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佘山山頂看星辰!123歲佘山天文台闊別兩年後試開放 「遠東第一鏡」也「復明」了!

新民網 發佈 2023-03-21T07:08:13.566291+00:00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 通訊員 李諄諄)歷時兩年的大規模修繕,上海佘山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博物館煥然一新。有著「遠東第一鏡」之稱的40厘米口徑大雙筒折射望遠鏡也在這次大修中恢復觀測能力。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 通訊員 李諄諄)歷時兩年的大規模修繕,上海佘山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博物館煥然一新。有著「遠東第一鏡」之稱的40厘米口徑大雙筒折射望遠鏡也在這次大修中恢復觀測能力。記者獲悉,上海天文博物館從3月20日起面向社會試開放,遊客可通過「上海天文博物館服務」微信公眾號購票預約。

位於上海佘山之巔的上海佘山天文台,興建於1900年,於次年正式建成。作為我國首座擁有大型光學望遠鏡的天文台,其中的「鎮台之寶」就是眼前這座當時亞洲最大的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曾被譽為「遠東第一鏡」。據了解,自1901年起,該望遠鏡共拍攝了近7000張天文照片,包括最早的一批太陽、月球、星雲、行星、星系等天體照片,並於1910年、1986年兩次記錄哈雷彗星的回歸。有第一鏡「坐鎮」,佘山天文台也成為我國現代天文事業的起點之一,並在2004年建成常年面向公眾開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館。

資料圖 楊建正 攝

「遠東第一鏡」最後一次使用是在2005年,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湯海明介紹,經年累月,加上山頂水汽侵入,第一鏡已經「年老體邁」,鏡片遍布霉斑、水漬,成像亦變得不很清晰。此外,天文台主體建築因年代久遠,也出現破損、漏水等情況。

2021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對佘山天文台和天文博物館啟動了大規模修繕工作。除了對整體建築進行完整的體檢和維修,還對「鎮館之寶」進行功能性整體修復,使這台老望遠鏡成功「復明」。

修繕過程複雜而艱巨。「望遠鏡基礎資料早已經缺失,一開始只知道口徑是40厘米,焦距是7米左右等一些基礎參數,其他如鏡片材料等參數和機械構造等一開始都是未知數,都只能一一重新進行現場勘測,再逐一修復。」湯海明介紹,鏡體需要拆裝清潔以及修繕的零部件有500多個,修復過程需要對每個零部件發揮的作用非常清楚,最終歷經萬難終於得以使第一鏡成功恢復觀測功能。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上海天文台現已擁有1.56米光學天體測量望遠鏡、25米射電望遠鏡、60厘米雷射測距望遠鏡、天馬望遠鏡(65米射電望遠鏡)等一批觀測設備。在科研領域,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早已不能勝任,但在科普教育上卻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天文可激發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培育大眾的科學精神。湯海明透露,這次修復團隊為望遠鏡配上了專用拍攝接口,今後可以通過專業科學相機,甚至普通的數位相機,將百年巨鏡看到的天體影像記錄下來,通過列印或郵件留作紀念。上海天文博物館向公眾恢復開放後,也將逐步探索通過不定期組織科普活動讓公眾親身體驗「遠東第一鏡」的觀星魅力。

與望遠鏡同步修繕的,還有籠罩望遠鏡和直徑達10米的鐵質圓頂。「大圓頂由鐵質鋼板覆蓋而成,雖經過防鏽處理,但在佘山上百餘年的風雨侵蝕下也已經鏽跡斑斑。」湯海明介紹,2005年末望遠鏡的圓頂因齒條鏽蝕磨損而無法靈活轉動。經過仔細勘察,修復人員決定部分破損的鋼板進行替換,同時修復斷裂的齒條。老圓頂陪伴第一鏡百年,同樣是歷史的見證,策展團隊因此對部分替換下的圓頂鐵鐵板進行表面處理,將其鑲嵌在了展館入口的時間長軸上,讓遊客可以親手觸摸這百年的歷史滄桑。

除瞭望遠鏡恢復功能、建築物修繕,湯海明介紹,此次修繕工作也豐富了天文博物館的展廳內容,通過對第一鏡歷史資料的整理與挖掘,講述了天文台在中國天文學發展歷程中的點滴。為了方便公眾參觀,拉近天文和普通觀眾的距離,後續計劃開發手機導覽功能。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還對天文台兩萬多冊天文學相關古老書籍進行了整理。

據悉,上海天文博物館門票價格為12元,優惠票價8元,開放時間為周一到周日8時30分-16時30分,16時後停止入館。正式開放時間則暫時未定,預計在4月中上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