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拉響學位預警!2023年會成為最難入學年嗎?

成都商報教育報道 發佈 2023-01-28T17:42:51.984527+00:00

其中,長春、廣州等多地均在春節前就發布了2023年學位預警,提醒大眾區域生源數量已超出學校接納能力。

記者丨李宇欣

2023年的升學季還未正式開始,但是全國多個城市的學位預警,早在農曆春節前就陸續拉響。


其中,長春、廣州等多地均在春節前就發布了2023年學位預警,提醒大眾區域生源數量已超出學校接納能力。部分地區還明確提到,若學位「爆滿」,將按購房時間的先後排序入學資格。


專家分析,這波學位預警的直接原因,是2016年、2017年的「二孩潮」——這兩年也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兩年,這些孩子陸續在2022年、2023年進入小學就讀。


實際上,除了「二孩潮」,在部分大城市和部分縣域,受人口流動等影響,學位預警近年來已成常態,多地掀起「大建學校」的浪潮,但大城市公辦學校學位依舊「越建越渴」。


同時,還有一個隱憂無法迴避——入學需求高峰時大建學校,那入學需求下滑後,是否會出現學位浪費、撤掉學校、辭退教師等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面對學位預警,擴大班額應急並不可取,反而可以利用出生人口下降這一契機,推進「小校小班」建設,實行小班化教學,如原來一個班45人,調整為25人、30人,這不但提高教學質量,也為出生人口變化留下「彈性空間」,在人口增加年份,可以適度擴大班額,如從30人擴大到40人。


適齡兒童入學達高峰

多地發布2023年中小學學位預警


按照6-7歲左右讀小學的規劃,2022年和2023年(今年)正是入學的高峰期。


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放開。2018年全國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比「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的「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人數分別多出142萬人和79萬人。


中國政府網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年也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兩年,這之後,全國出生人口滑落,2021年數據為1062萬人。隨著「二孩潮」這些孩子陸續於2022年、2023年進入小學,入學人口高峰也隨之而來。


近日,全國多地發布2023年學位預警——所謂的學位預警,就是相關部門提前告訴社會大眾,學區生源數量超出學校接納能力,學校可能裝不下了。部分地區明確提到,若學位「爆滿」,將按購房時間的先後排序入學資格。


1月8日,長春市南關區教育局發布學位預警,3所中小學校區的學區生源數量已超出學校接納能力,2所學校面臨超出現有接納能力的趨勢。


1月9日,廣州市海珠區發布預警,預測2023年海珠區17所公辦小學起始年級可能存在學位供給緊張情況。提到的解決辦法是,按照兒童法定監護人房產擁有時間的先後順序安排入學,直至招生計劃錄滿,超出招生計劃部分由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入學。


1月12日,廣州市黃埔區發布2023年公辦小學學位預警通告,所在區域6個街道的10所小學預計將出現學位供給緊張的情況。

……


回過頭來看咱們成都,其實2022年就有青白江區、龍泉驛區、雙流區、溫江區等多個區(市)縣發布學位預警,有的是部分區域預警,有的甚至是全域預警。(詳情戳《年度政策解讀|成都去年已有8個區宣布學位預警,要高度重視「提前落戶」 》)


而且,不僅大城市學位緊張,縣域學位也不寬鬆。


2022年12月底,浙江省樂清市教育局公辦中小學招生預警,全市共有20餘所中小學呈現「紅色預警」,還有學校呈現「黃色預警」,還包括10餘所中學。


浙江省樂清市教育局公辦中小學招生預警


其中,黃色預警表示施教區內適齡兒童(少年)戶籍人數介於學校擬招生計劃數的90%至100%之間,紅色預警表示施教區內適齡兒童(少年)戶籍人數達到或超過學校擬招生計劃數的100%。


部分城市學位預警成為常態

大城市公辦學位卻「越建越渴」


節前舉行的地方兩會上,2023年中小學學位指標情況也是關注的重點。


北京,將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個,擴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比例;武漢,將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5所、新增學位1.2萬個,新改擴建中小學25所、新增學位3.3萬個;寧波,新改擴建中小學19所,計劃新增25000個學位;福州,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8所、中小學13所,新增公辦園學位1.2萬個、義務教育學位9000個……


從各地公布的情況看,雖然都在新增學位,但部分城市2023年新增學位計劃,普遍少於2022年計劃數和實際增加數量。例如,北京今年新增學位數量就不如去年,2022年新增了2.9萬個中小學學位,比2023年多9000餘個學位。


新增計劃留有餘地,除了給實際情況留出彈性空間,教育投入放緩也是原因之一。教育部等三部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為4.01%,險守4%,比上一年下降0.21個百分點,這也是2012年我國國家教育支出占GDP比例首次超過4%以來最低的一年。


而一個大的趨勢是——學位預警近年來已成常態,多地掀起「大建學校」的浪潮,但大城市公辦學校學位卻是「越建越渴」。


圖源攝圖網


這背後的原因,繞不過人口的流動。國家統計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達到3.76億人,中國流動人口子女規模約1.3億人,其中流動兒童規模為7109萬人,比10年前的3581萬人增長了約1倍。


就拿人口流入大省廣東來說,2021年全省新增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學位42.51萬個、義務教育階段學位41萬個,2022年擬增50萬個中小學、幼兒園公辦學位。


即便年年新增學位,但學位缺口並沒有隨著學位供給和財政投入的增長而收窄,不少學校仍面臨入學高峰衝擊。


2022年3月,有家長還在領導留言板督促廣州市黃埔區東薈花園小學在開滿60個班的基礎上擴班,甚至提議將部分功能室改成教室,確保人戶一致適齡兒童應收盡收。


領導留言板截圖


專家:

擴大班額應急不可取

可藉此契機實行小班化教學


對於多地出現學位資源緊張的情況,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這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是地方教育沒有提前做好規劃,這也折射出我國中小學學校建設、學位供給缺乏一定前瞻性,以及彈性不足的問題;其次,受經濟下行影響,在新建公辦學校新增學位以及購買學位方面,地方財政投入不足;再次,一些地方政府擔心新建學校增加學位供給後,馬上出現因適齡學生減少的資源閒置問題,於是可能對解決這一問題不積極,有的地方政府採取的「應急」辦法是擴大班額,把孩子「塞進去」。


「如果搞大班額應對學位緊張,是違反相關規定的,這會影響到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質量」,熊丙奇談到,當前合適的辦法有兩個,一是購買民辦學校學位,提供給適齡兒童,合理定位民辦義務教育的新功能;二是以「小班化」為標準,加強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提高學校建設標準,應對出生人口變化對教育帶來的挑戰。


圖源攝圖網


至於擔憂的聲音——入學需求高峰時大建學校,那入學需求下滑後,是否會出現學位浪費、撤掉學校、辭退教師等問題?


在熊丙奇看來,恰好可以利用出生人口下降這一契機,推進「小校小班」建設,實行小班化教學,如原來一個班45人,調整為25人、30人,這不但提高教學質量,也為出生人口變化留下「彈性空間」,在人口增加年份,可以適度擴大班額,如從30人擴大到40人。


此外,熊丙奇還表示,我國正在推進的「雙減」政策,對義務教育學校提質增效提出很高要求,而提質增效的關鍵就是推進個性化教育。小班化教學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基礎,按照小班化教學要求,我國還應進一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已經連續10年超過4%,但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要對標擴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現代化教育目標,保障教育投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