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魯迅野草集《過客》賞析

萬花筒似的生活 發佈 2023-02-23T08:14:07.295293+00:00

過客堅韌不拔、勇於探索,但又孤獨、困頓,在上下探索中曾經彷徨,卻絕不肯倒退,向著前面不知是什麼所在的地方奮然前行。

這是一篇詩意盎然、充滿象徵意味的獨幕劇,又可稱為詩劇或者劇詩。

作品中的過客形象,是魯迅的自況。過客堅韌不拔、勇於探索,但又孤獨、困頓,在上下探索中曾經彷徨,卻絕不肯倒退,向著前面不知是什麼所在的地方奮然前行。這些特徵與魯迅二十年代中期寫作《野草》時的精神狀況相仿佛。

這時期的魯迅,一面探尋革命真理與前進道路,一面因不知前程在哪裡而難免困惑。

在《兩地書--二》裡,魯迅說:「走'人生』的長途,最易遇到的兩大難關。

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傳是慟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頭坐下,歇一會,或者睡一覺,於是選一條似乎可以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窮途』了,聽說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卻也象在歧路上的辦法一樣,還是跨進去,在刺叢里姑且走走。」

《過客》的主人公正處於「歧路」和「窮途」考驗中。他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一個前面是墳堆的荒涼之地,這裡除了一間土屋和住在裡面的老翁和女孩兩口人外,別無所有。 關於「墳」,作者在《寫在後面》裡說:「我只很確切地知道一個終點,就是:墳。然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無須誰指引。問題是在從此到那的道路。那當然不止一條,我可正不知那一條好。雖然至今有時也還在尋求。」

那麼,走過墳地之後是什麼地方呢?這是守客們關心的。

那地方是前程的象徵。

老翁回答不出。老翁也曾經一路探索過來,但到此止步了。他只熟悉來路,對越過墳地後的路一無所知。

老翁的半途停頓,象徵著許多經歷過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探索過真理,而後來在黑暗勢力面前喪失了繼續鬥爭的勇氣的人們。劇中所出現的「前面的聲音」,象徵著未來在對行進者呼喚,老翁先前也聽到過,那聲音的呼喚,當他不再前進時,就再也聽不到了;困頓疲憊的過客在聽到「前面的聲音」後,又奮起前行,獨自去繼續追求了。他的不顧現實又多麼嚴酷,不畏艱險地勇敢向前的精神令人感動。

女孩的形象是對未來充滿幻想、對現實不甚了解的青年的藝術象徵。

她也曾到前面的墳地去過,但不懂得什麼是墳,卻道「那裡有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常常去玩。。。。。。」她很善良,給過客水喝,看見過客的腳傷了,還送他一塊布裹傷。過客沒有要女孩的布片,因為他是不肯接受布施的。

在雜感《生命的路》(見《墳》)中,魯迅說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以前早就有路了,以後也該永遠有路。」過客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奮勇前行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