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安兮!|漢上書法家周永基先生紀事

中國藝術鑑賞網 發佈 2023-05-27T05:51:34.123871+00:00

來源:中國藝術鑑賞網作者:劉鋒 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圖 書壇名家周永基先生藝術人生座談會現場前言:一個民族精神的凝結,總是以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最為閃亮的輝光透射出來,從古到今,莫不如此。而這裡面得以代代傳而承之的,即為書法。

來源:中國藝術鑑賞網

作者:劉鋒 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

圖 書壇名家周永基先生藝術人生座談會現場

前言:一個民族精神的凝結,總是以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最為閃亮的輝光透射出來,從古到今,莫不如此。而這裡面得以代代傳而承之的,即為書法。書法,乃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藝術書寫法度,它以文字和墨潤,以及書章並氣韻,高度凝練而成的書體結晶,像明珠內含的華彩,兆示著這個民族文化藝術的引領和追求方向。這裡面,其優秀的書法和書家,實乃代不乏人,如九省通衢江城書協數屆名譽主席的周永基先生,就是其中不廢年華久久閃光的大書法家。

圖 周永基先生書法作品

我與周永基先生結緣於墨道較早,那是八十年代,在江城武漢,這塊楚文化藝術千秋酋結,漢墨道賞鑒萬載發散的華夏古文化濃厚的水鄉,天水空闊,河湖襟帶,上江下流,南舟北車,其獨特的地理一絕,造就了一代代最為優秀的文人墨客,以及書章飛彩的運墨大家。

那時,一步入江城,抬眼所見,當年最為熱門的媒體,「湖北廣播電視報」的報頭,就會飄然入目,那致美的書構,優雅的結體,讓人神清目爽,心智頓開;江城歷史厚重的百年老店「汪玉霞」,那古老的門樓,配上沉朴穩重,內韻緊湊的牌匾,讓人凝神聚目,以成墨痴;譽滿武漢內外工藝店的翹楚,「華光工藝品商店(中心)」牌匾,那雅韻的古隸,透氣的結章,讓人品味無窮,舌感留漣;遠近聲張,客源不絕的酒家「武昌酒樓」,那雄渾的字體,奔放的草書,讓人摩窠良久,不忍離步;更有那位於武漢寶豐路「湖北石油總公司」的大型招牌,那帶有楚筋漢骨,書道精魂的大字,一經結體,則贏來滿堂的喝采,成為江城招牌中的一絕。

這就是周永基書法的發散!這就是周永基書法的魅力!這以致於當時甚至出現了一種現象,即這華夏樞紐之地的江城,「滿城都是永基體」,它無論是百年老府,還是現代大廈,也無論是文化廣場,還是幽靜景區,以及繁華十足的商圈等等,都有永基書法的神韻在那兒閃光,難怪武漢市的熱鬧街區,時不時會發現人集雍堵,那常常是周永基在當街書寫招牌時,現場觀賞者堵塞了道路;難怪人家說,第一個拿到以支票來支付潤筆費的(當時剛剛開放市場,以支票開書法潤筆費是絕無僅有的,面對潤筆費的大報酬,周永基卻婉謝了),這在中國絕無僅有。

「招牌大王!」由此,為周永基贏得了這樣一個少有的稱號,有人甚至作了統計,由周永基我是一個書法的愛好者,從小就對書法如痴似醉,對街頭書體字,更是常常久久觀瞻,不舍不離。這裡,尤其是「永基書體」(我這樣稱呼),給予我了巨大的影響和深深的震撼,以至於在江城的各個地圈,但凡有周永基題下的牌匾,我都會長久佇留,反覆觀摩,綜合沉思和墨韻賞鑒。由此,周永基的書法,在我腦海中,不僅打下了深深的印記,還成為了我書道上閃閃爍爍的靚光,它一直吸引著我,朝文化藝術和書道墨韻這個方向,一步一趨,不斷縮小其與永基結緣目標的距離。

圖 周永基先生書法作品

大約已經到了八十年代的後期,我參加並逐步負責了中國長江航運集團企業研究和宣傳文化工作,這個集團,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厚重歷史,並有十多萬職工,其文人雅客眾多,畫家書家沿江都有,因工作上的原因,再加上個人的喜愛,我與周永基開始了初次的緣接。

一次,我接待了一位海外武漢的李姓老文化人,在粗茶薄酒下肚後,我們兩人相談甚歡。他是武漢本土的老文人,在改革開放後,他始落地香港島了。當時,他看到我那幾年散見於各媒體的文章後,不無懷情地對我說:「常言道:『燕過留聲,人去留名』。劉鋒呀,現在時代變了,你我都是文人,可要珍惜自已的成果啊。」

我說:「是啊,你有什麼想法,可以說給我聽一聽呀。」

他聞後,看著我說道:「你近幾年發表文章不少,這些作品很珍貴,不能就這樣毫無收檢地散放著,否則,時間一長,就丟失了,那樣多麼可惜啊」。

他說到這裡,將話鋒一轉,道:「比如,我就很珍惜自已留下的文墨,這即便是在過去極左盛行之時,我也都從未中斷過自已的留筆。即每次思維有所出,我就有所留,並將片頁只紙裝進一個硬盒裡,然後塞入我家的一個牆洞中,這也是想等到合適的時候,再整理成集,以便取捨呀」。

他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又再道:「建議你呀,去定做一個硬匣子,把已發表的重要文章,分個類,存進匣子中,如果有條件,還可找個自已喜愛的書法家寫個題頭,或者《劉鋒文集》什麼的,保存起來,以便將來需要時使用」。

我說:「好呀,我馬上去辦,這個匣子好搞,可題頭找誰寫呢?」我聽後問道。

他聽後想了想,用徵詢的語氣說:「就請周永基題,可以嗎?」

「永基題!」啊,我聽後一怔,對著他頓了一下道:「老李啊,我們真是兩個臭文人,怎雲會想到一塊了呢?」

老李聞言,望了望我,又道:「我喜歡永基體,這正如我熱愛自已的鄉土一樣,我曾多次琢磨過,永基書法為什麼在武漢大受歡迎,幾乎老少皆愛?其中核心的亮光,可能就是他的本土特色」。

是啊,對此,我也曾多次研究過,「永基書法」的閃光點,它究竟在哪裡?如今,經老李這麼一點,我想,幸許就是「永基書法」中的故土藝術精義,造成了它那本土巨大的吸引了。

於是,我望向老李,以探循的口氣,問道:「依我看,『永基書體』,或許包括了兩大孕育土壤,即楚鄉和漢上。所謂之楚鄉,就是以為線,以武漢地塊為心,形成的本土墨韻特色;所謂之漢上,就是以漢水流域為縱,以秦漢、荊湘、巴蜀、中原為橫,形成的上江下流,南風北格的兼容書道,而這兩條線都是水澤之鄉,這書體的『潤』度,也就在其中了,這樣理解有道理嗎?」

「對對對!你這個地理劃分得很好,我想,『永基書體』,離不開它的孕育地理,其形成的風格,也是兩地天然的域構,精氣的沐浴,人文的聚散,文藝的流向互容等等,從而成為了孕育他的墨道乳汁。」

老李在認可了我的觀點後,接著道:「武漢,是楚國的故鄉,楚國墨韻,鳥蟲龍鳳,是它的物向;詼詭譎變,是它的情致;拉伸誇張,是它的審美;神秘意向,是它的內斂。漢上書道,隸書波磔,是它的化變;圓筆曲勢,是它的繼承;隸草兼柔,是它的意味;篆意雄健,是它的勢感。而這些,永基在書體中互揉,其意味特別地濃。你看,從他字的基底,他的結體,他的筆勢,他的墨韻,以及他的書章,都可找到這些天賦特徵的內化,只是在這些基礎之上,他又增加了不少現代書風罷了」。老李見我將書法往深處說,他竟一口氣說出了對「永基體書法」的見解來。

「好好好!」我們兩人談到這裡,竟高興得一同拍起了巴掌來,「我真沒想到你對『永基書體』這麼有研究」,我望著老李說道。

「唉,原來的日子,文化不興,喜歡文化藝術也冇得什麼探討的,現在政策寬鬆了,永基又最早以書體顯露於武漢的,我喜歡書法,又特別喜歡『永基體』,所以,無事就琢磨那個書道,我想,大約也是如此了」。

「對呀,那個年代,需要個字帖都買不到,麼辦呢?於是,我就上街看招牌,在街上看了一些招牌,回家就手癢琢磨,由此成習,無事的時候,手總是不自覺地比比劃劃,這其中,就是以永基書體的摩窠為多了」,我對老李說道。

就這樣,我們兩人對「永基書體」完全認同了,我並決定,近期專門抽點時間,把自已認為重要的文章清一清,去定做一個精美的書匣子,就請周永基來題寫匣名。

圖 周永基先生書法作品

此事不久,我從歸來,偶然逛到武漢的車站路,正在信步隨行之時,我的一位同行的文伴兼墨友,廬山共道而來小名叫東東的,突然叫了起來:「噫,劉鋒,你看這字,好像廬山頂上飛雲亭的氛圍呀!」

「是嗎?!」我聞聲順著東東手指所示,抬頭一望,只見前面不遠處,一《攬雲閣》匾額招牌,從眾多的招牌中凸顯出來,赫然入目,下麵店面裡面,擺滿了文房四寶的商品,裡面似乎還有用於揮墨的一應家當,這在當時只有一家《榮寶齋》店專營的情況下,甚為少見。視此,我不禁收起了腳步,繞著那匾額徘徊觀摩起來。

我們前天還在廬山頂峰之上佇立的飛雲亭里,由東東行地主之宜,請我喝茶賞雲,那時,但見亭際白雲飄蕩,清氣環繞,涼風習習,松滔陣陣,當時並上清客對坐,香茗馨腑,隨意胸襟,五內快慰,真是令人爽心悅目,不忍相離了。此際,我倆雖又換處在與廬山絕然不同,漢口車站路鬧熱的長街之上,本來以為感受會大相逕庭的,而此一時,見到這飄然而入眼帘的三個字,渾身就頓時感到清涼起來,一下子,竟有身入廬山絕景「縱覽雲飛」的感覺。這---就是中國書法不同於其它藝術深含的意境魅力,由此,也難怪東東會大為感慨了。

「攬雲閣」,是當年周永基工作的地方,也是他追求書道的基地,這裡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那一時,周老恰恰不在店裡,我在遺憾之餘,兩眼端端地凝視著這三個字良久,眼前的字構與廬山飛雲亭清影竟奇巧地重疊起來。

你看,那三個字中的「攬」字,提手旁邊一個繁寫的「覧」,這一簡一繁的結體,這一輕一重的兆示,是不是有在臨高峰絕頂的視覺之下,一覽天下悠遠的感覺?我甚至覺得,這個招牌,就單單那一個「攬」字,就把書者內在氣韻的波瀾,頓時化於了此字結體的內核之中,使人見之,生發出不同凡想的感受維來。你再看那一個「雲」字,那樣一種結體,世所少見,真乃若飄若駐、若浮若墜、若卷若舒、若馳若張,在儀態飛動中,又勢相連屬,我似乎看到了這裡面空間墨律的飛盪。而那最後一個「閣」字,卻又是一番境界,大有一種臨崖危立,下腑江流,上依河漢,四闥霞敞,雲煙飄飛的空臨感,這是書法在與其內在諸元,如墨運、化象、韻度、氣勢、功力、神采、境界,高度溶合而生發的一種感受,它對於我,同時對於東東,自然生發出一種不同凡響的震撼了。這在後來,我在結緣了周永基,向他詢問時,亦得了證實,他說,寫這三個字,他花了很大的氣力和功夫。

「它是誰寫的?」東東以手指著招牌問我。

「這是武漢的招牌大王周永基的留墨」,我回答道。

「啊」,東東看著招牌,沉默了一會,然後抬起頭,對我說:「周永基的字,我早有所聞,今天百聞不如一見,這個書法筆力雄奇,筋骨內蘊,潤氣沉浸,仙氛飄飄,是個書法大家呀」。

他頓了一下,對著我又道:「當下的廬山,書法大家留墨不少,前不久,我們還請了上海的大書法家周慧珺留下了墨寶,她雖然是位女士,但字卻雄奇險峻,內力畢現,筋骨飽滿,結體譎詭,受到遊客們的欣賞和稱讚。幾時有機會,我也想再請書上山,留下周永基的墨寶,呵呵。」

「好呀」,我應聲答道,說:「我正在準備一個精緻的書匣子呢,用以收藏我的文章,並請周老給我題寫匣名,眼下我雖不認識周老,但人只要下了決心,人上托人,寶上托寶,總是可以如願的」。

為了完成這個心願,隨之不久,我托人裝禎了兩個16開的精裝藍色硬面大書匣,裡面襯頁甚多,厚約寸許,容納量大,然後,我又找到深愛長江大山水國畫,並在武漢美術界具有資深經歷的兄長劉軍,托他面見周老,以求墨寶。

兄長當時聞言,十分高興,他說:「我與周老交往十幾年了,他為人非常好,我知道你喜歡他的字,用他的字做你文匣的題頭,非常合適。我來約你們兩人見面,你們長航文人墨客多,大家還可以交交朋友」。

不久,兄長將周永基用宣紙寫好的《劉鋒文集》字幅交給我,上面還有「永基題」的留名和鈐印,他對我說:「周老聽到這事非常高興,立即答應馬上書寫,你看,這不,不就寫好了嗎。」他向我示了示一張小宣紙,接著道:「只是這見面之事,因他最近排了幾個活動,有點忙,周老說,只要稍稍有空,他即到長航與你見面」。

這個字幅不大,約有16開大小,《劉鋒文集》四字,是用隸體書就,其中蘊含著章草和篆書的意韻,其字圓潤、古樸、典雅、深厚,而一排行書小字落款的「永基題」三字,配得相得益彰,它與書章的布局,更是渾然一體,真是深為我愛了。

我就急匆匆地趕到所託的裝禎廠家,要求他們做成梓模,並用當時比較流行的燙金法,把永基題銘燙壓在藍色的文匣上。現在幾十年已經過去了,這文匣它一直陪伴著我,只到如今。

圖 周永基先生書法作品

不久,中國長航集團舉行一個大型筆會,除了本集團長江全線的文學藝術愛好者參加以外,同時,還邀請了在鄂和漢上的著名書畫家出席,周永基先生自然屬於受邀之列。

那天,我專程在集團本部大門前等待。不一會兒,周永基到來,待我倆各自通報姓名後,竟有點呆住了。「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周老師,久仰久仰」,我雙手握拳向上,向他表達了敬意之情,然後向他自報家門。

「哎呀,你是劉鋒先生,好像呀,」他指了指我,把我端祥一番後,向他同來的一位書畫家道,「他的兄長劉軍,善於美術裝璜設計,還喜愛畫水墨山水,我們一同搞美術多年,經常在一起活動,關係好得不得了」。

我見他提到兄長,就笑著對他道:「我就是特別喜歡你的書法,你在外題的招牌多,凡我看到的,都有印象,上次我托劉軍請你寫的書匣的題頭,我已經收到了,真的喜歡得不得了,正因為喜次,所以,我特地用鎦金錫片,將它燙在了我的書匣上,為此,今天特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謝」。我說完此話,向他鞠了一躬。

「小事小事,你能滿意,我就高興了。聽你兄長說,你喜歡文,也愛書法,沒想到你這麼年輕,在這裡負責宣傳文化工作,不容易啊」。他握著我的手說道。

「哪裡哪裡,你看得更年輕,這,肯定是書法藝術陶冶出來的,我原來還以為是個大老頭子呢,那名聲又那樣如雷貫耳」。我開了個玩笑。就這樣笑笑說說間,我們一起進了集團四樓的禮堂。

此一時,長江上下,省市內外的書畫家歡聚一堂,待集團總經辦的負責人劉錫漢參入接待並與大會通報出席的賓客以後,大家研墨揮毫就都忙開了。而時下的周永基,在沉思了片刻後,問我此會有什麼特殊要求。我告訴他,這是長航系統文化藝術的一次聯誼會,可以自由發揮。於是他把旁邊的宣紙拿起來,將要寫的字算了算字,摺疊了一下,拿起筆,不疾不徐,寫了起來。

由於周老本身名聲在外,加之他字結體美觀,落筆沉穩,墨運起伏,章法如水,鋒毫運轉自如,很有節奏感,其字有碑碣的基底,又有漢隸和行書的筋骨,用當時評家說的是「碑版行隸,擘窠氣韻」,所以,現場觀摩者最多,讚嘆者也最多。

大約有吃半頓飯的功夫,其一幅較大的書法寫就,旁邊圍觀的愛好者,竟一齊笑容滿面地鼓起掌來,原來,他完成的,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一篇流傳千古的散文《愛蓮說》首段部份內容的書寫,即: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我看著眼前的墨章,一下子被震撼了,這清新的字體,如同睡蓮上滾動的珠玉;這輕巧的筆意,似如蓮枝旁亭亭的清影;這巧布的字距,儼同蓮池裡鱗鱗的波紋;這直立的行間,同類蓮花簡潔挺立的靚蕾。這是書法嗎?它是,但是,它又不是,它是一種人化了思維藝術的馳騁,也即那帶有珠玉之文,一經周永基的筆墨展布,其極不經意的一點、一划、一字,就好似成了一池碧水中,聖潔的蓮花和心中的意殊中點與線美的升華,成了水墨運動里的節奏規律,成了楚鄉漢上人文氣血生命意趣的統一整體,我為能交到這樣的良師益友,而感到慶幸了。

《愛蓮說》古文,它表達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而周老對此文信手書寫,結章極好,想必這裡必有他內在的經歷,賞到此處,我不禁關注起周永基的生平來,據了解,周永基字錫咸,號四忽先生,鄂地紅安人。紅安,即過去的黃安,華夏一枝黃國,即誕生於此,此國在歷史的晃忽中,後來成為楚地的核心,其人文薈萃,大家輩出,如大有領襟中華理學南國一方的程頤和程顥,就出自於此方之地,他們兄弟二人的行趾,至今還有遺蹟可尋。難怪周永基身上充滿了本土的書卷氣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其道理自在其中了。

那一時期,由於多方氣韻的綜合,周永基迅速成了楚鄉漢上,以及海內海外極受歡迎的大書家,他的一幅「道通天地」贏得了海外民進黨滿堂的喝彩;他的「日月潭美,武當山優」題墨,牽起了台灣和大陸千秋的情誼;他的《楚辭·遠遊》作荊楚情歌舞劇背景的題辭,表現了楚鄉千年歷史,四處巡遊,八面來風,上天入地,山魂閃亮的強烈意境,其連續表演十多年,行程多達十來個國家,這,就是周永基書道累積和中華表演藝術相結合的巨大影響力。

這次愉快的筆會結朿,周永基為我題了一條幅,即「見賢思齊」,為劉錫漢主任題的即為「高振六翮」,這兩幅墨寶,其深意,自可揣摸了。後來,我們兩人又單獨小聚,傾注心力文人的我倆,自有談不完的話題,由此,我又了解到,他那頗為波折的人生經歷。

一手好字,加上他的為人,讓他年級輕輕,就進入到了當年政府最為熱門的組織部門。又是一紙文件(據說是不慎丟失了一份文件),讓他在那個不幸的年代裡,被「反右」運動劃入了「中右」,從此被打入基層掃地為生。被歧視冷落的他,即便於此,也沒有絲毫的氣餒,沒有放棄他極愛的書法,那個年代,沒有筆,他就用掃帚來寫;沒有紙,他就在大地上落字;沒有墨,他就用水運帚,就這樣硬生生地,把「永基書體」堅持下來,直至改革開放的到來。據他告訴我,他特別喜歡古文《愛蓮說》,也十分崇尚那個意境追求,即高潔自珍,不為世情所染,這也許就是他成就「永基書體」的輝光之處吧。

這次的筆會,周永基在長航樹起了一面旗子,以後他又陸續參加了我們系統的多次文化藝術活動,成為了我們系統文人墨朋的良師益友,同時,他也給長航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招牌和墨寶。而我們二人,更是成為了心心相印的文友,雖不是常常相聚,但心靈的相通,卻自在其中了。去年舉辦《真情回眸》:漢上書壇名家周永基先生藝術人生座談會,我在外地因疫情無法參加,只有面對江城的方向遙嘆了。如今,再次紀念周永基逝世二十多個春秋之際,已屆古稀之齡的我,當下垂垂老矣,在情感涌動和謂嘆連連的時候,面對遙遠的周永基靈魂,我向天拜祭:魂兮,問安!

責任編輯:曹旭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