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四大名鎮今何在?三個發展成大城市,一個淪落為普通鄉鎮

一隻地圖迷 發佈 2023-02-06T02:29:56.739694+00:00

近幾十年以來,我國大中小城市都在快速發展,城區規模不斷擴大,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都在蓬勃發展,城市面貌全部煥然一新。

近幾十年以來,我國大中小城市都在快速發展,城區規模不斷擴大,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都在蓬勃發展,城市面貌全部煥然一新。


而城市以下,各個鄉鎮也「不甘寂寞」,一些大鎮名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進入了千城萬鎮「群雄逐鹿」的時期。在東部發達地區,鎮區人口超過10萬人的大鎮多達二百多個,這些大鎮規模很大,建成區完全就是城市的規模,甚至比中西部大多數縣城甚至地級城市的體量都要大,雖然掛著鎮的名頭,完全就是一座城市了!

而我國經濟最強的四個鎮,經濟總量均已突破千億;

像崑山市的玉山鎮,面積不到百平方千米的鎮子,人均和歐盟相差無幾。

而佛山南海區的獅山鎮,常駐人口更是已經達到了100萬,我國很多縣城也沒它的人口多;

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在2022年成為繼獅山鎮後,廣東第二個GDP超千億元的鎮;

貴州的茅台鎮10萬的人口經濟總量達到千億,人均百萬。這幾個經濟強鎮實力非常強悍,超過了西部很多地級城市,甚至已超過不少國家!成為中國百強鎮的領頭羊!


如今我國有百強鎮,而早些時候的明清時期,我國也有四大名鎮,以不同的經濟產業成為名滿天下的商業中心;如今,四大名鎮中,其中有三個已經升級為了大城市,並且盛名不衰,只有一個依舊還是鄉鎮的建制,默默無聞,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可以說相當的落寞了!

它們是湖北漢口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

湖北漢口鎮



漢口是武漢三鎮之一,與武昌、漢陽共同組成大武漢市!漢口自古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地處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明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以後,把漢陽和漢口分割開來;

漢水發源於陝西,陝西客商沿著水路順流而下聚集到漢口做買賣,商業逐漸繁盛,當時在他們中間流傳這樣一首歌謠:「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錢備小舟,順著漢水往下走,生意興隆算漢口。

由於水上交通極為便利,被譽為」九省通衢」!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

大約在清朝康熙年間,各地的生意人紛紛來到這裡,既聚集各路商幫,又中轉各色貨物,使之更加繁盛!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尤為發達,成為當時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之盛景,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晚期,漢口被闢為通商口岸,外國人在此地大規模投資,有五個國家在此開闢了租界;外商雲集,洋行的設立,以及與外貿密切相關的外資企業的興辦,都促使漢口漸次由內陸型的封閉式城市向開放型的國際性城市邁進。

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客觀上也推動了武漢的現代化進程。至20世紀初,漢口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1923年設立中國第一個直轄市漢口市;1949年以後,「漢口」不再是個行政區劃名稱,而被分割為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三個市轄區!如今的漢口是一個特殊的地名印記,是大武漢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佛山鎮

即今天的佛山市,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我國南方著名的手工業城市,今為我國四大絲織業中心之一。

早在唐宋時期,佛山就成為我國南方的商貿重鎮,至明清時更是鼎盛一時,自古以來,佛山就有「廣紗中心」、「南國陶都」、「嶺南藥材發祥地」的美譽,名聲顯赫。

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水路踞廣州上游,是水路通達省城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鄰港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


繁榮的商貿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迅速發展。

到明清時期,佛山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合為「中國四大名鎮」。逐步發展成為嶺南地區商品集散地。

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佛山獅頭、佛山扎獅和佛山燈色工藝名揚海外,中國南獅在廣東,佛山是南獅的發源地,有「獅王之王」之美譽。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西漢,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以至「佛山之冶遍天下」。

繁盛的商貿以至與京城、漢口、蘇州合稱為「天下四聚」。如今的佛山是全國耀眼的明星城市,亦是全國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江西景德鎮

今天江西省景德鎮市,明清時期為天下四大鎮之首,以產瓷器聞名於世,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景德鎮古稱新平,是世界著名瓷都,制瓷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新平所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並沿用至今。歷史上的景德鎮瓷器,不但蠻聲海內,而且海外亦廣為流傳。史書記載,明永樂年間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的大量瓷器,景德鎮瓷器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人十分推崇中國瓷器!


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成為歷代皇室的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陶瓷工業非常繁榮。康熙六十一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曾經記載景德鎮有100萬人口,3000座瓷窯。

《浮梁縣誌》也記載:「列肆受廛延袤十數里,煙火近十萬家。」 記錄了當年景德鎮制瓷的盛況!



如今的景德鎮是中國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之一。擁有國家4A級景區6個,分別是古窯·民俗博覽區、高嶺·瑤里風景區、浮梁古縣衙、洪岩仙境風景區、德雨生態園、中國瓷園;國家3A級景區3個,分別是金竹山寨、雕塑瓷廠明清園、江西怪石林。

河南朱仙鎮

朱仙鎮是河南開封市祥符區下轄鎮,距離開封市區22公里,鎮域總面積70.26平方千米。如今的朱仙鎮雖然默默無聞,但在明清時期與漢口、佛山、景德鎮齊名,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北宋末,首次出現了見諸史料記載的「朱仙鎮」稱號。岳飛於此取得朱仙鎮大捷。

元末明初時期,朱仙鎮因賈魯治河而崛起!元末黃河先後多次在開封決口,元順帝派賈魯為工部尚書兼總治河防使,專職治河事宜。

賈魯首先將黃河逼入故道。又引密水,經鄭州、中牟,折南至開封朱仙鎮,而後匯入古運河,直達商水縣入淮。賈魯此舉既消除了水患,又復興了漕運,所疏通的這條河道被命名為賈魯河。賈魯河開通之後朱仙鎮作為賈魯河航運終點,繼而成為重要的水路運輸通道!

明、清時代朱仙鎮商業鼎盛,城中居民30餘萬,多系商賈,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城中建有山西會館。運糧河是朱仙鎮通往全國各地的重要渠道,沿河兩岸,碼頭林立,長達五公里,船隻可直達城內,每日來往商船200餘艘。鎮內店鋪,商號鱗次櫛比,百貨聚集。

鎮內白天車水馬龍,夜間燈火輝煌,是名副其實的中原商業重鎮。當時,朱仙鎮不僅是一座商業重鎮,而且歷代仁人志士、帝王將相都把朱仙鎮視為風水寶地。

鎮內各種廟觀建築就多達100多處,較大的有岳飛廟、關帝廟、郎神廟、三皇廟、救苦廟、北大寺等。所謂的72路神仙,在這裡內皆有廟祀奉,皆因朱仙鎮古稱聚仙鎮。

當時鎮內有戲樓11座,每年豫東各戲班社都按時到明皇宮獻藝,競相爭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漸漸地以朱仙鎮為中心形成了河南最大的劇種——豫劇以及豫劇祥符調。

清代道光年間,因黃河泛濫並漫溢賈魯河,朱仙鎮開始趨於衰落,光年間緒賈魯河被泥沙填滿,水道徹底斷絕!,後來的京漢鐵路、隴海鐵路先後通車,交通重心大轉移,朱仙鎮區位優勢不再。清末,鎮內僅剩15000餘人口。

至20世紀初,朱仙鎮淪落為一個極端殘破的集鎮,商業極其蕭條,商人四散,昔日繁榮的集市也因洪水泥沙的侵蝕而成為斷垣殘壁。民國年間,軍閥混戰、日軍入侵,城鎮更為蕭條,僅剩幾條街道,其餘則成耕地或荒廢狀態。至1938年,全鎮僅有7000餘人,房屋已拆去五分之四,大批古建築慘遭毀壞,可謂繁華落盡。


如今的朱仙鎮只是豫東平原上一座普通小鎮,鎮上人口僅2.1萬,與其他三座名鎮相比,朱仙鎮是四大名鎮中最為失落的了,其他三個都已成為聞名全國的大城市,只有它默默無聞,無人問津!即便是太平盛世的今天,也沒有恢復當年盛況的分毫,令人惋惜不已,不得不感嘆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