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順:西漢名將陳湯後裔——甘肅張掖《甘陳氏家譜》資料輯存

天馬競輝文社 發佈 2023-02-01T00:29:19.440081+00:00

西漢名將陳湯後裔——甘肅張掖《甘陳氏家譜》資料輯存。張掖,古稱甘州,歷史悠久,北涼沮渠蒙遜建郡。西魏廢帝三年,改西涼州為甘州,始有甘州之稱。

西漢名將陳湯後裔——甘肅張掖《甘陳氏家譜》資料輯存

文/陳有順


民國甘州

今日甘州


張掖,古稱甘州,歷史悠久,北涼沮渠蒙遜建郡。西魏廢帝三年(554),改西涼州為甘州,始有甘州之稱。元朝設甘肅行中書省,省會甘州。


據清·鍾賡起著《甘州府志》載:甘州之名曷昉乎?肇於宇文周公之相。魏改西涼州為甘州,或曰本甘凌山,或曰紺峻之訛。甘浚猶刪丹之訛山也。大抵山下出泉,以甘泉取義者近是......


丁酉歲初,筆者從朋友手裡淘得一部長達300多頁電子版的陳氏古譜。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陳倜纂修《甘陳氏家譜》。是譜卷首「恩榮」篇記載了明正德十六年至清康熙四十二年兩朝皇帝先後頒發的六道敕命。該敕命高度褒揚了甘州陳氏家族祖先的懿行功德。同邑達官貴人、文士墨客先後撰寫了六篇譜序及像讚辭,金雕玉琢,文采渙然,絢麗無比,堪稱奇文。譜稱:其始祖陳延昔乃「漢余故人也」,當指西漢「破胡壯侯」陳湯後裔(見《莫景周原序》)。


史載:漢元帝時,陳湯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後被免職為庶人,徙居敦煌。住了幾年後,敦煌太守上書朝廷說:「陳湯曾經誅殺郅支單于,威風遠及外國,現在降為庶人,不宜住在邊塞地方。」於是又把陳湯及其家眷遷到安定(今寧夏固原縣)。之後,議郎耿育看到陳湯處境可憐,便又上書於皇帝,再次論述了他的功績,說明當今國家「梟俊擒敵之臣,獨有一陳湯耳」。他之所以被冷落遭不幸,是由於嫉妒之臣的排擠、打擊所致,懇請皇帝予以關懷、照顧。皇帝下詔讓陳湯遷回長安居住,不久去世。王莽執政後,追諡陳湯為破胡壯侯,封其子馮為破胡侯,勛為討狄侯。流傳甚廣的一句經典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即是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表明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且不論甘州陳氏始祖「都統制公」陳延昔是否為西漢大將、關內侯陳湯後裔,僅就「宋祚中徵,再興江左,扈蹕南行,統率貔虎,外攘內靖,功冠樞府......」即可值得隴右史官書寫一筆。故筆者依其原文恭錄於茲,以輯存隴右譜牒文獻雲。


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


(按):公元前36年,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擊滅郅支單于於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


一、甘州陳氏始祖都統制公像讚



粵漢陳湯,揚旌西土,桑間出竒,勛名千古。公豈其裔,繼茲威武。宋祚中徵,再興江左,扈蹕南行,統率貔虎,外攘內靖,功冠樞府。咸陽主議,髙蹈遐擧,沙洚洋洋,蒐裘我所,垂裕後昆,長承其祜。

——同邑杜偉


(按:)陳湯,字子公,山陽郡瑕丘縣(今山東兗州東北)人。西漢時期將領。陳湯學識淵博,通達事理,起家太官獻食丞,交好富平侯張勃。漢元帝時,以薦為郎,數求使外國。時匈奴郅支單于役屬康居,攻略烏孫、大宛,威脅西域。建昭三年(前36年),乃以西域副校尉與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矯制發城郭諸國兵及車師戊己校尉屯田吏士進擊康居,誅郅支單于。賜爵關內侯,遷射聲校尉。成帝初,丞相匡衡劾其矯制發師,盜所收康居財物,以此免官。又因上書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失實,削爵為士伍。後為大將軍王鳳從事中郎,幕府事皆為所決。鴻嘉二年(前19年)成帝詔罷昌陵,遂以妄言復徙民實陵,為大司馬衛將軍王商劾奏,又以貪贓事發,以此免為庶人,徙敦煌、安定。後歸長安,卒於成帝、哀帝之間。後追贈破胡侯。王莽掌權後,追贈諡號為壯。(《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有傳)


劉向評價:「西域都護延壽,副校尉湯,承聖指,倚神靈,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三重城,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縣旌萬里之外,揚威崑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已誅,且喜且懼,鄉風馳義,稽首來賓,願守北籓,累世稱臣。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群臣之勛莫大焉。"


谷永亦贊其曰:「關內侯陳湯,前斬郅支,威震百蠻,武暢西海,漢元以來,征伐方外之將,未嘗有也。」


甘州陳氏始祖《陳延昔畫像》


(按):考其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橫扇鎮厙港村(古稱沙洚),現存一部數百年以前的石印本《陳氏家譜》,因歲月侵蝕,加上保存不好,已破爛不堪。從僅存的紙張上,可以艱難地看到厙港陳氏家族以往的輝煌和歷史。在沙洚《陳氏家譜》上,先後為其撰寫序文的有:明朝雲南道監察黃誠夫;明朝吳門名人書畫家、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明末書畫家、禮部尚書董其昌等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陳倜纂修《甘陳氏家譜》,蓋源自沙洚《陳氏家譜》(石印本)。


二、《甘陳氏家譜》序跋選輯



  1. 《莫景周原序》



歐蘇兩公首重譜學,遠近莫不同風。吳中諸大家尤為兢兢。蓋聯族屬、別尊卑、辨親疎,析一宗為萬派,合萬派為一宗,井然其不亂。而孝子仁孫披覽之餘,不勝尊祖敬宗,敦親睦族之思,其繫於世教豈淺鮮哉!沙洚陳子天澤漢余故人也,其歿而塟也。子桐乞余銘其墓事畢,復出天澤所修舊譜且以書丐余作序。余於天澤之銘,曾嘉其能寶藏世譜宜,二子之沾沾來請也。按譜有諱延昔者,其先世本西北甘州人也。延昔仕宋高宗渡江扈蹕入臨安,嘗統兵五千往來韓薪王麾下,累官至都統制。當是時,將相大臣多出自西北,其戮力中原固欲克復疆土安趙宗社,亦欲復返故地上祖宗邱壟耳。延昔之不辭軍職亦此意也。奈天不祚宋,和議成而上將死,薪王以元戎而逍遙河上偏脾將佐,又何能為延昔之卜隱沙洚,蓋不得已也。乃土著以來,今十五六,傳宋元之間,子孫各遵祖訓以耕讀自守,不求仕進。我太祖定鼎文教聿興,游庠序登仕路者,往往有人聲名文物浸以盛矣!天澤所修之譜祗一時事,若二子能續而修之,二子之子若孫能續而修之,綿綿奕奕,他時必有不可勝紀者,而陳氏後人披閱是譜,尊祖敬宗之思,睦族敦親之念,油然勃然而不能自已者,皆天澤之所啓也。余之嘉與天澤於銘也,誰曰不宜?


正德已已春王正月景周氏莫旦撰


注釋:


1. 北宋文學家蘇軾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並稱歐蘇。今傳譜牒之興,乃係歐蘇所創。


2.陳延昔(生卒年不詳),原籍今甘肅省人。青壯年時從軍入汴京。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南渡,他扈駕到臨安(今杭州),屬樞密韓世忠麾下,後累官至都統制。鑑於政治腐敗,復國無望,頓生退志,自辭兵權,率二百親兵,沿浙江天目山麓北下直抵太湖之濱,卜居平江路松陵,終定居於橫扇沙洚東基圩。立家耕耘,繁衍後代,數代後子孫蔓延至吳縣的橫涇、東軫、吳江的八坼、震澤。沙洚均為陳氏。延昔以自身的經歷為本,對後代子孫的訓導為:「毋得以文亂法,以武犯禁,甘為良農,不尚文飾,不營仕進,彬彬以禮相守之。」其訓雖澹泊恬淡,但也不乏宿命所困。陳氏後世不為苟同,時至明、清就不乏讀書聞名進入仕途者,如陳悅,明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科進士,授浙江金華知縣;陳格言,明萬曆十二年(1584)領鄉薦,後由巡按御史薦擢湖南善化知縣,任期滿升任江寧知府;陳萇,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舉人,三十六年,李蟠榜二甲五名進士,授浙江桐廬知縣,著有《雪川集》。


陳延昔墓在今厙港村12組的潘琪圩,占地約2畝,四周用青石堆砌成一米餘高的石牆,形似農人用來盛放稻穀的農具——栲栳,故稱栲栳墳。墓地有石祭台、石亭、石碑等青石建築群。「文革」時期,墓地石建築被毀,現僅剩一土堆。現存的幾處陳氏遺址,見證了當年沙洚陳氏輝煌的歷史。


3.莫旦(1429-?)字景周,號鱸鄉,明代人,國子監學正,《吳江志》編纂者。家居江蘇吳江謝里村,博學善詩文,成化乙酉年(1465)舉人,卒業太學,作《一統賦》、《賢關賦》成名,後為浙江新昌訓導。成化九年(1473年)遷南京國子監學正。不久,要求歸鄉,年80餘卒,墓在潦浜里二角圩。平生著作甚多,著有《鱸鄉集》、《貞孝錄》、《松陵志》。他考據掌故,搜集舊聞,積30年纂成《吳江志》,於弘治元年(1488)刊行。另外還編寫《吳江續志》、《新昌志》、《嘉魚志》、《石湖志》及《學業須知》等。


2.《黃誠夫原序》



嘗聞程子有云:管攝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其本,須是明譜系。蘇老泉有云:觀吾譜,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嗚呼!譜之有關於世教重矣!蓋譜者宗法之變,後之君子不得已為之者也。先王所以攝人心、厚風俗者,實惟宗法焉。是恃宗法行,則人皆知尊祖重本,以不忘其身之所自。於是乎,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朝廷之勢尊。朝廷之勢尊,而天下之治可畿矣。若生既無宗,死又無譜,長幼不明,尊卑失序,必且陷於禽獸;況望其敦親睦族,以傳一家之世澤哉!是宗法與治道固相為表里,而譜又所以繼宗法之不足而為之者也。秋谷陳公倦倦譜學而囑序於著,著與公世戚不敢辭。陳氏之先本甘州人,有諱延昔者仕宋授都統制扈蹕臨安卜居松陵沙洚。迄今奕葉相沿十有七世,遠策貽謀,相此厥土,實肇於延昔。故譜即以延昔為始祖。觀其族,有為師儒者;有為民牧者;有窮經學古守先澤者;有犁雨耕雲務農業者......而且支分派別,脈絡詳明,俾後人一覽即曉。凡孝子慈孫感發其仁義之心,興起其立本之道。莫不由於斯夫。源之深者,濬之則益長;基之厚者,培之則益固。後之子孫尚寶是譜,纘乃舊服以迪德義而思所以弗墜,則其世澤必艷迤而愈盛矣。詩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陳氏子孫尚其念之哉!又曰:子子孫孫,勿替引之。陳氏子孫尚其引之哉!


賜進士出身雲南道監察御史恆齊黃著撰


注釋:


1.監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始設,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唐御史台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權限廣。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廢御史台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


2.黃著,字誠夫,江蘇吳江人。明成化五年(1469)進士,3甲第74名,雲南道監察御史。


3.《文衡山原序》



予昔南遊苕霅,舟過松陵涉雪浪湖口,見喬木陰翳,煙雲杳繞,面水給盧者約一二百家,船上人指謂余曰:此沙洚陳氏也。心竊慕之。後在黃溪史西村家識沙洚陳子暮川昆季工文章、敦孝友,與之交父而益敬。後同西村詣其家,其子弟皆循循雅飭,有儒者風。其所往來者皆文墨士。詢之又皆叔伯昆季行。古人云:人傑地靈。曩時所心慕旬不虛矣!後慕川館於郡與子家為比鄰。予性僻不樂時趨,喜與隠君子游,敲碁把酒,歌吟笑呼,酣嬉而不厭。因與西村及陳氏昆季為忘年友。後慕川出一帙示予曰:此先君子所遺家譜也,莫鱸郷序之矣,願先生益廣其說。予思古者譜牒之作,反本復始不忘其所自生,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旁治昆弟,重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所以古今來世家大族數百年相傳不替者,必以此為先務。沙洚甘陳氏其先有諱延昔者,以軍職仕宋南渡後卜居松陵之沙洚,至於今子姓蕃衍居者櫛比,徒者星處。往年於慕川家所見諸君子特譜牒中之一二耳。譜稱甘陳不忘本也,宗立大小分枝幹也。誠得水源木本之道矣。慕川昆季以反本復始之意倦倦以序為請,予亦樂道其族之皆恂恂儒雅,有隠君子之風,故瑣瑣而不敢辭。夫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重辭也。歐陽子曰:拘牽常俗,卑弱不振,殊可恨也。予惴惴懼懼不克勝任,然以慕川昆季相愛之故,他時邀西村再造慕川之盧,帆桃花迎雪浪與諸君子把袖言歡,諸君子必不以余言間謭陋而棄予也。是為序。


嘉靖辛卯冬十月榖旦長洲文徵明撰


注釋:


1.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鑑藏家。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在文學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諡貞獻。


2.苕霅,指苕溪、霅溪二水的並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內。明·陳子龍《吳興道中》詩:「鳴榔涉杪秋,苕霅何淹薄。」


3.昆季,意思是兄弟。長為昆,幼為季。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觀貌,不擇是非。」


4.酣嬉,沉湎於嬉遊。李大釗 《警告全國父老書》:「徒以 清 之君臣,酣嬉自廢,畛域橫分, 民國 承之,操戈同室,時機坐誤,夫復何言!」


4.《董思白原序》



甲申冬十一月,余科試澄江松陵有陳先生用正者同寓,賭酒談文,意氣相洽。先生出素箑一柄丐余書,予作斷句四章楷書贈別。乙酉應試白下,寓復相望,往還稠密,相得益歡。先生因自陳先世盛衰興廢,未嘗不感慨欷墟泣數行下也。是年,先生舉於鄉。丁亥春,余探梅橘社,因起居先生留榻浹旬,見先生之族皆環溪聚處,里中一二百家無異姓。往來搢接者,皆衣冠甚偉,與之言多博洽能文之士,其務農者皆勤耕力作不與戶外事。嘗與先生步游溪上,伊唔織作,喧聲朗朗逹戶外。余於是時始識先生之族。先生因為余言曰:吾始祖從甘入汴,自汴來吳南渡,迄今五百年矣。宋元之間人各以禮讓,相高不求顯達。大明定鼎始有通仕籍者,游膠庠者,因出譜牒見示予,於是時始識先生上世事。先生又曰:先型易謝,予方修纂殘編,荒江寒族,借光誰氏,卷首片言,莫如子宜。余以邑多先達,又譜序皆大手筆,梭巡未敢應命。戊子冬,余計偕北上,以書邀先生同往。會先生丁內艱不果,而答書復肫肫以序為請。予感先生之意重,先生之族略序數行以復於先生,蓋亦自道其所見所聞。若此,他日登之梨棗,尚俟先生棄取焉。


萬曆戊子云間董其昌譔


注釋:


1.董其昌 ,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一度擔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歷任湖廣提學副使、福建提學副使、河南參政,因病辭職。泰昌元年(1620),明光宗朱常洛繼位,授太常少卿、國子司業,參修《明神宗實錄》。天啟五年(1625),出任南京禮部尚書,因事辭官。崇禎五年(1632),出任太子詹事。崇禎七年(1634),回歸鄉里。崇禎九年,去世,諡號「文敏」。


2.素箑,扇子。


3.寒族,寒微的家族。謙稱自己的家族。唐·劉知幾《史通·邑里》:「且自世重高門,人輕寒族,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南史三·恩幸傳》:「六朝 人重門第,故寒族而登要路者,率以恩幸目之。」


5.《江寧公修譜原序》



吾陳氏系出於虞,國封於陳。自封國而有後者,因以陳為姓。陳之支庶散處於齊魯秦晉之間。故張掖、青海亦有陳氏。陳氏之在甘州也,蓋莫詳其世雲。惟吾始祖都統制公,從甘來吳江,而吳江因有甘陳氏之族。吾始祖諱延昔,原籍甘州人,五季之亂,先世自甘入汴。建炎三年,高宗南渡,公扈鴐入臨安。屬韓樞密麾下,統兵五千,往來從征,累官之都統制。會班師詔下,知國家事不可為,力請於朝,乞解兵柄,避跡尋幽,溯天目之長,流攬太湖之形勝,得吳江之沙洚。沙洚故地饒飫,俗簡民淳,非若今日敗壞窳惰為邑之最下窮鄉也。於是相形稱土,營室宅居。厥面當陽,厥水入堂。髙山洪浸,流沙沃壤。映帶絡繹,今幾二十傳,而先業用以不墮,公之見亦精且確矣。且戒子孫,毋得以文亂法,以武犯禁,甘為良農以沒世,豈深有懲。於時事不覺其言之過激與以,故子孫繩繩不尚文飾,不營仕進。終宋元間鮮聞,人亦彬彬以禮讓相守矣。至我聖朝崇文重道,人各以詩書為業,一二登科第者,以清白吏起家,而吾族又為天下衣冠之族也。夫世遠則聚散不常;人多則形骸易隔。吾族已十有九世,其困於兵燹,失於埔亡者,杳不可尋。即其相聚所號為伯叔昆季弟者,又落落不相親,不啻秦越矣。況在異世之後乎?舉今日之支派,其世居沙洚者為大房,為小孟家,為前房,為浜北,為橋頭。若自十世而遷者,為樂安公居六都儒林里。自七世而遷者,為萬三公居吳縣橫涇。他如有居東軫,有居八斥,有居震澤,各以旁支分派,歷世亢宗。至其漫延於邑者,累累繁滋,而世次無可追,名位不相齒,則所謂文獻不足,我未如之何也已。嗟呼!千枝萬葉總歸一本,千流萬派總歸一源。我都統制公,以一旅入吳中,而子孫如川方至,莫御其來向非培植滋息,積有深厚能令若是哉。為子孫者,當惕然思也已。夫譜者,補也,謂續散亡之遺緒也;譜者,溥也,謂廣一本之孝思也。不肖承先世之餘澤,睹今日之嗣興,追存亡之故蹤,感物情之變態,所以聯疎為戚,合渙為同者,不能已於譜之修也。譜一修而沒者永於後傳,存者托於先業。富貴者無所咨肆,貧賤者有所樹立。為善者以感觸而奮為;不善者以懲創而息。固我祖宗意哉!若雲小加大、少陵長、眾暴寡、智紿愚,不以相恤而以相仇。古之所貴麟趾螽斯,益樹之敵,非不肖所敢知也。謹述之於左,容再乞文於當代,宗工祈不朽,為吾族光。祖宗幸甚!子孫幸甚!


萬曆丁亥中秋之月十七世孫格言謹序


注釋:


1.陳格言,明萬曆十二年(1584)領鄉薦,後由巡按御史薦擢湖南善化知縣,任期滿升任江寧知府


2.秦越,春秋時秦在西北,越居東南,相距極遠。詩文中常並舉以喻疏遠隔膜,互不相關。唐·韓愈《爭臣論》:「陽子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明·劉元卿《賢奕編·懷古》:「今富貴子弟,鞭撻童僕,不知輕重,忍視骨肉疾苦,殆猶秦越,獨何心哉!」


3.衣冠之族,指衣服和帽子;縉紳、名門世族。


6.《五雲公脩譜原序》



宋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史不作則國統無所稽,治亂無所考。譜不修則宗統無由正,昭穆無由敘。宗統不正則一本之道不明,而九族之恩離;昭穆不明則萬殊之分不析,而九族之等紊。離且紊何以家為。余始祖諱延昔甘人也。先世家傳綿貌,典籍不存,遂無可考。自系籍吳江,歷世十九,歷年六百矣。其中九世、十世子孫若存若亡者,十有七八。即有考者,星居散處,遂成楚越。濬系公十八世宗長,雖賤且貧,一本之思時時注念。由是咨之宗老續修世系,即江寧公之舊,缺者補之,斷者續之,略者詳之,編次成書,別為二卷。俾我族觀其系之聯屬,則知其萬世同於一祖,而九族之恩脈脈自合。再觀其支之分派,則知其一祖派為萬世,而九族之敘,井井自明,不特止於此也。譜中生卒必書其日,而追遠之思,族自不忘。墓穸必名氣地,而封掃之禮,族自不廢。事實必具小傳,而作善之念,族自不擾。榮貴必錄恩命,而教子之志,族自不隳。嫁娶必載外傳,而締好之情,族自不忽。上而尊祖敬宗之心,下而保族宜家之法俱備。於是信乎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不可不修也。噫!後之人,誠能心予之心,嗣而修之。庶乎此,譜堪萬世不朽矣!


萬曆丙辰秋八月朔日十八世宗長中濬百拜書


注釋:


1.九族,《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何謂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詩·王風·葛荔序》:「周室道衰,棄其九族焉。」


2.星居,意思是分散布列;分散居住。《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屯方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陳,綺錯鱗比。」李善注:「星,散也。」唐·劉長卿《送州人孫沅自本州卻歸句章新營所居》詩:「火種山田薄,星居海島寒。」


7.陳倜撰《甘陳氏說》



吾族稱甘陳氏由來久矣。祠內宋元木主皆曰:甘陳公女姑外嫁,見於張氏神主,見於鈕氏墓表,皆曰甘陳氏。而各房譜牒皆曰:甘陳氏家譜。姓首加甘,固已歷年七百,歷世二十矣。第按甘非宋土也,在漢為張掖地,在唐為盧龍道,猶屬內郡。唐末五季,沒於回鶻。天聖六年入於夏。宣和六年臣於金,則已非中國有矣。吾始祖忠於宋,而嘗惓惓於甘,誠以宗邦迭經喪亂,中州廟貌不復,拜揚西土版圖,何從恢擴?徒壯而奔走,戎行晚而棲遟異域,靜念桑梓,獨無邱墓之悲乎!吾祖之寤寐於甘,吾祖之孝也。子孫何敢自外?然則在甘之履歷,何如江寧公曰:延昔公而上,吾不得而知。五雲公曰:先世家傳綿貌,無從考稽。夫先朝族望,業已傳疑。晚近井蛙,何從徵信?昔明季修譜,諸公不察甘非宋土,而悞聽不根之說,固已失之支離。倜何敢再蹈前轍乎!蓋窮源探本,固屬孝思,而造影揑名,反為誣祖。故書甘從祖志也,核實昭信史也。倜之所以求諒於後賢,而仰祈烈祖之降鑒者,其在斯與。


注釋:


1.《呂氏春秋·有史》中有「何謂九塞?大汾、冥阸 、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的記載,其中的令疵就是扼守草原與中原地區的重要關隘,即盧龍塞。通過這個關隘的古道就叫盧龍道。盧龍塞較早見於古文獻中是《三國志·魏書·武帝記》,記載東漢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丸:「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


2.中州,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帶)位居九州正中,故稱為「中州」。亦指中原地區乃至全中國。


3.降鑒,意思是俯察。出自《詩·王風·黍離》「悠悠蒼天」,毛傳:「自上降鑒,則稱上天;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


4.族望,意思是有聲望的名門大族。出自《魏書·高允傳》:「顯祖平青齊,徙其族望於代」唐·李商隱《贈趙協律晳》詩:「已叨鄒馬聲華末,更共劉盧族望通。」清·俞樾《茶香室三鈔·永嘉王氏子孫之多》:「王氏為永嘉族望。」


三、甘陳氏總世系錄及圖序


1.《總系圖序》


吾觀人心而知總系圖不可不修也。世衰道降,人懷其智而斗其捷,彼己一分,判若吳越。矧人至隔世而動以什伯計耶。吾族自都統制公以來,歷年五百,歷世十九。蓁蓁乎,綿綿乎,蕃且久矣。窮通修短之不齊,情慾趨向之不一,若之何能強而合之?按圖索藉則知某也親某也,疎所比肩而以兄弟稱者也。某也親某也,疎所尊事而以祖父稱者也。某與某為同源而共派,遡吾身而上之可以服數者也。某與某為同源而異派,遡高曾而上之可以世紀者也。世不同而同本,於祖宗之一氣;人不同而同歸,於吾身之一脈。水木本源之思,必油然以發。不戒令而孚,不繩聯而固。或有係於斯圖也,甚矣。總圖不可不修也。


2.甘陳氏總世系錄


甘陳氏自宋迄清,歷年七百,歷世二十。恕不細述,詳見附圖1-2。



附:西漢關內侯陳湯家族世系


一世:祖陳仲舉,為豫章太守,三人皆是漢之功臣,封受爵實祿不受,羞仕王莽,解印不出,各隱居處。

二世:陳考遷,漢光武封尚書。

三世:陳湯,字子公,初封關內侯,後拜中書丞相,郅支殺漢使者,湯能誅之,可謂緯績,故矯制之渦,史記不以掩其功。

四世:陳馮,漢封為樞密使。

五世:陳晟甘,漢封為義成侯。

六世:陳會可,漢之功臣。

七世:陳滿第,為漢臣。

八世:陳維,仕漢,封關內侯。

......

以下略錄。


四、甘陳氏始祖陳延昔及其後裔傳略(部分)



1.陳延昔,原藉甘州人,五季之亂,先世自甘入汴。建炎三年,宋高宗南渡公扈駕入臨安,屬韓樞密麾下,與兵五千往來從征,累官至都統制。會和議成韓荊王歸隱,公亦解兵柄卜居平江路之沙洚。子男一廿五秀。沙洚,吾始祖卜居處也。沙洚之地為東基圩與大日相望,一水中流,兩原並峙。始祖欲得善地以居,乃稱土輕重,竟止東基而舍大日。大日故址人猶呼為稱泥匯焉。夫吾始祖以一羈旅起家,今子孫繩繩,流散郡邑者何至千百?實以此彈丸之地為之發軔。我始祖固未嘗習於堪輿之說,然不謀而合,不附而契驗之。厥後有神鑒,豈天欲昌我宗故嘿其居若此與。


十七世孫格言


2.陳悅,字良弼,沙洚人。南宋將領陳延昔之後裔,明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科進士,授浙江金華縣知縣。他政治素優,才能冠群,勤政愛民,斷獄如神,因此政聲聞名。正德十六年十月十二日,朝廷敕封其父陳黻為文林郎,母沈氏、妻馬氏為孺人。一門顯貴,鄉里俱榮。為里人傳頌不已。


3.陳格言,字用正,沙洚人。南宋將領陳延昔之十七世孫,生卒年月不詳。少為徐師曾、龐遠所器重,為學有成,讀書傳名。明萬曆十二年(1584)領鄉薦,後由巡按御史薦擢善化知縣,以廉政愛民著稱。任滿轉遷江寧知府,未終任而卒。格言秉性慷慨,所得俸祿大部周濟族人,終身無財可蓄。其人修身治家事政不乏佳績。感動朝廷。萬曆三十八年(1610)九月十七日對其父陳國卿敕封為文林郎,母趙氏、妻李氏為孺人,遂了榮宗耀祖的願望。


4.陳萇,字玉長,沙洚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舉人;三十六年(1697)李蟠榜二甲五名進士,授浙江桐廬知縣。桐廬地瘠民貧,而包括鹽稅在內的徵收特別重,他上任後,儘量減少橋夫、民夫和衙役。斷案明察秋毫。對確有才能的諸生格外看顧,而對不學無術的則經常訓誡。在任六年,政績遠近聞名。他自少工八股文。詩從吳祖修,與縣內周振業、龍藻、陳沂震、許運昌被稱為「五大」。在桐廬時,他常利用閒暇,登臨山水,陶冶情操,詩意清真,濃淡相宜,有人說他是得了江山的真諦。卒年50歲。著有《雪川集》。康熙四十二年(1703)三月十八日朝廷敕封其父陳汝勉為文林朗,母華氏、妻李氏為孺人,榮冠鄉里。


5.陳黼,明正德年間,浙江金華府金華縣知縣陳悅之父。德造淵深,身終隱約,篤生俊傑,為國棟樑。


6.陳國卿,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知縣陳格言之父,清逈露生,恬愉風尚,受命而殖,處約而好施。


7.陳汝勉,折江嚴州府桐廬縣知縣陳萇之父,褆躬淳厚,垂訓端嚴,業可開先,式榖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貽謀,裕作牧之方。


8.陳慕川昆仲二人,失考。

——錄自《甘陳氏家譜·恩榮》及吳江檔案局朱國亮主編《 橫扇鎮志》第十七卷/第一章(人物傳)


(按):據《 橫扇鎮志》載:厙港村的歷史文化名人,著名的有南宋陳延昔,明清陳慕川、陳萇、陳悅、陳格言;現代鄉賢名達陳正國、陳忘明等。


五、甘陳氏家族恩榮錄


明正德十六年(1521)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凡一百八十餘年,明清兩朝先後頒布六道敕命,封賞陳延昔之後裔陳黻及其之子、浙江金華府金華縣知縣陳悅為「文林郞」,其妻馬氏特封孺人;封賞原任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知縣陳格言之父陳國卿為「文林郞」,其母龐氏,其妻李氏特封孺人;封賞浙江嚴州府桐盧縣知縣陳萇之父陳汝勉為「文林郞」,陳萇之母華氏特封孺人,其妻李氏特封孺人等。

甘陳氏自始祖「延昔者仕宋授都統制」之後,傳宋元之間,「子孫各遵祖訓以耕讀自守,不求仕進。」然至明清以降,「我聖朝崇文重道,人各以詩書為業,一二登科第者,以清白吏起家,而吾族又為天下衣冠之族也。」由此可見,甘陳氏由興而衰,由衰而復興的家族史。


注釋:


1.敕命,敕,亦作勅,作為封爵告誡文書始於西漢。明、清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命令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誥命與敕命形如畫卷,軸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與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若《明·會典》載:「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給誥如一品之制。二十六年,定一品至六品,皆授以誥命……六品以下稱敕命。」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敕,夫人從夫品級。《清·光緒會典》規定:「一品者鶴錦玉軸,二品者麒麟錦犀軸,三四品者洋蓮錦貼金軸,五品如意錦黑牛角軸,六品者以下葵花錦示以黑牛角為軸。」


2.文林郎,於隋文帝開皇六年(586)設置,當時是從九品上。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時廢。唐武德七年(624)又置為從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為四十二階這第三十五階,直到宋元豐改制時又廢除。金、元時皆用為文散官名稱,金為正八品上,元為正七品。明、清時都用來授正七品文官。


A.恩榮一

天承運

皇帝詔曰:國有典章,慎爵賞以勸有位。親惟骨肉廣寵錫,以休人情倫理是敦,彝章具在。爾陳黼乃浙江金華府金華縣知縣陳悅之父,德造淵深,身終隱約,篤生俊傑,為國棟樑。推厥淵源,宜加恤典。茲特贈爾為文林郎,金華知縣。赫奕寵名,表章潛德。敕曰:母道本於鞠育有教,斯成君寵重,夫褒其親。茲特封爾為孺人。顯服鴻休,益延來裔。

敕 命

正德十六年十月十二日 之寶


注釋:


1.寵錫,釋義為帝皇的恩賜。唐·張九齡《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朔南方偃革,河右暫揚旌。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

2.彝章,解釋為常典,舊典。唐·司空圖 《上考功狀》:「共仰推公之志,敢忘效報之心,克振彝章,必光僉議。」宋·陸游 《謝賜曆日表》:「詔班新曆,雖舉彝章;地近清都,獨先下拜。」

3.潛德,解釋是謂不為人知的美德。明·宋濂《陳府君墓志銘》:「其績用昭著者,易於言;而潛德秘行者,難於形容也。」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固由聖主名臣表揚潛德,而忠端靈爽至於三百年後,猶足以感天地而動風雨。」

4.鞠育,釋義為撫養、養育;猶生育。《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毛傳:「鞠,養也。」鄭玄箋:「育,覆育也。」

5.鴻休,有鴻業、大統、鴻福等意思。稱美上級或長者的蔭庇與關懷;大善;美德。出自《北齊書·文宣帝紀》。


B.恩榮二


天承運

皇帝詔曰:百里春風,陽和偏吹,草野一輪,明月光高照琴堂。爾浙江金華府金華縣知縣陳悅,才能夙擅,政治素優,柳拂銅章,蔀屋興歌。慈父華迎,墨綬茅檐,喜獲雙鳧,黃童帶德,皓首感恩。茲用授爾為文林郎錫之,敕命。於戲!國有寵命,固宜才猷,必錄人知報本,亦當職事惟勤。敕曰:詩稱尹吉,傳美姬姜,世既顯聞,必生令德。況夫君當筮仕之日,正閨闈為內助之時,同心之獎,國典必崇。爾馬氏乃金華府金華縣知縣陳悅之妻,生自高門,素承懿範,珮環規切,能襄膏火之勤;綦縞志恬,用佐素絲之節。是用,封爾為孺人。益修儀於蘭閣,永助德於綸闈。


敕 命


正德十六年十月十二日 之寶


注釋:


1.銅章,典故名,典出《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銅章指古代銅製的官印。漢·應劭 《漢官儀》:「千石至三百石銅印。六百石銅章墨綬。」

2.蔀屋,草蓆蓋頂之屋。泛指貧家幽暗簡陋之屋。宋·王安石《寄道光大師》詩:「秋雨漫漫夜復朝,可嗟蔀屋望重霄。」清·黃景仁《古歌》:「曒曒日光,不入大廈而入蔀屋。」

3.墨綬,意思是結在印鈕上的黑色絲帶。作為縣官及其職權的象徵。《後漢書·蔡邕傳》:「墨綬長吏﹐職典理人。」後因以「墨綬」作為縣官及其職權的象徵。唐·岑參《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詩:「縣花迎墨綬,關柳拂銅章。」

4.雙鳧,兩隻水鳥;兩隻野鴨。宋·黃庭堅《次韻清水岩》:「雙鳧能來游,俗子跡可掃。」

5.黃童,幼童。晉·葛洪《抱朴子·雜應》:「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云為衣,重疊之冠,鋒鋋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

6.筮仕,古人將做官時必先占卜問吉凶。蘇仲翔註:「筮仕,卜作官的命運。」故後稱剛做官為「筮仕」。指初出做官。宋·王禹偁《感流亡》詩:「因思筮仕來,倐忽過十年。」

7.綦縞,《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後因以「綦縞」指平民婦女之服裝,亦借指穿「綦縞」之平民婦女。

8.素絲,本色的絲;白絲。「素絲羔羊」之省。用作對清廉者的譽辭。

9.佩環,指玉制的環形佩飾物。後多指婦女所佩的飾物。

10.綸闈,意思是綸閣,中書省的代稱。撰擬制誥之所。


C.恩榮三


天承運


皇帝敕曰:士能以孤露自立,不屑屑家人產而教訓其子日尚於周行,則可謂賢父已宜與,貤榮爾陳國卿乃原任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知縣陳格言之父,清逈露生,恬愉風尚。受命而殖,處約而好施。勤種績於詩書,公車蔚起;勉教思於清白,環堵蕭然。宜其子之象賢也。茲贈爾為文林郎,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知縣。惟綸綍尚,予恩孰篦,金如爾貴。敕曰:父母之於子也,愛之同其慈,教之同其望。未老而同視,其成名亦云幸矣!三釜幾何,曾不慗遺,良可閔焉。爾龎氏乃原任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知縣陳格言之母,名門清約,相室劬勞,菽水承歡。事兩姑而能婦,桑麻主績;教一子以亢宗,寧是溘然,徽音可復。茲用贈爾為孺人,庶回幽谷之春,同祗明倫之賁。


敕命

萬曆三十八年九月十七日 之寶


注釋:


1.公車,是最早出現的只為去京應試的舉人服務的皇家公車。後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願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徵的人,後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


2.象賢,釋義為能效法先人的賢德。《儀禮·士冠禮》:「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鄭玄注:「象,法也,為子孫能法先祖之賢,故使之繼世也。」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3.慭遺,亦作「慗遺」。願意留下。《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愸遺一老,俾守我王。」


4.清約,意思是清廉儉約;清靜自守。宋·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公為人謹畏清約,與人交淡然,久而後知其篤也。」


5.孺人,古時稱大夫的妻子,唐代屬親王媵妾中的最高等級(正五品), 明清時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也用對婦人的尊稱。


D.恩榮四

天承運

皇帝敕曰:湖廣重鎮,剖符而邑者幾,三十二嶽麓,其孔道也。屬所交制事而欲以輯民和,非兼才不能。爾原任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知縣陳格言,學茂識明,守清才裕。既作人於彭楚,乃擢令與星沙,而能勤慎,以清勾稽,端潔以平。繇賦片言,折獄則王罕之;神明一紙,便民則劉弘之。興革累疏,稱文無害。三年績用有成,茲授爾階文林郎錫之。敕命:朕以爾才堪遠大,且擢爾赤縣,依其豐鎬,化瑟優遊。雖然五方之民雜處,吾懼夫髖髀而扞于禁也。率爾所效於楚黔者,自中理解。爾勉之,毋渝,毋怠。

初任直隸徐州儒學學正 二任 今職

敕曰:美成在久,惟夫婦為相習也。雖不踰閾,令聞章徹,況八年從宦而在所以清白著者乎。爾原任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知縣陳格言妻李氏,清約家風,徽柔女德,孝同愛日,業贊凌雲。既寒依皋座之氈,亦明引琴堂之月。官成敷奏,爾賢亦彰。茲用封爾為孺人階。鳧舄以疏,華懋雞鳴而警德。


敕命


萬曆三十八年九月十七日 之寶


注釋:


1.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時代的帝王在建國之後,就會封賞有功的諸侯將士,將符節剖分為二,君臣各執一半,作為信守的約證,叫做「剖符」。用銅或竹、木製成,上刻有字。


2.繇賦,指徭役和賦稅;又特指明代某一賦稅名稱。


3.折獄,折進大獄。參見《易經》: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豐,君子以,折獄致刑。《呂刑》:人極於病,非佞折獄,惟良折獄,罔非在中。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引證解釋,指判決訴訟案件。


4.髖髀,胯骨與股骨。比喻互相勾結﹑勢力強大的諸侯王。顏師古註:「髀,股骨也。髖,髀上也。言其骨大,故須斤斧也。髖音寬。髀音陛。又音必爾反。」亦指臀部與大腿。


5.逾閾,意思是跨過門限,出家室。.引申為超越界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田北湖《論文章源流》:「蓋自有知,即以相殉,莫能逾閾,遑雲削跡哉。」


6.章徹,顯著;廣泛流傳。漢·徐幹《中論·審大臣》:「故君子不遇其時,則不如流俗之士聲名章徹也。」


7.琴堂,指琴室;古代掌管樂器的官職;詠官吏善於管理。語出《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8.鳧舄,指仙履,喻指仙術。亦常用為縣令的典實。唐·駱賓王《餞鄭安陽入蜀》詩:「惟有雙鳧舄,飛去復飛來。」


E.恩榮五

天承運

皇帝敕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獎。爾陳汝勉乃折江嚴州府桐廬縣知縣陳萇之父,褆躬淳厚,垂訓端嚴,業可開先。式榖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貽謀裕作牧之方。茲以覃恩,封爾為文林郎,浙江嚴州府桐廬縣知縣錫之敕命。於戲!克承清白之風,嘉茲報政用慰顯揚之志,畀以殊榮。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凜冰淵之操,教本慈幃。爾浙江嚴州府桐廬縣知縣陳萇之母華氏,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於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被自天之寵。茲以覃恩,贈爾為孺人。於戲!仰酬顧復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永賁幽潛。


注釋:


1.式谷,意思是賜以福祿;也謂以善道教子,使之為善。《詩·小雅·小明》 漢·鄭玄箋:"式,用;谷,善也……其用善人則必用女。"朱熹集傳:「谷,祿也。……當靖共爾位,惟正直之人是助,則神之聽之,而以穀祿與女矣。」


2.覃恩,意思是廣施恩澤,出自《鮮于子駿行狀》。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晉爾卿佐,為我典型遂用。覃恩,授具階。」


3.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說白了就是好官。司馬遷先作《循吏列傳》,後世因之,代有循吏傳。


4.慈闈,釋義為舊時母親的代稱;封建時代以皇后母儀天下,故亦以稱皇后。清·李漁《憐香伴·香詠》:「念煢煢久矣失瞻依,也自小將嚴父當慈幃。」


F.恩榮六

天承運

皇帝敕曰:分符百里,必遴出宰之材;報最三年,爰重懋官之典。爾浙江嚴州府桐廬縣知縣陳萇,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撫綏有要,常深疾痛。在已之心懷保無窮,不忘顧復斯民之責。茲以覃恩,授爾為文林郎錫之敕命。於戲!前勞已茂,用褒制錦之能;來軫方遒,益勵飲水之操。

初 任

今 職

制曰:良臣宣力於外効。厥勤勞賢,媛襄職於中膺。茲寵錫爾浙江嚴州府桐廬縣知縣陳萇妻李氏,終溫且惠,既靜而專,綦縞從夫,克贊素絲之節,蘋蘩主饋。爰流彤管之輝。茲以覃恩封爾為孺人。於戲!敬爾有官著肅雍而並美,職恩思其內,迪黽勉以同心。

敕 命

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之寶


注釋:


1.宣力,漢語詞彙,解釋是效力;盡力。


2.彤管,意思是指古代女史用以記事的桿身漆朱的筆,紅色的小花朵。出自《詩·邶風·靜女》。又指漢代尚書丞、尚書郎每月所賜的一雙赤管大筆。後用為在朝任官之典。


3.黽勉,漢語詞彙。釋義:勉勵,盡力。勉強。


——全文錄自拙著《隴右陳氏文史考》「譜牒序跋」卷

癸卯正月初八日晚改於涼州天寧苑順樂齋



陳有順,字仲達,1956年生於蘭州市,祖籍武威。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地名與姓氏文化專家委員會學術顧問、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會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研究員,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名譽研究員,隴右姓氏文化與譜牒研究學者。著有《今日武威》、《隴右陳氏文史考》、《明代沔國公陳友年譜簡編》、《敦煌遺書與涼州著姓》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