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窺錐指白馬非馬來了解公孫龍這個人

舍之藏 發佈 2023-04-12T16:12:15.041615+00:00

「管窺錐指」成語典故出自《莊子·秋水》篇。說趙國有位大學問家叫公孫龍,他自以為才識超群,辯才無雙。後來聽到莊子的理論,才知道原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管窺錐指」成語典故出自《莊子·秋水》篇。說趙國有位大學問家叫公孫龍,他自以為才識超群,辯才無雙。後來聽到莊子的理論,才知道原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魏公子牟評價他說:「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意思是用竹管看天,怎知天有多高;用錐子指地,哪裡知道地有多厚,形容見識狹小淺薄。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字子秉,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詭辯學」的祖師。孔子的弟子。戰國時為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白馬非馬」論。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主要記載有關公孫龍的主要事跡有。

第一件事:前284年,燕昭王欲攻齊國,公孫龍帶領弟子,從趙國趕到燕國,力圖勸其「偃兵」。燕王滿口答應,公孫龍卻表示不可相信,說道: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後來終於破齊。而今「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他用這種「循實責名」的方法猜透了燕王的真實用心,使燕王無言以對。

第二件事:前283年,秦國與趙國盟會締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永結盟好,相互援助。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此事告知平原君。公孫龍向平原君建議說:趙也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援救魏國,秦國卻攻打魏國,是秦國不守盟約。

第三件事:前280年,公孫龍又與趙惠文王論偃兵之事。趙王問公孫龍說:「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回答說:「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必有其實。」並指出趙惠文王當秦得地而縞素布總,齊亡地而加膳置酒,並不真正具有兼愛之心,故不能行偃兵之實。

第四件事:趙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兵攻趙,圍邯鄲。平原君使人向魏國求救。信陵君率兵救趙,邯鄲得以保存。虞卿為平原君向趙王請封。公孫龍連夜駕車入見平原君,認為此舉甚不可行,指出「王舉君而相趙,割東武城而封君者」並不是因為平原君的才智能力為趙國所獨有的,而是因為平原君是趙王親戚的緣故。而「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即計國人之功於親戚名下。因此建議平原君不要受封,平原君聽從了公孫龍的建議,並由此對其益加看重。

歷史上公孫姓氏者,不乏名人輩出:

《趙氏孤兒》的主角公孫杵臼,春秋晉國人,作為趙盾、趙朔父子的門客,與程嬰合謀,藏匿趙氏孤兒趙武,自己獻出了生命。

再者如在秦國推行「商鞅變法」的公孫鞅,即商鞅。戰國時衛國人,秦孝公死後,被施以車裂之刑。

還有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武安君白起(郿人,今陝西郿縣東北),即公孫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當然還有唐朝開元盛世時的第一舞人公孫大娘(郾城北街人,今河南省漯河市境內)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她的劍舞成就了草聖張旭、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三聖之道,絕代佳人當不寂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