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傳奇人生,從日寇手上僥倖逃生,成就一代傳媒大亨

龍灣游龍 發佈 2023-01-31T23:48:12.846963+00:00

姚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兄弟間排行第四。邵逸夫大哥邵醉翁是執業律師,出於愛好,1924年拍了一部影片《馬永貞》一炮打響。

1 、發跡南洋

邵逸夫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一戶富商家庭。父親姚玉軒是上海錦泰昌顏料號老闆。姚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兄弟間排行第四。香港影視圈人叫邵氏為六叔,皆緣於此。

邵逸夫大哥邵醉翁是執業律師,出於愛好,1924年拍了一部影片《馬永貞》一炮打響。邵醉翁興趣大增,遂創辦天一影片公司。

天一的成功,惹得同行分外眼紅。1928年,上海明星、大中華百合、民新、友良、上海、華劇六家影視公司組成六合,一致打壓天一的影片。

後天一遠赴南洋發展,先期派三哥邵仁枚帶天一影片到南洋開拓市場。之後大哥又派19歲的邵逸夫去新加坡加強力量。

當時獨霸南洋影片發行業務的叫王雨婷,他與上海六合結成聯盟,也不買天一的影片。邵氏兄弟幸得富豪王竟成鼎力相助,於是包租下新加坡的華英戲院、吉隆坡的中華戲院,構成邵氏兄弟最早的院線和發行網絡。

1934年,邵氏在南洋已擁有40多家戲院。到60年代全盛時期,院線連接南洋、香港、台灣、美國華埠,多達200多家。

老大老二鎮守上海,主要拍片供應南洋。1932年,日寇入侵上海,於是老大邵醉翁帶人帶設備來香港九龍設廠 - 天一港廠。

1934年,由邵醉翁執導,邵氏兄弟聯合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該片同時在香港、上海上映,場場爆滿,天一港廠嫌的100多萬純利。

不料兩次大火將天一港廠付之一炬,邵醉翁元氣大傷。於1936年退出江湖。香港的業務,即由老二姚村人打理,邵村人將廠名改為南洋影片公司。

邵逸夫則主要在新加坡發行影片。邵氏兄弟以香港為基地,南洋為市場,一條龍作業,產銷兩旺。

香港淪陷後,南洋影片公司被封。邵逸夫被日軍抓去坐了七天監獄,罪名是放映反日電影。幸虧,邵氏公司原來雇用過日本人做職員,有老部下去說情,邵逸夫才未被殺頭,僥倖逃過一劫。

戰後,邵氏兄弟仍以香港為基地,南洋為市場,重整山河。

50年代,南洋影片公司業績每況愈下。已兩鬢斑白的邵村人便退休離港。

1957年,邵逸夫飛赴香港主持業務。

2 、成立邵氏影城

邵夫一踏上香港,便住進旺角邵氏大廈七樓的一間斗室。他寄籬於二哥檐下,首先向二哥買回清水灣220號地段的地皮做片場。

邵逸夫修好道路,立即掛上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招牌,開始夷山填海,擴大地盤面積。他描繪出邵氏影城的宏偉藍圖:隔音片廠、喜景場所、攝影棚、行政大樓、製片大樓、暗房、沖印所、道具室、貨倉、放映室及生活區。

他一氣建成四座攝影棚,馬上招兵買馬,一邊拍片,一邊大興土木。七年後,影城竣工,擁有六座攝影棚、四幢員工宿舍大樓、三個員工食堂。員工1500多人,住在市區的,日夜有車接送。另有十輛九座小巴,在市區穿梭。最高峰時,一天可拍八場大戲,另雇群眾演員數千人。日本、印度等亞洲電影大國的人士參觀邵氏影城,對彈丸之地香港有一間這麼宏大的製片基地,甚感驚奇,稱它為亞洲最大的電影城。

3 、卲氏的票房毒藥

在邵逸夫來港之前,陸運濤的電懋就是香港影業風頭最勁者。

邵逸夫發誓要與電懋一較高下。於是重金求購劇本,乃是他克敵的第一步。

一些劇作家聞風而來,攜帶自己精心挑選的得意之作,上門應徵。一時間門庭若市,邵逸夫每日應接不暇,無法分身。雖然他累得精疲力盡,但仍一絲不苟的審讀每一個劇本,決不馬虎。

他認為只有被平民大眾接受的劇本才是好劇本。這就是邵逸夫的選擇標準。

一些劇作家按照邵老闆的口味炮製劇本。這樣,邵氏就有了一批具有票房價值的劇本。邵氏即對傳媒宣布:邵氏公司每年要生產20部國語片、12部粵語片。

「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就是票房毒藥。」「拍電影就是為賺錢,就是做生意。」「有娛樂片,不要藝術片。」這是邵逸夫對票房價值論赤裸裸的論調。

邵氏的觀點,不少藝術家很不理解,更有人說他一身銅臭味。

邵逸夫來港發展的次年即1958年就推出黃梅調國語片《貂蟬》。《貂蟬》傾倒港人,公映場場爆棚。該片導演李翰祥成為邵氏的金牌大導演,飾女主角的林黛成為邵氏公司的當家花旦,成為追星族迷狂的偶像。

該片在本年度亞洲影展上囊括五項大獎。

邵氏熊掌與魚兼而得之。在以後的20年間,邵氏年年獲得亞洲影展、金馬獎中的某項或多項大獎。大獎擴大了影片的聲譽,使其票房價值大增。

1959年拍的《江山美人》,又是李翰祥與林黛合作。該片又破票房紀錄,短短一周,突破40萬大關。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又傳佳訊再奪最佳影片獎。自此,邵氏在強手如林的香港影壇,處大哥之位而無人可撼動。

1963年,邵氏推出黃梅調國語片《梁山伯與祝英台》,邵氏大膽啟用新演員,由女星凌波反串梁山伯,樂蒂飾祝英台。《梁祝》又賺的盆滿缽滿,雙摘亞洲影展、金馬的大獎。

邵氏堅信飲食男女是人人感興趣、千古不衰的題材。他在審閱腳本時,常會寫下類似的話:「此處增加床上戲。」「弄纏綿些。」在片場監督拍片,常會下這樣的指令:「衣服再薄一點。」「換一件透明絲衫。」「把波襯高些,波霸才有更多的人看。」六叔興趣於此,編導演職人員唯有投其所好。而六叔所好,又是他認定的觀眾所好。

平心而論,邵氏當年拍的一些「艷情片」,與90年代興起的三級片比,根本算不得什麼。邵氏要女性暴露,也只是小脫而已,並非今日概念的脫星。1991年,葉玉卿小姐在《情不自禁》中一脫出名,紅的發紫。其後,李麗珍、翁虹、陳雅倫等小姐,步其「脫」塵,名聲大噪。

這些脫星均不是六叔捧紅的,邵氏在80年代末基本「息影」。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脫星之所以敢奮不顧身,六叔只是起了鋪路石的作用,有昔日邵氏女星的小脫,才有今朝新星的大脫。

邵氏是港產動作巨片的開山鼻祖。

1966年,邵氏的武打片《天下第一拳》推向海外市場,立即引起轟動。邵逸夫受好萊塢宏篇巨製的啟發,在《天下第一拳》攝製中突出「場面大」、「節奏快」,果然不同凡響。

傳媒對《天下第一拳》大聲喝彩,但有個叫「何觀」的影評人直言不諱批評邵氏的影片,稱其以陰柔為主,缺乏陽剛氣,是女明星的天下,長期如此,很不正常。

何觀是張徹的筆名,自台灣來香港發展,曾導演過一部黑白片《野火》,反響甚微。此時是個寂寂無名的小人物。

何觀見著影壇霸主六叔,不卑不亢言語仍如影評一般犀利且中肯。他指出,邵氏如只走「紅粉佳麗」路線,將會走入死胡同。

張徹說:「《天下第一拳》屬粗製濫造之作,一時爆響,只是西方人好奇。長期以往,要挽留住好觀眾,只有靠高質量。」

邵逸夫見慣了唯唯諾諾的下屬,倒欣賞張徹快人快語的性格,尤其欣賞他的內才。邵逸夫拉張徹加盟,費一番周折,張徹歸屬邵氏旗下。

1966年,張徹看中一個劇本《獨臂刀》,六叔同意投資,張徹起用名不見經傳,當時只是邵氏藝員訓練班學員的王羽,六叔又應允。

次年,《獨臂刀》公映,一周票房統計,超逾100萬,刷新香港電影史票房紀錄。張徹成為香港影壇第一位百萬導演,王羽則成為第一位百萬小生。兩位默默無聞的小導演、小演員,一下子榮登演藝圈大哥的寶座。

從1967年至1974年,是張徹在邵氏最風光的歲月,他連連推出賣座片巜十三太保》、《大決鬥》、《馬永貞》、《少林五祖》等片。張徹得大名,六叔獲大利。

動作片、娛樂片,成為六叔的兩棵搖錢樹。

4 、 轉向電視業

邵氏兄弟,在70年代中期以後漸漸將經營的重點轉向日漸蓬勃的電視業。香港的電視業起源於50年代末期,當時,總公司設在英國的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投資400萬港元,開設麗的呼聲中英文混合有線電視,這是亞洲電視的前身。1957年5月17日,該電視台正式啟播,揭開了香港電視發展史上的第一頁。初期開設的是有限黑白電視英文台,1963年增設中文台。不過,麗的電視的發展並不理想,開辦五年虧損超過650萬港元。1967年,麗的呼聲再投資1200萬港元興建麗的電視大廈,當時,香港無線電視啟播在即,但麗的並未意識到面臨嚴重挑戰,還宣稱無意增加彩色電視節目。這一決策對麗的電視造成致命傷害,1973年,麗的電視虧損估計高達4千萬港元。

成為麗的電視強勁對手的,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電視,由利氏家族的利孝和、邵逸夫等部分香港知名人士及英資公司創辦。該公司於1965年在香港註冊成立,同年向港府投標經營電視廣播專利權,1966年獲頒發經營牌照。1967年11月9日,香港第一家無線電視正式啟播,分別透過翡翠台和明珠台播放中英文電視節目,初期為黑白無線電視,1971年無線電視以彩色系統播映,中文台內容包括新聞、體育,知識性和綜合性節目;英文台則重視知識性、娛樂性的節目,以及港、台、日、美的電影電視片。令當時400萬香港市民為之矚目,收視率直線上升,很快便壓倒麗的電視成為香港主要的無線電視。無線電視的啟播使電視在香港迅速普及,充分發揮電視傳媒的特徵,令香港的影視娛樂業發生巨大的變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產生巨大影響。

邵逸夫看到香港影視娛樂業的這種轉變,從70年代中期起便逐漸將邵氏兄弟的經營重點轉向電視業。

1980年6月26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利孝和因心臟病復發逝世,其遺缺由邵逸夫接任。邵逸夫接管香港電視廣播主席後,透過邵氏兄弟逐步增加對該公司的持股量,1980年,邵氏在香港電視廣播的持股量為6%,1984年增至到20%,其後便成為公司的最大股東。

1988年,香港政府對電視條例作出修訂,規定不可將電視廣播牌照授於一家公司的附屬公司,因此,香港電視廣播公司必須改組,同年十月,香港電視廣播將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分拆在香港上市,而本身則易名為電視企業控股有限公司。至此,邵逸夫已持有邵氏兄弟、電視廣播、電視企業3家有限公司,在香港股市自成一系。1989年6月底,邵氏持有的3家上市公司市值達59.36億港元,躋身香港十大上市公司財團之列。

過去幾年,香港政府積極開放電視市場,雖然令本地電視業競爭升溫,但也為電視廣播邵氏帶來商機。電視廣播自1999年底取得收費電視牌照後,在過去一年積極部署收費電視頻道,不過由於集團只可以取得牌照後18個月,才可推出收費頻道「銀河行星」,因此未來一年難以帶來任何收入,只能期望分拆上市。市場消息指電視廣播正籌備把銀河行星、邵氏片庫及Tvb.com組成的TvbMuItimedia上市,最快可於2001年年初在創業板登場。

未來數年的重頭戲,邵氏仍落在總投資額達7億元,位於將軍澳的「香港電影城」,電影城占地逾60萬平方尺,2005年落成,屆時將成為本地旅遊業新景點。另一方面,邵逸夫也有計劃從新開發電影市場,預期每年製作20部電影,目標是把華語影片打入美國市場。

邵氏公司至今共制影片逾千部,邵氏是香港影業把電影事業當作商業經營最成功的一家。邵氏影城,被稱為製造夢幻的工廠、東方好萊塢、遠東第二影視帝國。邵逸夫是這個帝國的絕對君主。

5 、回饋社會

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歷年對內地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百億港元。

邵逸夫一生有兩個事業,影視傳媒事業和慈善事業,如果他以影視事業掙錢作為滿足,那麼慈善捐贈就是一種樂趣。

邵逸夫一生獲獎無數,榮獲各種各樣獎項並於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其中最大的成就為投身於社會公益中,慈善是他一生不可分割的事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2002年,創立有「東方諾貝爾」之稱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2011年,邵逸夫正式退休,邵逸夫成為全球最長壽,也是任期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

2014年,邵逸夫在香港逝世,享壽107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