岸」的部分吞吐需求,實現了為國家創匯,也盤活了地方經濟。


80年代初(1980年),束鹿縣工藝美術雕刻廠的玉雕作品參加了國家輕工部在河南省焦作市舉辦的全國第一次「百花獎」評比活動,白玉《提梁轉心球》榮獲一等獎;翡翠《信天游》、孔雀石《懷念人間》榮獲二等獎,其中作品《懷念人間》出版在1980年《北京玉器圖錄》一書中。


榮譽的取得和效益的提升,使得工廠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人才引進」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尚方寶劍」和「通關法寶」,民間老藝人田計忠,美院學子馬振全,技術精英張會茹、呂書菊、霍杏菊、王玉坤、王景若、陳巧捷、郭威、趙影、劉計昌、趙鵬儒、石麗亞、馮德成、劉雲燕、趙冉,打磨光亮隊伍里的楊建衛、張樂鳳,瑪瑙珠子優化劉雲英,盒座車間的王會茹,維修保障王立華等等諸多老手新秀,與前期創業元老匯合,大家一起和衷共濟,在80年代的十多年間裡,相繼凝聚且成績斐然。


80年代中期(1986年縣改市),原「束鹿縣工藝美術雕刻廠」更名「辛集市工藝品廠」。新的發展機遇再次給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時任技術廠長的宋建國老師,開拓思路大膽創新,巧妙設計精心組合,將小材料變成了大作品,其題材豐富,構圖完美,疏密聚散,相得益彰。淑女君子、神仙羅漢、亭台樓閣、松風竹月等畫面栩栩如生,山水人物相互交融令人耳目一新。博得了消費者讚譽的同時,也為企業效益提升建立了豐功偉績。為了培養更多年輕新人接力,在宋建國老師的倡導下,由人物設計張順老師、劉昌老師授課,開辦了廠內玉雕學習班,對青年學生開展繪畫基礎訓練,培養了玉雕人才60餘人。同時在助推鼓勵下,畢業於河北保定美院(校)的曹建長老師則以校辦工廠的形式陸續培養了百餘名之多的青年學生;辛集鎮四街村委會在馬春耕書記的主導下,也相繼開辦了玉器加工廠。


當時在河北省共有十四家玉器廠家,主要分部在三河、衡水、保定、涿州、霸縣、武邑、冀縣等地,聞名於玉雕業界的壓絲傳人楊廣起「碧玉大碗」(北京玉器廠潘秉衡老藝人弟子)就出自河北冀縣。那時候,辛集玉雕在全省規模不是最大,但玉雕作品在當時天津口岸六省一市中最具國畫藝術特點,在技能、設計上也位列前茅。


辛集工藝品廠的發展與快速崛起,得益於人才隊伍的建設,時任廠領導的張明會廠長深深的明白人才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以信任、鼓勵、支持、肯定、堅定不移地姿態,廣納賢才,集思廣益,為企業謀求更好的發展,不斷地拓寬著發展新思路。


辛集,這個千年文化古鎮,得天獨厚、書畫人才濟濟,良好的人才待遇,為企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當年的書畫秀才焦子生、范廣聚、劉燕、周曉東等都先後在辛集市工藝品廠的發展歷程中留有了他們的足跡,本人也在其中。


記得80年代初中期,為廣州客戶秘密製作的幾套金鏤玉衣,就出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工藝品小廠里,其中一套被北京琉璃廠汲古閣收藏。還有一批日本進口的藍色水膽瑪瑙原石,設計雕琢了諸多敦煌飛天人物、《少司令》、《美女與狐狸》、《大海的女兒》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題材的精美中小擺件。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愛不忍釋,切切於心留戀惋惜,感嘆時過境遷早已漂洋過海不知花落哪裡。


值得一提的是,廠內負責人物設計的張順老師,身材高大、英俊魁梧,卻為人低調謙和,博學多才,他的書畫作品大多被日本藏家壟斷收藏,而在玉石設計上提筆作畫,更是信手拈來。本人曾多次虔誠求教並臨摹了不少其珍品原作,深感先生手筆非同尋常,奇人神才,今思憶往,由衷敬畏,深切緬懷。若非先生中年早逝,一定是藝海蛟龍……








《書畫家張順先生部分玉雕畫稿》


80年代末(1988年),由宋建國老師率領的畫家精英團隊再度開辦了辛集市東方工藝美術廠(集體企業隸屬市聯社),主要技術成員行政構成:宋建國(廠長)、邢彥奇(副廠長)、王占林(財會廠長)、穆新社(辦公室主任)、張寶祿(車間主任)、焦子生(總設計)、高占旺(設計)、高雅琴(打磨光亮車間主任)、趙玉剛(盒座車間主任),本人時任(車間主任兼設計兼學員培訓)。起步方式也非常簡單,以走出去,請進來,先培訓後生產的辦廠理念,先是進故宮觀摩寫生,爾後三下揚州參觀揚州玉器廠學習取經。舉辦繪畫基礎訓練、泥塑基礎訓練、玉雕實操訓練學習班,陸續培養了學生300餘人,之後,徒弟帶徒衍生千餘人,為辛集玉雕後續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90年代初,辛集玉雕蓬勃發展,「辛集市工藝品廠」和「辛集東方工藝美術廠」並駕齊驅,成為了當時的主力軍,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工廠效益也異常超好。和田玉原產地新疆的玉石資源實行分配製,優先北京、揚州、上海、廣州等國企大廠,象辛集這樣的不知名小廠,也只能討些殘羹剩飯二三級玉料。儘管那樣,我們依然賺的盆滿缽滿,產品主要通過天津外貿、北京外貿實現流通銷售,南方揚州、上海、廣州亦有部分流通。1992年,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南巡之後,改革開放的春風日益漸暖,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個人作坊快速興起並逐步升級為有一定規模的中小型企業,民間流通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步入輝煌,玉雕產品主要通過安徽蚌埠、福建中轉出口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由於玉石材料主要選用東北岫玉、河南密玉、青海白玉、新疆瑪納斯碧玉、阿富汗玉等中低端玉材,低廉的價格為中間商讓利了大幅度空間。還有少量較好的和田羊脂玉與緬甸高翠產品也價格適中,極大地刺激了產品的快速流通與產業發展。雕刻題材大多以山子、山子點景人物為主,花卉、走獸以及仿古題材也位列其中。產品開始由小變大,小則幾公斤幾十公斤,大則幾噸,幾十噸;產量由少變多,初始是客運發貨,後因需求量大,改重型卡車專車專運,鼎盛時期每個月發貨十幾卡車次,為了定購到貨源,客戶不惜長期下榻賓館耐心等候,提前下定金預約定貨,採取加工、利潤分成等多渠道合作模式。包括談論價格,也都有自己的專業術語,比如:一塊錢就是一百,一百就是一萬,幾百就是幾萬。



90年代中期,國內大量內需再次拉動了辛集玉雕產業的發展,由安徽蚌埠、福建專線營銷擴展到北京、上海、廣州、河南、揚州、天津及全國各地。我的作品白玉《洗象圖》早在1990年就捷足先登步入了北京外貿的大門,以三萬六千元的價格,創下了同期新高。市場繁榮完善了辛集玉雕的產業發展,從業人數劇增千餘眾,經濟增長帶來了激烈的競爭,高薪厚利開始促使人才流動,辛集玉雕從業人員,也遍布了全國各個經濟活躍地區。


直到21世紀初期,隨著國家政策宏觀調控,經濟放緩,辛集玉雕,逐步趨於理性向平穩過度。


辛集玉雕藝術特點及人文傳承


辛集玉雕,在中國玉文化歷史長河中年輕而有潛力,它不僅曾以快速量產和體型碩大在國內聞名遐邇,其作品風格在傳承與彌新的碰撞中,風行獨成,另闢蹊徑。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經濟圈規劃版圖裡,溪流入海,被北京行業協會納為京派玉雕的家庭成員,其作品風格繼承了故宮明清山子雕的精髓,又彰顯了自身的技藝特點,用收藏家們常說的一句話說,辛集玉雕,有明清老味兒,還不失新意。


辛集玉雕的領軍人物宋建國大師,不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玉石雕刻大師,更是寫意繪畫大師。在上世紀80年代,率先提出了「國畫玉雕」新概念,以傳統中國畫寫意玉雕意象空間透視理念,兼融儒道釋三教文化思想,貫穿國學哲理,開創了北方玉器山子雕新格局。作品樸實無華,雄渾壯觀,筆墨老辣,拙實勝巧,粗實勝弱,僻實勝俗。在經意而不經意的生命自覺中,超妙入神,騁徊與形而上境界的藝術實現。




而今,年逾七旬的宋建國大師,依然孜孜不倦,並開辦北京玉器研究所,致力於傳統道德文化審美、時代文化審美並駕齊驅,如何作用於玉石表現,展現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而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為辛集玉雕和京派皇家玉雕山子的發展再樹新課題,建時代黃埔、育百年新人。先生50餘年精研玉藝,弟子桃李滿天下。


辛集玉雕,人才輩出,諸如周曉東(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省大師)、魏振華、魏獻峰(省大師)、高占旺(省大師)、程君華(高級技師)、孟顏雪、李雲峰、李猛(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省大師)、郭巧雲(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高級技師)、劉軍成、趙鐸(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耿丙輝(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於奎欽、馮耀宗(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劉雲燕、馮德成、魏建鵬(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高級技師)、劉小斗、楊建青、劉彥峰、田建寶(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省大師)、賈靖影、路艷彩、焦湘、李建軍、趙堯、王永尊、宋岩(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吳英存(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吳彥存、丁建輝、董智帥(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張廣田(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程光遠(中國玉石巧雕大師、高級技師)、王二輝(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曹猛(高級技師)、重祥策(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等等一批又一批年輕一代的中流砥柱舉不勝舉,他們在傳承中又培養接力了新的年輕後生,繼往開來且源源不斷……




本人,田健橋,精力充沛,個性使然,有一個想當畫家的夢想(沒有實現)。看著身邊的老同學們都有了畫家名頭、畫院院長、書法家、篆刻家、省政協文史委員什麼的,各自得償所願自覺與有榮焉,釋然改紙為石作畫,安心做了一個小石匠。因師從宋建國大師審美思想同出一脈又不想同走一路,在吁吁喔喔的不斷吆喝聲中調整著方向,逐漸走向動物世界,「音頻聲唄」也慢慢與雞鳴犬吠、猿啼馬嘶、虎嘯龍吟等大自然的聲音相和。偶爾弄支筆胡亂塗鴉放出一些歪理拙詞自娛自樂。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中最好的成績是混了個國大師稱號,不覺慚愧反為動力!恰如肩上的擔子又多了一份責任。人各有志,都年過半百了,老牛已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仍要篤學精進,才不枉那曾經走過的路。


辛集玉雕往事,只是輕微翻一翻,最難忘的還是那些手把手教過我、幫助過我的師傅們,諸如邢彥奇(省大師)、焦子生(省大師、書畫家)、王占普(素活車間主任)、馮建平(副廠長)、馮國戰(車間主任)、劉建波(省大師)、耿玉芝、趙影、趙肖、張樂鳳、趙建衛等等師傅們,還有我們的行政廠長張明會先生以及辦公室的領導們,怕是你們中間有的都已當上太爺太奶了吧?在往日的記憶里你們那和藹秀麗且含蓄包容的馨心身影,多年來一直在我心裡珍藏著,眼前晃悠著,是那樣的高大!


2020年2月13日於京華

田健橋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