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曳落河,安祿山手中最後的底牌,唐朝軍隊的頂級戰力

翰林冷知識 發佈 2023-02-15T11:36:33.367652+00:00

當年安祿山收契丹時,在同羅和奚的勇士中優中選優,精挑了八千人組建了曳落河騎兵,後來逐步擴展到上萬人。

「安祿山反,劫其兵用之,號『曳落河』者也。曳落河,猶言健兒雲。」(《新唐書·同羅傳》)

安祿山其實在安史之亂的第一年就掛掉了,但後面依然又打了七八年的光景,靠的就是麾下戰鬥力強悍的軍隊。其中最為精銳的,就是曳落河騎兵。

曳落河,名字如此拗口,一聽就不是漢語,它是突厥語arlik的間譯,讀音更接近於曳落河 [ yè là hé ],在突厥語中表示「壯士」。

當年安祿山收契丹時,在同羅和奚的勇士中優中選優,精挑了八千人組建了曳落河騎兵,後來逐步擴展到上萬人。

嚴格來講,曳落河為步騎混軍,最核心的八千基本都是重騎,最多時有戰馬五萬多匹。

冷兵器時代重騎的實力不容小覷,類似於今天的陸戰坦克,騎兵全身鐵鎧,只露出兩隻眼睛,常規弓弩根本奈何不了。

曳落河勢力拜安祿山為「義父」,安祿山自然也是全力支持自己的這些「假子們」。重騎兵因為鎧甲重量大,尋常馬匹無法承受,所以不但要找最健碩的馬,還要一人多騎,可見安祿山是下了血本。

「奚有六節度、都省、統領,言語風俗與契丹不同,善耕種、步射,入山採獵,其行如飛。」 (《虜中風俗》)

安史之亂之所以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拐點,主因是安史一方與大唐一方的軍隊,都是百鍊之軍,多年在外征戰,雙方交戰基本是一比一的傷亡交換,打得極為無聊。

沒有奇兵之技,大多是正面戰爭硬剛。儘管最後大唐平定了幾大節度使,但也把主力都拼沒了,要是沒有安史之亂,大唐的盛世保不齊能延續到宋朝。

雙方最慘烈的香積寺之戰,大唐廣平王李俶、老將郭子儀、猛將李嗣業領安西、北庭、于闐等邊軍與諸胡聯軍15萬,對戰安守忠、李歸仁的曳落河騎兵、岢嵐軍、經略軍聯軍10萬。

李郭三萬朔方精銳,猛攻河東,準備打通陘道,直奔安史老巢,但硬是讓三千曳落河擋住了兩個月,無任何進展,要不是被安視作心腹的顏家兄弟叛變,李郭的糧草估計都要耗沒了。

最後雙方拼到只剩底牌,誰能堅持到最後只能看天意。若不是大唐的陌刀兵數量遠勝曳落河,安史之亂能否被平叛都尚不好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