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林教授:早發性結直腸癌易延誤,科學預防」腸」久之計,篩查與早診早治效果好

醫脈通腫瘤科 發佈 2023-02-22T21:48:46.567655+00:00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2020年,在所有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1.0%的結腸癌和14.7%的直腸癌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被診斷為EOCRC。由於EOCRC患者易忽視自身身體狀況而延誤診斷,往往首次就診時已經是晚期,錯過早診早治的最佳時機。

作者:趙長林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專家簡介

趙長林教授

  • 國家三級教授 腫瘤學博士

  •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主任醫師

  • 大連結腸與直腸癌診療基地負責人

  • 大連市社區衛生服務研究會副會長

  • 大連社區腫瘤防治專委會主任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遼寧省胃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 中國醫學教育協會腹部腫瘤專委會遼寧基地常務委員

  • 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第三屆編輯委員會編委

  •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第二屆編輯委員會特邀審稿專家

序言

近年來,全球結直腸癌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早發性結直腸癌(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EOCRC)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2020年,在所有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1.0%的結腸癌和14.7%的直腸癌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被診斷為EOCRC。根據推算,到2030年,約10.9%的結腸癌和22.9%的直腸癌將在50歲以前被確診為EOCRC。中國30歲以下的EOCRC約占結直腸癌總體發病率的10%。由於EOCRC患者易忽視自身身體狀況而延誤診斷,往往首次就診時已經是晚期,錯過早診早治的最佳時機。因此,在EOCRC中,晚期患者所占比例較高。如何面對EOCRC?積極應對EOCRC發病率上升的策略?這並非是老調重談,而需深度思考。

回憶往事:一位EOCRC患者篩查與早診早治的經歷

回憶行醫往事,令人回味無窮。記得在2019年國慶70周年前夕,醫院周圍的幾個社區聯合舉辦「社區喜迎國慶70周年文藝聯歡會」,社區工作人員來邀請我出席聯歡會,並向我介紹「2016年曾在我院做結腸癌手術的社區李女士(化名)擅長聲樂,在文藝活動中常擔任獨唱或領唱。李女士自接受手術後,已遠離不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每天工作之餘都堅持運動,做體形塑身操,減肥瘦身。她現在變化可大了,體形變美了,歌唱得也比以前好了,還當社區幹部了」。我聽完介紹既感到好奇,又覺得是件新鮮事。對於李女士變化大,還要登台獨唱,有些半信半疑。李女士手術後曾來醫院複查,見過幾次面,但因工作忙並沒有留意她有什麼變化,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應該親眼看一下,便答應出席聯歡會。

在播放「我愛你中國」背景音樂的大型LED前面,站立的獨唱演員,體形均稱,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從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對生活和未來充滿無限的希望,與結腸癌治療前判若兩人,真是今非昔比,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唱出了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愛,唱出了對祖國和醫護人員的感恩之情。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的故事。雖然她沒有歌唱家的專業水平,但歌唱家卻沒有她從癌症魔影中走出來的人生經歷,也沒有她擺脫癌症、重獲新生、嚮往美滿生活的深刻感受。她的歌聲感動了聯歡會現場所有的人。

這段往事要追溯到2015年,我作為大連結腸與直腸癌診療基地負責人承擔大連市科技計劃項目《社區高危因素問卷調查-定量免疫法糞便隱血試驗-結腸鏡篩查結直腸癌的研究》(編號:2015E21SF011)。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蔡三軍教授指導下,制定了社區結直腸癌組織性篩查方案、醫院結直腸癌機會性篩查與早治早治實施方案。在2016年春季某日,我帶隊去某社區進行結直腸癌篩查與早治早治的科普教育,並為部分40-74歲的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做定量免疫法糞便隱血試驗(定量FIT)。有一位38歲女性社區工作人員,體形肥胖,平時喜愛吃麻辣燙和燒烤、油炸食品及深加工的肉類。因為她每天忙於工作很少運動,每周久坐時間約大於17小時。既往體檢結論為身體狀態:超重;高血脂。得知這一情況後,便動員她做了定量FIT,結果呈陽性。當推薦她做結腸鏡時,顯得有些猶豫不決。在我的勸說下,李女士同意間隔一周再做一次定量FIT,如果還是陽性的話就做結腸鏡檢查。第二次定量FIT結果仍為陽性,結腸鏡檢查發現結腸腫瘤。

在出院病志和隨訪中記載:

  • 患者女性,36歲。既往有不良生活事件史,高脂血症。母親患2型糖尿病。

  • 體形肥胖,身高162cm,體重71kg,腰圍95cm,臀圍104cm,腰臀比(WHR)0.91。體重指數(BMI):27.1kg/m2,超重。心率72次/分,血壓116/80mmHg。

  • 2016年5月,兩次定量FIT均呈陽性。

  • 2016年6月,結腸鏡精篩時發現距肛門緣約60cm的降結腸有一枚約2.3×1.6cm大小的病變,其基底有亞蒂與腸壁相連。活檢病理報告:結腸腺癌。

  • 超聲腸鏡:結腸病變為亞蒂型(Isp)息肉,腫瘤侵犯黏膜下層。

  • 空腹血糖:5.58mmol/L;糖化血紅蛋白5.7%;甘油三脂2.53mmol/L,膽固醇6.28mmol/L,低密度脂蛋白4.37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2mmol/L。血癌胚抗原(CEA)2.54ng/ml。

  • 腹部增強MRI檢查:降結腸腔可見2.2×1.7cm大小,無蒂的類圓形隆起病灶,其基底部可見到回縮和結腸腔壁線的缺損或不規則。未見腫大的淋巴結。肝臟未見異常病變。

  • 胸部CT未見轉移證據。

  • 臨床診斷:降結腸癌(CT1N0M0)。

  • 手術前評估:高脂血症;中心性肥胖。無手術禁忌症。

  • 治療:1.降脂,減重;2.行腹腔鏡左半結腸根治性切除術。

  • 術後病理:結腸低分化腺癌,腫瘤侵犯黏膜下層,脈管未見癌栓,結腸周圍淋巴結無轉移(0/15);錯配修復基因表達為pMMR。

  • 術後診斷:降結腸癌(pT1N0M0),I期,不需做輔助化療。

  • 出院醫囑:1.堅持健康飲食和健康生活方式;2.避免久坐不動,堅持適量的運動,控制體重;3.口服他汀類降脂藥;4.隨訪頻率為每6個月一次,共5年。

  • 隨訪內容:體格檢查(包括BMI、WHR);肛門指診;定量FIT、結腸鏡檢查;血脂、肝功能、CEA;肝臟彩超檢查。

  • 患者術後6年最後一次複查結果:BMI 24 kg/m2,WHR 0.83,其他複查結果均正常。

幾年前的故事己成為往事。事後我越想,越覺得生命對於人的一生來說是何等的寶貴,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人世間生命的意義。這段往事在我的記憶大門裡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憶,令人回味無窮。受此往事的啟發,我們團隊在製作結直腸癌篩查與早治早治的科普教育短視頻時,常選擇「我愛您中國」的背景音樂視頻作為片頭,傳播著這段難以忘懷的往事。同時,高度關注著我國年輕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的趨勢。

EOCRC發病率上升不可小覷,科學預防是」腸」久之計

在6年前,我們就發現30歲以下和40歲以下的結直腸癌新發患者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在當年人們的認知中還沒有EOCRC的概念。直到近幾年EOCRC才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而備受關注。

1 了解EOCRC的相關要點

2022年7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篇題為《早發性結直腸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綜述,討論了EOCRC定義、臨床表型特徵、流行病學、基因檢測、分子表型、篩查以及解決發病率增加的策略,並估計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將約有25%的直腸癌和10%~12%的結腸癌被診斷為EOCRC。

2022年10月,《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官方期刊(JNCCN)》線上發布了題為《50歲以下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全球發病率上升與獨特的挑戰》的報告,針對EOCRC的發病趨勢、風險因素、特徵和治療進行了匯總分析。

2022年12月,《胃腸肝病學雜誌(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線上發布了《早發性結直腸癌國際管理準則》,規定了EOCRC定義、風險因素、遺傳學、腫瘤病理學、內鏡診斷、治療和全程管理等準則。

綜合分析上述3篇文獻內容之後,歸納總結出EOCRC與晚發性結直腸癌(Late-onset colorectal cancer,LOCRC)的不同之處,以及EOCRC的相關要點:

(1)EOCRC最常見於直腸,其次是超過70%的EOCRC位於左側結腸,侵襲性強。

(2)環境因素也是EOCRC發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超重、肥胖、高脂血症、久坐不動、不健康飲食等都能改變腸道菌群,引發腸道炎症,影響宿主免疫,增加患EOCRC風險。

(3)EOCRC低分化癌和印戒細胞癌的發病率高於LOCRC。

(4)在所有年齡段的結直腸癌患者中,約3%~5%的結直腸癌患者有遺傳因素。大多數EOCRC屬於散發性,並無明確病因,並非是癌症風險基因的生殖細胞系突變。

(5)在EOCRC中表現出的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常見的原因是DNA錯配修復(MMR)基因的生殖細胞系突變,而在LOCRC表現出的MSI-H更常見於散發性的MSI-H,多由MLH1高甲基化和頻發BRAF V600E突變引起的散發MSI-H腫瘤。

(6)現行的國內外指南建議對所有新診斷的結直腸癌患者提供遺傳風險諮詢和評估,並進行MMR或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檢測,以便檢測出林奇綜合徵。

(7)與LOCRC相比,多數EOCRC患者有症狀,易誤診;症狀持續時間較長,易延誤;就醫時往往延誤約7~9個月,其中有31.3%的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有21.9%的患者出現遠處轉移,確診時分期較晚(TNM:Ⅲ期或Ⅳ期)。

(8)EOCRC與LOCRC的早期和晚期的治療手段相同,預後無明顯差異。有研究結果顯示,EOCRC患者與LOCRC患者的生存期和結局相似。但確診時EOCRC分期晚於LOCRC分期的患者預後差。

我們應深刻地認識和深度地了解EOCRC的相關要點。對個人來講,不應該忽視EOCRC的存在;對全社會而言,EOCRC發病率上升不可小覷,科學預防EOCRC是」腸」久之計。科學預防EOCRC包括兩個方面:1.採用科學的舉措預防EOCRC的發生,降低發病率;2.採用科學的手段預防EOCRC治療後的復發或轉移,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2 科學預防EOCRC的發生

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有很多,但文獻的大量數據提示,EOCRC與LOCRC的風險因素有大量重疊。EOCRC主要的風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依據相關遺傳因素確診的EOCRC約占16%,而環境因素是EOCRC發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篩選了與EOCRC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其主要包括超重、肥胖、久坐、缺乏運動、西式飲食和深加工食品、高脂血症、不健康生活方式、熬夜、腸道菌群失調群等。

2.1

超重、肥胖與EOCRC

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評估超重和肥胖程度的測量指標。BMI=體重(kg)÷身高2(m2),BMI(中國標準):18.5~24kg/m2為正常體重;≥24kg/m2為超重;≥28kg/m2為肥胖。腰圍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積(向心性肥胖)最簡單、實用的指標。腰圍(中國標準):肥胖男性≥90cm;肥胖女性≥85cm。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是腰圍與臀圍的比值(腰圍÷臀圍),是評價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標。WHR(中國標準):肥胖男性≥0.90;肥胖女性≥0.85。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至少有14億人超重,3億成年人肥胖。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布的GBD研究報告,截至2015年共有6.037億成年人肥胖。《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中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過50%,且城鄉各年齡組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工作組,在2016年數據調查中發現,超重或肥胖會增加包括結直腸癌在內的至少13種腫瘤的發病風險。大量研究證實,超重、肥胖逐漸成為增加腫瘤風險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EOCRC與LOCRC重疊的風險因素,都是結直腸癌已知的風險因素。超重、肥胖可致內臟脂肪沉積,進而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和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表達水平升高,促進細胞生長和抑制細胞凋亡,引發結直腸息肉或腺瘤,增加結直腸癌發生風險。超重和肥胖還會刺激結直腸產生炎症反應,引發腸道菌群失調和腸道屏障受損,進而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超重和肥胖可增加55%的結直腸癌風險,但超重可增加EOCRC風險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圖1)。

圖1. 超重時間越久,結直腸癌風險越高!

2022年3月21日,德國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子刊(JAMA Oncology)》發布了《超重時間越久,結直腸癌風險越高!》的病例對照研究,深度探討和分析了BMI與EOCRC風險的關係。該項研究將20歲和30歲以及診斷/訪問前大約10年時間的BMI≥30kg/m2的參與者,與BMI<25kg/m2的參與者相比,患EOCRC的風險分別為2.56、2.06和1.88倍,而且超重、肥胖的時間越久,發生EOCRC風險越大。該研究結果提示,長期超重對結直腸癌風險的影響明顯高於基於單個時間節點BMI測量所估計的作用,年輕人超重、肥胖與發生EOCRC風險密切相關。BMI與EOCRC風險的相關性在大多數未做結腸鏡檢查的參與者中尤為明顯,並發現既往都低估了長期超重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的作用。預防或扭轉當下日益增加的超重/肥胖率有助於預防結直腸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可有效地預防結直腸癌。通過對BMI與結直腸癌風險相關性的分析,可精準地把控篩查的關鍵節點,提高結直腸癌篩查的工作效率。

減重是預防結直腸癌的有效策略。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發現,運動對預防超重和肥胖,改善機體微環境、提高機體免疫力等都有積極的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顯示, 運動可以通過科學減重降低結直腸癌風險的益處已經越來越清晰。薈萃分析顯示,有氧運動後體重減少5%,內臟脂肪顯著減少21%。

生活方式干預是基礎治療手段,主要包括合理膳食、增加體力活動和糾正引起能量攝入過度或活動不足的行為和習慣。減重初期,建議由專業團隊對患者進行6個月內至少14次綜合的生活方式干預指導,低熱量飲食可使內臟脂肪減少13%。對於單純性肥胖以及合併高脂血症者,高蛋白膳食(high protein diet,HPD)較正常蛋白膳食更有利於減重,改善血脂,減少體重反彈,保持健康體重。針對中國成人營養狀況和超重/肥胖率,借鑑國外相關指南,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修訂委員會,修訂和發布了《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2021)》,系統地推薦了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的措施和方法,使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更加規範有效。

2022年,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發布了《肥胖症的藥物管理指南》,建議肥胖人群中BMI≥28kg/m2,且經過3個月的生活方式干預仍不能減重5%,在生活方式和行為干預基礎上推薦應用藥物減重治療。

2.2

久坐、缺乏運動與EOCRC

久坐、缺乏運動也是EOCRC與LOCRC重疊的風險因素。久坐、缺乏運動不僅會導致超重或肥胖,還會導致人體血液循環不暢,間接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及激素水平、代謝功能。久坐、缺乏運動的人群與堅持運動的人群相比,患直腸癌的風險將提高15%,患結腸癌的風險將提高19%。

運動可促進消化和代謝功能及腸蠕動,有助於縮短食物中的致癌物質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調節腸道菌群,正常排除糞便;運動可預防超重和肥胖,促進減重和瘦身;運動可提高免疫系統的活性,降低胰島素和某些激素及生長因子的水平,限制這些物質在高水平情況下促進腸道細胞異常生長的作用。合理運動者相對於久坐不動的人群,腸道菌群多樣性和有益菌的豐度顯著增加。

現有研究表明,運動干預至少可以降低包括結直腸癌在內的13種癌症風險。據英國癌症研究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經常運動的人群結直腸生長息肉/腺瘤的可能性更小,可明顯降低結直腸癌風險。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體力活動都能以劑量-反應的方式降低約20%~25%的結直腸癌風險(圖2)。

圖2. 自然(Nature)旗下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布研究報告

2022年11月23日,華盛頓州立大學團隊在《自然(Nature)》旗下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布了一項研究結果。該項研究通過對同卵雙胞胎的細胞採樣分析發現,運動可以從調節與代謝健康相關的50個以上基因的表達水平來改善健康。從分子水平證明,運動有助於減肥瘦身,控制體重,預防結直腸癌等多種疾病。推薦健康成人運動量標準為每周中高強度活動超過150分鐘,以BMI和腰圍來衡量。

增加體力活動對減重的影響取決於運動的方式、強度、時間、頻率和總量。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減重初期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150分鐘,即每周5天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相當於以5~6千米/小時的速度行走),可降低50%的結直腸癌發生風險。要使減重有效,減少體重反彈,須長期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並持之以恆。

2.3

不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與EOCRC

不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仍然是EOCRC與LOCRC重疊的風險因素。2022年3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腸胃病學和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雜誌發布題為《早髮結直腸癌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徵、生物學、危險因素、預防和早期發現》的綜述(圖3)。

圖3.柳葉刀-腸胃病學和肝臟病學雜誌發布綜述:早髮結直腸癌

研究人員根據歐洲20個國家和地區的癌症登記數據,發現有幾類人群易患EOCRC:①超重/肥胖人群,肥胖女性(BMI>30kg/m2)患EOCRC風險更大,幾乎翻倍;②每周久坐超過14小時的女性,患EOCRC風險升高68%;③愛吃西式飲食、精製低纖維食品、高脂飲食和煎炸、燒烤等深加工食品的人群患EOCRC風險升高57%。此外,還有多種不健康飲食與EOCRC風險升高有關。

西式飲食和肥胖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和慢性腸道炎症,進而促進結直腸腫瘤發生,而西式飲食並非是中國的主流飲食,雖然隨著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觀念和飲食結構有所改變,但以肉類、魚、蝦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煎、炸、燒、烤、熏制的食物被冠以」中國美食」,受到許多人的青睞。為什麼說愛吃高脂飲食和煎炸、燒烤等深加工食品的人群會增加患EOCRC風險?

最新研究表明,紅肉(牛肉、羊肉、豬肉)中的色氨酸、膽汁酸和膽鹼代謝物及細菌膽鹼代謝酶的增加,可以直接致癌。紅肉中還含有稱為肉毒鹼(carnitine)的非直接致癌物,人體腸道菌群在消化肉毒鹼、膽鹼和卵磷脂時會產生一種稱為甲胺N-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TMAO)致癌物。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富含肉毒鹼食物會促進腸道細菌生長進而產生更多的TMAO。紅肉也是左旋肉鹼(L-Carnitine)的主要來源,左旋肉鹼在人體中會被腸道細菌所分解形成TMAO。肉類、魚、蝦等海鮮類在進行煎炸、燒烤等高溫烹調方式中,會產生稱為雜環胺類化合物(heterocyclic amines,HCAs)。肉類在熏制過程中也會產生HCAs。HCAs是一種強致癌性和強致突變性的有害化合物,可誘導細胞突變和DNA損傷,引發結直腸癌、胃癌等多種癌症。HCAs還是一種有害的促炎物,可誘發腸道炎性反應,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增加結直腸癌風險。許多愛吃煎炸、燒烤、熏制等深加工食物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入了過多致癌物,增加了患EOCRC風險。

2.4

如何開展科學預防EOCRC的科普教育?

採用線上或線下、網際網路小程序/手機應用程式等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圖文、短視頻等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開展科學防癌科普教育活動,將EOCRC不斷攀升的發病率告知公眾,提高公眾對EOCRC的認知度和科學防癌的參與度。廣泛地宣傳「減重與運動「、「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等科學防癌知識,讓公眾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學得好,入腦入心,變成行動。

從個人、社區和政府等多個層面進行有效的科學預防EOCRC的科普教育,塑造公眾良好的個體健康行為,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提供減重和運動等合理建議及相關的保護因素,如足量的蔬菜、水果、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和葉酸的攝入都能分別降50%、25%、48%、32%、62%、41%的患EOCRC的風險。

3 科學預防EOCRC的復發和轉移

科學預防EOCRC的復發和轉移與科學預防EOCRC的發生同等重要。結直腸息肉/腺瘤約占全部結直腸腫瘤的85%以上,是結直腸癌的主要癌前病變,且切除後復發率高。生長越迅速、絨毛比例越大、直徑≥1cm的息肉/腺瘤復發的危險越高。結直腸癌Ⅰ期術後復發率幾乎為零,而Ⅲ期術後復發率為20%~30%,其中遠處轉移約為10%。80%的術後復發發生2年內,5年以後復發者少見。所以,科學預防EOCRC復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重點強調治療後的EOCRC患者如何科學預防復發。

  1. 根據EOCRC患者術後分期,凡是有輔助治療適應症的患者都應接受規範性輔助治療。

  2. 隨訪和監測:體格檢查(包括BMI、腰圍、WHR等),用多維度指標評估減重效果;定期進行相關的生化指標、CEA、定量FIT、結腸鏡及影像學檢查,在術後2年內重點監測復發,並對患者治療後的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估與指導。

  3. 重視對超重和肥胖的EOCRC患者術後精神心理的評估,積極地幫助其樹立樂觀自信的心態,使其能按照體力活動計劃,配合術後的減重治療。

  4. 督促治療後的患者加強自我管理,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堅持減重與運動,對預防復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只要EOCRC患者依從性好,積極與醫生配合就可以從早期個性化體力活動和健康飲食及科學預防復發中獲益。

EOCRC篩查與早診早治效果好

結直腸癌是可以通過定期篩查來預防的少數幾種癌症之一。篩查可在結直腸息肉/腺瘤癌變之前早期發現,並能通過切除息肉/腺瘤來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篩查還可以發現早期EOCRC,早診早治效果更好,甚至可以完全治癒。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篩查和早診早治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但目前的篩查策略主要針對≥50歲的LOCRC,如何對EOCRC進行有效的早期篩查是目前面臨的挑戰。

《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推薦,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其中低風險和高風險的人群分別從50歲和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篩查。雖說推薦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但EOCRC可能發生在<50歲的任何年齡段。目前,在40歲以下人群中的EOCRC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年輕人EOCRC發病率也在上升。因此,建議在40歲之前,就應了解自身是否存在EOCRC的風險因素。如果有的話,抓緊請專科醫生為自己量身定製結直腸癌風險等級評估,有助於醫生識別那些可能受益於早期篩查與早診早治的EOCRC高風險人群,做到有備無患。

建議常規收集所有社區居民個人的完整家族史,根據家族史來確定個體開始接受結直腸癌篩查的年齡。家族史中有1名一級親屬在60歲之前被診斷為結直腸癌或晚期腺瘤,或有2名一級親屬在任何年齡被診斷為結直腸癌或晚期腺瘤,則建議其從40歲開始接受篩查,或者比親屬的最早確診年齡提前10年開始接受篩查。有家族史的年輕人還需更早篩查。

結語

EOCRC發病率預計將穩步上升,到2030年將增加1倍以上。公眾和醫護人員都需要增強對EOCRC的認識。儘管人們對EOCRC發病率不斷攀升的具體原因仍不清楚,年輕患者存在診斷延誤和就診時已是晚期的問題,但如果能正確地認識EOCRC,自覺參與科學防癌,主動規避EOCRC風險因素,堅持合理的健康運動,維持正常體重;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就能減少患癌風險。不論是高風險人群,還是一般風險人群,都應高度重視EOCRC的報警信號,定期做癌症體檢或篩查,只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EOCRC就沒什麼可怕的。強化科學預防EOCRC的科普教育,力推篩查與早診早治策略是降低EOCRC的發病率,特別是30歲以下的EOCRC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向上滑動閱覽)

[1] Rebecca L. Siegel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63.

[2] Lang D, Ciombor KK.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ctal Cancer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50 Years: Rising Global Incidence and Unique Challenges[J].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22,Oct. 20(10):1169-1175.doi: 10.6004/jnccn.2022.7056.

PMID:36240852.

[3] Cavestro GM, Mannucci A, Balaguer F,et al. Delphi initiative for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Direct).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 Dec 19. doi: 10.1016/j.cgh.2022.12.006.

[4] 中國抗癌協會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惡性腫瘤整合診治指南-結腸癌部分[J/OL].中華絡直腸疾病電子雜誌,2022,1(1):1-16.

[5] 中國抗癌協會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惡性腫瘤整合診治指南-直腸癌部分[J/OL].中華絡直腸疾病電子雜誌,2022,11(2):89-103.

[6] 黃海洋, 關旭, 聶紅霞,等. 伺機性篩查新模式在結直腸腫瘤患者配偶的探索性研究[J/OL].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 2022, 11(03): 232-240.

[7]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工作委員會.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22[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8] 劉睿清, 盧雲. 基於循證醫學的早期結腸癌外科治療進展[J].中華胃腸外科雜誌, 2022, 25(12):1144-1149.

審校:Uni

排版:Uni

執行:Babel

本平台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台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於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台對發布的內容,並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儘快處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