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都江堰

星雨天空 發佈 2023-03-01T07:35:14.508375+00:00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於公元前256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無垻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效益。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於公元前256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無垻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都江堰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千秋水利

都江堰位於岷江中游,整體工程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組成。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因形似大魚臥在江心而得名,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寶瓶口引水口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前山虎頭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寶瓶口是內江進水的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飛沙堰是水利工程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災」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2500多年來的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著川西大片良田。

二王廟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為表彰李冰父子治水有功而建。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故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二王廟建築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二王廟分東、西兩苑,東苑為園林區,西苑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結構建築,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大殿及後殿內有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廟內石壁有李冰治水的口訣:「深淘攤,低作堰。」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纜改為鋼索,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沿江古道

沿江古道蜿蜒於玉壘山麓,紅砂石鋪就,連接玉壘關古城門、古南橋與二王廟。古時候,山區的少數民族就通過這條古道進入成都平原。玉壘關城牆高大,下臨危崖急流,上接懸崖絕壁,形勢十分險要。傳說三國時諸葛亮曾派大將馬超領兵駐守於此,保衛都江堰水利工程。

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北端,原名范賢館,始建於晉朝。北宋初年,人們懷念李冰,大興土木,擴建殿宇,改范賢館為伏龍觀。清同治五年(1866)增修老王殿,始為我們今日所見之規模。伏龍觀殿前寬廣,古木參天,沿石級而上進入前殿,迎面是東漢建寧元年(168)雕塑的李冰石像,高2.9米,重4.5噸,造型簡樸,從容持重,雙手合胸,眼角和嘴唇微帶笑容。右側陳列著一座唐代的「飛龍鼎」,高1.6米,重500公斤,鼎上鐫刻飛龍8條,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或悠閒靜臥,或昂首欲飛,或二龍戲珠,或張口吞物。

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領域的知識。歡迎大家點讚、評論,在留言區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