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志正:治頑固性失眠經驗

廣東中醫藥 發佈 2023-02-02T18:05:25.383722+00:00

路志正 國醫大師(1920.12-2023.1)失眠為臨床上所常見,失眠重症,頑固性失眠亦不少見,中西藥頻投,反覆不愈,頗為難療,痛苦萬分,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臨證70餘年,經驗宏富,診治失眠,尤其是頑固性失眠,療效頗佳,現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路志正 國醫大師(1920.12-2023.1)

失眠為臨床上所常見,失眠重症,頑固性失眠亦不少見,中西藥頻投,反覆不愈,頗為難療,痛苦萬分,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臨證70餘年,經驗宏富,診治失眠,尤其是頑固性失眠,療效頗佳,現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失眠中醫學稱「不寐」,又稱「不得眠」、「目不瞑」、「不得臥」等,中醫對此病認識較早,《靈樞·大惑論》論述「目不瞑」的病機,認為是「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後代諸醫家有所發揮,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方藥中等主編的《實用中醫內科學》問世,把不寐分為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等七型,以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滋陰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腎等十一法治之,可謂全矣!

法自心出重園機

路老診治頑固性失眠或原有其他疾病但以失眠為主症的病人共73人次,其中男47例次﹑女26例次,年齡以40~60歲患者最多,為52人次,占總數的71.1%,所伴疾病以高血壓病、高脂血症、胃腸病、肝膽病、糖尿病、腫瘤、冠心病等為多見。在診治這73人次中,路老親擬治法30餘法,處方主方73張。所擬之治法,常用的依次為:益氣養血(陰)法、疏肝和胃法、調理心脾法、調理肝脾法、調理脾腎法、和解樞機(少陽)法、交通心腎(瀉南補北)法、運(醒)脾和胃法、溫膽安(育)神、和胃降濁(逆)法、清心寧神法、疏肝解郁法、益氣固衛法、養血柔肝法等15法。

從髒論治,重視脾、肝兩髒,從脾論治為主的有:調理心脾、調理肝脾、運(醒)脾和胃、調理脾腎(健脾益腎)、柔肝理脾等法共47次。從肝論治為主的有:疏肝和胃、調理肝脾、養血柔肝、疏肝解郁、柔肝理脾、清肝益腎等法共42次。而涉及心(神)的23次,腎20次,最少是肺1次;從腑論治,重視胃、膽兩腑,涉及胃論治的有:疏肝和胃、運(醒)脾和胃、和胃降濁(逆)、溫膽和胃等法共28次。涉及膽論治的有:和解樞機(少陽)、溫膽安(育)神、溫膽和胃等法共25次。無明確涉及大、小腸及膀胱者。

綜上述治法出現的頻次分析,路老治療失眠,首先,重視五臟功能的調理。在臟腑方面,更重視髒,依次是脾、肝、心、腎,最少是肺,在腑方面,主要為胃、膽,基本不涉及大、小腸及膀胱。從臟腑相連表里考慮,首先重視脾胃,其次是肝膽,再其次是心腎,這與路老治療疑難雜病,重視調理脾胃的學術思想是相一致的。其次,重視氣、陰、血精微物質的顧護,長期的失眠會耗傷氣陰血,導致氣陰血虛衰,氣陰血虛損可致陽不入陰、陰陽失和而導致失眠或使失眠加重,所以益氣養血(陰)為單次出現最多的治法。其三,路老所列30餘法,是因所治之病例,絕大多數是長期的、頑固性失眠並都伴有一種或幾種疾病,病情複雜,病機多出,一種治法難以控制病情,往往是兩三種治法並用而取效,所以辨證論治,法自心出,圓機活法是關鍵。

用藥如兵貴靈活

在路老所開73張主方處方中,用中藥184味,應用頻率在25次以上的由多到少依次為:生牡蠣42次,薏苡仁38次(炒苡仁36次,生苡仁2次),炒蒼朮37次,白芍36次(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白朮35次(炒白朮31次、生白朮4次),生龍骨34次,半夏33次(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黃連32次,茯苓32次,厚朴31次(厚朴花19次,厚朴12次),炒杏仁30次,棗仁28(炒棗仁27次、生棗仁1次),西洋參28次,五爪龍27次,太子參25次,共15味。184味藥中只用一次的中藥為44味,二次藥20味,三次藥16味,既廣泛,又靈活,用藥如用兵。

特點之一是注重調理脾胃,用藥以調理脾胃藥頻次最高,如薏苡仁、炒蒼朮、白朮、半夏、茯苓、厚朴,其次為鎮靜安神藥,如生牡蠣、生龍骨。清心瀉火藥中的黃連和理氣化濕藥中的炒杏仁亦常選用;特點之二注意調理氣血,益氣藥占十五味藥中的後三位,益氣藥頻次最高的為西洋參,其次為五爪龍、太子參,西洋參與太子參功效均為益氣養陰,特性是補而不燥,養而不膩,而五爪龍味甘﹑微苦﹑性平,不單是補氣強壯藥,具祛風除濕、散瘀消腫之功,並有黃芪補氣之功而無黃芪壅滯之弊。柔肝養血藥中的白芍和養血安神藥中的棗仁亦為常用之品;特點之三是選藥精細,注意炮製,如應用白芍,根據不同病情分別選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應用半夏根據不同病情分別選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以及白朮、厚朴、薏苡仁等藥炮製的應用等;特點之四是注重配伍,常用對藥,如炒杏仁與炒苡仁、生牡蠣與生龍骨、蒼朮與白朮、黃連與肉桂、茯苓與澤瀉、知母與黃柏、藿梗與蘇梗等;特點之五是藥物內服外用相結合,應用茶飲及浴足藥,提高療效。

薏苡仁

典型病例

劉某某,女,時年56歲,2009年12月6日初診。主因10餘年前因感冒後出現怕冷惡風失眠,加重6年就診,入眠難,易醒,每晚只能睡3~4小時,有時徹夜難眠,經服多種中西安眠藥物,未見好轉,易患感冒,稍遇冷即感咽啞,咳嗽,發憋,畏寒惡風,頭部昏沉,神疲乏力,雙目乾澀,納差,胃脘脹滿隱痛,噯氣噪雜,大便溏薄,每日1~2次,小便頻數,夜間起夜4~5次。

既往患慢B肝,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近日查ALT55u/l,AST86u/l,TG3.1mmol/l,GLU7mmol/l。形體偏胖,面色晦黯,口唇黯,舌體胖,質暗紅,滿布裂紋,苔黃膩花剝,脈沉弦細。

中醫診斷:不寐,胃脘痛,消渴病(證屬氣陰兩虛、濕濁中阻、氣滯血瘀)。

西醫診斷:失眠,慢B肝,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

治法:益氣固表,和胃降濁。

處方:五爪龍30克,生黃芪12克,炒杏仁9克,炒苡仁30克,厚朴花12克,石斛12克,炒山藥15克,炒防風12克,內金12克,黃連10克,炒蒼朮15克,桂白芍15克,合歡皮15克,醋香附12克,炒棗仁20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娑羅子10克,竹瀝汁30毫升為引,24劑,每日1劑。

茶飲方:小麥30克,百合15克,炒山藥15克,生炒苡仁各30克,竹節參15克,合歡皮15克,綠萼梅12克,紫石英30克(先煎),7劑。2日1劑,水煎代茶,頻飲。痹消散浴足每晚一次。

二診:2010年1月9日,睡眠稍好轉,易醒,頭部昏沉及神疲乏力減輕,怕冷,脘腹稍脹滿,大便軟,每日1~2次,舌暗紅多裂紋,邊有齒痕,苔淡黃膩花剝,脈弦細滑。處方:既見效機,上方去山藥、香附、竹瀝汁,加竹半夏10克,炒枳實15克,生薑2片,14劑,痹消散浴足每晚1次。

三診:2010年1月23日,入睡好轉,晚上可入睡5~6小時,夜尿2~3次,有尿不盡感,精神轉佳,面色轉潤,神疲乏力均減輕,口唇黯減輕,納可,大便稍稀,有時腹脹腸鳴,感冒咳嗽今冬未再發作,仍有背冷畏寒,舌淡暗,邊有齒痕,有裂紋,苔白稍膩花剝,脈弦小滑,雙寸略大。

治法:益氣固衛,養血柔肝,理脾滋腎。

處方:生黃芪20克,炒防風12克,炒杏仁9克,炒苡仁30克,厚朴花12克,葛根15克,蔓荊子10克,炒柏子仁30克,茯苓30克,炒蒼朮15克,炒白芍15克,夜交藤15克,丹參15克,川芎10克,知母12克,枸杞12克,山萸肉15克,炒枳殼12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生薑1片,21劑,煎服法同前。

四診:2010年3月20日,經治療今冬至春感冒咳嗽未再發作,稍有畏寒乏力,偶有心悸胸悶,睡眠好轉,晚上可睡6小時,夜尿1~2次,精神轉佳,面色轉潤,口唇黯好轉,雙目稍乾澀,納食可,舌暗淡,邊淺齒痕,有裂紋,舌苔薄白稍膩,花剝,脈弦小滑。

治法:益氣養陰,和胃消痞,溫膽寧心。

處方:南沙參15克,太子參12克,炒杏仁9克,炒苡仁30克,藿蘇梗各12克(後下),玉竹12克,黃連10克,炒黃芩12克,炮姜8克,竹半夏10克,茵陳12克,枇杷葉12克,黛蛤散12克,娑羅子12克,甘松6克,炒枳殼12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炙甘草8克,竹瀝水30毫升,14劑,煎服法同前。五月後回訪睡眠如常。

按:本案患者患有多種疾病,久治不愈,導致氣陰兩虛、濕濁中阻、氣滯血瘀、脾腎不足而失眠兼諸症,久病及腎,證情複雜,久治不愈。一二診路老先以益氣固表、和胃降濁法兩法合用,方用玉屏風散和三仁湯加炒棗仁、黃連、生龍牡等藥,以扶正固表,化濕降濁,和胃安神,扭轉病勢,達到益氣固表,和胃化濕以安神。《素問·逆調論篇》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三診繼以益氣固衛、養血柔肝、理脾滋腎三法並施,方用玉屏風散和三仁湯及杞菊地黃湯化裁顧其本,終又以益氣養陰、和胃消痞、溫膽寧心三法合璧,方選養胃湯、黃連溫膽湯和三仁湯加減善其後,治療4個月,十年頑疾向愈。縱觀本案治療,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前後呼應。所以治病求本、標本兼顧、辨證論治、圓機活法、用藥精細、內服外用結合,是路老治療失眠的寶貴經驗。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內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10月10日第四版,毛宇湘 河北省中醫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