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分隔南北的中央山脈,影響中國歷史文化演進的「國之龍脈」

維達說 發佈 2023-02-08T11:33:22.162932+00:00

打開地形圖,你會赫然發現,中國最主要的地貌構架,是由西向東漸次降低的三級地形階梯,除了青藏高原獨占第一階梯外,第二與第三階梯界限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構成了中國地貌骨架的「一豎」,而在這條豎線的中部,正好有一條「巨龍」自西向東橫臥在中華大地的中部,與之呈十字交叉,完成了中國地貌骨架的搭建,這「一橫」便是被稱為中國「千年龍脈」的中央山脈——秦嶺,一條把中國一分為南北方的「脊樑」。

打開地形圖,你會赫然發現,中國最主要的地貌構架,是由西向東漸次降低的三級地形階梯,除了青藏高原獨占第一階梯外,第二與第三階梯界限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構成了中國地貌骨架的「一豎」,而在這條豎線的中部,正好有一條「巨龍」自西向東橫臥在中華大地的中部,與之呈十字交叉,完成了中國地貌骨架的搭建,這「一橫」便是被稱為中國「千年龍脈」的中央山脈——秦嶺,一條把中國一分為南北方的「脊樑」。

秦嶺的狹義與廣義

「秦嶺,天下之大阻也。」這座橫亘在中國大陸上的雄偉山脈,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狹義上的秦嶺,位於北緯32°—34°之間,介於關中平原和南面的漢中盆地、安康盆地之間,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漢江四條河流的分水嶺,東西綿延800公里,南北寬達200公里。

而廣義的秦嶺,西接崑崙山,中經隴南山地、陝南秦嶺主幹,東至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甚至是鄂豫皖的大別山也算秦嶺的延伸段,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綿延超過1600公里,與淮河連成一線,天分南北,地割江河,劃分了中國南稻北麥、南船北馬的自然格局。這是秦嶺與中國其他山脈的最大不同。

只因秦嶺用其龐大的身軀阻擋了南北氣流,冬半年它阻擋著來自極地西伯利亞的寒冷氣團南下的侵襲,夏半年則攔截著來自熱帶濕熱氣團的「北伐」,於是華夏大地被分成了差異明顯亞熱帶南方和暖溫帶的北方。這種差異不只局限在溫差上,還有乾濕度上,秦嶺以南的年均降水在800毫米以上,而在以北則猛然下降到600毫米以下。

於是溫差和降水,進而讓秦嶺南北的植被分布也存在巨大差異,秦嶺南坡遍布常綠闊葉林,而北坡則為落葉闊葉林,單就針葉林而言,馬尾松多分布在南坡,而油松則多分布在北坡,根源就在水熱差異的共同作用。當11月的北方颳起凜冽的寒風,漸入冬天時,秦嶺之南的陝南、川渝鄂還在享受深秋的溫暖陽光;當秦嶺的北坡被金黃的葉子覆蓋地面的時候,南坡還是一眼蒼翠,滿目綠意。

把中國一分為二的中央山脈

大自然用秦嶺—大別山山系的天然屏障把中國東部的氣候一分為二。然而,它們帶來的分割又何止這些。譬如南北分界線,在《現代漢語詞典》對南方的解釋是:「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對北方的解釋是「指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而秦嶺正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不僅劃分了我國的亞熱帶與暖溫帶,還劃分了南北方。放眼全球,秦嶺可以說是獨一份。

當然,橫亘於中國中部大地上的秦嶺,其「分水嶺」的意義並不局限在南北方、溫度帶和流域水系,還有地緣,比如關隴大地因秦嶺分割東西,以東是關中平原乃至中原大地,是華夏文明的中心;以西則是隴西高原褶皺系地域,由山地、丘陵、階地等地形構成的複雜地勢,歷史上曾是戎羌之地。

更有水田與旱地的分野,南船北馬的社會生活習慣,南米北面的飲食文化的差異。這種西高東低、南暖北寒的懸殊分野,不僅有自然意義,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走向和演進。比如發源於秦嶺北麓的渭河,接納七十二峪之水,匯入黃河,滋養了關中的帝王之氣;秦嶺南部的漢江,為長江一級支流,則哺育了荊楚文化。

這就是秦嶺,中國地理上的「中央之山」,橫臥於腹心地帶,也是中國人心中那個亘古不變的「國之龍脈」。

上期回顧:成都平原為何能成為中國公認的天府之國?只因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備註: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