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的古希臘人是如何發展地區工商業經濟的?

大國印記 發佈 2023-04-01T10:58:49.603999+00:00

#歷史開講#文|木木編輯|觀星庫列涅出口羅盤草暢銷整個地中海,因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極少的種植量,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巨額收入與名望。黑海南岸的赫拉克利亞,因葡萄園種植繁盛,出口的葡萄酒為它帶來了無盡的財富。

文|木木

編輯|觀星


庫列涅出口羅盤草暢銷整個地中海,因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極少的種植量,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巨額收入與名望。

黑海南岸的赫拉克利亞,因葡萄園種植繁盛,出口的葡萄酒為它帶來了無盡的財富。

一、拓殖促進商業活躍

黑海北岸的奧爾比亞,因墾殖規模不斷擴大,同本土居民西徐亞人、辛梅里安人展開了一定規模的穀物貿易,然後又將穀物出口到愛琴海。

希臘諸多城邦發展到古風時代晚期,皆發展出了一定規模的工商業,有一些是自給自足,有一些是專事出口,有一些則是為了擴大再生產。

敘拉古在阿基米德帶領下,甚至發展出機械製造業,在防守羅馬人攻城時曾大顯神威,它的深港則具備天然泊船條件,為它在商業競爭上獲得了優勢,戰勝了同島的納克索斯港。

相比於黑海地區比較明顯的特產產出,以及分工合作,義大利及整個大希臘區的希臘城邦,呈現出一種獨立意識特別強的傾向。

各自有自己的衛城、神廟、港口、農村地區,城邦因經濟獨立而政治獨立,並不十分依靠母邦或周邊城邦。

因此才會出現諸如克羅頓攻擊敘巴里斯,直到把這一同屬於阿卡亞人的城邦毀滅,這其實反映出政治獨立的特徵。

而在黑海地區,布格河河口的奧爾比亞兼併第聶伯河河口的貝雷贊,其實就少了很多政治因素,而更多從經濟因素進行考量。

就貿易而言,大希臘區的希臘城邦同本土的伊達拉里亞人來往甚多,黑海地區則同小亞細亞、斯基泰人、以及本土蠻族交往比較多。

東部和南部的商棧殖民地主要依靠希臘本土世界與東方國家間的交往支撐。

希臘人通過和他們所知世界四方邊境的不同民族、國家、部落接觸,獲取了充分的世界信息。

然後根據這些世界形勢的變化,作出適當判斷,各邦通過請求德爾菲神諭來獲得「權威」,以順理成章促成移民,從而對希臘城邦的殖民動向和城邦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由於希臘世界並非一個單一國家實體,因此其地區經濟總量雖大,卻遠非東方帝國那般財大氣粗,且有不少資財與人力消耗在民族內鬥上。

儘管如此,仍有部分城邦抽出一部分經費來修建了不少的公共設施,比如雅典公元前5世紀曾攻入優波亞島,侵占了卡爾基斯人的大片領土。

安置了4000名軍事殖民者,並俘獲了700名波奧提亞人和數字不明的卡爾基斯人,每一名俘虜繳納2明納即可贖回。

雅典人對這次勝利深以為傲,他們用所得贖金的十分之一製作了一輛青銅戰車,將它奉獻給雅典娜。

在瑙克拉提斯的希臘人,由於其聚居成分複雜,並非單一母邦建立而成,而且該城邦是得到法老特許建立的。因此該地自發產生了自治機構,其中最大的神廟海列尼昂神殿。

實際上是由羅德島、尼多斯、哈利卡納蘇斯、法塞里斯、開俄斯、泰俄斯、佛凱亞、克拉左門奈、米提列涅的殖民者共同建造的。

該神殿實際成為了瑙克拉提斯城的綜合管理機構,也是希臘人在異國他鄉激發他們民族意識的象徵建築。但是瑙克拉提斯的貿易多了一層「勞務輸出」。

希臘人在那兒聚集,除了做小本生意和當妓女的人之外,剩下的人是去當僱傭兵的了。

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給予了希臘人豐厚的獎賞和富有吸引力的職位,因為埃及不缺農民也不缺糧食,他們缺富有經驗的戰士。

對於法老來說,授予埃及境內的希臘人一個獨立自治城邦,有利於綜合管理王國內的這些外邦人。

同時最重要的一點——通過設立希臘人聚居點,吸引更多的希臘人來埃及,為埃及提供源源不斷的僱傭兵兵源。

而定居在瑙克拉提斯為法老王朝服務的希臘人,他們的祖輩卻是三角洲附近海岸來去如風的海盜。

公元前6世紀的埃及正好面臨東方輪番崛起的新帝國的威脅,因此法老相當重視同這些「青銅人」的關係,不僅授予他們自治權利、有吸引力的職位,而且授予他們土地。

法老明顯是站在國際政治的角度尋求新的西方盟友。

至於黑海沿岸的貿易,則出現了明顯的分工化,從東岸的白銀、南岸的鐵、北岸的奴隸,到西岸的酒,以及片區出產的穀物與魚乾,構成了錯綜複雜的貿易網。

許多城邦自建加工工場,就地製成二級加工品,不僅提高了城邦的貿易利潤,更加強了城邦實體經濟競爭力。

更重要的是,這對黑海地區蠻荒之地的初次開發,奠基當地經濟產業,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時至今日,黑海西岸的保加利亞,仍然是高質量葡萄酒與盛產鮮花的故鄉,而羅馬尼亞始終是穀物與小麥的高產地,被稱為東歐的糧倉。

北非沿岸的希臘城邦雖然不多,卻實實在在地改變了當地的農業條件,從利比亞到迦太基,原本人煙稀少的遊牧經濟。

海岸邊的原始森林,被開拓成一片片沃野良田,除埃及與迦太基外,兩大強權中間出現了幾座發展良好的希臘城邦,其中以庫列涅的發展情況最為迅速。

庫列涅人不僅開拓了良田,解決了饑荒,發現了羅盤草,而且營造了距離城市幾公里遠的附屬港口阿波羅尼亞。

二、庫列涅人口

到古風晚期,庫列涅已經出現糧食盈餘,人口激增,規模擴大的情況了。

庫列涅隨後憑藉糧食出口與羅盤草專賣,很快建立起地中海上自己的口碑、名望、市場,並在古典早期成為了一個富庶的城邦。

對於雅典而言,她最重要的兩條糧食穀物來源,即是北非的庫列涅和黑海的奧爾比亞。當然,馳騁地中海的商船,絕非僅有希臘人獨占。

偉大的水手腓尼基人,曾早於他們進行遠洋貿易,迦太基城則是他們文明的延續,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腓尼基人還是希臘人的老師。

因為希臘字母的出現深受腓尼基字母的影響。但是希臘人對外拓殖的活動規模,卻遠比腓尼基人廣泛而持久。

而且希臘人的宗教體系,確保了文化上的一種共通性,這是腓尼基人所不能比擬的。寫到這裡,希臘殖民與貿易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已經不言而喻了。

推動古風時代希臘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以下四個方面:人口的增長,貴族的奢侈,地中海貿易的復興,生產技術的局部變革。

人口的增長體現在墓葬數量的激增,貴族的奢侈體現在東方商品與生活方式的引入,貿易的復興體現在對原材料的需求及海外開礦的浪潮。

生產技術的局部變革則體現在雕刻術、三列槳戰艦、彩陶、鑄幣的出現。一些新行業、新產品的出現,都意味著希臘社會總產值的增長。

拓殖促進政治穩定希臘世界的經濟發展看似與政治成熟平行而互不相交,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政治的穩定與再分配製度的改革,是經濟繁榮的基礎,經濟發展則反過來催生新群體的出現,從而衝擊原有的政治體系。

在對外殖民過程中,一部分子邦的建立者,即是國內母邦政治鬥爭的被排擠者。

古風時代的希臘世界,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早期歷史所走過的政治歷程幾乎一致,都是從王族統治演變而來的。

以雅典和斯巴達為代表的城邦,首先出現如提秀斯、來庫古等英雄式人物,實施強有力的政治改革,結束王政而走向共和,為這些城邦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些城邦國家走入階級社會後,因發展模式不一,逐步在生產和規模上拉開了差距。

雅典的幾次改革,拓寬了公民群體的基礎,對產業多元化多有裨益,並且催生了有產者階層公民集體,對重裝步兵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保守的斯巴達則通過建立元老院,來代表地位平等的斯巴達公民共同體,組織起一支人數不多卻極其團結的精兵隊伍,但這種內斂式的政治模式阻隔了公民集體的擴大。

三、斯巴達人在經濟上的貢獻

科林斯進入階級社會之後實行貴族寡頭政治以及僭主政治,但這似乎並不影響它發展工商業——無論誰上台,都不能忽略科林斯四通八達的「漏斗式」區位優勢。

儘管它的工商業性質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現代學者所質疑,但是公元前700年前後,它確實成為了希臘的交換中心。

修昔底德即認為科林斯富強的原因在於占據陸上交通要道的區位優勢,使得伯羅奔尼撒半島居民同半島以外的人來往,必經科林斯地峽,這為科林斯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即過境稅。科林斯人也意識到外邦人的到來可以為城邦帶來財富,因此致力於構建一些服務產業。

比如開鑿地峽曳道,發展神殿色情產業等。但是對外殖民對於城邦政治的積極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抑制人地矛盾,維持城邦基本權力結構不被打破。

對於一些有野心的人,或是明顯對城邦有潛在威脅的人,或者是政治傾軋與鬥爭失勢的人,都應該被流放出去。

如果是群體性流放,則很可能直接將這群人輸送到新土地上建立新城邦,比如斯巴達建立塔林敦,不予「處女之子」們以土地和公民身份。

至少在這件事情上,斯巴達人的做法維繫了其古老的傳統與公民身份的榮耀與利益。

錫拉島殖民庫列涅也出現了類似的驅趕活動,領袖巴圖斯率領人們來到利比亞的時候,因為一時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事而回到錫拉。

結果在靠近海岸的時候遭到錫拉人的弓箭射擊,不許他們上岸而迫使他們回頭。

很明顯,錫拉島的人們已經沒有多餘的生存空間留給他們了,這裡既可以指糧食供應能力,也可以指私有經濟下的最低土地保有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