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學者金兆梓與中華書局

善本古籍 發佈 2023-05-26T18:57:20.506189+00:00

字子敦,號芚廠,浙江省金華縣人。父名城,號芷圃,家貧,早年為塾師,清光緒二年貢生,曾任金華府中學堂監督。

金兆梓(1889~1975)著名語言學家、文史學家。字子敦,號芚廠,浙江省金華縣(今處於金華市城區內)人。父名城,號芷圃,家貧,早年為塾師,清光緒二年(1876)貢生,曾任金華府中學堂監督。金兆梓12歲應縣童子試,得案首,20歲畢業於金華府中學堂,23歲畢業於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改稱北京大學)預科。191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礦冶系。1915年因母病輟學回家,應聘為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校(今為金華一中)國文教員,1916年任校長。31歲,執教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所編《國文法之研究》講義,為漢語語法最早論著之一。

金兆梓是金華晚清學者、《光緒金華縣誌》主要編修之一金城的幼子。長兄兆豐為清翰林編修;二兄兆棪,民國初年國會議員,與程硯秋共研京劇,任北平中華戲曲學校校長;三兄兆鑾,以國際法精通著稱。兆梓自幼受家教薰陶,聰慧不凡,12歲童試第一。1914年,從天津北洋大學輟學返鄉,盡孝侍奉病母。之後應聘於省立七中即金華中學國文教師,不久任金華中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金兆梓歷任中華書局副總編輯、蘇州市副市長、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之職,在古籍整理編校出版、歷史文化研究和今用等方面具有突出貢獻。

2011年金華歷史文化名城日期間,金兆梓後人向金華市文物局捐贈了300多件珍貴文史資料。筆者是主要接贈者,從此對金家數傑往事行蹤尤為關注,忽見中華書局2001版《回憶中華書局》一書,所收儘是編者學者長者緬懷中華書局不凡創業史的親歷資料,分解放前後上下兩編。筆者品讀發現金兆梓與中華書局有極深淵源,竟有三進中華書局的傳奇經歷。

1920年秋,金兆梓應聘去北京高等師範任教。當年北洋政府積欠北京教職工薪金甚巨。1922年,兆梓迫於生計,在曾教他文史課的老師,時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所副所長張相熱情引薦下,第一次應聘到上海中華書局,出任文史編輯,至翌年三月。雖時間不長,但兆梓編的《新中學教科書初級本國歷史參考書》暢銷全國。

1941年末,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金兆梓到重慶,以中華書局總編輯的名義對外工作。1945年前後,金兆梓對1937年、1938年分兩次出齊的上下編《辭海》,進行節刪,計劃出一部更適合讀者使用的《辭海》節選本。據錢子惠考,經兆梓親自刪編的《辭海》一直未發排,原稿現存上海辭書出版社。1951年,退休後遷居蘇州。後當選為蘇州市人民代表,蘇州市副市長。1957年回上海,被中華書局復聘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主任。同時被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委委員,多次以特邀委員身份出席全國政協會議。1957年,金兆梓奉調重返中華書局,任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主任、中華書局副總編輯,翌年,他又被聘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歷史組成員。

1964年,金兆梓罹患腦血栓離職休養。「文革」期間,金兆梓橫遭迫害,健康每況愈下,1975年6月15日在京逝世。

兆梓晚年雖受心血管病和「文革」迫害雙重打擊,仍保持樂觀和堅定。從事《尚書》研究,頗有建樹。不幸的是,親筆所撰幾十萬字的《古文尚書清理》,「文革」期間被抄,不知下落。所幸的是,其後人金永禮在1978年前後,整理兆梓遺物遺稿時,發現還有一份當年請人抄錄的此稿。經30多年周折,輾轉於兩岸多個出版社,此稿終在201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由於抄稿無法全璧,作為未完成遺作,書名改為《尚書詮譯》。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