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遊記:蘆洋村觀煙臺黃渤海新區「漁燈節」

膠東故事會 發佈 2023-02-04T18:20:44.383185+00:00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膠東半島三面環海,自古以來,當地民眾就多以漁鹽舟楫為業,由此也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其中,尤以正月「祭海」最為典型。總體而言,膠東沿海縣市區或多或少都能見到祭海活動。就煙臺市區周邊來說,盛行在蘆洋、初旺、八角一帶的「漁燈文化」堪稱代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膠東半島三面環海,自古以來,當地民眾就多以漁鹽舟楫為業,由此也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其中,尤以正月「祭海」最為典型。

總體而言,膠東沿海縣市區或多或少都能見到祭海活動。就煙臺市區周邊來說,盛行在蘆洋、初旺、八角一帶的「漁燈文化」堪稱代表。

筆者久聞「漁燈」之名,但此前只是見過網絡上的圖片和視頻,而未曾親睹其盛況。直到今天(正月十四),方才一償夙願。

蘆洋、初旺、八角,舊時分屬蓬萊、福山兩縣,現皆歸煙臺黃渤海新區管轄。今年黃渤海新區的漁燈節,主會場設在蘆洋,分會場設在八角,兩處皆有相應文化展演,均吸引眾多觀眾,場面熱鬧非凡。

此次筆者是前往主會場蘆洋參觀。自煙臺市區沿榮烏高速轉向西港區疏港高速自蘆洋立交駛下,不多時便可抵達該村。

(▲蘆洋村附近的山和海)

蘆洋村依山傍海,山在北而海在東,山勢高而海灣闊,堪稱「形勝之地」。這一點,很早就被古人認識到。明嘉靖年間編撰的《籌海圖編》就曾提到「(登州)蘆洋」之名,當地歷史之悠久、區位之緊要,可見一斑。

漁燈節活動的主要地點,是在蘆洋村海邊的廣場。此廣場即以「漁燈」命名,稱「漁燈文化廣場」,廣場旁邊還建有一座龍王廟。該廟始建於舊時,後來重新修葺,民間自發之祭海儀式,便在廟前舉行。

所謂「漁燈」,可以粗略通俗理解為「漁船上的燈」。它與內陸區域的「送燈」習俗,在本質上有相近之處,皆是表達「崇祀祈福」之意,但在外在形式突出了「漁船」和「大海」這兩種特殊背景,視角衝擊效果也因此更強。

剛才所說的,只是「漁燈」的原始內涵。而「漁燈節」中的「漁燈」,如今已泛指與沿海漁村有關的民俗文化。此次「漁燈節」活動現場,這些文化就得到很好展現——大秧歌、威風鑼鼓、踩高蹺、漁家號子等項目的演出,都贏得了觀眾的掌聲。每到精彩之處,觀眾們在鼓掌之餘,還紛紛高舉手機拍照留念。自後方遠眺,只見前面人頭攢動、屏幕林立,蔚為壯觀。

開幕式及文化演出之後,便是祭海儀式。對於這一項目,觀眾關注的重點不盡相同。有人喜歡看鑼鼓及大杆號表演,有人願意研究領祭流程,筆者則對供品種類感興趣。

按傳統民俗,重大祭祀需用「三牲」。帝王諸侯祭祀,常用「大三牲」(牛羊豬);民間祭祀,多用「小三牲」(豬雞魚)。而漁民祭海,總體屬後一情形。在挑選供品時,他們對「魚」尤為重視(畢竟本身就打魚),通常都是挑選個頭最大者,以示虔誠。其餘供品,則有大餑餑、點心、水果等。

百聞不如一見。整場活動目睹下來,筆者很有感觸,簡單總結大致有兩點。

其一:此次黃渤海新區的漁燈節活動,主分會場湧入大量觀眾,上至八旬開外的老翁,下至三四歲的孩童,都趕來參觀。由此可見,民俗文化有著廣泛的受眾群體,只要用心加以傳承、發揚和雕琢,就很有希望打造成有影響力的「品牌」。

其二:在現代社會,民俗文化想要得到較好的傳承,不能僅憑情懷,也需有相應的經濟基礎。黃渤海新區的村莊,大多具有一定的產業支撐。此次主會場所在的蘆洋村,在漁業和養殖業方面就較有實力。「漁燈文化」能在當地實現良好延續,與此不無關係。如果概括的話,民俗和經濟之間的這種關係,似乎可以概括為「倉廩實而存(知)禮節」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