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黃河之畔,見識一下「世界第一古梨園」

皋蘭發佈 發佈 2023-02-07T14:06:04.665668+00:00

黃河上游,距離蘭州市區約2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占地近4000畝的梨園。這是一座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古梨園,上萬棵梨樹排列其中,是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第一古梨園」。

《記住鄉愁》鄉村振興篇
播出內容:《什川古梨園——黃河之畔 百年梨香》

播出時間:2023年2月7日(周二)20: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黃河之畔 「世界第一古梨園」

黃河上游,距離蘭州市區約2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占地近4000畝的梨園。這是一座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古梨園,上萬棵梨樹排列其中,是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第一古梨園」。

古梨園的核心區,由什川鎮的南莊、北莊、上車、長坡四個村莊組成,白牆紅瓦的農家小院散布其間,3000多戶人家伴著梨園而居。

如今,古梨園每年能產梨2500多噸,為當地梨農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靠著一棵棵老梨樹,當地人的日子過得富裕又舒坦。

「自我及物,先人後己」

古梨園所在的什川鎮,七成以上的人都姓魏。每到收穫時節,人們都會精心挑揀一籃新摘的梨子,來到祖廟魏園祭告祖先。

據魏家家譜記載,什川魏姓人家的先祖魏貴,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一路行商而來。當時,魏貴與兩位好友一起在蘭州城郊、榆中和什川買了地,打算分別在三地紮根落腳。

三地情況不同,什川最為偏遠荒涼,三人抽籤決定去向。魏貴運氣不錯,抽中了土地較為肥沃的渝中。然而,當他看到抽中什川的朋友一臉為難時,主動選擇與朋友交換。

後來,在遷往什川的路上,魏貴告訴自己的孩子,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知道朋友不善耕作,在荒涼的什川必然難以立足。咱們魏家一直有著「自我及物,先人後己」的傳統,做人做事要多為他人著想。

經過十年開荒拓土,魏家終於在什川紮根立足,而到了魏貴的兩個兒分家的時候,大兒子也像父親當年一樣,主動提出去荒山開拓,把什川良田留給了弟弟。

數百年來,隨著一棵棵梨樹紮根黃河之畔,魏家先人後己的優良傳統也深深烙印在這方水土。

修一座鋼索橋,修一條致富路

這座鋼索吊橋修建於50多年前,它對什川人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吊橋建成以前,人們想要走出什川,除了兩條盤山小道,就只能依靠羊皮筏子和木船渡河,交通十分不便。肥沃土地上盛產的瓜果蔬菜運不出去,人們的生活也掙扎在貧困線上。

為了解決運輸難的問題,當時古梨園裡經濟狀況最好的幾個村做了一個決定,讓出梨園全部收入,為什川建一座橋。

可仔細一算,造橋至少需要24萬元。這在當時著實是一筆巨款,要知道當時一個強壯的勞動力,一年下來也就80來塊錢的收入。為了籌措出資金,大家勒緊了褲腰帶,節衣縮食,只為多省下點錢。

1969年秋天,工程動工。經歷500多個日日夜夜,在蘭州20多個單位的幫助下,人們終於建成了什川通往外界的第一座跨河大橋。

吊橋的建成打通了什川通往外界的經濟命脈,每年運往全國各地的瓜果、蔬菜多達2000多萬公斤。隨著梨子價格逐年上漲,古梨園周圍也有更多的梨樹種了下去。

到今天,什川鎮梨樹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2000多畝,成為遠近聞名的瓜果之鄉,梨園人家也迎來了興旺紅火的日子。

維護祖先的根,維繫發展的魂

這些年,梨樹越種越多,但人們最珍視的還是那4000多畝古梨園。在當地人心中,它是祖先留下的根,也是維繫發展的魂。

為了守護這片古梨園,每年10月,當地人都會和縣政府成立的古梨園保護中心簽一份協議書,對老梨樹進行管護。梨農們負責施肥、除蟲、修枝等工作,梨樹的收成也歸梨農所有;保護中心則提供技術服務,並給予相應的補貼。

這樣的管護協議源於十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時,由於市場上的水果花樣增多,競爭激烈,導致本地梨子價格驟降,賺不到錢的人們開始外出發展,古梨園逐漸殘敗。

見到這樣的狀況,在外做了半輩子水果生意的老魏十分不忍,便把本來打算用來蓋房養老的積蓄拿了出來,把周邊鄉鄰55棵無人看管的古樹承包了過來。

老魏的做法,一開始遭到了孩子們的反對。古樹管護是個危險又辛苦的活兒,父親上了年紀,不好好頤養天年,卻去折騰梨樹,實在不忍心。

可老魏覺得,這些老梨樹是祖先留下的遺產,不知道養活了多少輩什川人,不能就此斷在我們手裡,應當好好維護,留給子孫後代。自那時起,許多像老魏一樣的老梨園人,主動承擔起了照看古梨樹的責任。

如今,在一代代人的守護下,百年古梨園不斷煥發新的活力,成為發展旅遊的寶貴資源,每年吸引著數十萬遊客來到這裡,為當地帶來1億多元的收入。

今晚20:00,來什川古梨園,品百年梨香,感受「世界第一古梨園」的魅力。

來源:記住鄉愁微信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