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套教育理論模擬卷錯題合集(第三、四天)

小教學姐要升本 發佈 2024-04-27T00:35:44.648476+00:00

選擇填空1.實驗教育學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拉伊的《實驗教育學》;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實用主義教育學狄爾泰的《關於普遍妥當的教育學的可能》——文化教育學2.(1)忠實取向是指課程實施是按部就班地執行預定課程方案的過程。

選擇填空

1.實驗教育學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 拉伊的《實驗教育學》;
  • 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
  •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實用主義教育學
  • 狄爾泰的《關於普遍妥當的教育學的可能》——文化教育學

2.(1)忠實取向是指課程實施是按部就班地執行預定課程方案的過程。

(2)相互適應取向是指課程實施是預定課程方案與學校情境之間相互適應的過程。

(3)創生取向是指課程實施是師生在具體情境中,聯合締造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

3.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者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4.赫爾巴特說的「我想不到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反映的是教學過程的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育性規律=知情意相統一的規律

5.視覺系統能夠分辨最小物體的能力叫做最小可見敏

6.問題情境創設的理論基礎是成就動機理論

7..提出「三個結合」「六個並舉」的是1958年的《_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_》。

8.班級是按照一定年齡、學業程度、師生比例所分編而成的相對穩定的學生群體,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_基本單位_ 。

9.教師中心論的典型代表包括赫爾巴特和_凱洛夫_,他們認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主宰作用,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

10.校園文化的特徵具有:互動性、滲透性和_傳承性_。

11.倡導人力資本理論的學者尤其重視教育投資的作用,認為教育不但是一種消費活動,也是一種 _投資_活動。

12.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_蘇霍姆林斯基_重視自我道德教育,認為「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13._弗萊雷_是批評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被壓迫者教育學》。14. _偶發事件_是指在教育的過程中發生的事先難以預料、出現頻率較低,但必須迅速做出反應、加以特殊處理的事件。

15._負誘導_指神經活動由興奮到抑制的過程。

16._反射_是有機體藉助於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及時適當的反應。

17._外顯記憶_是指在意識的控制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有意識的影響。

18.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_再認和回憶_。

19.「勤能補拙」說明了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_補償作用_。

20._高級神經活動_是氣質的主要生理基礎。

21.人類表情的外部表現主要有:面部表情、_肢體表情_、言語表情。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反映了對人發展起到影響的_環境_。

23.世界上最早的師範教育機構誕生於_法國_。

24.學生證明某一命題、定理時運用數學符號進行推導求證運用的是_抽象邏輯思維_。

25.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對解答問題有啟示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26.流體智力是基於先天稟賦,主要與神經系統的生理機能有關,較少受到後天文化教育影響的智力。

27.思維活動最基本的加工方式:分析與綜合

28.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體現了注意的_集中性_特徵。

29.動機本能理論的主要倡導者:麥獨孤詹姆士、洛倫茨、弗洛伊德

30.使用「座右銘」來鼓勵自己不斷前進,體現的德育方法是_品德修養指導法_。

  • 品德修養指導法主要包括學習、自我批評、座右銘、自我實踐體驗與鍛鍊等。
  • 品德評價法

品德評價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的德育方法。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等。

31.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於15%的屬精英教育階段,大於15%小於50%為_大眾化_階段,大於50%的為普及化階段。

32.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矛盾是_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_之間的矛盾。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這是德育過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主要矛盾,也是決定德育過程本質的特殊矛盾。

33.教師形象的核心是_文化形象__。

34.新學期剛開始的時候,教師首先讓學生學習《有志》《早起》這兩首詩。這個教師遵循了_思想與科學相統一_原則來進行叫教學。

35.1920年,美國的伯克赫斯特在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立了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人們稱之為道爾頓制。道爾頓制最顯著的特點在於重視學生自學和_獨立作業_,在良好的條件下,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 。

36.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品德觀念是_道德認知_。

  • 道德評價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準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道德價值的評論和斷定。範圍比道德認知要小。
  • 道德情感指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做是非、善惡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表現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道德體驗就是一種道德情感,沒有道德情感就沒有對道德規範的準確把握,就難以產生個人的道德需要。因此小學生必須經過道德體驗才能理解道德規範,進而轉化為個人的道德需要,實現這種轉化的關鍵因素是道德情感。
  • 道德行為是通過練習和實踐形成的,是實現品德認識、情感以及品德需要產生的品德動機的行為定向及外部表現。

37.情感:⑴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中,認識和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理智感是人們從事學習活動和探索活動的動力。

(2)道德感是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其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事業感、自尊感和羞恥感。

(3)美感是根據一定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在客觀世界中,凡是符合我們審美標準的事物都能引起美的體驗。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會美感藝術美感等。

情緒的狀態包括心境、激情和應激。

(1)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持久的情緒狀態,也叫心情。沒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對象,而是使人們的整個生活都染上某種情緒色彩。

(2)激情是一種爆發強烈而持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多帶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較明顯的外部行為。主要特點是強烈的、短暫的、爆發式的。

(3)應激是指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應激狀態的產生與面臨的情境及人對自己能力的估計有關。當人意識到自己無力應對當前情境的要求時,就會體驗到緊張而進入應激狀態。如:海嘯、地震、車禍時,人們體驗到的情緒狀態就是應激。

38.影響最大的四種心理諮詢的理論是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_認知理論_。

39.「浪子回頭」體現了人格的_可塑性強_。

40.引起動機產生的內在條件是_需要_。

  • 41.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的條件是_複述_。
  • 由瞬時記憶轉入短時記憶的條件是_注意_。

42.動機的功能包括激發功能、指向功能和_調節和維持_功能。

43.一般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智力,_觀察_是智力活動的基礎。

44.人們藉助於聽覺的語言材料在頭腦中建構意義的過程叫_言語理解_。

45.想像的功能主要包括:預見功能、代替功能、補充功能和_調節_功能。

簡答題

1.簡要分析性格與氣質的關係,以及氣質對生活實踐的影響。

1.區別

(1)氣質受遺傳、生理影響大,性格受環境、社會影響大;

(2)氣質的穩定性強,性格的可塑性強;

(3)氣質無好壞之分,性格有好壞之分;

(4)氣質特徵表現早,性格特徵表現晚。

聯繫

(1)氣質影響性格形成與發展的速度;

(2)氣質按照自己的動力方式渲染性格;

(3)性格調節、支配著氣質。

影響

(1)氣質本身無好壞之分;

(2)氣質本身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和成就高低;

(3)氣質影響一個人的活動方式和活動效率,對擇業有一定的意義。


2.能力發展的團體差異性包括哪幾個方面?

(1)能力的性別差異;

(2)能力的種族差異和職業差異;

(3)能力的年齡差異。

3.引起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條件。

無意注意:

(1)客觀條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點。

A、刺激物的強度;

B、刺激物的新異性;

C、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係;

D、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

(2)主觀條件:即人本身的狀態 。

A、需要和興趣;

B、情緒和精神狀態;

C、知識經驗。

有意注意:

(1)目的任務的理解;

(2)合理的組織活動;

(3)穩定的間接興趣;

(4)堅強的意志力;

(5)過去知識的影響。

4.簡要說明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的特點。

瞬時記憶:

(1)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2)保持時間極短。大約0.25~4秒之間;

(3)記憶容量較大;

(4)信息在感覺記憶中的登記時無意識的;

(5)瞬時記憶經過注意可以轉化為短時記憶。


5.簡述情緒的兩極性?

.(1)動力性

(2)激動性

(3)強度

(4)緊張度

6.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1)文化對教育具有價值定向作用;

(2)文化發展促進學校課程的發展;

(3)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4)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5)文化影響著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7.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1)改變教育觀念;

(2)轉變學生觀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

(5)建立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

(6)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8.為什麼學校教育能夠對學生發展起主導作用?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夠有效的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9.我國當前學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1)加強基礎教育,落實義務教育;

(2)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3)穩步發展高等教育,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

(4)重視成人教育,發展終身教育。





案例分析題(共7分)

1.小亮和小峰是雙胞胎,同年入學,現在已經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了,他們兩兄弟個子一樣高,相貌也極其相似,但他們的性情卻大不相同。小亮容易激動,性情豪爽,辦事果斷,敢作敢為行,動迅速,喜歡參加各種爭鬥性活動,當受到挫折時怒髮衝冠,愛打抱不平而不考慮後果;小峰則性情溫和、安靜、穩定。辦事優柔寡斷,行動遲緩,即使在經受挫折時仍心平氣和,不動神色,而兩人的成績卻不相上下,齊頭並進。

該實例說明了什麼?試以氣質類型學說加以分析。

(1)小亮屬於膽汁質;小峰屬於粘液質。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不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高低。

(2)①對小亮進行教育時,遇到問題要嚴厲批評,且要抑制其強烈反應,要做到既不激怒他又能觸動其思想;表揚時應當恰如其分,不可誇張,以防止其驕傲;

②對小峰進行教育時,著重發展其誠懇、踏實、頑強等心理品質,防止其執拗、冷淡、遲緩等特點的產生,積極引導學生參加集體活動,激發他的熱情、訓練她們的敏捷性。

2.甲同學上節課是語文,這節課是數學,他可以及時的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去。快樂的學習每節課的內容。乙同學喜歡音樂,經常在校園裡邊彈邊唱。她的每次表演都會吸引大量同學圍觀欣賞。

請分析甲乙同學的行為表現屬於注意的哪種品質?

2.甲同學是注意轉移;乙同學是注意分配:

(1)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①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避免分散學生的注意;

②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

(2)運用有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①明確學習的目的和任務;

②培養間接性趣;

③合理組織教學活動;

④嚴格要求學生,加強意志力的培養。

(3)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轉換的規律組織教學。

3.某小學四年級某班,有幾個品德欠佳、學習成績差但偏愛玩籃球的「小搗蛋」。他們因為玩球和看球賽,屢次遲到、曠課,還經常搶低年級學生的籃球,引起糾紛,甚至打架,被同學告到班主任那裡。為解決這個棘手問題,班主任並沒有直接批評這些「小搗蛋」,而是組織他們成立了一個球隊,選了隊長,訂了幾條隊規:一、服從命令聽指揮;二、堅持練習守紀律;三、不搶外班的球;四、不做有損球隊名譽的事。此後,這些學生開始每天按規定練球,不但在籃球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還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養成了較好的品德習慣,學習上也有了明顯進步。

試分析該案例中的班主任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則?

(1)首先,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品德發展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再次,遵循了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的原則。案例中班主任並沒有批評指責這些小搗蛋,而是按照隊規嚴格要求這些學生。

(3)最後,遵循了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班主任分析與了解了學生,利用他們愛玩籃球的優點,因勢利導,每天按規定練習籃球,不僅在籃球比賽中獲得了成績,而且又提高了控制能力,養成較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學習上也有了進步。

論述題(共10分)

1.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教師怎樣才能上好一節課。

1.一堂好課的基本標準可從教和學兩方面來分析。

㈠從教師教的方面看,基本標準有:

(1)教學目標明確。目標明確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有明確的目的性,是否實現了預定的目的,是衡量一節課成功或失敗的二個主要的依據。

(2)教學內容準確。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是確保授課質量的首要條件。在講授時,教師對概念、定理等的表述要準確無誤,對原理、定律的論證應確切無疑,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觀點要仔細分析。

(3)教學結構合理。嚴密的計劃性和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障。何時講新內容、何時練習、何時演示、何時讓學生動手操作等,都要進行合理的安排。

(4)教學方法適當。教師要善於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各種方法要有機結合、運用自如,師生密切配合,感情融治,使教學過程中既有緊張的學習活動又有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5)語言藝術。教師要講普通話,語言流暢生動,語音清楚準確,語調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教師的表情、動作要自然優美,富有情感。

(6)板書有序。教師板書要字跡規範、清楚、位置適當;內容上要突出教學重點,詳略得當。

(7)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這是上好課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上好課的內在動力,離開了這一點,以上的所有要求就失去了意義。

(二)從學生學的方面看,基本標準有:

(1)學生注意力集中。

(2)思維活躍。

(3)積極參與。

(4)個別學生得到照顧。

2.注意的品質有哪些?請結合實例闡述如何遵循注意規律,提高教學效率?

注意的品質:注意的範圍、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轉移。

(1)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①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避免分散學生的注意。

②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

(2)運用有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①明確學習的目的和任務。

②培養間接性趣。

③合理組織教學活動。

④嚴格要求學生,加強意志力的培養;

(3)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轉換的規律組織教學。

3.試論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辯證關係及其對德育工作的要求。

1.知、情、意、行的辯證關係:

①統一性:四者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知是基礎。沒有知。情、意、行就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就會出現行動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衝動性,意志上的動搖性。情是動力。沒有情,知就很難發展到堅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內在力童。意是支柱、槓桿。沒有意,知容易動搖,情難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堅持。行是關鍵。沒有行,知、情、意無法得到檢驗;反過來,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強情、鍛鍊意。

②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各因素可因環境、教育和個人實踐的不同,呈不平衡的發展狀態,以至會出現情通理不達,或理達情不通等現象。根據知、情、意、行的統一性原理,我們在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把知、情、意、行統一起來, 使之相互協調。做到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根據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們在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取不同開端進行教育。


4.結合實例說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92.(1)馬斯洛通過研究,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現的先後順序及強弱分為高低不同的七個層次: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歸屬與愛的需要(社交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求知需要(認知與理解的需要)。⑥審美需要。⑦自我實現的需要。

(2)需要層次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顧及和滿足學生各個方面的需要。

①教師必須顧及學生的飲食和睡眠的需要。上課時間過久易導致疲勞、困累或飢餓等問題以致影響教學成效。

②教師不僅要注意教學的物理環境方面的安全,還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產生的恐懼、過度焦慮和急躁不安的心理。

③教師必須注意到教學的社會心理環境。學生之間的友誼、忠誠、關心、接納和隸屬感都屬於社會性的需要,教師要為滿足學生這類需要,引導建立一個和諧、團結、溫暖、親密的班集體。

④教師必須使學生獲得尊重,體會到自己在班級里的重要性。學生的榮譽、成就、信心、自由、獨立自主等都是教師要特別注意的自尊的需要。

⑤教師必須使學生感到自己有才幹、有潛力,並且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其次,針對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他們高層次的學習動機 一般地說,動機源於需要。需要的層次越高,個性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就越高。當學生以考試分數為目的時,需要的層次是低的,即可能是為了躲避教師和家長指責的安全需要,或是追求教師進行表揚的尊重需要。而要使學生產生強有力的學習動機,就必須激發他們較高層次的需要,如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