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共同開發俄遠東地區,雙向奔赴或改變全局

閒蛋黃 發佈 2023-03-30T04:34:45.426486+00:00

在世界走入債務風險,走入大蕭條和全面衝突的關鍵時刻,在人們迷茫和尋找未來的特殊時間節點,中俄將手緊緊地握到一起。兩國元首一致同意並推進各領域交往合作,共同簽署了兩份重要聲明,明確了中俄雙方將在8個重點方向開展雙邊經濟合作,並強調「致力於2030年前將兩國貿易額顯著提升」。

在世界走入債務風險,走入大蕭條和全面衝突的關鍵時刻,在人們迷茫和尋找未來的特殊時間節點,中俄將手緊緊地握到一起。兩國元首一致同意並推進各領域交往合作,共同簽署了兩份重要聲明,明確了中俄雙方將在8個重點方向開展雙邊經濟合作,並強調「致力於2030年前將兩國貿易額顯著提升」。

中俄兩國首腦會談中經濟合作的重中之重,是聯合開發俄羅斯遠東地區。這一合作不僅會改變俄羅斯的經濟困境,同時也可以使中國徹底走出依附型經濟結構,化解過剩產能和過剩資本的重大方向。中國不再圍繞美國展開戰略布局,抓住戰略機遇,進入「以我為主」,開拓國際生存空間的新時代。

俄羅斯選擇了中國,不光是中國具有地緣優勢和開發能力,不光是兩國經濟的深度互補性,更重要的是雙方高度信任。兩個對美國都已經徹底絕望,相互沒有傷害動機,在患難與共中積累深厚感情的國家,最終背靠背構建起歐亞經濟體系,為歐亞大陸注入安全穩定和富庶發展。

遠東地區地理

遠東聯邦區是俄羅斯面積最大的聯邦區,共包括11個地區:薩哈共和國、楚克奇自治區、馬佳丹州、勘察加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布里亞特共和國、後貝加爾湖邊疆區、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濱海邊疆區和薩哈林州。面積達621.59萬平方公里,占俄羅斯國土的41%,2010年人口僅為629萬,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個人,足見俄羅斯遠東的地廣人稀(有八個東三省那麼大,還不如哈爾濱一個市人口多),只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附近人口稍微多一些。

遠東地區是西伯利亞的一部分,由於靠近北極圈,氣溫非常低。農作物需要積溫,縱然有良田無數、黑土遍地,但種下玉米無法收穫,長出來也只能當青料。中國東北西有大興安嶺,北有小興安嶺,東有長白山,能把夏天侵入的冷空氣擋住成雨水,所以東北夏天雨熱同期,積溫總量足夠作物生長,才能夠種植大豆,小麥、水稻、玉米,成為中國的糧倉。

遠東地區的優勢

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該地區與四國接壤(中國、日本、美國與朝鮮),擁有兩大洋(太平洋與北冰洋)。北極航道分為東北和西北航道,東北航道從東亞出發,穿過白令海峽,沿著俄羅斯北冰洋沿岸行進,最終抵達歐洲。比傳統航線省去15至20天時間,大大降低運輸成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蓋逐年減小,北極航線開發成為可能。

自然資源極為豐富

遠東地區油氣資源豐富,約占全俄儲量的15%,大部分分布在貝加爾湖附近和薩哈林島。礦產資源有占全俄羅斯98%的鑽石,80%的錫,90%的硼,50%的黃金,14%的鎢,還有占俄羅斯35%以上的森林資源,40%的魚和海鮮。原來東北消失的棒打狍子、瓢舀魚,在這裡完全可以體驗。

遠東地區的簡史

這裡天寒地凍,在耐寒作物開發出來之前,連東北都沒法種地,更別說遠東地區了,中原農民根本看不上,只生活著一些遊牧民族。

1556年,沙皇召見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連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當時剛形成中央集權的俄國,領土僅280萬平方公里,偏居東歐。南征北戰到17世紀30-40年代,沙俄的勢力已跨越葉尼塞河,到達包括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等在內的整個遠東地區。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東亞人種地,猶太人經商,中亞人遊牧都是這個道理。俄羅斯人經營最好的買賣,就是將動物的皮毛賣給有錢的西歐人。歐洲也好,東亞人也好,古代有錢人過冬最好的服裝就是皮毛大衣。那個時代還無法大規模養殖,都是去森林打獵獲得。而高緯度西伯利亞森林的黑貂、灰鼠、狐狸皮毛非常受歡迎,就成為俄國一個重要的稅源(皮草稅)。大量的俄羅斯獵人越過烏拉爾山,來到西伯利亞「獲得財富」。康熙年間,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才把俄羅斯勢力趕到外興安嶺之外。

從鴉片戰爭起,清朝國力不斷衰退,沙俄趁火打劫,通過各種戰爭和不平等條約(主要是璦琿和北京兩個條約),侵吞了東北14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東北的出海口就是這樣丟的)。不要認為沙俄是在簽訂條約後才侵占的清朝領土,實際上在簽約之前,人家就實質性地占領了,簽約只是走個法理上的程序。俄羅斯占領這些領土後,並沒有大規模開發,只把這裡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雖然俄國頒布過一些移民法,但從1861年到1880年才移民1.4萬人。

從1891年開始,俄國又25年時間將西伯利亞大鐵路初步修成。為什麼要通過我國境內修這條鐵路呢?一方面是為了控制東北,另一面也是因為東北的地質條件更好,修建鐵路技術和成本更低。可貼近中國邊境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始終是俄國的一塊心病。戰時隨便一堵,西伯利亞鐵路就被截斷,地多人少的遠東地區就有丟失的風險。這也是蘇聯硬要把外蒙古從中國版圖撬出去的原因。

韓戰爆發後,蘇聯出槍炮、中國出人,共同對付美國,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史達林去世後不久,中蘇反目:蘇聯停止援助,撤走專家,中國勒緊褲腰帶邊還債邊發展。到文革時期,中蘇關係更是降到冰點,1969年發生數起邊境衝突。蘇聯甚至有核攻擊中國的企圖,中國降低了對東北工業的開發力度,轉而重點建設三線。

蘇聯根據遠東地區特點,完善鐵路和海港設施,將這裡打造成軍事工業綜合體經濟。我們熟知的戰鬥機蘇27,就是在遠東共青城組裝生產的。遠東人口增加從1959年的480萬,增加到1989年的790萬,但採礦業依然是主體產業。

1991年蘇聯解體後,遠東地區發展受阻。失去了蘇聯時期的大量優惠政策,資金短缺、人才流失、技術落後等問題顯現。葉爾欽為復甦俄羅斯經濟,曾使出渾身解數,包括用西方「休克療法」猛藥,都不見成效。直到普京上台,靠出口能源到歐洲(尤其是德國),加之國際能源價格回暖,這才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俄羅斯政府過去一直「西向」,力圖融入歐洲,只將遠東地區開發為「能源腹地」,糧食和物資的大後方。遠東地區基礎設施老化嚴重,能活下來的產業,大多是資源出口企業,包括油氣、木材、漁業。中國東北半死不活,朝鮮半島對峙不斷,日俄領土爭端還沒有解決,缺少人口、技術、資金、市場的遠東經濟就日益破敗。數據顯示,從1990年的804萬到2004年的659萬,短短14年裡,俄遠東人口減少了20%。

轉變態度,積極投入遠東地區開發

早在2006年,俄羅斯政府就借鑑我國的經驗,投資1860億盧布,在全俄建設了33個經濟特區,其中包括在遠東建設14個。十幾年來這些經濟區僅為俄羅斯僅僅帶來400億盧布的海關稅和財政收入,回報非常有限,算是賠錢的項目。

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俄羅斯遭到西方國家制裁,經濟下行壓力劇增,俄羅斯提出「向東轉」的策略。當時歐洲制裁「流於表面」,能源價格隨後又進入上漲通道後,俄羅斯總體表現並不積極。

俄羅斯2016年推出「遠東一公頃」法案,允許俄羅斯公民在遠東無償獲得一公頃土地。如果成功經營,還可以免費獲得「遠東第二公頃土地」。法案出來後,俄國內輿論就擔心中國人大量湧入從俄羅斯公民手中租賃土地,但是事實上,中國人基本都沒人參與到該項目中來。

2022年,俄烏衝突升級,西方國家對俄的制裁力度空前,甚至將油氣管道炸了,俄羅斯退無可退,遠東開發提速。中俄邊境各大口岸幾乎是每天24小時超負荷運轉,俄羅斯貨物源源不斷湧入中國,可受基礎設施條件限制,兩國經貿增幅有限。

2022年6月10日,中俄首座跨黑龍江公路橋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公路橋開通,意味著黑河從此可以365天全年通關;

2022年11月,中俄首座跨黑龍江鐵路大橋同江鐵路大橋開通運營,成為繼滿洲里、綏芬河之後中俄之間的另一處跨境鐵路連接點;

2022年12月21日,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全線貫通,意味著俄每年可向我國供應約380億立方米天然氣;

2023年2月底,海參崴市長舍斯塔科夫訪來中國,表示想擴大與中國延邊的鐵路運輸規模,並達成協議;

3月,中俄雙方又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要建設一條國際運輸走廊,該鐵路計劃穿過阿穆爾州、薩哈共和國和馬加丹州,成為一條從中國到遠東太平洋沿岸的國際運輸走廊。薩哈共和國南部離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不到200公里,北部則瀕臨北冰洋。也就是說,不僅俄境內資源能迅速運達中國,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甚至可以直接從陸路送達「北冰洋航道」,也就是中俄「冰上絲綢之路」。

由此看來,俄羅斯向中國開放遠東地區並不是說說而已,正在提速。中方將參與俄總投資額1600億美元的79個重大項目,涉及領域包括農業、能源、機械、信息產業、汽車工業等多個關鍵領域!也是中國企業的機會!

中俄不存在誰選擇了誰的問題,恰恰是因為雙方都沒有選擇的餘地。中俄雙方攜起手來,必然會牽動世界經濟格局,同時也一定會構建起新的國際政治秩序,使世界在政治上走入多極化,經濟上重塑全球化。

美國從冷戰結束起就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那就是把俄羅斯和中國都當作戰敗國來對待,無所不用其極。徹底把俄羅斯推向東方,是美西方送給中國的大禮,助推中國走上國際舞台的中心位置。

中俄聯手開發遠東,美國一定會破壞。他們拱火俄烏衝突打斷俄歐經濟一體化,面對中俄經濟一體化,他們下手會更狠,這一點都不奇怪。美國一邊咄咄逼人打壓中國的企業,一邊鍥而不捨地動員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只有想不開的才會丟掉黃金、煤炭、糧食、石油和天然氣等硬通貨,去換購買力縮水的美元和隨時被坑的美債。燙手的山芋,我們不接!

中國加快與俄羅斯合作開發遠東,是中國東北振興的序曲,是捍衛國際秩序中的一場革命。中東,遠東,下一個會是整合哪裡?值得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