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科教頻道《考古公開課》探秘南陽黃山遺址—— 文明在宛 一眼史前三千年

南陽日報 發佈 2023-05-25T05:57:52.014953+00:00

考古有故事,文明有溫度。5月21日晚,央視科教頻道《考古公開課》特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做客現場,與觀眾一起探秘南陽黃山遺址。陪葬驚人的「持鉞大王」,規模宏大的環河聚落,成片分布的大型糧倉,這些文物遺蹟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

考古有故事,文明有溫度。5月21日晚,央視科教頻道《考古公開課》特邀研究員馬俊才做客現場,與觀眾一起探秘南陽黃山遺址。陪葬驚人的「持鉞大王」,規模宏大的環河聚落,成片分布的大型糧倉,這些文物遺蹟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馬俊才通過黃山遺址的考古發現,解讀了這段跨越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的歲月,再現了當時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文明進程,其中不少細節是首次披露。

陪葬驚人的「持鉞大王」,規模巨大的制玉聚落

1959年1月,在南陽城北的黃山,距今5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中華第一鏟」被發掘出土,將獨山玉開採的歷史提前了500年,黃山遺址「以玉聞名」。馬俊才說,「中華第一鏟」其實是一件玉鉞,是新石器時代象徵權力和財富的武器。玉器在當時極為珍貴,擁有玉鉞的人,最低也是一個部落酋長。黃山遺址發現的玉的種類很多,大量的是獨山玉,另外還有漢白玉、瑪瑙、方解石、黃蠟石等。玉製品有玉鉞、玉璜等。黃山遺址歷經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兩次考古發掘,發掘新石器時代墓葬200多個。在發掘過程中,墓葬中出土的玉鉞越來越多,等級最高的墓主人身邊更是出土四把玉鉞和數量驚人的豬下頜骨,顯示了其非凡的權力和財富。

馬俊才介紹說,在南陽黃山遺址發現了多座制玉作坊,規模巨大,出土了磨石墩、玉料、玉石器半成品、制玉工具等。這些作坊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築之一,完好保留了建築技術、玉石器製作流程和日常生活細節,堪稱中國史前「龐貝式」遺存。他推測這一中心型的大型聚落是一個以玉石加工業為經濟基礎的政治中心,很可能是一個古國的都邑遺址。

「碼頭+環壕」水路交通,統一布局的大型糧倉

黃山的玉料石料從哪裡來?玉石產品又如何運出去?

馬俊才說,2021年,考古人員在黃山遺址發現了仰韶、屈家嶺時期由碼頭和人工河組成的水路交通系統。山下西崗上的大型人工河,同東、南、北三面的古河構成了大型環壕聚落,面積近30萬平方米。另外,還在環壕南部發現了通往獨山的古河道。這些,構成了一個水路運輸的體系,時間上限距今5000多年,下限距今4000多年。一千多年的時間,古人在這裡上上下下,完成他們的運輸和出行。人工河目前只發掘出來一小部分,但考古人員已經探明,這條運河南北長500多米,東西寬27米,深7.5米,與東、南、北三面的古河構成了大型環壕,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碼頭+環壕」水路交通。

2022年,黃山遺址發現16座6000多年前的大型糧倉基址,這些糧倉結構、體量基本相同,間距基本相等,分布十分密集。結合起來分析,這些糧倉經過統一規劃布局,有明顯的功能分區。然而,這裡儲存的大量糧食卻並非來自遺址的農業生產。馬俊才推測,這些食物資源可能由別處供給,也可能是用玉石資源貿易獲得。糧倉內奠基坑出土的各種文化類型的陶器——灰陶、紅陶甚至彩陶證實了這一猜想,也證實了黃山遺址玉石器產業背景下原始貿易的輝煌。

5000年前的推拉門,裝珍珠粉的精緻陶罐

馬俊才還在與公開課現場學員的互動中,講述了黃山遺址一些有趣的發現。比如5000多年前,南陽先民坊居一體的「木骨泥牆草泥頂的房子」,居然已用上了推拉門。

在黃山遺址中,還發現了18件象牙器。其中,在一個女性墓葬里,發現了8根象牙製成的長度近30厘米的「毛衣針」。這些象牙是哪裡來的?馬俊才說,南陽盆地當時可能有大象出沒,也有可能來源於原始貿易。

馬俊才還展示了在女性墓葬中出土的兩件黑光發亮的陶罐,很精緻,有長期盤磨的痕跡,裡面有珍珠粉的結晶,這說明「女子愛美,古來有之」……

再就是大量的豬下頜骨。馬俊才說,2018年前,全國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豬下頜骨總共才3500個,目前黃山遺址僅僅發掘了很小一部分,已出土2000多個了。「一個遺址,挑戰了全國,所以,黃山的先民富得流油。」

3000年的文化堆積,你爭我奪中的文化碰撞

有人工運河,有專業的運輸,有統一規劃的糧倉,如此先進的文化,是怎樣的一群人創造的?他們後來又去了哪裡?

馬俊才說,從2018年到現在,黃山考古進行了5年。於他而言,這是最難發掘的一個遺址。他說,在黃山的山頂區域,有近5米厚的4萬平方米的遺存,層層疊疊,每十厘米就是一層很好的遺蹟,不是墓葬,就是瓮棺葬,或者是房子和作坊,甚至是糧倉。為了解決黃山考古序列問題,挖挖留留,挖到7000年前地層的時候,挖了不到100平方米。就從這100平方米,一眼能看到距今7000年到4000年的文化堆積。

他說,通過類型學結合地層學分析,黃山遺址有兩大主體文化構成,一個是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仰韶文化,另一個是距今5300年到4500年的屈家嶺文化,這兩種文化共存了300年。這是你爭我奪的300年,回看黃山遺址的考古發現,在屈家嶺文化時期先民的房址和墓葬中,除了發現了木弓灰痕、不同形態的骨鏃,還發現了石斧、石鉞等,包含了從遠程射擊到近身搏鬥的各種武器。有人推測,5000多年前,這裡發生過一場戰爭,而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黃山的歸屬。

從黃山遺址的土層中,考古人員看到了5000多年前人們爭奪戰略資源、經濟資源的史前歷史。馬俊才推測,這些跡象和後人記載的傳說時期三大部落的鬥爭有關。黃山處在華夏部落和南蠻部落南北相交之地,又關連東夷部落。南陽盆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優質的玉石資源,導致了三大部落在這裡你爭我奪,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人把自己最優秀的文化、技術在這裡展現,南北文化包括東方文化在這裡交流碰撞,形成黃山遺址文化的巨變。因此,黃山遺址是中華民族一個關鍵節點的遺址,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中華瑰寶,千年一遇。」馬俊才說,黃山遺址目前共發掘了2700平方米,遺址保守估計有30萬平方米。目前又陸續發現了外圍的河道,有可能還有城牆,甚至採集到城門的大型石構件,遺址面積可能超過50萬平方米。伴隨著考古的深入進行,黃山遺址將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更多的南陽密碼、南陽答案。

全媒體記者 王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