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名》被「拉片式」解讀,要載入教科書?編導專業學生狂喜

影視分析師 發佈 2023-02-07T14:46:14.430826+00:00

最近在網上,對於《無名》藝術性的討論,已經上升到了「教學」階段,有不少編導專業和舞美專業的同學表示,開學後肯定要拉片研究《無名》了。

《無名》大火後,一些編導專業的同學,要「愁」了。

最近在網上,對於《無名》藝術性的討論,已經上升到了「教學」階段,有不少編導專業和舞美專業的同學表示,開學後肯定要拉片研究《無名》了。


在同學對《無名》的相關評論中,我們總能看到「拉片」這個詞。

所謂的「拉片」,其實是一種對電影抽絲剝繭的解讀方式,具體是一種反覆觀看,暫停,慢放,逐格觀看電影的,深度解讀電影的方式。

這種方法涉及到很多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技巧,比如場面調度、運鏡方式、景別、

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等,屬於非常詳細的研究電影的方法。

而在整個春節檔電影中,能被學校當做作業「拉片式」解讀的,也就只有《無名》。


有觀眾表示《無名》的意義,絕不止於春節檔,因為對電影行業的研究和電影教學來說,它也有很重要的價值。並且電影一經上映,在網上引發了「無名效應」,很多人看完後都寫下觀後感分享。


除此之外,電影中還有不少涉及時局的歷史背景知識和歷史細節,也值得一遍一遍考究。


在短視頻平台中,也有博主已經等不及了。

他們一方面不想讓《無名》下映,因為只要電影上映,他們就可以一遍一遍在電影院欣賞這部電影,另一方面,他們希望《無名》趕快下映,因為只有下映後,他們才能在網播中,反覆暫停,觀看,解讀,扣細節,來對這部影片進行「拉片」。


這種矛盾的心態,不恰恰是從側面反映出《無名》的藝術水準和質量很高麼。


當然,《無名》會被教學關注,會被這麼多博主和學生當做拉片和教學的素材,主要原因就是《無名》本身的藝術價值和製作水準。


這種水準,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基本層面,導演對構圖的講究,對道具的考究,對運鏡的專業以及對電影色調的把控。

整體來說,就是完全體現出了電影質感。


這一點,其實在電影還沒上映的時候,就已經基本能看出來了,因為海報中,《無名》的場景已經有一種復古的油畫質感。

而在構圖上,程耳導演的審美可以說展現的淋漓盡致,每一個鏡頭都遵從美學規律,一些對稱以及元素的排布,更是精準到了毫米級別。


比如汽車在公路上行駛的這張圖,顏色和構圖就絕美。

還有這張城市的俯瞰圖,雖然有密密麻麻的房子,但絲毫不會觸發觀眾的「密集恐懼症」,這就是一種拍攝的技巧和藝術。


道具方面,程耳導演也做到了最好。

花費昂貴价格買拿破崙,就為了拍那兩個一閃而過的鏡頭,這是導演的藝術追求和操守。

片中的長衫,得到了黃磊等演員的誇獎,其衣服的質感可見一斑。


第二層,是鏡頭語言和美學的配合。

其實《無名》中的美,並不是單純炫技似的美,而是有敘事功能的。

就拿片中的光影舉例,有的角色,比如王一博飾演的葉,一般都會在暗處,但臉上卻都是亮的,這寓意著他屬於地下的人員,在暗處。


而有的角色,比如梁朝偉飾演的何先生,總是處在相對亮的環境中,或者是在燈光下,這代表著他屬於明面上的人員,在明處。


用光影戳中戲中人的身份,這只是《無名》美學敘事功能的一小部分。

片中這樣的美學表達還有很多,也是它作為拉片素材的底氣。

第三層,是細節、暗喻、伏筆和表達。

《無名》中充滿了細節,這些細節,讓觀眾有一種解謎般的快感。

每看到一處細節,總能跟劇情有聯繫,第一遍看《無名》和第十遍看《無名》,得到的體會一定是不一樣的。

比如王一博的領帶,起初你會覺得,他換領帶只是為了怕髒,後來才知道是為了最後跟梁朝偉的動作戲做準備。

比如江小姐的糕點盒,這個盒子外面裹著的布,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種日本的風格,而這種風格,恰恰隱喻了江小姐的真實身份和原型。


再比如唐部長的裝扮和身份,只要細究一下,就能發現他跟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樣的細節,比比皆是,每一遍看,都能發現很多,這是《無名》作為拉片素材最好的地方。

我們當然希望《無名》能有好的票房,但能被當做素材研究學習,是《無名》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


這樣的好電影,在院線並不多見,如果還沒看過《無名》,就趕緊去體驗一下吧。

看過的二刷三刷都無妨,每一次看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新的細節發現。請大家珍惜這樣一部好電影,因為它很可能是一部載入教科書的電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