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還是劣品,飽經戰火的T-34坦克到底該被如何評價?

歷史皇太后 發佈 2023-05-27T07:27:38.928216+00:00

通常來說,對於T-34中型坦克的指責包括但不限於:粗製濫造、火力貧弱、戰損率高等等,仿佛它只是一款靠數量過活的裝備一樣。

如果說二戰時期最成功的中型坦克是誰,那麼T-34中型坦克和M4「謝爾曼」坦克必然榜上有名。作為二戰時期產量最大的兩款中型坦克。但相比於M4「謝爾曼」坦克的高技術含量,T-34中型坦克似乎只有產量值得稱讚了。通常來說,對於T-34中型坦克的指責包括但不限於:粗製濫造、火力貧弱、戰損率高等等,仿佛它只是一款靠數量過活的裝備一樣。

曾經的T-34中型坦克有多受讚譽,如今的T-34中型坦克就多受人詬病。那麼,歷史上飽經戰火的T-34中型坦克,它到底應該被如何評價呢?是中型坦克中的佳作,還是一款粗製濫造的劣品呢?

一代神車T-34

在研究討論這個問題前,首先必須先了解T-34中型坦克的設計初衷。嚴格來說,T-34中型坦克的設計和西班牙內戰不無關係。就和德國派出禿鷹軍團赴西班牙參戰一樣,蘇聯也派出了志願部隊參戰,同時幫助西班牙共和軍組建裝甲部隊。

很不幸的是,這些配備蘇式坦克的裝甲部隊在西班牙戰場上遭遇了一次慘敗,德國人配備的37毫米戰防炮讓和BT快速坦克變成了扭曲燃燒的廢鐵,以至於蘇聯坦克設計師們哀嘆「對反坦克炮陣地發起進攻的坦克的命運,不比從開闊地帶進攻機槍陣地的步兵好多少。」

新一代坦克的開發工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1938年蘇聯下達了新的坦克設計指標,要求新一代坦克能夠抵擋37毫米反坦克炮的近距離射擊,同時能夠抵擋75毫米火炮的中距離射擊。

蘇聯著名的坦克設計師,時任哈爾科夫設計局的總設計師的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適時的提出了他的坦克設計方案——A-32坦克。A-32坦克將繼承BT系列快速坦克的機動性、T-28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禦、T-26輕型坦克的小巧於一身,也就是在空間最大化利用的同時,將火力、防護能力和機動性達成最佳平衡。

這一方案作為初始方案進行研究,幾經修改後的產物便是T-34中型坦克。一款戰鬥全重26噸,採用傾斜裝甲設計,車體正面裝甲60度傾斜45毫米厚,配備有76.2毫米L-11榴彈炮的中型坦克(1941年換裝了F-34型坦克炮)。這款坦克在1939年12月末完成樣車製造,並在1940年3月5日從哈爾科夫出發,以行軍狀態歷時7天行駛750公里抵達莫斯科,證明了T-34中型坦克的優越性,並在隨後的諸多測試項目中大獲全勝。至此,T-34中型坦克完成了驗收工作,在1940年6月開始量產。

不難看出,T-34中型坦克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將火力、防護和機動性三個要素達成完美的平衡,這一設計思路在同時期的德國也有過,最主要的例子就是三號中型坦克。1939年波蘭戰役期間,蘇聯曾意外得到了一輛被德軍遺棄又未回收的三號中型坦克,對三號中型坦克的測試工作給了蘇聯坦克設計師不小的震撼。也因此,T-34中型坦克在設計之初又多了一個目標——對抗彼時為德國坦克主力的三號中型坦克。

如果從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來看,T-34中型坦克把自己的任務完成的很好。儘管戰爭突然爆發導致許多T-34中型坦克在開上戰場時面臨油料不足、彈藥短缺和缺乏維護等問題,但T-34中型坦克仍舊給納粹德國帶來了足夠的震撼。配備了50毫米長倍徑坦克炮的三號G型坦克在面對T-34時顯得力不從,雖然可以在近距離上擊穿T-34,可三號G型在五百米上就會被T-34擊毀。至於配備75毫米短倍徑榴彈炮的四號中型坦克,它在面對T-34時情況更為糟糕。

慘烈的戰況讓納粹德國第一次感受到了壓力,這比他們在法國戰役里遭遇英法坦克時的情況更為嚴重,德國人將此稱之為「T-34危機」。請注意,真正讓德國人感到深刻恐懼的只有T-34,不是KV-1也不是KV-2,這足以說明T-34在戰爭中的表現是何等優秀。

然而,在德國人被T-34打得找不到北的同時,T-34中型坦克自身的問題也大量的暴露了出來。一個客觀的現實在於,T-34中型坦克並不如蘇聯在戰前所設想的那樣優秀,反而暴露出了一大堆讓人難以忽視的問題。

T-34的缺點

T-34的一大問題就是設備落後,比如無線電和觀瞄設備。大部分的T-34都沒有配備無線電設備,僅有少部分指揮坦克配備了無線電,這導致蘇聯裝甲部隊在實戰中需要用旗語指揮,大大的降低了T-34的作戰效率。

其次,T-34的觀瞄設備非常落後,沒有車長指揮塔而只能靠潛望鏡進行觀察,炮手的觀瞄設備性能也極差,作戰效率大幅度低於德國裝甲兵。而配備的四級變速箱在結構上也非常複雜和不可靠,駕駛員必須操作嫻熟,否則就可能出現掛檔錯誤,同時他們還需要用錘子和扳手敲打變速杆,否則也可能不能變速等等。

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是在T-34設計階段未能發現的問題,在不經歷戰爭的情況下,這些設計上的弊端確實難以發現。同樣未能發現的問題也包括,、沒有垂直穩定儀、四面傾斜設計過多的擠占了車體空間,油箱被迫放置到坦克戰鬥室內等等。

這些大大小小的設計問題在蘇德戰爭中一股腦的爆發出來了,不是影響T-34的作戰效率,就是大大降低了裝甲兵的生還率。然而,這些問題都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戰爭時期T-34的品控不嚴和升級緩慢。

或許是因為戰爭初期損失了大量人口和工業產區的原因,戰時的T-34中型坦克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說,T-34的鑄造炮塔就存在品控不嚴,鑄造出來的炮塔存在空泡,導致炮塔的防護能力低於設計指標。

此外,蘇聯的裝甲鋼質量也有所下降,戰前T-34的裝甲莫氏硬度400下降到了250-280,裝甲含鎳量僅有1.0%-1.5%,這導致T-34在戰鬥中被擊穿時會產生更多的碎片,車組乘員更容易遭受致命危險,生還概率進一步降低。

這種品控不嚴帶來的問題有很多,戰時T-34的發動機和變速箱質量始終是個大問題。但相較之下,T-34的升級緩慢或許是個更大的問題。1941年,蘇聯能依靠T-34的性能優勢在局部讓德國人打出GG,1942年T-34就得面對配備了75毫米長倍徑坦克炮的四號坦克,到了1943年德國人乾脆點出了虎式和黑豹,面對德國人的虎豹精銳,T-34中型坦克被徹底比了下去,如果不是依靠充足的數量恐怕得被虎豹打出GG。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那就是T-34中型坦克固然是一代名車,但從1940年量產到1944年推出配備了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為止,蘇聯完全是靠配備F-34型坦克炮的T-34/76在死頂德軍。這種緩慢的升級效率造成了T-34的作戰效率日漸變差,戰損比也就變得越來越高。

畢竟,你不能指望沒有做過火力和防護升級的T-34能打滿全場,M4「謝爾曼」坦克也不敢這麼幹啊。而至於T-34/85,嚴格說就是它出現的實在太晚,而且防護能力較之T-34/76也沒有提升,常有資料說T-34/85誕生就落後,這句話在某個程度上也是正確的。

該如何評價T-34?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T-34呢?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二戰時期沒有任何一款坦克是完美的。虎式和黑豹的超重問題始終很嚴重,零部件的可靠程度還不如T-34,維修起來更是費時費力。

美國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固然優秀,但是它高度和重心始終是個問題。至於英國的那一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只能說在職能上規劃的很明確,但在具體的戰爭中表現並不好。這些坦克都有自己的問題,它們只不過是恰好在戰爭中出現,又迫於戰爭的形勢而必須成為自家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它們不完美但它們必須去做。

T-34中型坦克自然也不例外,褪去那些加在T-34中型坦克身上的光環和榮譽之後,我們會發現T-34中型坦克更不完美。作為一款開發於戰前的坦克,它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用於打磨自身,那些潛藏的問題自然也不會被發現。而當戰爭爆發之後,T-34在倉促中和納粹德國交戰並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只可惜,在戰爭後期T-34沒能儘快解決自身的問題,升級過程又十分緩慢,所以T-34才在二戰後期的表現如此糟糕。

但也必須注意到的是,T-34儘管存在這樣或是那樣的缺點,但它卻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優點——易生產。T-34確實不夠優秀,在各種細節問題上處理很差,生產品控不嚴,性能升級緩慢,戰爭中期就出現性能落後,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T-34易於生產的優點仍舊存在,雖然一如既往的不能解決些細節問題,品控問題也沒法修整,可實打實的產量已經足以掩蓋那些問題了。

只能說,T-34不是什麼完美武器,它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也有許多的缺點,如果放在和平時期,T-34可能在三年內就被徹底淘汰。可在戰爭時期,作為一款能夠大批量生產且戰鬥力有所保證的坦克,T-34自然就成為了一種完美的武器。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對於T-34中型坦克自然也是一樣的,它在合適的時間成為了一款合格的武器,從而幫助蘇聯打贏了蘇德戰爭,並讓T-34成為了一款足以名留青史的武器,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了。

關鍵字: