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各地還有這些講究,你知道幾個?南方「撈魚生」,北方「送火神」!

美居長安 發佈 2023-01-30T01:07:35.925123+00:00

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絕對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絕對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雖然春節已漸入尾聲,人們休閒過節的心神也逐漸轉回到日常的工作學習中,但還有一些過年的習俗,我們仍舊不能忘記。今天就來講一講,這大年初七都有哪些習俗說法和講究吧!

人日

大年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類生日」。傳說中,女媧娘娘前六日分別造出六畜,到了第七日,她開始摶土造人,自此大地之間就有了人類存在。

所以,大年初七這天被稱為「人日」,亦稱「人勝節」「七元日」。古人會在初七過「人節」,希望新的一年闔家歡樂,各家各戶安居樂業。

戴「人勝」

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做彩勝,華勝。

從晉朝開始,就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拿鏤金箔做成人形貼在屏風,或戴在頭髮上的風俗習慣。正因為正月初七是一個思人敬人、祈福納吉的日子,所以人們會效仿女媧造人,用彩色的紙或錦緞剪出人的形狀。

這一天,不論是把人勝當做髮飾戴在頭上,還是用來「貼人於帳」,都是古人在正月初七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此外,人們還會互相贈送人勝,將美好祝福送給他人。

登高出遊

人們在戴好人勝,精心打扮之後,自然十分樂意出去遊覽一番,觀美景,展風采。並且,初七天氣開始轉暖,春色漸漸蔓延,古時候的文人學士,就喜歡在當天結伴去郊外踏青,興致上來便登上高處,乘著春風吟詩作賦、賞梅祈福。

「登高一游目,始覺柳條新。」唐代詩人喬侃在《人日登高》一詩中,就描述了此番風俗與美景。

撈魚生

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大年初七有「撈魚生」的習俗。

往往很多人圍滿一桌,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夾起魚肉片,沾上調料,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送火神

在山東部分地區,正月初七還有送火把的習俗,人們用農作物秸稈綁紮成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並慢慢送往村外,意為驅除火災,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事,不惹火患。

七寶羹

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食用。不過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各有差別。相傳,在正月初七食用七寶羹,可祛除晦氣、醫治百病。

天晴人安

與其他傳統節日不同,人日還特別講究天氣。漢朝東方朔的《占書》中就提到了:「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

如果正月初七天朗氣清,則預示著人們一年諸事安康、人丁興旺、吉祥平安。但若是逢陰雨天氣,則表示將來可能會有患事隱憂。因此,民間就有「初七隻能晴不能雨」的說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