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休這個神奇的操作,是誰最先提出的,又是從哪一年開始施行的?

執筆讀春秋 發佈 2023-04-30T15:30:55.173821+00:00

一年一度的五一勞動節又要到了,一些朋友已經開始規劃出門旅遊的路線了,而另一些朋友則一早就擬好了購物清單。

一年一度的五一勞動節又要到了,一些朋友已經開始規劃出門旅遊的路線了,而另一些朋友則一早就擬好了購物清單。

與此同時,經常聽到有朋友為此抱怨:出門旅遊5天回來,人都累散架了,結果上3天之後休1天,然後又要連續上6天!那麼,「節假日調休制度」,到底是哪一位大神想出來的呢?

一、「調休」制度的出現

國際上最早實行調休制度的是英國,由該國的財相貝洛克·斯恩·馬歇爾首次提出,時間是在1909年。

我們國家的「調休制度」,是2008年才開始正式實行的。在那之前,我們國家的法定假日只有元旦、春節、五一和國慶。2008年之後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同時就有了「調休制度」。

但是事實上在在1999年時,國家就設置過「五一黃金周」,採用的依然是和後來一樣的「調休制度」,即把節日前後的假日進行合併「倒休」。其目的是給公民更多出行機會,同時刺激消費。

2008年,我國開始一下子增加了三個傳統節日假期,公民休「長假」的機會更多了,但是由於採用了「調休」的制度,事實上放假的總天數並沒有改變。

所以這樣的安排,既不會影響到生產,又能刺激消費經濟繁榮,對此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都表示熱烈歡迎。

不過也有個別人表示,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這種傳統節日裡,直接給大家增加兩天假期呢?

嘿嘿,那您可就想多了!要知道這種針對全體公民的休假制度,事實上是從資本主義國家繼承過來的。

十九世紀初期,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時候,最初的工廠工人來源主要就是以黑奴為主。所以最初的工人在歐美的身份、地位是和奴隸差不太多的。

在那個時代,他們每天至少要工作10到1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全部的精力都花在機器跟前。後來經過一百年的努力抗爭,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工人們才爭取到了8小時工作制。

但是資本家們始終覺得讓工人休息的時間太長,影響工廠的生產效率,所以才想出了各種辦法,儘量在不降低工人勞動時間的情況下給他們「放假」,於是調休制度就這樣誕生了。

二、中國古代的休假制度

我們中國古代的法定假日制度,大概是從漢朝開始完善的。漢朝的時候國家的規定:「吏五日一休沐。」這個意思是說,朝廷里的官員上五天可以休一天。

這休息的一天不是隨便讓你出去玩兒的,而是讓你回家去洗個澡,換件衣服。總之,就是不能讓你在皇帝面前散發出臭氣,更不能「捫虱而談」。

後來,這個假日發展到也可以讓大家去見一見賓客和朋友什麼的了。等到唐宋的時候,國家又改了一個規矩,換成放「旬假」,就是每過十天休一天。

這樣看起來放假的時間變長了,大傢伙是不是更累了呀?不過沒有關係,唐宋統治者當時又規定了很多和節令相關的法定「節日」。

如冬至、夏至、元宵、清明、寒食、三伏、上元、中元、下元什麼的,其中元宵放十天,清明、寒食各放四天,其餘各放一天。這些亂七八糟的一堆節日加起來,放的假也很可觀。

據說中國古代放假最多的是宋朝,北宋的時候除開每月要放36天「旬休」假,一年還要放一百多年的各種節假!一年總共才365天,居然有136天都不用上班。

後來到了南宋,國家日子過得緊巴了,又要隨時提防外患,這時放假就沒這麼頻繁了。可是有人統計了一下,發現南宋的官員平均下來每個月也至少能放10天假!

元朝的時候記錄相對較少,但遊牧民族當權,放牛牧馬打獵什麼的,不更是要跟著季節、節氣走嗎?所以放的假就算不如宋朝多,也不會比漢朝少。

明朝開國的那會兒,朱元璋勵精圖治,帶領全國官民搞建設,這個時候就不能亂放假啦。於是朱元璋規定:「一年只放三天假!」

不過後來朱元璋又規定每年的冬至開始,到來看春天,全國休息一個月。等到他兒子上位之後,還是把從前的元宵節、清明節外加上元、中元、下元,全部又加進去了。

清承明制,大概也差不多,所以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不過還得補充一條,古代在皇帝生日的時候,全國也要放假3天。但是因為每個皇帝出生的時間不同,所以這個日子是靈活的。

這麼看起來,似乎中國古代放假制度中是不存在「調休」制度的。不過在實際的生產中,從理論上來看,調休應該十分常見。

因為歷朝歷代除了法定假之外,都還有別的假。比如「探親假」,唐朝的時候這個假,是按官員工作的地點距離其父母居住地來算的。

父親居住在三千里外的,每三年放30天;父母居住在五百里外的,每五年放15天;兒女有婚事的,放9天。

假如現在有一個官員想要探親,同時參加自己兒子的婚禮,但是他覺得15天假太短了,於是他就可以向上級申請將「探親假」和參加兒女婚禮的假一起放,這樣他就可以在老家呆24天。

假如他還想休更長的假,他就可以再申請把假期頭尾的「旬假」一起放了,於是他的假期就變成26天了;如果他還想休更長的假,也許可以把最近一次「節令假」放了。

假如他這個假期臨近清明節,或包含清明節,於是他的假期還可以延長到「29天」。唐朝的法令規定,最長是可以休一百天假的。超過一百天就不行了,病假超過一百天也算自動辭職。

在上級同意的情況下,只要不超過太久,等這個人放完假回去,他也只能「加班」工作,把欠下的工時補回來了。所以說「調休」這個制度,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發明」。

我猜有人看到這裡有一定會想,要是我們生在唐朝和宋朝就好了,尤其是北宋,一年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候都在「帶薪休假」,豈不是爽歪歪?

那你又想多了!這些假是給朝廷的高級官員放的。古代皇權都不下鄉,低層官吏放什麼假啊!你要放假,別人就頂替你去上班了,到時候你連飯碗都不保。

再說古代的時候,一些大官也不敢放假,我舉兩個例子來說你就明白了。一個是漢代的宰相霍光,他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

平時霍光公務很繁忙,他去休假,國家機構可能就會停擺。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皇帝就想了一個辦法,當他去休假時,讓一個叫上官桀的人代他處理政務。

上官桀本是霍光同一陣營的人,可是他是皇后的祖父。他在一些政事的處理上與霍光有不同的意見,於是——「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

這個意思是說,一旦上官桀有想辦的事情,但是和霍光意見不同時,他就專門等到霍光休假的時候,馬上跑進宮裡去給辦了!

另一個例子就是萬曆首輔張居正,當年他也是大權獨攬。本來宮裡規定官員的父母死了得回去「丁憂」,這一去服喪就是「三年不能當官」。所以張居正父親死了,他就不肯回去「丁憂」。

張居正的對手一看,這可不行啊,我們一早就盼著你回家奔喪呢!好不容易盼到了,你怎麼能不回去呢?於是紛紛上奏告他不孝。這可怎麼辦呢?張居正只能回家奔喪去了。

但是張居正知道,他一走朝廷就要變天。於是野史里說,他搞了一個三十二人的大轎子,一邊批公文一邊趕回家奔喪,然後過了三個月他就回京了。

張居正後來的那個繼任者張四維就比較倒霉,上任四個月,父親去世了,接著他就回家「丁憂」去了,於是首輔換成了申時行。申時行的屁股一坐熱了,張四維就回不來啦。

所以說一般古代的京官還不愛放假,小老百姓也不敢放假。就只有「中不溜丟」的那些地方官可能喜歡放假,還只是喜歡放那種不會太長的假;太長了,官位被人頂掉就得不償失了。

結語

近代意義上的「調休制度」,是由英國人在1909年發明的。不過實際的「調休」出現的時間,比這個要早得多。

大家也不必對調休制度感到憤怒,因為現代社會和古代不一樣。古代老百姓實際上活得和奴隸差不多,只要有一雙勤勞的手,就恨不得一天能幹足24小時,因為手停口就停了。

最底層的人民是這樣,最頂層的官員和皇帝也差不多這樣。當然,那種亡國的廢物皇帝不是這樣。只要你還有一點點追求,你就不會想休太長的假,因為可以取代你的人實在太多了。

我們現代人比古代人好了,實在希望放長假的話,我們還可以選擇「靈活就業」。想工作就工作,想放假就放假,時間完全由自己一手掌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